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肿瘤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42例膀胱癌组织的vEGF的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定量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vEGFmRNA原位杂交显示膀胱癌肿瘤表达mRNA而内皮细胞不表达。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有差异性(P<0.05)。(2)膀胱癌组织中MVD在不同组织类型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3)vEGFmRNA原位杂交不同结果之间MVD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vEGF是肿瘤血管形成的重要因素,检测其表达以及计数MVD可作为预测肿瘤的生长、发展、浸润、转移、预后的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a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中MVD和VEGF,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乳腺癌组织中200倍视野内MVD计数范围为21 ̄89,平均为43.13±15.40,中位数为42;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6%(28/47例);②MVD计数和VEGF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0.05);复发转移者较无病生存者MVD和VEGF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与月经状况、组织分级和激素受体状况无关(P>0.05);③VEGF阳性表达乳腺癌的MVD高于VEGF阴性表达的MVD,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④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高MVD(>42)和低MVD(≤42)、VEGF表达阴性和阳性两组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VD和VEGF与淋巴结的转移数目、复发转移状态、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有可能成为乳腺癌另一预后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Flt-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在膀胱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与膀胱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膀胱癌及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VEGF、Flt-1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VEGF及其受体Fit-1主要分布在膀胱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癌细胞胞质内,VEGF及Fit-1在G3(低分化)膀胱癌血管内皮细胞和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G2(中分化)和G1(高分化)并且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结论VEGF和其受体Fit-1与膀胱肿瘤的分级和分期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膀胱癌生长和浸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肿瘤血管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2例结直肠癌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分析VEGF的表达和MVD计数及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Log-Rank时序检验VEGF蛋白的表达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VEGF表达为阴性和阳性者分别为14例和38例,MVD低于和高于平均值者各有26例,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x2=6.25,P<0.05);VEGF的表达与Dukes分期(x2=11.46,P<0.01)、淋巴结转移情况(x2=7.58,P<0.01)显著相关.3年生存率为49.10%;而VEGF表达为阴性和阳性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7.80%和13.59%(x2=17.56,P<0.01).结论 VEGF的表达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血管形成促进了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这为结直肠癌抗血管形成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83例胃癌组织、35例正常胃组织中HDGF、VEGF和CD105标记的MVD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HDGF、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和80.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17.1%和11.4%(P<0.05),胃癌组织中的MVD值为:(33.56±7.59)明显高于常对照组(10.7±3.8)(P<0.05)。HDGF、VEGF的表达强度以及MVD值和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两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着正相关(P<0.05)。HDGF、VEGF阳性表达胃癌组织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的MVD值(P<0.05)。结论 HDGF、VEGF的过表达和微血管生成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和恶性行为有关,检测该指标对预测胃癌的预后和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及80例胃癌组织中PTEN、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PTEN全部阳性表达,胃癌组织PTEN阳性率为52.5%(40/80)、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VEGF在正常胃黏膜阳性率为10%(2/20),胃癌组织阳性率为53.8%(43/8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VEGF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胃癌组织MVD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MVD(P〈0.01),MVD与胃癌组织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1),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VEGF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MVD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PTEN蛋白表达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胃癌PTEN基因失活可能通过增加VEGF的表达来促进血管形成,导致肿瘤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的关系。本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胃癌及20例正常胃组织中VEGF及MVD作了检测,结果表明:1.正常胃组织中VEGF表达全部阴性。胃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2.5%,VEGF的表达与细胞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  相似文献   

8.
李旭东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173-3174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4例原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VEGF进行染色,同时计数肿瘤内的MVD,观察VEGF的表达与MVD的关系。结果54例原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1.1%(33例),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未见表达。VEGF阳性组的MVD计数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P〈0.05),而且随着VEGF阳性表达的增强,MVD计数显著增加(P〈0.05);VEGF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随着肿瘤病理分级、TNM分期的增加和淋巴结转移的出现而显著增强(P〈O.05)。结论VEGF的异常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MVD增加及恶性进程有关,是判断膀胱癌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VEGF与肿瘤的病理分级、部位、体积、预后的关系,及其与微血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60例脑星形细胞瘤的VEGF及微血管数进行检测,结合临床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分析。结果:脑星形细胞瘤中VEGF高表达,并与微血管相关,VEGF的表达强度及微血管数与肿瘤的病理分级、生存率及某些部位有相关性,而与肿瘤的体积无相关性。结论:VEGF在脑星形细胞瘤生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数均可做为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微血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卫昌  刘强  李锐  康苏娅 《江苏医药》2002,28(7):489-49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 (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在结直肠癌中的变化 ,以及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 5 2例结直肠癌、10例结直肠腺瘤、8例正常肠粘膜组织中的MVD、VEGF表达。结果  (1)结直肠癌MVD(2 0 73± 10 16 )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 (8 5 3± 2 33)和正常肠粘膜组织 (3 5 0± 0 82 ) (P <0 0 1) ,结直肠腺瘤亦明显高于正常肠粘膜组织 (P <0 0 5 ) ;MVD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浆膜侵润、远处转移明显相关 ,DukeD、C期明显高于A、B期 (P <0 0 1) ,而与其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无关 (P >0 0 5 )。 (2 )结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 6 5 4% (34/ 5 2例 )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正常肠粘膜组织 ,后者分别为 30 % (3/ 10例 )、12 5 % (1/ 8例 ) ,P <0 0 1;VEGF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侵犯 (P <0 0 5 )、浆膜浸润、远外转移明显相关 (P <0 0 1) ,但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无关。随肿瘤Duke分期进展 ,VEGF表达逐渐升高 ,DukeD、C期明显高于A、B期 (P <0 0 1,P <0 0 5 )。 (3)相关分析表明 ,MVD与VEGF呈正相关 (γ =0 5 34,P <0 0 5 )。结论 MVD、VEGF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VEGF表达与结直肠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在肝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肝癌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VEGF及Ⅷ因子的表达。结果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3%;原发性肝癌中MVD为(30·76±11·56),其中VEGF表达阳性者MVD为(46·37±15·85),VEGF表达阴性者MVD为(18·97±8·6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和有无门脉癌栓明显相关(P<0·01),而与肿瘤有无包膜、分化程度、AFP水平、HBsAg阳性无关(P>0·05)。结论VEGF能促进肿瘤中微血管的形成,与原发性肝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3种中药注射剂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血管形成抑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苦参素、莪术油以及薏苡仁3种药物注射剂对肿瘤血管形成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动物肿瘤模型,运用3种药物分别实验治疗,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其抑瘤率和肿瘤内血管密度,以及瘤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改变。结果:苦参素、莪术油、薏苡仁3种药物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其大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1.36%,46.68%.46.21%。3个药物大剂量实验组的S180瘤体内微血管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苦参素、莪术油、薏苡仁大剂量组均可抑制S180瘤体内vEGF、bFGF的表达。结论:苦参素、莪术油、薏苡仁均对小鼠S180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肿瘤血管形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降低VEGF、bFGF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60例癌旁乳腺组织(A组)、51例乳腺囊性增生(B组)、22例乳腺不典型增生(C组)、30例乳腺原位癌(D组)以及7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E组)术后标本中VEGF的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值。结果 A、B、C、D、E组标本中VEGF表达水平和MVD值依次升高(P<0.01)。D、E组VEGF表达水平和MVD值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VEGF表达水平和MVD值高于未转移组(P<0.05)。VEGF表达水平和MVD值随临床分期进展而增高(P<0.05)。结论 VEGF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VEGF与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乳腺癌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膀胱肿瘤中的检测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平 《河北医药》2002,24(11):867-868
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泌尿系统居首位。近年来 ,尽管在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上有很大提高 ,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严重问题。最近人们正从分子水平“血管新生”理论来探讨膀胱肿瘤的发生 ,并依此选择治疗方法和判定预后。现就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检测及在膀胱肿瘤中的意义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膀胱癌VEGF这个高特异性的血管上皮因子 1989年被分离鉴定[1] ,并发现这个因子在胚胎和成人成长过程中生理性的血管新生中是极为重要的。VEGF主要与其KDR受体结…  相似文献   

15.
苦参素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苦参素注射液对肿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动物肿瘤模型,运用分别实验治疗,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其抑瘤率和肿瘤内血管密度,以及瘤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RGF)表达的改变。结果:苦参素具有明显的抑制S180肉瘤作用,其大剂量组抑瘤率为31.36%。中、大剂量苦参素组的S180瘤体内微血管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苦参素大剂量组可抑制S180瘤体内VEGF、bFGF的表达。结论:苦参素对小鼠S180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S180肉瘤血管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VEGF、bFGF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庄杰 《福建医药杂志》2012,34(1):145-146,179
膀胱癌是我国最常见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中以移行上皮细胞癌最为多见.据WHO近年的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膀胱癌病例数约为36万,每年死亡人数约为15万,其自然生存期约16~20个月,因此膀胱癌的基础研究需要更多的重视.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表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包括膀胱癌在内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且两者在膀胱癌组织上均存在高表达,表明其在促进膀胱肿瘤的作用上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邹奇飞  张峰 《江苏医药》2006,32(5):436-438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肿瘤的血管发生、入侵/转移能力和肝细胞性肝癌(HCC)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中Ang-2和VEGF的表达,并通过对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肝癌组织Ang-2表达和病理学分期、门静脉侵犯明显相关(P〈0.05)。VEGF和Ang-2均表达阳性时肝癌组织中MVD显著上调,且预后较差(P〈0.05)。结论肝癌Ang-2和VEGF的共同表达能诱导肿瘤血管发生,并和肝癌的入侵与恶性程度以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苦参素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药师》2003,6(12):769-771
目的 探讨苦参素注射液对肿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建立动物肿瘤模型,运用分别实验治疗,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其抑瘤率和肿瘤内血管密度,以及瘤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改变. 结果 苦参素具有明显的抑制S180肉瘤作用,其大剂量组抑瘤率为31.36%.中、大剂量苦参素组的S180瘤体内微血管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苦参素大剂量组可抑制S180瘤体内VEGF、bFGF的表达.结论 苦参素对小鼠S180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S180肉瘤血管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VEGF,bFGF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MVD、VEGF和bFGF与口腔颌面部肉瘤分化程度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微血管密度(MVD)在口腔颌面部肉瘤(OMFS)的表达及与肉瘤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证实OMFS患者57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bFGF、MVD的表达,对其相互间关系及与肉瘤分化程度的关系进分析。结果VEGF、bFGF、MVD在高分化肉瘤和中低分化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bFGF在MVD计数〈28和MVD计数≥28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VD、bFGF和VEGF表达与OMFS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对于OMFS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bFGF和VEGF阳性表达率与MVD相关,预示通过抑制或减少bFGF和VEGF,可降低肿瘤MV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CD34、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微血管密度(MVD)计数、VEGF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MVD计数均明显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728。MVD计数、VEGF的表达与胃癌胃壁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近期远隔转移程度呈正相关,MVD计数在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近期远隔转移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分化程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着肿瘤血管生成,在胃癌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中VEGF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MVD计数、VEGF的表达可以反映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