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致伤力对脊髓诱发电位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使用不同致伤力造成大鼠急性脊髓损伤,观察不同致伤力对脊髓诱发电位(SCEP)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6g致伤力量致伤后立即可见SCEP的N_1、P_2波幅值明显减弱,34、68、118g致伤力量致伤后N_1、P_2立即消失。168致伤力伤后4周其N_1、P_2波和动物后肢运动功能可恢复到伤前水平,34g致伤力可大部分恢复,68、118g致伤力则恢复较差。结论是致伤力越小,SCEP和动物运动功能恢复越好;反之,动物运动功能恢复越差。  相似文献   

2.
脑创伤大鼠透析液一氧化氮变化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脑创伤大鼠致伤后致伤中心、致伤区外侧侧脑室和致伤对侧海马区透析液一氧化氮 (NO)的变化以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 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制作大鼠脑创伤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常温致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 ;透析管插入致伤区中心、致伤区外侧侧脑室和致伤对侧海马区 ,灌流速度为 4 μl min ,透析 5h。亚低温治疗组在脑创伤后用冰袋全身降温至脑温30℃保持 1h ,然后加热复温至 37℃。 结果  (1)正常对照组致伤区中心、致伤区外侧侧脑室和致伤对侧海马区的NO分别为 (14 .17± 2 .0 3)、(2 5 .4 3± 1.2 7)、(17.10± 1.83) μmol L ;(2 )致伤区中心NO :常温致伤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伤后 0 .5h最高 ;亚低温治疗组伤后 1hNO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0 .5h明显低于常温致伤组 ;(3)致伤区外侧NO :常温致伤组伤后与正常对照组无区别 ;亚低温治疗组NO较两组明显降低 ,复温后逐渐恢复 ,但仍明显比常温致伤组低 ;(4)对侧海马区NO :常温致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NO均下降 ,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脑创伤后早期致伤区中心组织NO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致伤对侧海马区NO无影响 ,主要是明显降低了致伤区外侧正常脑组织细胞外液NO的水平 ,具有保护脑创伤后正常组织的作用 ,从而  相似文献   

3.
间接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制接近临床状态的间接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方法选日本大耳白兔,全麻后手术显露两侧眶上缘切迹和眶壁,咬除眶壁,头放在致伤管下,将自制致伤卡头置于视神经孔上方眶板上,致伤球从致伤管上端自由落下,击于致伤卡头,经骨板将力传递致视神经孔致伤神经,一侧不打击作对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猪后肢枪弹贯通伤对肺灌注的影响.方法 普通家猪,雌性,4~5月,35~40 kg,12只,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81-1自动步枪,子弹7.62 mm,枪击猪后肢制成下肢软组织贯通伤-肺损伤的动物模型,分别于致伤前和致伤后3 min、10 min、25 min、40 min时间点,采用64排CT进行胸部常规及增强扫描,利用VCT AW4.2工作站自带软件进行后处理,测量各时间点1~5级肺血管管径和容积变化.结果 经t检验,①致伤前及致伤后3 min、10 min、25 min、40 min各时间点双肺1~5级动静脉管径的变化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致伤后3 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的血管容积较致伤前增加(P<0.05);致伤后10 min较致伤前减少(P<0.05);致伤后10 min较致伤后3 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的血管容积减少(P<0.05); 致伤后25 min较致伤后10 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的血管容积增加 (P<0.05);致伤后40 min与25 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的血管容积无明显变化(P>0.05).致伤后25 min、40 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的血管容积恢复至致伤前水平(P>0.05).结论 肺循环1~5级肺动静脉血管的管径在猪后肢致伤前和致伤后3 min、10 min、25 min及40 min各时间点改变不明显;而在致伤后3 min肺血管容积增加最明显,其后缓慢下降,25 min恢复至致伤前水平.  相似文献   

5.
