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IV感染引起了免疫系统慢性持续的活化而造成免疫细胞亚群的异常及其功能的耗竭(包括B淋巴细胞),使得宿主二次感染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性增加。B细胞的异常不仅出现在其表型及亚群上,更体现在功能的改变。伴随着B细胞的多克隆活化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出现,B细胞还表现出了对外源抗原无反应性及产生抗体的异常等功能缺陷方面的特征。对此,深入了解HIV感染过程中B细胞异常的致病机制,以期为今后通过改善HIV患者的体液反应来预防其机会感染的发生并为以抗体为基础的HIV疫苗研究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1983年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AIDS病人的B细胞出现高活化和功能损伤等异常现象[1],提示HIV感染不仅导致细胞免疫的功能缺陷,而且也能引起体液免疫的功能损伤.HIV感染诱导的B细胞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亚群上的变化,体现在未成熟/过渡型B细胞亚群、活化B细胞和浆细胞亚群、以及组织样记忆B细胞亚群增加,而初始和CD27+记忆B细胞亚群减少[2-4];另一方面是功能上的变化,包括高度异常活化、易于凋亡、HIV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抗体反应性低[5-7]等.B细胞功能损伤使得体液免疫应答缺陷,HIV病毒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会增加机会感染和二次感染的易感性.因此,深入理解HIV感染过程中B细胞功能损伤的机制,不仅能通过改善体液免疫来减少机会感染和二次感染的发生,也为基于抗体的疫苗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细胞(mDC)上B7-H1表达水平与合并机会性感染的关系。方法:采集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住院的42例未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HIV/AIDS患者及42名健康对照组抗凝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mDC上B7-H1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HIV/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B7-H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机会性感染组(P<0.05),未合并机会性感染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B7-H1表达水平>30%合并机会性感染率显著高于B7-H1表达水平<10%的HIV/AIDS患者(P<0.05);HIV/AIDS患者mDC上B7-H1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数量显著负相关(r=-0.665,P<0.05),而与病毒载量显著正相关(r=0.604,P<0.05)。结论:HIV/AIDS患者mDC上B7-H1表达水平与合并机会性感染密切相关,是疾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一、HIV 感染时的免疫功能失常众所周知,在HIV 感染的相对晚期会出现CD_4~+辅助T 细胞选择性减少。尽管这是HIV 诱导免疫缺陷的主要机制,但已有报道艾滋病人另外还有CD_4~+和CD_8~+T 细胞质的功能性缺陷.不但艾滋病人中有免疫功能异常,而且在无症状者中也存在.在CD_4~+细胞被破坏消除之前,HIV 感染就已影响到T 细胞、B 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功能.体内和体外研究均表明: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可被HIV 感染并在其中复制。这些抗原辅佐细胞(APC)可能从两方面参与HIV 感染的免疫发病过程.首先,单核-巨噬细胞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HIV感染/艾滋病患者(HIV/AIDS)血脂水平变化特点。方法 纳入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HIV/AIDS患者共400例,其中HIV感染组235例,机会性感染组165例。健康体检者97例。对3组之间血脂异常情况及血脂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血脂水平与CD4+T细胞及HIV病毒载量间的关系。结果 HIV感染组高总胆固醇(TC)率、高三酰甘油(TG)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率均高于机会性感染组,机会性感染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率高于HIV感染组。机会性感染组TC水平低于HIV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HIV感染组TG水平高于机会性感染组,且两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健康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HIV感染组,且两组均高于机会性感染组。HIV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LDL-C水平高于机会性感染组。高CD4+T细胞组TC、HDL-C水平高于中CD4+T细胞组,且两组均高于低CD4+T细胞组。高CD4+T细胞组TG、LDL-C水平高于低CD4  相似文献   

6.
