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比分析21例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的表现。结果:21例中,MSCTA发现21个动脉瘤,DSA发现20个动脉瘤,其中1例双侧动脉瘤,DSA只发现1侧,另1例MSCTA及DSA均未发现病变;21个动脉瘤中18个为圆形或类圆形,3个为不规则形,平均最长径为6.9mm(2.2~15mm);21个动脉瘤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2个位于基底动脉,5个位于大脑前动脉,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8个位于前交通动脉。结论: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三维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55,自引:5,他引:55  
目的 研究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行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强化螺旋CT扫描后将容积数据输入工作站,通过调整CT阈值和应用伪彩色技术,重建颅内血管三维图像,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结果 55例患者检出率达98%;三维CT血管造影可精确显示动脉瘤颈部的解剖关系,可演示模拟手术并吉进行仿真血管内窥镜检查。结论 三维CT血管造影是一种相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刚  詹书良 《西南军医》2009,11(2):267-269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破裂出血死亡率较高,需要早期诊断与治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操作简便,快速,经济,无创,准确性、敏感性高,能够准确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状、大小,瘤颈与颅底骨结构、载瘤动脉的关系等,可作为临床诊断动脉瘤首选方法和术前确定手术方案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容积重建(VR)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对3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其中6例另行DSA检查。全部患者CT扫描获得原始图像后采用VR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10例同时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重建。结果:37例患者MSCTA共发现43个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5例(4例2个,1例3个)。VR图像上所测动脉瘤直径2.5—38mm。6例DSA患者发现6个动脉瘤,与CTA结果基本相符。结论:MSCTAVR技术是一种简便、微创而且相对可靠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对于指导手术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3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三维成像(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和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共发现24例28个动脉瘤,其中22例为单个动脉瘤,2例为两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7mm,最大35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23例与手术/DSA结果一致。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指导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脑动脉瘤患者48例,行SCTA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及与载瘤动脉、邻近其他结构的关系,选择最佳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的角度,测量动脉瘤的瘤颈、瘤体大小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夹角,以指导血管内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周内行DSA造影,合适病例行GDC栓塞治疗,将S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1)SCTA检出了DSA确诊的56个脑动脉瘤中的53个(94.6%),正确诊断51个(91.1%)。(2)43个脑动脉瘤选择血管内GDC栓塞治疗,SCTA选择的血管内治疗的最佳投照角度与DSA相符41个(95.35),SCTA测量这41个动脉瘤的瘤体与载瘤动脉夹角、瘤体及瘤颈大小并分别与DSA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SCTA选择最佳投照角度及测量数值应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为准,结合表面遮盖法(SSD)图像。结论 SCTA不仅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对动脉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术前准确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8.
螺旋CT血管造影 (spiralCTangiography ,SCTA) ,常用图像后处理方法为 ,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 (maximumintensitypri jection ,MIP)和表面遮盖法 (shadedsurfacedisplay ,SSD)。本组研究分析了我院 1999-0 3~ 2 0 0 0 -0 5经手术或DSA证实的12例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 ,疑颅内动脉瘤破裂 ,行脑SCTA检查的结果。1 一般资料和方法PhilipsTomoscanAVP1CT机。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 ,先用头颅侧位定位片 ,取扫描线与前颅窝基底线平行 ,起…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管腔的局部异常扩张为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也是我国在脑血管疾病中致残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既往诊断颅内动脉瘤主要靠脑血管造影(IXSA)。随着螺旋CT的应用,CTA开始应用于临床。多层螺旋CT因扫描速度快、Z轴分辨率高等优良性能使图像质帚显著提高。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颅内动脉瘤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DSA的结果,来探讨MSCFA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诊断方法和指导临床治疗两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创性的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与MR血管造影(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治疗的指导价值,并对两者作比较.材料和方法28例患者同时行SCTA、MRA、DSA,以DSA作为金标准,对SCTA与MRA作比较.结果(1)23例行SCTA及时间飞跃法(TOF)MRA者,SCT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性高于TOFMRA,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SCTA较TOFMRA测量脑动脉瘤的最大径准确性高(p<0.01),TOFMRA测量值常偏小.(3)SCTA测量的栓塞治疗最佳投照角度与DSA符合率94.7%.(4)动态增强(DCE)MRA的图像清晰度及价值与SCTA相似.