某榴弹致伤绵羊后的破片伤与冲击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榴弹致伤生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救治治原则提供依据。方法 用电启动的方式引爆离地面7m高的榴弹,将36只绵羊存放于距爆心6-48m处,致伤前常规观察生命指征,致伤时测量冲击波超压和破片速度,致伤后除观察生命指征外,进行病理解剖观察。结果 破片伤,冲击伤,死亡率,损伤程度和类型均与致伤能量物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超高速武器对生物的杀伤特点以及致伤能量和伤情之间的关系,为其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雄性华南犬12只,通过某型爆炸枪分别以15360J、12643J和8144J能量的超高速弹丸致伤动物,并用常规武器以843J能量的钢珠作致伤对照,观察动物局部伤情特点和全身主要脏器改变。结果 超高速武器致伤后肢体大多完全离断,损伤情况与爆炸伤类似,常规钢珠致伤后的伤情明显轻于超高速武器致伤;在超高速情况下,损伤程度与致伤能量无明显联系。结论 超高速武器对生物的杀伤力大、局部毁损严重;破片的质量、动量对杀伤力的影响明显大于速度和碰击能量,质量、动量越大,杀伤力越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骨应力性骨折的致伤原因与骨折部位的关系及防治。方法对我院骨科自1996年以来收治62例胫骨应力性骨折的空降兵战士在不同致伤组中胫骨骨折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跳跃致伤组和跑步致伤组中胫骨骨折部位的分布 X~2检验为 P<0.01。结论发生在中下段的胫骨应力性骨折多与跳跃致伤相关:发生在中上段的胫骨应力性骨折多于跑步致伤相关,提出穿插训练、循序渐进、增强认识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犬颅脑枪弹伤致伤区的超声显像特点.方法 取成都本地健康成年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和对照组(6只).麻醉后用53式滑膛枪以左额部为弹着点自左向右冠状向致伤制作犬颅脑低速枪弹伤模型.致伤后去除颅骨瓣,经骨窗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在伤后即刻及1、3、6h观察脑实质内致伤区的成像特点.对照组不予致伤,其余处理同实验组.结果 实验组致伤后0.5h内死亡2只,10只纳入观察.对照组脑实质内主要解剖结构正常,实验组脑实质可观察到显著的致伤区特征:①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显示脑实质致伤区表现为内径不一、回声显著增强的近似管状回声,并可见斑片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致伤区内未见血流信号,不同时相超声表现未见明显变化,盲管伤伤道较贯通伤复杂;②致伤区周围及远隔部位脑组织仍以低回声为主,图像分析显示致伤区与周边脑组织易于区别.结论 超声显像可清楚地显示颅脑枪弹伤脑实质内致伤区或其中伤道的分布和走行,对于颅脑枪弹伤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油酸加内毒素脂多糖(LPS)序贯性两次致伤大鼠肺组织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IL-13的mRNA表达时相性,探讨这些细胞因子在全身炎症反应失控和急性肺损伤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分别在油酸第1次致伤后1、4、12和24h实施小剂量LPS第2次致伤,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两次序贯性致伤大鼠肺组织TNF-α、IL-1β、IL-6和IL-4、IL-10、IL-13的mRNA表达.结果 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高峰在油酸第1次致伤后1h LPS第2次致伤组,而IL-6和IL-4、IL-10、IL-13的mRNA表达峰值则在油酸致伤后4h第2次致伤组;油酸-内毒素两次序贯性致伤后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与单油酸致伤比较均显著增强(P《0.05).结论在急性肺损伤中,TNF-α和IL-1β是早期表达的促炎细胞因子,而IL-6在炎症进一步发展中发挥作用;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IL-13高表达亦可能促进炎症的放大而不是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型犬颅脑爆炸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与爆炸性武器冲击波原发效应致伤机制近似的犬颅脑爆炸伤模型.方法 将1g TNT当量的球形爆炸源距致伤犬的右颞顶部9mm、13mm处引爆,记录致伤前后生理指标的变化、致伤后存活时间,观察致伤犬的动作改变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动物伤后均出现呼吸暂停、心率减慢、平均动脉压降低等脑干抑制现象.所有动物存活均超过6h.硬膜下血肿和蛛膜下腔出血较为明显.两致伤组颅脑伤情完全不同.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可模拟冲击波原发效应,且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安全易操作,适用于颅脑爆炸伤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油酸加内毒素脂多糖(LPS)序贯性两次致伤大鼠肺组织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IL-13的mRNA表达时相性,探讨这些细胞因子在全身炎症反应失控和急性肺损伤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分别在油酸第1次致伤后1、4、12和24h实施小剂量LPS第2次致伤,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两次序贯性致伤大鼠肺组织TNF-α、IL-1β、IL-6和IL-4、IL-10、IL-13的mRNA表达.