巨细胞病毒(CMV)是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病毒,主要表现为CMV视网膜炎,还可累及肺、肠道、肾上腺等器官,统称为CMV终末期器官疾病(CMV EOD)[1].在尸检中多达90%的AIDS病人存在有播散性CMV感染[2],CMV可能是HIV致病的一个重要辅助因素.HIV感染者在随访期内CMV检测阳性,患者艾滋病病情恶化的危险性增加一倍、死亡危险性增加四倍[3].虽然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有效抑制了HIV在体内的复制,恢复了患者的免疫功能,CMV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AIDS患者发展CMV EOD的绝对数目仍然在增加[4].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中CMV并不具有明显毒力,且能逃脱宿主免疫攻击[5];在HIV感染者中CD4+和CD8+T细胞功能受损,CMV被激活.为了探究两者的相互作用,近年来HIV/CMV共感染的机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就HIV感染者中CMV感染的分子机制及其对艾滋病疾病进展的影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主要表现就是在HIV(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感染后,CD4+T细胞进行性减少,人体免疫系统功能逐渐丧失,继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最终导致死亡。HIV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损伤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这些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滤泡辅助性T细胞(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Tfh )是近期发现的具有B细胞辅助功能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 对于生发中心形成、亲和力成熟、高亲和力抗体产生和记忆B细胞的发育至关重要。Tfh与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过程中, Tfh细胞数量、功能、病毒潜伏、Tfh/滤泡调节T细胞(follicular regulatory T cell, Tfr)比例平衡、中和抗体产生等方面均发生变化。文章综述Tfh在HIV感染及疫苗免疫后抗体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 旨在为HIV疫苗的设计与免疫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免疫系统或神经系统的HIV 感染和HIV 病的主要致病机制已做了许多研究。HIV 包膜糖蛋白(gp 120)和CD4抗原之间相互作用的显著特异性为HIV 对免疫系统的某些影响,特别是CD4~+T 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感染已提供了清楚的根据。T、B 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功能缺陷的发病机理争议较多。我们的推测有所不同,认为HIV 能影响细胞内信号传输并以此解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体内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不足以清除病毒,这是由于HIV-1在HLA限制的CTL压力下经常发生逃逸突变.但是,部分CTL逃逸突变会造成HIV病毒适应性的下降.近年来,人们对HIV-1感染中CTL逃逸突变的特征以及不同位点的逃逸突变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因而探讨CTL压力下HIV逃逸突变的规律有助于了解HIV-1自然感染中的免疫保护机制,并为开发有效的HIV疫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体内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不足以清除病毒,这是由于HIV-1在HLA限制的CTL压力下经常发生逃逸突变.但是,部分CTL逃逸突变会造成HIV病毒适应性的下降.近年来,人们对HIV-1感染中CTL逃逸突变的特征以及不同位点的逃逸突变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因而探讨CTL压力下HIV逃逸突变的规律有助于了解HIV-1自然感染中的免疫保护机制,并为开发有效的HIV疫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IV-1感染后外周血B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B细胞TLR9 mRNA表达水平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集HIV/AIDS患者EDTA抗凝静脉血,荧光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IV/AIDS患者B细胞数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MACS磁珠分选系统分选CD19+B细胞,并采用荧光定量实时PCR技术检测B细胞TLR9 mRNA水平.结果 HIV/AIDS患者B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CD4+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534,P=0.006).HIV/AIDS患者外周血B细胞TIR9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23),与CD4+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390,P=0.040).结论 HIV感染可降低HIV/AIDS患者外周血B细胞数量以及B细胞TLR9 mRNA的表达量,B细胞数量和B细胞TLR9 mRNA的表达量均可能与疾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3.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是体内产生干扰素(IFN)-α最有力的细胞,并且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的重要联系.HIV-1感染者产生IFN-α不足,循环中pDC数量减少并且功能缺陷,其机制尚不明确.IFN-α在HIV感染中是有益还是有害目前仍存在争论.pDC数量和功能的平衡在HIV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利用pDC绝对计数...  相似文献   

14.
