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 (LMWH)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同期入院的 9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观察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各 4 6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MWH0 4ml(41 0 0IU) ,皮下注射 ,每日 2次 ,连续 7日。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心脏事件发生。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9 1 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 7 39%,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观察组不仅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而且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AMI) ,对照组发生 4例。 结论 UAP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MWH治疗效果满意 ,安全可靠 ,且能减少AMI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张庆贞  张民 《山东医药》2004,44(19):76-76
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我院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n=36),阿斯匹林100mg/d,普通肝素300IU.kg-1.d-1,B组(n=36),阿斯匹林100mg/d,LMWH(速避林)86U/kg皮下注射,2次/d,疗效为7d,记录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状况及凝血指标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时ST段改变程度、总缺血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01),但两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B组凝血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部分凝血指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MWH抗凝治疗UAP较普通肝素疗效肯定、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将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51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以常规药物加低分子肝素钙和常规药物加普通肝素钠,比较两组心绞痛的缓解情况、心肌梗死和猝死发生情况、常规和动态心电图变化、凝血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明显疗效,对凝血功能影响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情不稳定,既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又有44%~77%患者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抗凝疗法治疗UA上已取得不少进展。现将我院肝素治疗UA56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6例患者均为1995年5月~1998年2月住院病人。男性37例,女19例。年龄38~81岁,平均67岁。病程3~26年,平均1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不稳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均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日发作1~8次,心电图ST水平下移>0.5mV47例,T波低平、倒置9例;ST提高9例,患者均无抗凝治疗禁忌症。1.2 治疗方法按常规…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现将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65例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对象为 1 30例符合 WHO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 ,其中劳累性心绞痛 (初发劳累性 恶化劳累性 ) 82例 ,自发性心绞痛 2 3例 ,混合性心绞病 2 5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 65例 ,男 41例 ,女 2 4例 ;合并高血压者 2 9例 ,高脂血症者 51例 ,糖尿病者 1 1例。对照组 65例 ,其中男 40例 ,女 2 5例 ,合并高血压者 2 8例 ,高脂血症 49例 ,糖尿病 9例。1 .2 方法治疗组 :在常规应用扩冠 ,降脂药物基础上 ,皮下注射低分…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8例UAP患被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基础上,A组加用LMWH,B组加用安慰剂生理盐水。结果:A组近期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 心电图ST-T改善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1),且A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指标较之B组有明显改善(P<0.05)。A组2例出现注射部位瘀斑。结论:LMWH治疗UAP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治疗一般以硝酸酯类 ,钙通道阻滞剂 ,β -受体阻滞剂等单用或合用 ,但是仍有近 5 0 %患者反复发作 ,疗效不易巩固 ,近年来随着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概念在临床的深入 ,我院自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4月 ,使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70例中 ,男 5 6例 ,女 14例 ,年龄 3 1~ 70岁 ,诊断均符合WHO不稳定型心绞痛。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0 0 5mV或T波倒置 ,每例均有典型心绞痛发作 ,其中 19例中间综合症患者 ,每日发作 5~ 6次 ,发作时…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对照组予以心绞痛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钙5000AXaIU,皮下注射,每日1次,疗程1周。结果:低分子量肝素钙组心绞痛缓解率达91.3%,心电图改善达87%,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是一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常见类型,易进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1999~2003年,我院对常规治疗无效的21例UA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阿司匹林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克赛引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LSA)与放免法(RIA)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15例应用克赛治疗,15例应用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常规治疗),观察用药前及1w后vWF、ET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及各组间的统计分析。结果 克赛组治疗前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治疗前克赛组与常规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克赛组下降明显。结论 克赛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的vWF、ET水平,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患不同分子量肝素治疗后体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6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随机分为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组(A组,依诺肝素组)33例和皮下普通肝素组(B组,肝素钙组)30例,疗程为5d,观察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凝血指标。结果:治疗后A、B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80%(P<0.05),出血发生率显性差异(P>0.05)。治疗5d后两组血浆抗因子Xa活性(anti-Xa)、抗因子IIa活性(anti-IIa)均明显升高(P<0.01),anti-Xa活性A组明显高于B组(P<0.01),而anti-IIa活性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A组无明显变化(P>0.05),B组明显下降(P<0.01)。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两组均明显下降(P<0.01)。血浆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B组均明显延长(P<0.01),第5天时B组APTT稍长于A组(P=0.05)。结论:治疗5d后,普通肝素以抗因子IIa为主,低分子量肝素以抗因子Xa为主;普通肝素导致血浆AT-Ⅲ活性明显下降,而低分子肝素则无此不良作用;低分子量肝素抑制凝血酶产生的作用明显优于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组心绞痛的缓解率明显高于肝素钙组,与凝血系统的变化相符合,两组出血倾向差异无显性。  相似文献   

13.