结果 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高峰在油酸第1次致伤后1h LPS第2次致伤组,而IL-6和IL-4、IL-10、IL-13的mRNA表达峰值则在油酸致伤后4h第2次致伤组;油酸-内毒素两次序贯性致伤后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与单油酸致伤比较均显著增强(P《0.05).结论在急性肺损伤中,TNF-α和IL-1β是早期表达的促炎细胞因子,而IL-6在炎症进一步发展中发挥作用;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IL-13高表达亦可能促进炎症的放大而不是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原家兔胸部爆炸伤后动脉血气分析及酸碱平衡的变化特点。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高原致伤组、高原对照组和平原致伤组,分别于伤前和伤后1、3、6 h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伤后各致伤组均表现为持续性的代谢性酸中毒,与伤前比较血气指标值明显下降(P〈0.05或P〈0.01),伤后各时点高原致伤组与平原致伤组血气指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伤后高原致伤组的血气指标降低以及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是高原胸部爆炸伤的最主要特征性改变,对于及早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高速投对远隔部位脏器的致伤效应、特点,从瞬时空腔的挤压牵拉学说,冲击波和压力波效应学说,冲吉振荡学说和血流动力学的剧裂变化致伤学说等方面阐述了高速投射物的致伤机理。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武器致伤特点及其救治原则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汤世海  贺声华 《人民军医》1998,41(9):498-499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高技术不断深入军事领域,促进了武器的发展。使武器的性能有了极大的提高和增强。随着精确制导武器、新概念武器用于战场,致伤效应和致伤特点将发生变化,使伤情、伤类较过去有所改变,给伤员的诊断和救治增加了难度。因此,研究其致伤特点和救治原则十分必要。1 高技术武器的致伤特点  在未来战争中常规武器仍然是主要武器,但也不排除使用新概念武器的可能性。在常规武器方面有两类杀伤性武器:一类是高效的爆炸性武器,它主要产生高能量穿透伤和冲击伤,伤亡率较高;另一类是现代杀伤性破片武器,它主要以低能量破片致伤,…  相似文献   

15.
某型榴弹静爆对生物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研究爆炸性武器对生物致伤的特点和规律,为战伤早期救治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某型榴弹实弹静爆致伤动物,测试破片速度、冲击波超压等致伤特征。结果爆炸性武器爆炸后主要是以破片和冲击波超压两种效应致伤生物。结论该型榴弹对生物所致的伤情严重而复杂,半数以上的动物于伤后6小时死亡,且破片伤往往复合冲击伤。破片伤和冲击伤的发生率分别为69.44%和50%。  相似文献   

16.
大鼠肝脏撞击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肝脏钝性撞击伤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健康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n=14)。通过增加了T型二次打击头的改良型生物撞击机,用轻、中、重3种质量的钢球分别撞击1组大鼠,复制出3组损伤程度不同的大鼠肝脏钝性撞击伤模型,即轻度致伤组、中度致伤组、重度致伤组。各组再按观察指标不同,随机平分为A组和B组。测定大鼠A组致伤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及自然存活数,B组致伤前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及致伤后腹腔内出血量。所有大鼠死亡后均进行损伤分级并进行评分。结果各组平均股动脉压致伤后均低于致伤前(P0.01),且致伤后平均股动脉压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降低(P0.01或P0.05);各组AST、ALT含量致伤后均明显高于致伤前(P0.01或P0.05),致伤后各组AST、ALT含量均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高(P0.01或P0.05);各组腹腔出血量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多(P0.01或P0.05);各组肝脏损伤评分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高(P0.01)。结论各组大鼠肝脏损伤程度随钢球质量的增加而加重,分级明显。该大鼠肝脏创伤模型建模过程简单,具有稳定的肝脏损伤的伤情特点,可重复性好,损伤程度均一并可分级调节,费效比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动物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7.
