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迷走神经鞘瘤多发生于颈前颈动脉三角区,多数并无神经损害症状。我科自1985年6月~1995年6月收治19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工.l一般资料19例病人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右侧颈部6例,左侧颈部13例,以左侧颈部多发;发病年龄10~75岁;肿块直径2~3cm为最多,最大者为4cmXscm;病程最长14年,最短为1周。1.2I6床表现19例病人因颈部1个肿块就诊的16例,无任何不适;3例伴有疼痛。肿块位于颈动脉三角区内,呈圆形或梭形,质韧,压之无明显不适,而病史短,肿块突增者有轻度压痛。少数病人压之可有咳嗽。肿块与颈…  相似文献   

2.
1988年11月~1990年1月我院行颈椎侧方穿刺采集脑脊液33例。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由助手固定头部,使头与胸呈水平正中位。穿刺点为颈部左或右侧乳突尖向下0.5~1cm,再向后0.5~1cm处。穿刺进针方向与颈部垂直、与病床平行缓慢进行,深度按病人胖瘦约为4~6cm。当针锋通过横韧带及硬脊膜时各有一落空感(与腰穿成功相  相似文献   

3.
我科1981—1989年间收治的12例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癌的治疗情况做简要报道与分析。病例资料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为42~69岁,均以无痛性颈部肿块就诊,肿块2cm×2cm~17cm×11cm 大小不等。病程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2年。除1例病人初诊为颈部转移癌外,余11例均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时间最长达2年。12例病人治疗前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部大血管损伤的手术室护理抢救方法。方法:总结自2005年以来抢救颈部大血管损伤6例,入手术室后立即组织抢救,均进行手术。结果:成功救治5例,死亡1例。结论:颈部大血管损伤来势凶猛,病情紧急,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此类病人时应立即作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足够的护理力量,手术中医护协调配合,从而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资料与方法本组1995年8月~2005年8月41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病程均已较长,最长者达35天,最短者为1周,平均17天。窦道原因:创伤后感染坏死3l例,术后感染8例,原发性感染2例。窦道最浅者为4cm,最深者为13cm,平均8cm。治疗方法:在局麻下由窦道旁的正常皮肤用静脉留置导管针刺入窦道底部(注意避免血管神经损伤,选取皮肤距窦道底部最近路径),回抽有空气或渗液证实在位,固定静脉留置导管针,导管本端接输液器备用。对窦道深、静脉留置导管针偏短病例,可用腰穿针刺入后置腰麻导管,远端连接输液器。在窦道外口以剪去远端细管及过滤器的输液皮条置入1.0~…  相似文献   

6.
王虹  周晶  陈颖 《吉林医学》2005,26(3):267-268
放射治疗是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的一种常规辅助治疗方式,但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放射治疗不当而导致病人发生颈部放射性坏死,又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我院于1999年至2002年问收治2例因发生颈部放射性坏死而致死亡的病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患者女性,82岁,1981年初发现右面部肿胀,范围为4cm×3cm×2cm,质韧,不痛不红,无波动,穿刺出淡红色液体,结核菌培养(一),腮腺造影示充盈缺损,经抗结核治疗数日后,颈部两侧出现肿块且有压迫感,遂至外院会诊,诊断为“腮腺肿瘤颈部转移”,在本院行放射治疗后肿块缩小,此后每年行放射治疗1疗程(3~5周),治程中颈部肿块液化破溃,久治不愈形成窦道,同时出现右膝关节肿胀且有波动,切开后排出豆渣样物,经  相似文献   

8.
饶珊珊  杨海力  胡胜利 《重庆医学》2015,(24):3456-3456
藏毛窦是一种少见的皮肤上含有毛发的窦道或囊肿,多见于男性青壮年,骶尾部多见,其他部位罕见。窦道发生感染前很少出现症状,一旦感染可形成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经久不愈。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有一定的复发率。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小儿颈部藏毛窦合并脊髓脊膜膨出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例1,女,26岁.2006年,因在外院剖宫产术后10d伤口感染来院检查,发现下腹横切口左侧有一长0.5cm未愈伤口,有粘液性分泌物排出.用探针可探到2.5cm深斜形窦道,并夹出线头2粒,用灭滴灵冲洗切口,敷料引流10d无好转.窦道注入碘油,造影检查发现窦道有一树枝样分叉.尔后美蓝注入窦道,在持硬麻下,切除美蓝蓝染部分,缝合止血,出血点用丝线缝扎.缝合关闭窦道,术后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1周后拆线发现窦道仍有分泌物,再次扩开切口检查,剔除止血结扎点线头,止血改用电烙,抗生素液冲洗后再缝合,7d后拆线,伤口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梁静  刘继青  陈军 《浙江医学》2022,44(1):90-93
目的探讨HIV/AIDS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超声图像特征,为临床初步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西溪医院2015年10月至2020年6月HIV/AIDS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56例(研究组)和确诊为HIV/AIDS的非结核患者60例(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超声检查表现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发热、盗汗、乏力和体重减轻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咳嗽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4+T细胞<50个/滋l的患者占37.5%,与对照组的1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淋巴结直径≥3cm、淋巴结内部存在血流信号患者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在淋巴结融合现象患者占比分别为48.2%、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存在钙化征和窦道征者占比分别为16.1%和8.9%,而对照组中存在钙化征患者占比3.3%,无患者存在窦道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IV/AIDS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超声检查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对HIV/AIDS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早期初步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8岁.因“ 急性阑尾炎”于1989年12月在某医院手术,术中放置引流管1枚,术后4天拔管,切口7天拆线,愈合良好.出院后引流口处常有分泌物,在当地医院多次换药不愈.本院以“ 阑尾炎术后窦道形成”收入院.先行窦道搔刮、换药,不愈.后行窦道切除,术后2个月手术处皮肤溃破并有分泌物流出,后反复换药不愈.于1990年9月再入院.体检:右下腹有直径0.5cm窦口,挤压有少许分泌物.局麻下行窦道切除术,术中见窦道内口与腹膜粘连,切开腹膜,见粘连处有一阑尾,长6cm直径0.4cm,浆膜面微充血,其中部与腹膜紧  相似文献   

