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胸、腰椎体骨折脱位合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后路椎板减压、牵引复位、RF内固定和横突间植骨治疗下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结果: 6例患者经6~18个月的随访,效果优良。结论: 椎板减压、牵引复位、RF内固定及横突间植骨是治疗下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马尾神经损伤的优良方法,可有效地整复下胸、腰椎骨折脱位,可彻底解除脊髓马尾神经的压迫,为脊髓马尾神经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脊柱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2月-2010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187例、非手术治疗180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访18个月~3年,比较两种方法对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脊柱后突角经Cobb氏法测定,复位前平均为(19.1±0.6)°,复位后平均为(5.64±0.2)°;椎体前缘高度复位前平均为(48.06±10.1)%,复位后平均为(92.33±4.12)%。非手术组:脊柱后突角复位前平均为(18.9±0.8)°,复位后平均为(10.5±0.5)°;椎体前缘高度复位前平均为(52.03±11.5)%,复位后平均为(88.05±4.23)%。结论: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时,两种方法都可得到很好的效果,近期手术治疗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模式术中神经监测系统(MIOM)在脊柱骨折脱位手术中应用的实用性.方法:选取2014至2016年于吉大二院行后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的11例脊柱骨折脱位患者(胸椎8例,腰椎3例),手术均在脊髓监测下完成.分别于术前、术后1、3、6、12月行双下肢肌力评估、脊髓损伤评分测定;也对术后骨折复位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肌力恢复情况、脊髓损伤评分的变化、骨折复位的程度均与术中监测警报提示直接相关,其中8例患者术中神经监测无异常,术后无神经损伤症状出现且脊髓损伤评分在随访过程中逐渐改善,3例患者出现术中监测异常,这3例病人术中及时采取相应措施,2人术后神经功能完整,1人出现神经损伤症状.结论:MIOM可以监测术中医源性神经损伤,提示医生术中及时采取措施从而避免手术操作造成的永久性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
龙仕贤 《四川医学》2000,21(3):276-277
我院骨科 1991~ 1997年收治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截瘫 56例 ,其中椎体钉固定治疗 10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10例均系男性 ,平均年龄 31岁。损伤L1椎体 4例 ,L2 椎体 4例 ,L3及L4 椎体各 1例。爆裂骨折 6例 ,压缩骨折 4例。椎体Ⅰ°脱位 7例 ,Ⅱ°脱位 3例。平均后凸 18度。 10例均系不全截瘫。合并肋骨折及肢体骨折 7例 ,出现创伤失血休克 4例 ,血胸 1例。1 2 方法 :10例中 9例行伤椎后半大部切除及伤椎上、下椎间盘切除 ,椎管前方减压 ,复位伤椎 ,椎体钉固定植骨融合术 ;1例因行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 ,伤椎复位不良 ,加行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2例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其中新鲜损伤25例,陈旧性损伤7例,采用持续颅骨牵引,经前路或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加重,神经根症状获得改善;骨折脱位完全复位;随访3~12(7.8±0.3)个月,植骨完全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应持续颅骨牵引预防继发性脊髓损伤;手术应以前路手术为基础,达到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及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的治疗目的 ;对于术前不能复位的患者,应首先应用后路手术解除后路阻碍复位因素,协助前路手术时复位骨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的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对21例牵引复位失败的无脊髓损伤的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首先俯卧往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的侧决螺钉或棘突间钢丝固定;陈旧骨折脱位,需行脱位小关节的上关节突部分切除及黄韧带切除.不固定.然后再行前路切开椎体减压,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一周带颈托下地行走.结果 本组21例脱位完全复位,无脊髓损伤发生,随访8~24个月,平均16月,植骨完全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于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最大限度保留活动节段,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治疗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所施行之椎板减压术,根据手术时间的不同,区分为早期(伤后3周以内),中期(伤后3周至3个月)和晚期(伤后3个月以上)三种。目前,有关早期椎板减压术的报道较多,关于中期椎板减压术国内尚未见专题报告。1976年8月,本院收治地震伤所致之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伤员46例,其中22例因大面积褥疮,败血症或严重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未能早期手术,于3周后施行了中期椎板减压术.术后连续观察9-16个月,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并就中期椎板减压术的适应症及其特点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腹痛腹胀是脊柱骨折突出的早期症状之一.是临床中一种较严重且复杂的创伤,约占全身骨折的5%~6%,以胸腰段骨折多见.脊柱骨折可以并发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其中颈椎骨折一脱位合并有脊髓损伤,能严重致残甚至危及生命.2011年1月以来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采用的方法效果较好,现7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脊柱骨折脱位是骨科常见创伤之一,严重骨折脱位常造成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治疗十分困难,残疾率较高。我院1982-2002年共收治98例脊柱骨折脱位合并截瘫患者,本文就早期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脊柱骨折脱位的一般情况,年龄:18-6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对其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的影响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48例参与研究,平均分成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实施不同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s角分别为(95.13±9.43)%、(96.43±10.52)%、(5.03±1.06)°,均优于对照组(75.82±6.25)%、(78.16±6.14)%、(7.10±2.51)°(P<0.05);观察组脊髓神经功能为E级的患者有54.17%,对照组为25.00%(P<0.05).结论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能够促进胸腰段脊柱骨折良好复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方法 1998年7月~2010年12月本院共收治46例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患者,新鲜损伤43例,陈旧性损伤3例,其中40例手术治疗,6例保守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3个月,症状均获得改善,36例完全恢复,7例残留手指麻木,3例颈椎旋转活动受限,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的稳定性上颈椎骨折脱位行牵引、制动、复位和固定;而不稳定性上颈椎骨折脱位应选择手术治疗.对于无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宜早期手术治疗,尽早复位及固定并行融合手术,手术方式以前路手术为主,有小关节绞锁复位困难时要先后路解锁,再前路固定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嘉  翁习生 《广州医药》1997,28(6):12-14
