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料与方法:鼻腔鼻窦肿瘤病人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8~78岁,平均46岁.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上颌窦血管瘤4例,上颌窦浆细胞肉芽肿1例,双鼻腔、筛、蝶窦软骨瘤1例.病程6个月~10年.全部病例术前均作鼻窦CT扫描.16例中仅1例因软骨瘤侵犯双鼻腔、筛窦、蝶窦达前颅窝底而行双侧改良面中部掀翻术切除肿瘤;另15例病变仅位于一侧鼻腔及鼻窦,均以单侧改良面中部掀翻术完成手术.病人仰卧,肩下垫枕,气管插管全麻,切口局部注射适量0.9%氯化钠加1‰肾上腺素,以减少出血.切口:①双侧唇龈沟上0.5cm切开粘骨膜,若病变仅限于一侧,则该切口达对侧尖牙或第1磨牙上方即可.沿骨膜下分离软组织,术侧达眶下孔,对侧达梨状孔,暴露上颌骨前鼻棘;②鼻小柱与鼻中隔间贯通切口,在相当于大翼软骨内侧脚和鼻中隔软骨前缘之间作贯通切口达鼻前庭底;③鼻前庭底部切口,从切口②末端继续向外下沿前庭底部相当于梨状孔下缘作皮肤切口,达鼻翼软骨内侧,至此②③切口互相连接成"C"形切口.与经典面中部掀翻术切口圈状省略了鼻侧软骨与鼻翼软骨切口.同时,沿梨状孔缘外切开鼻腔外壁粘膜.用2根纱条由双侧鼻前孔穿入,将上唇、鼻锥前部、面中部软组织牵拉向上翻起,可暴露面中部骨性结构,根据肿瘤部位及手术需要,切除上颌窦前壁、内壁及上颌骨额突后切除肿瘤.本组1例双侧鼻腔、筛窦、蝶窦软骨瘤,达前中颅底,经此法切除全部肿瘤.术腔均以明胶海绵及碘仿纱条填塞.  相似文献   

2.
手术方法:切口位于龈唇及龈颊沟,必要时超越中线至对侧上颌粗隆,切口深达骨膜,面部软组织从上颌的前面游离至眶下孔,保留眶下神经及血管。鼻小柱从上颌前棘游离。贯通切口将鼻中隔软骨与鼻翼软骨的内侧脚分离,再沿前庭阈作环状切开,仔细识别外上软骨,并小心地将鼻软组织从鼻背软骨及骨性部分离,这样就可使面部的中1/3及鼻脱套,直达鼻根及眶下孔部。牵开软组织,接需要切除骨质,便能进入鼻内及鼻咽区,通常当进入上颌窦时,梨状孔边缘的骨组织及上颌骨的升突用咬骨钳咬除,鼻侧壁连同下鼻甲用骨凿及骨剪移除。于是筛窦广泛暴露,鼻中隔可从附着部游离,并推向一边。蝶窦的前壁  相似文献   

3.
作者介绍采用切开鼻锥骨两侧及横断中隔将整个鼻部连同软组织一起掀开,以期更好地暴露鼻腔和鼻窦的方法:全麻行双侧Caldwell-Luc切口,向上剥离两侧延伸到上颌结节,并于中线相连软组织及骨膜,暴露眶下神经、梨状孔及骨性鼻锥的两侧,于鼻根部汇合。从前鼻嵴向上横断剪开中隔软骨及其被覆的粘膜,直至鼻根的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面中部掀翻及改良半面掀翻径路鼻内镜辅助治疗鼻科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30例患者,采用面中部掀翻术4例,半面掀翻术3例,改良术式23例。改良术式采用以患侧为主的上颌窦根治术切口,不作鼻小柱贯通切口,先完整剥离健侧的鼻中隔皮肤、黏软骨膜和骨膜及鼻底黏骨膜,不作健侧前庭切口,保留健侧鼻腔软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再作鼻中隔软骨及患侧皮肤、黏软骨膜切口与鼻前庭弧形切口,掀翻患侧半面中部软组织并联合鼻内镜切除病变。结果:所有创口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3年,4例面中部掀翻术后鼻前庭狭窄1例;3例半面掀翻术中鼻中隔穿孔1例;改良术式联合鼻内镜23例无并发鼻前庭狭窄和鼻中隔穿孔等症。结论:面中部掀翻及改良半面掀翻径路联合鼻内镜,术野暴露充分,面部不留瘢痕,手术操作方便、安全;改良术式健侧鼻腔术后不必填塞,无鼻前庭狭窄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总结36例经唇下正中进路行鼻腔、具窦手术的应用。年龄范围7一78岁。病理良性者27例,其中血管纤维瘤13例,内翻性乳头状瘤5例,各类囊肿3例和6例混杂病例。病理恶性者9例,均未侵犯前颅窝,包括行双侧上颌骨切除加限内清除术者。术后除可有前庭狭窄、上颌口腹疼、鼻泪管损伤和轻微鼻尖上翘外,无严重的并发症。该术式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一病人取垂头仰卧位,头后仰的15“,用表麻及血管收缩液滴鼻和1:20o000肾上腺素切口部注射。行双侧唇下切口,自一侧上颌骨粗隆至对测粗隆,分离骨膜至暴露眼下缘,注意保护眶下神经。如异成形术行软骨…  相似文献   