肝素抗凝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vwF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肝素抗凝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UAP患者35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组)18例,普通肝素(肝素钙组)17例,正常对照组10例。观察依诺肝素组、肝素钙组的心绞痛缓解率;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观察其4周临床预后。结果:①依诺肝素组心绞痛缓解率明显高于肝素钙组,分别为95%和82%(P<0.05)。②依诺肝素组治疗后血浆vwF水平明显低于肝素钙组分别从(166.67±10.29)%降至(94.11±13.23)%,(162.94±14.03)%降至(109.41±8.99)%,P<0.01)。③4周随访结果分析心绞痛发作及心肌梗死例数肝素钙组多于依诺肝素组,分别为4例及2例(P<0.05)。结论:肝素抗凝治疗可影响UAP患者血小板的活化,抑制vwF释放,且依诺肝素作用明显强于肝素钙,前者临床疗效及预后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巴曲抗栓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60例 UAP患者随机分成 A组和 B组 ,在抗心绞痛常规疗法基础上 ,A组加用巴曲抗栓酶 ,分别于第 1、3、5天予 10 u、5 u、和 5 u,以 10 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 1h;B组加用普通肝素 ,10 0 mg加入 5 %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共 5 d。6d后考核疗效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A、B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 86.7%和 80 .0 %。治疗期间 A组的硝酸甘油用量和镇痛药使用次数较 B组少 (分别 P<0 .0 1和 0 .0 5 )。A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 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 ( APTT)均无显著变化 ,而纤维蛋白原 ( FIBEN)明显降低 ;B组的 PT、APTT明显延长 ,FIBEN无降低 ( P >0 .0 5 )。二磷酸腺苷 ( ADP)和肾上腺素 ( NE)对血小板的最大诱聚率 ,A组从治疗前的 ( 74.3± 16.3) %和 ( 87.9± 10 .6) %降至治疗后的 ( 60 .8± 18.7) %和 ( 82 .5± 7.3) % ( P<0 .0 1) ;B组治疗前后则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巴曲抗栓酶治疗 UAP疗效好 ,能降低FIBEN水平 ,抑制 ADP和 NE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使用方便、安全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 (速避凝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 4例 U 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及常规治疗加速避凝组 (治疗组 ) ,疗程为 1周。结果 :1周后总有效率 :治疗组为93.75 % ,对照组为 6 8.75 % ( P <0 .0 5 ) ;观察 12周治疗组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对照组 3例发生 ( 9.38% ) ;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速避凝 ,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 ,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1-03~06北京天坛医院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4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加用曲美他嗪,另一组应用硝酸脂类药物作为对照,服药2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每天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片消耗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两组分别较治疗前明显减少,ECG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并与硝酸脂类药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 Wiktor- Gx Hepamed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支架的压力为 (982 .9± 182 .4) k Pa。术后即刻残余狭窄 (10 .3± 9.8) % ,支架术的急性获得 (1.96± 0 .5 1) m m,后期丢失 (0 .5 8± 0 .91) mm。术后未给肝素和华法令 ,仅服抗血小板药物。结果 :术后住院 (3± 1) d。随访 (378± 6 6 ) d,其中 2例再狭窄。在住院期和随访期 ,无一例发生严重心脏事件及出血、血栓形成、再阻塞。结论 :非高压扩张和无抗凝的 Wiktor- GX Hepamed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设不稳定型心绞痛患组及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sTM水平。对冠脉造影结果、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进行统计。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的s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危险因子数目越多sTM水平越高。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存在内皮细胞的损伤,这种损伤也与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超声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斑块形态学特点。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的冠心病患者5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1例,UAP 36例,根据斑块回声的强度,将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和斑块破裂等,分析比较UAP和SAP患者的斑块的形态学特点。结果:IVUS发现软斑块的比例在SAP和UAP患者中分别为47.6%和75.0%,纤维斑块的比例分别为52.4%和25.0%,斑块破裂分别为0和30.6%,钙化斑块分别为52.4%和19.4%(均P<0.05)。结论:IVUS显示UAP的斑块形态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软斑块和斑块破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60岁<80岁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高危组)的13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6例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及其他常规治疗,试验组72例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48 h持续静脉泵入.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情况和心电图ST段变化,记录用药后48 h、1周、1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包括顽固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心绞痛缓解有效率高,心电图压低ST明显改善(P<0.05),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轻微出血反应试验组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