HIV感染使免疫功能逐渐受抑,最终产生各种机会性疾病。AIDS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地消除了CD4~+T 辅助/诱导T 细胞。现证明,HIV 和人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最终结局是CD4~+T 细胞遭破坏。因在培养中HIV 能直接感染和杀死  相似文献   

15.
HIV原发感染可以诱发强烈的特异性CTL反应.HIV特异性CTL可以直接裂解病毒感染的细胞、分泌IFN等细胞因子抑制病毒的复制或分泌趋化因子阻断病毒进入靶细胞,从而抑制的HIV复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已建立的细胞免疫反应逐渐丧失对HIV的控制,机体免疫系统崩溃并最终导致AIDS的产生.HIV感染过程中特异性CTL确切的保护机制以及慢性期CTL功能受损的具体原因还不完全清楚,对这些问题继续深入的探讨无疑对HIV疫苗和免疫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机体后不仅破坏患者免疫系统,还可造成一系列神经系统病变(包括神经损伤、认知缺损、行为障碍等),从而引发多种神经变性疾病.HIV相关神经系统病变发生机制复杂,已有研究发现HIV具有神经毒性的蛋白产物、感染细胞产物及机体免疫反应均能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影响其学习与记忆功能.HIV相关神经系统病变种类繁多,目前相应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及新兴的基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肝树突状细胞与HCV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虽在机体内的数量较少,但分布于机体全身,是启动机体初次免疫应答功能最强的APC[1].DC能通过MHC-I、Ⅱ类途径提呈所遇到的任何抗原,并通过MHC/肽复合物,共刺激分子(B7、CD40)以及DC-CK1等趋化因子趋化、转化、激活静息T细胞,从而激发初次免疫反应,有效控制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目前有证据显示DC与多种病毒(HBV、HCV、HIV和HCMV等)的发病机理和机体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机制相关.HCV感染后易造成体内持续感染,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而机体内DC的功能、分化和成熟均影响HCV在体内的存在,现将肝脏IC的特点,HCV对DC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总淋巴细胞计数(TLC)与机会性感染的关系,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治疗及一级、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210例HIV/AIDS患者的淋巴细胞及出现的机会性感染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TLC〉1300个/μl组(G1组)和TLC≤1300个/μl组(G2组),比较两组患者机会性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10例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总感染率为86.7%,主要的机会性感染为口腔念珠菌感染(56.2%)、细菌性肺炎(46.7%)、肺结核(42.4%)、败血症(21.4%)、感染性腹泻(20.5%)。G2组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为93.6%,高于G1组患者(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LC的下降,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机率增高。结论 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高,TLC是HIV/AIDS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定期监测HIV/AIDS患者TLC,加强患者机会性感染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9.
病毒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是宿主抗病毒感染的一种主要机制。本文报导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个体体内存在有HI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作者首先建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淋巴细胞系,其中实验组B细胞来自8例HIV血清阳性的男性同性恋患者,而对照组B细胞来自5例HIV血清阴性个体。然后用HIV-牛痘重组病毒载体感染这些B细胞株,并将其作为靶细胞用于细胞毒活性的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HIV/AIDS病例的死亡原因.方法 对345例HIV/AIDS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某医院HIV/AIDS住院患者3406例,死亡345例,病死率10.13%.自2005年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病死率较前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 200个/μl者病死率为14.61%(299/2046),与≥200个/μl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D4+下降,病死率上升.(2)机会性感染累及99.42%(343/345)死亡病例,共出现机会性感染924例次,与死亡直接相关的占84.64%.机会性感染以真菌和细菌感染最常见,感染部位以肺部、口腔、全身播散性、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其中重症肺炎、播散性青霉菌病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艾滋病指征性机会性感染占29.65%.引起HIV/AIDS死亡的因素还有机会性肿瘤、HIV相关性疾病及艾滋病非相关性疾病等,占15.36%.无接受有效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亦构成死亡的因素,其中接受HARRT者疗程超过3个月只占6.96%.结论 终末期艾滋病患者病死率极高,机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HIV/AIDS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控制机会性感染,及时有效HAART治疗是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