6.
鼻侧切开术严格的说,是为了手术暴露而做于耳旁的一个切口,可局限地暴露鼻中隔前部、鼻前庭、下中鼻甲的前端。上颌骨中部切除术是鼻侧切开术的扩展,它已取代鼻侧切开术和其它较局限的手术,成为更实用的手术进路,用于治疗鼻腔各壁和筛窦的大多数肿瘤。手术方法:切口始于眉弓下方内侧,即眶上凹的内侧,向下经内毗和鼻背之间,沿鼻上颌接合处,绕鼻翼皱痕进入鼻前庭。切口的内助部分呈和缓的“W”或“Z”形,以避免术后软组织肿胀。上颌骨全切时加做上唇裂开和睫下切口;眶内容物剜除时加做上、下眼睑切口;鼻上部切开术时加做鼻上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鼻-口-眶联合径路单侧上颌骨全切术的解剖进路,明确进路中的解剖标志。方法 10例干颅骨标本,观察上颌骨周围毗邻关系,定位上颌骨全切术中的截骨线;解剖5例(10侧)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口-眶联合径路上颌骨全切术。结果 内镜下经鼻-口-眶联合径路上颌骨全切术的主要步骤:①经鼻径路:经鼻行上颌窦内侧壁切除;②经口径路:唇龈沟切口,形成半侧面中掀翻进路,显露上颌骨前壁及后外侧壁,解剖上颌动脉,定位硬腭截骨线;③经眶径路:做外眦延长切口,骨膜下分离显露眶外侧壁及眶底壁,通过眶下裂定位显露颧弓和颧颌缝;④截骨:分别于上颌骨额突及鼻骨、颧弓、硬腭、上颌结节与翼突连接处四个区域截骨,完整切除上颌骨。结论 内镜下经鼻-口-眶联合径路可以完整切除单侧上颌骨,避免传统入路大的面部切口,该术式为上颌骨区域病变治疗提供新选择。  相似文献   

8.
颅外伤引起的视力丧失,通常以激素及外科减压治疗效果为好。本文介绍经唇下切口,经鼻腔进路行视神经减压术的方法,较鼻侧切开筛窦进路暴露视神经管更加充分,不仅能暴露视神经管的环状部分,亦可暴露神经管的颅内部分。方法为:在病变侧作半贯穿切口,分离对侧粘骨膜,保留同侧粘骨膜仍附于中隔软骨和骨上,于鼻底作一前后纵行的粘膜切口,于前方与半贯穿切口相交,于中隔最后部作一粘膜切口连接鼻底的纵行长切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部在上方的粘膜瓣唇下横切口。然后  相似文献   

9.
标准的面中部揭翻术于 1974年由 Casson等介绍 ,该术式包括一长的唇下切口 ,切开软骨、梨状孔和鼻底 ,广泛的面中部骨膜下剥离暴露术区。随后此术为Conley和 Price(1979)推广。此标准术式可较好的窥视鼻腔、鼻咽部 ,但由于上外侧软骨和鼻骨仍与面中部相连使暴露受限。因而不少学者对此术作改良 ,代表性的有 Pahvolaine和 Malmberg(1986 )等采用鼻中隔贯穿性切开和双侧鼻外侧软骨切断的方式 ,使上部外侧软骨和鼻骨及下部外侧软骨从面中部分离 ,更好地暴露鼻后部、鼻咽 ,尤其是鼻额管、筛板区等。作者认为此改良术式不仅术野暴露好 ,且并发…  相似文献   

10.
上颌骨鼻腔口内暴露法能避免外部瘢痕,鼻腔和面中1/3的暴露不受限制,可以全部切除内翻性乳头状瘤。Denker等用扩大的Caldwell-Luc手术切除上颌面骨,除去鼻外侧壁进入鼻腔。这种方式提供良好的局部进路,但由于唇和鼻软组织使暴露受限制。采用Weber-Fergusson切口消除了此种缺陷,但这种方法限于一侧并有广泛的瘢痕形成。上颌骨鼻腔口内进路的优点在于手术野可以根据病变范围变更和扩大,无外部瘢痕,术后合并症少。手术用全麻并用含有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注射入鼻部软组织和颊切口区内。切口位于唇龈和颊龈沟内,通过中线扩展至二侧上颌粗隆。切至骨膜,将面部软组织从上颌骨前面游  相似文献   