大口径反坦克武器侵彻坦克后绵羊的致伤特点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观察某型大口径反坦克武器破甲后对绵羊的致伤特点和规律,为战时防护、救治提供依据。将16只绵羊平均分为4组布放在坦克内,用火炮发射破甲弹攻击坦克。在致伤的同时,测量坦克内冲击波超压,致伤后进行病理解剖等检查。结果16只羊有3只即刻死亡,其余13只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其致伤因素主要是破甲后产生的温度极高的金属射波和冲击波,说明大口径破甲弹致动物损伤严重,死亡率高,受伤器官多,致伤因素复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容积CT(VCT)评价猪后肢枪弹软组织贯通伤前后肺动脉血管容积与血浆生化指标变化特点.方法 12只普通家猪,雌性,4~5个月,35~40 kg.采用81-1自动步枪,子弹7.62 mm,致伤能量508.48~520.37 J,枪击猪后肢,制成下肢软组织贯通伤-肺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致伤前和致伤后3 min、10 min、25 min、40 min时间点,采用VCT行胸部常规及增强扫描,利用VCT AW4.2工作站自带软件进行后处理,测量各时间点两下肺外侧基底段动脉分支容积;同时在各时间点经耳缘静脉采血,检测血浆中内皮素(ET)、皮质醇(CO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浓度变化.对照分析各时间点肺动脉血管容积与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与趋势.结果 (1)致伤后3 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容积较致伤前增加(tR=-9.98,PR<0.05;tL=-14,PL<0.05);致伤后10 min较致伤前减少(tR=9.125、PR=0.018;tL=11,PL<0.05);致伤后25 min、40 min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容积恢复至致伤前水平.(2)血浆ET浓度致伤后10 min升至最高点与致伤前比 较(t=9.21,P<0.05),血浆COR浓度致伤后10 min、25 min、40 min与致伤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10 min=21,P<0.05; t25 min=17,P<0.05; t40 min=13,P<0.05),在致伤后10 min达到最高峰.(3)致伤前后血浆SOD、MDA 、T-AOC浓度在各时间点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致伤能量为508.48~520.37 J的国产自动步枪所致的猪后肢软组织贯通伤可导致远隔肺损伤;损伤早期两肺下叶外基底段动脉容积增加,伤后10 min血浆ET、COR达到峰值,此时肺小动脉容积明显减小;血浆MDA、SOD、T-AOC浓度无特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家兔颅脑冲击伤的致伤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冲击伤是战时和平时常见的一种损伤 ,爆炸性武器冲击伤的发生率为 30 %~ 5 0 .4% [1] 。但有关颅脑冲击伤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笔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 ,部分爆炸伤伤员可伴有不同程度颅脑冲击伤 ,且对伤情转归有一定影响。为此 ,笔者在复制家兔颅脑冲击伤模型的基础上 ,重点观察其损伤特点 ,以期为临床救治提供一定的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家兔致伤模型和分组 :实验家兔选用成年新西兰大耳兔 44只 ,雌雄不限 ,体重 2 .5~ 3.0kg ,分为 2组 :生物激波管致伤组和爆竹爆炸致伤组。生物激波管致伤组 34只 ,其中 2 8只用于生物激波管致伤 …  相似文献   

20.
有关创伤弹道的病理形态变化,以往曾有过不少研究报告,但是,对于高速轻武器致伤后伤道的病理变化,特别是超微结构的变化,文献上却很少有报道。 本文报告了高速枪弹和一般速度的制式枪弹致伤后,伤道各部早期的超微结构变化,并结合大体和光学显微镜所见,对高速弹丸的致伤特点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