结论SCTA对体积小、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的检出率以及对动脉瘤测量的精确性高于TOFMRA,SCTA可较准确地测量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最佳投照角度,MRA是脑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术后随访的较好方法,DCEMRA的实用价值与SCTA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MSCTA诊断15例脑动脉瘤,5例行DSA脑动脉造影,2例行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或容积投影(VR)法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同时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15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6个,其中椎动脉2个,基底动脉环5个,大脑前动脉5个,中动脉3个,动脉瘤显示直径3~25mm不等。5例DSA脑血管造影显示4个动脉瘤。CTA三维图像与MPR及原始横断面图像相结合及多角度观察法等对诊断很有帮助。5例行DSA患者CTA所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是否为峡颈或宽底与DSA结果基本相符。结论MSCTA对脑内动脉瘤显示清晰,三维CTA结合MPR及原始图像可使诊断更准确、客观,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8例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分别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结肠镜(CTVC)、表面遮盖显示(SSD)、透亮显示(Raysum)等后处理,将其结果与结肠镜和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为100%,病因诊断准确率为96%,包括肠肿瘤18例,肠粘连2例,肠扭转2例,腹外疝3例,胆石3例。结论MPR、CTVC、SSD和Raysum检查机械性肠梗阻各有优缺点,4种后处理技术的结合,更有助于病变的检出与病变的定位、定性。MPR技术应为首选应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64层CTA-MIP、CTA-VR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CTA-MIP),CTA容积再现(CTA-VR)与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CA)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及DSA确诊的CA 64层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 32例共40个动脉瘤,CTA-MIP发现35个动脉瘤,CTA-VR发现37个动脉瘤,3D-DSA发现39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中1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6个位于大脑中动脉,4个位于基底动脉,1个位于椎动脉,2个位于大脑前动脉,3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颈内动脉。3D-DSA与C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A影像学诊断上,CTA-MIP、CTA-VR和3D-DSA各有优势,CTA可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经工作站三维重建成像后动脉瘤显示最佳角度,指导二维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影像的工作角度。方法1999-08—2005-12间,对218例患者244个囊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经常发生动脉瘤部位一般的投照规律。结果三维重建成像图像立体逼真,对二维脑血管影像的工作角度具有指导意义。结论三维重建成像颅内动脉瘤显示角度为二维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提供具有非常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 MR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3D CE MRA检查提示颅内小动脉瘤的患者,以随后的DSA检查结果为准,分析3DCE MRA的诊断价值.在工作站上用三维容积再现(3D-V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等技术进行观察,并比较MRA和DSA对动脉瘤瘤体最大经线和瘤颈的测量值.结果:47例患者,3D CE MRA共提示有49个颅内小动脉瘤.DSA检查证实其中的40例有小动脉瘤,共50个颅内小动脉瘤.3D CE MRA正确诊断42个(84%),漏诊8个;另7例3D CE MRA提示的颅内小动脉瘤,DSA未见动脉瘤.MRA VR重组时瘤颈的显示率高于MIP及MPR重组,三种方法的显示率分别为76.1%、64.3%和69.1%.50个动脉瘤,MRA、DSA均能清晰显示和测量瘤体最大径线及瘤颈大小的有26个(MRA数据均由3D-VR法测得),VR法测量26个动脉瘤瘤体最大径线及瘤颈均明显大于DSA测量数值(P<0.0001).结论:3D CE 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小动脉瘤,对瘤颈的显示效果VR法优于MPR及MIP.对2.5 mm以下小动脉瘤及周边的动脉瘤诊断准确率不高,对动脉分叉处小动脉瘤及动脉圆锥的诊断应谨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同重建方法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6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技术(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阴影遮盖显示(shade surface display,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46例中有1例术后内支架出现局限性断裂,VR及MIP均清晰显示了内支架的变化,SSD未能显示。1例内支架展开不良,三种重建方法均明确显示;6例术后出现渗漏,VR清晰显示渗漏的部位、形态及内漏量,MIP、SSD仅显示其中的5例,三者中以VR显示最佳。在显示支架内血流情况及瘤周血栓方面,VR能明确支架内有无血栓形成及腔内隔绝术后的转归变化,VR显示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SD及MIP未能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扫描,有利于主动脉病变的检查;V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内支架情况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VR技术应作为主动脉瘤内支架术后的首选三维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3D—CTA和DSA。3D—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以及容积重建(VRT)。3D—CTA和DSA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放射科医师实施和诊断,分别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3D—CTA发现13例15个动脉瘤,遗漏1个直径1.2mm的动脉瘤,发现的最小动脉瘤长径为1.8mm。DSA发现14例16个动脉瘤。CTA在显示瘤颈以及相邻骨质结构上明显优于DSA,而DSA空间分辨率较高。神经外科医师多认为CTA可以用作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和术前评估,而DSA仍是金标准。患者对CTA的接受度较高。结论3D—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它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双源CTA检查,分别对双能量去骨法与常规法获得的重建图像按0~5级进行质量评分并记录后处理时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DSA为标准,,评估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共检出动脉瘤30个.双能量法平均后处理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法(6.85±1.38min vs 13.20±2.02min,P<0.01).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5±0.50和3.23±0,36,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与DSA对照,双能量法和常规法检出率分别为100%和85.7%.按动脉瘤个数计算,DSCTA的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100%.结论:双源CT的双能量CTA与DSA有高度一致性,可替代DSA而成为颅内动脉瘤筛选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