11.
10例鼻中隔中部伴有骨和软骨缺损,穿孔2一4cm大小的病人,以耳屏软骨和软骨膜为中央层、外层由游离的下鼻甲粘骨膜组成的夹层移植修复。手术经鼻内径路,在穿孔前、下后方用1一Zgro利多卡因及1:10’肾上腺素液作粘一软骨膜下注射,上方以生理盐水注射以增加膨出度。切口从穿孔前向鼻底往后延伸至鼻背,分离穿孔前、下、后方粘软骨膜,上方用Parker刀分离,这部分中隔通常明显地分为粘膜软骨膜/粘膜骨膜二层并形成二个瓣。在这部位铺性分离可引起过分外伤和撕裂,应予避免。依穿孔大小和移植需要取得耳屏软骨,在下鼻甲前端切开游离二例…  相似文献   

12.
鼻内窥镜下前后向切口行鼻中隔矫正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1例中男20例,女11例,18~45岁,术前均行鼻内窥镜检查,选取鼻中隔嵴突型和距状突型偏曲的患者,在0°鼻内窥镜下以1%丁卡因10ml加1‰肾上腺素1mg浸润棉片填塞双侧鼻腔表麻,再用2%利多卡因3~4ml加1‰肾上腺素5滴麻醉偏曲突面病灶处黏膜,用小圆刀片在中隔突起处从前向后在黏膜切口,深及软骨,上下游离,暴露中隔突面嵴,用平凿凿除中隔骨嵴,矫正中隔骨嵴偏同,尽量完整保留中隔骨性支架,对侧黏膜不作游离,整复术侧切口黏膜,不缝合,术腔填塞凡士林纱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我们用头皮冠状、半冠状切口施行面中部骨折手术10例,男8例,女2例, 17~44岁,平均35岁,单纯性颧弓骨折1例,颧骨、颧弓合并眶外缘骨折3例,颧骨、颧弓伴上颌骨骨折6例,2例采用双侧冠状切口,8例采用半冠状切口,加用附加切口6例.麻醉采用鼻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以能在术中检查咬牙合关系及进行牙弓夹板栓结.将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注射在切口区,以减少术中出血,冠状切口自一侧耳屏前上端经颅顶连线切开至对侧耳屏前,距发际后2~3cm,切口最低位于耳垂平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骨膜,沿骨面及颞浅筋膜浅层表面剥离,下翻头皮瓣,分离至颧弓上约2cm时切开颞浅筋膜浅层,继续向下分离至颧弓,同时在眶下缘外侧切开额骨骨膜,在骨膜下分离,暴露眶外侧壁.颧骨、上颌骨骨折,眶下缘骨折也可经附加的口内切口和睑缘下切口暴露骨折断端复位打孔,用小型或微型钛板或钢丝固定.对陈旧性骨折用锯将骨折片断离后移动复位固定,术后常规放置负压引流,头帽加压,术后10d拆线.10例患者不仅恢复了面容及咬牙合功能,而且面部无明显可见瘢痕, 1例感头皮顶区麻木;1例缝线感染,延期愈合;余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们综合各型鼻中隔穿孔手术方法和原则,发展了本文介绍的鼻中隔穿孔修补术。鼻中隔修补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则是;(1)保证皮瓣供血良好;(2)手术野暴露清楚,易于操作;(3)缝线应固定于间皮组织内,利于皮瓣存活;(4)用厚骨膜瓣修补比薄的软骨膜瓣为坚固。鼻中隔大穿孔修补方法: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鼻内和口内唇龈沟处加用10%可卡因4ml表面麻醉和1%利多卡因加1∶100,000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沿唇龈沟作切口,直至骨膜。用骨膜刮离子由内侧向外分离骨膜至梨状窝达犬齿窝。用拉钩拉开上唇和鼻粘膜,暴露梨状窝。用一垂直刀由唇下径路进入,沿中隔后缘作切口,  相似文献   