12.
我院从2001年至2005年收集60例颈椎病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从18岁至76岁,平均36岁,所有病例均以头痛、颈部不适为主,部分病人手指麻木感,眩气,大部病人均有经常上网和卧位看电视病史,部分病人有颈部外伤史,投照常规以拍摄颈部正位、侧位、左右前后斜45度片。  相似文献   

13.
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比较多,为保持患者气道通畅,维持正常血氧饱和度,抢救患者生命,气管切开在神经外科是常见的急救技术。气管切开后固定气管套管的衬带会在颈部长时问保留,颈部的皮肤易出现潮红、糜烂等现象,增加病人的痛苦。从2008年7月-2010年12月我科共出现15例气管切开后颈部皮肤异常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41岁,主因右颈部肿物5年,生长加快伴头颈部活动不便半年,右上肢不能上举1个月入院。查体,右颈部约6cm×7cm×11cm大小肿物,界限不清,活动度差,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血管杂音。颈部CT示右侧血管间隙富血供性巨大肿物6.7cm×7.4cm×11.5cm大小,病变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排螺旋CT对胆道引流术后T管窦道观察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搜集我院2011年5~12月我科行胆道手术后T管引流病人共120例,常规术后14d行螺旋CT检查,观察窦道是否形成。在进行T管造影同时通过T管旁另插小管进行窦道造影,观察窦道形成情况。以窦道造影无造影剂外漏为诊断窦道形成完整的金标准,观察螺旋CT对胆道引流术后T管窦道观察的准确性。结果 120例病人中,CT判断窦道形成者有90例,窦道未形成者占30例,经过窦道造影,90例CT证实窦道完整的病例窦道均完整,另30例窦道不完整者中,经过窦道造影,有28例发现窦道不完整,有造影剂自T管周围漏出,有2例窦道造影显示无造影剂漏出。CT检查窦道完整性的灵敏度达到97.83%(90/92);特异性达100%(28/28);阳性预测值为100%(90/90);阴性预测值为93.33%(28/30)。结论螺旋CT可以观察T管窦道形成情况,为拔除T管前检查窦道的形成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自2000年1月~2005年3月共收治甲状腺结节病人125例,现就临床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5例,男13例,女112例。年龄13-78岁,病程为1周-25年,平均1.5年。本组病例能触及结节125例,结节直径最大13cm,最小2cm,伴有不同程度的气管压迫感及声音嘶哑15例,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5例,伴甲状腺功能低下8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者5例,侵犯气管引起气道堵塞者1例,肺转移2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病例]男,35岁。因右枕部反复流脓近10年于1996年1月收入院。体检:右枕可见1.0cm×1.8cm皮肤瘘道口,有黄色、粘稠恶臭脓液排出(脓液培养为链球菌)。头颅正侧位片示枕骨增厚,多个大小不等的骨质破坏区伴有硬化带及小死骨形成,从漏口注入Isovist后摄片见枕骨内板前方有一约6cm×10cm显影区,厚度约2~3cm;头颅CT示枕部硬脑膜增厚,硬膜外积脓积气,左侧较著,范围约6cm×10cm×2cm。诊断:顽固性枕骨骨髓炎伴广泛硬膜外脓肿及窦道形成。治疗:手术分头、腹两组同时进行。第1组经上腹部左分正中切口入腹,按层切开,先断离网膜与…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切口感染所致窦道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形成窦道,长期不愈,反复感染,使临床医生深感棘手。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症,取得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2001年2月~2005年12月,手术后切口感染,形成窦道共85例。男52例,女33例,年龄18~60岁,平均39岁。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岁。 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39岁。排除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未能控制者,严重营养不良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年龄〈18岁、〉65岁。病情程度:轻度38例,窦道深度≤4cm,创面≤10cm^2;重度47例,窦道深度〉4cm,创面〉10cm^2。  相似文献   

19.
我们科室2005-2009年对10例病人实行颈侧径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38~60岁,病程1个月-10年。临床表现:咽部异物感、颈部包块、吞咽梗阻、呼吸不畅、咽痛等。所有病例经颈部CT或MRI及彩色B超检查、鼻咽喉纤维镜检查、DSA检查等辅助检查。肿瘤直径介于3—8cm。  相似文献   

20.
鼻咽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鼻咽较隐蔽,早期不易发现,现介绍3例误诊病例并加以分析。1临床资料例1,男性,46岁,1980年4月无意发现右侧颈部有1.0×1.0cm2大小肿物。在当地医院按颈淋巴结核治疗,肿物迅速长大,10月左侧颈部出现一条索状肿物。此期间无其它不适症状。1981年1月来我科检查,右颈部有8.0×8.0cm2、6.0×6.0cm2两个肿大淋巴结,质地硬,活动度差。左侧淋巴结约3.0X4.OCm’,双锁骨下及腋下均有大小不等肿大淋巴结。左侧鼻咽部有结书状肿物,取病理确诊鼻咽癌。经放疗及中药治疗,肿瘤消失,淋巴结最大缩小至拇指甲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