脊柱骨折脱位而无脊髓神经损伤或仅有轻微神经症的损伤类型病人17例,损伤部位分别为颈椎损伤4例,胸椎损伤3例,腰椎损伤10例,15例手术病人术后经2个月 ̄12年(平均5.3年)随访,均恢复正常工作,无明显脊柱后凸畸形或畸形加重。也无手术并发症。认为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脊柱骨折脱位虽然少见,但由于其具有潜在脊髓神经损伤的危害。因此应将期 视为不稳定骨折而进行手术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避免迟发性脊髓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全面评估AO的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niversalspinesysterm,US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采用USS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伤椎椎体前壁高度由术前的44%恢复至术后的91%,后壁高度由62%至94%,矢状面指数由23.5°到4.2°,椎管内骨块矢状面占位由37%到8%.脊髓神经恢复按AISA分类,完全性脊髓损伤5例中,1例提高3级,4例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9例中,有1~2级的进步.结论采用USS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能得到满意的复位、牢固的固定和有效的椎管减压.  相似文献   

14.
翟斌胜 《吉林医学》2012,33(17):3726-3727
目的:比较经后路复位椎弓根不同节段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段脊柱骨折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78例严重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固定70例,长节段固定8例,随访时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及脊柱后凸角度,并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腰痛程度和腰椎活动度。结果:短节段固定组和长节段固定组伤椎前缘高度和脊柱后凸角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节段固定在处理合并椎体Ⅱ度以上脱位的患者时复位效果更好,后凸角度丢失也较少,短节段固定5例发生内固定失效。结论:严重胸腰椎骨折选择后路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都能达到较满意的疗效,伤椎复位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可靠能达到良好的复位和减压目的: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但合并严重脱位选用长节段固定在伤椎复位、矫正后凸畸形及减少内固定失效方面则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AF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通过比较 2 5例AF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和通过X线片观察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结果  2 5例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后凸侧弯畸形及侧方移位纠正 ,Cobb’s角由术前 2 3.5°降至术后 2 .5°。瘫痪恢复按Frankel标准分级 ,A级一例无变化 ,其余 2 4例均提高 1~ 3级。结论 AF系统具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创伤小 ,复位确切 ,固定可靠等优点 ,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无脊髓损伤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脊髓损伤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无脊髓损伤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患者,采用经前路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及Orion^TM钢板固定或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切开复位,椎间融合加Orion^TM钢板固定融合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全部病例经随访观察,症状获得改善,7例完全恢复,2例残留手指麻木。术后6个月全部返回工作岗位。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无脊髓损伤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切开复位、椎间融合加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最大限度保留活动节段,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对于无脱位的骨折宜采用单纯前路手术,除可达到减压、复位、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脊柱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6年4月75例脊柱外伤合并脊髓损伤病人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前路减压钛板内固定16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后路同时减压钛板内固定2例,胸椎及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采用后路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25例,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采用A—F及R—F共32例。结果:75例患者,经术后6个月至12个月随访,除1例上颈段(C3,4)骨折脱位严重者,术后第2天死亡。3例截瘫者肌力恢复不明显,但二便失禁功能有部分恢复。其余71患者术后肌力明显改善,肌力提高2级~3级,感觉过敏消失,麻木减轻,感觉平面下降。讨论:对于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早期正确的外科手术治疗可这到解剖复位,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有助于残存脊髓功能的恢复和促进早期康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后路减压固定植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后路椎板植骨+前路减压椎间钛网植骨并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1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均手术成功,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加重及死亡,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A级5例,B级6例,C级3例,D级4例。结论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绞锁患者早期行前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有利于解除脊髓的压迫状态,恢复正常的颈椎序列,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早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王平  王彦平 《宁夏医学杂志》2013,(12):1208-1209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手术入路椎管减压、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病椎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3例。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椎椎体高度,并对神经功能进行Frankel评分,评价患者疗效。结果 23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时间6个月~2年。病椎前缘术前高度为30%~75%,末次随访时为8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器无松动及断裂。术后神经损伤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有2例A、B级未恢复,B级1例恢复到D级,C级2例恢复到D级、2例恢复到E级;D级11例9例恢复到E级,2例无恢复。结论钉棒系统内固定能达到满意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有利于脊柱骨折及损伤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因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术的患者42例。术前、后2周及6个月行X线检查,并观察椎体的复位情况及是否有椎弓根钉的松动以及断裂等情况发生。测量术前和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和Cobbs角的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脊柱的生理曲度以及椎体高度均恢复满意,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52.4%,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98.0%和95.8%,术前的Cobbs角为26.1°,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Cobbs角分别为4.8°以及5.1°,术前,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术中无神经损伤,术后无内固定断裂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