15.
自1989年以来,我们用大腿阔筋膜修补易中隔大穿孔(孔径>Icm)5例,均获成功。现将有关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22~44岁。鼻中隔矫正术损伤3例,化学物刺激所致1例,原因不明1例。3例穿孔位于鼻中隔前部,2例位于前中部。双侧鼻腔用l%地卡因棉片表面麻醉,l/普鲁卡因2ml注射在中隔左侧皮肤粘膜交界处及鼻底粘骨膜之间。患者处半坐体位。鼻中隔左侧皮肤粘膜交界处偏外作“L”形切口。在直视下,仔细分开一侧粘软骨膜至穿孔前缘,再围绕穿孔上下后缘分离,使穿孔四周之粘软骨膜完全分开,穿孔后缘之粘软骨膜分…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4岁。5年前反复出现双鼻腔出血,可自行止血。自用“滴鼻净”效果不佳。1999年6月2日来我院就诊,收住我科。入院检查:鼻梁略向左侧偏斜。鼻窥镜下见鼻中隔呈“S”形偏曲,右偏明显,其右侧鼻底端有锐形嵴突,表面鼻粘膜破溃。6月4日在表麻加局麻下行鼻中隔粘膜下剥离术。取左侧鼻中隔面鼻前庭皮肤与粘膜交界处“L”形切口,切开皮肤浅筋膜。在鼻中隔骨面与骨膜之间钝性分离,未发现鼻中隔软骨面。继续向后上方分离至筛骨正中板,向后方至犁骨,向下方至上颌骨鼻嵴,见鼻中隔为一完整全骨化组织,色泽乳白,表面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一种除尽鼻、鼻窦息肉化粘膜的手术。其主要适应症是简单手术不能治愈的鼻息肉病,因此手术可获永久治愈的目的。本手术切口作于鼻背中央直达骨膜而不伤及鼻软骨,剥离骨膜暴露骨壁。凿开泪骨并逐步咬除泪骨,上颌骨额突、额骨上颌突、额窦底壁直到眶上切迹,并向后除去筛窦骨璧至筛前孔为止(骨膜剥至筛后  相似文献   

18.
面部蝶形皮瓣修复鼻部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1997年,我们利用面部蝶形皮瓣修复鼻推大部皮肤及部分鼻背软骨、鼻翼等组织缺损6例,效果满意。同时消除眼袋,拉紧面部皮肤,减少面部皱纹,改善面容。报告如下。互间乐资料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如附表。2手术方法先用涤纶布依缺损皮肤大小剪成布样,从中线将其叠成两半,消毒备用。麻醉:眶下孔阻滞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切口:单纯鼻部皮肤缺损如图1;伴鼻翼缺损如图2。沿鼻雄残存皮肤两侧线向外,按事先剪好的涤纶布样切开皮肤全层,皮瓣蒂留在上方。每侧皮瓣最大宽度为3.0~3.5cm,相当于一例鼻背的宽度。沿皮下分离两侧皮瓣,将…  相似文献   

19.
上颌窦清理术的传统切口是从上尖牙嵴向外至第2双尖牙处的唇颊粘膜作一横行切口,切开粘膜、骨膜,向上分离骨膜至上颌窦前壁犬牙窝,凿开骨窗入上颌窦腔.行此切口的患者常有术侧面部肿胀、麻木、上列牙痛等症状,根据面部血管、淋巴管均为自上而下纵行走向,眶下神经经眶下孔至上唇亦为纵行走向的解剖特点,我们在行上颌窦清理术时,选择了纵行切口.我们为30例上颌窦内各种炎性病变、息肉囊肿等患者行上颌窦清理术时,采用了纵行切口,均获较广阔视野及较大骨窗.切口均1期愈合,无瘘管发生.适应证、麻醉方法与传统的上颌窦清理术同,仅是在患侧上颌侧切牙与第1磨牙间的颊粘膜上纵行切开,下方距齿根0.5cm,向上延伸1~1.5cm,必要时继续延伸,切开粘膜及骨膜后向两侧分离牵拉,上方亦可用钩向上牵开组织,以充分暴露犬齿窝,进入上颌窦.选择此切口出血较少,易止血,牵拉上颌窦前壁软组织所需力量较小,血管、淋巴管、眶下神经末稍损伤均较轻,术后面颊部肿胀及麻木感较横切口轻.但因切口不能随意向外侧方向延伸,对位于上颌窦外侧壁或较大的肿瘤,术中暴露较差.  相似文献   

20.
自 1998年以来 ,我们采用电视监视下经鼻内镜完成鼻中隔成形术 ,矫治复杂的鼻中隔偏曲 5 6例 ,男 30例 ,女 2 6例 ,平均年龄 34岁 ,均为高位 ,后段或严重不规则鼻中隔偏曲的病人 ,其主要症状为 :鼻阻、鼻出血、头痛 ,经药物治疗无效。病史最长 10多年 ,最短 6个月。手术方法 :采用 2 %丁卡因表面麻醉鼻腔二次 ,选择凹面鼻腔 ,自鼻中隔粘膜与皮肤交界处后方 2 mm弧形切口 ,直达软骨膜下 ,向后上分离至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后方 ,向后下方分离至犁骨 ,向下分离上颌骨中隔嵴 ,自软筛缝分离至对侧粘骨膜 ,游离偏曲的筛骨垂直板 ,用中隔咬骨钳切除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