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与临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家兰  袁静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2):1640-164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输液微粒是一种输入液体中存在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 ,其直径多在1~15um,少数可在50~300um[1],主要包括 :尘埃、碳墨、橡胶屑、玻璃颗粒、碎片、纤维、药物结晶等 ,进入人体可引起静脉炎、血管栓塞、肺部肉芽肿、癌反应、热原样反应等严重危害。因此 ,临床输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问题 ,必须引起广大护理人员高度重视 ,做到有的放矢。1临床输液微粒的来源1.1药液的生产、贮存与微粒 :(1)药液生产 :存在空气、水、原材料、生产工艺等污染 ,药液中可混入异物和微粒。(2)药液贮存 :由于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 ,…  相似文献   

2.
目的时比玻璃注射器和不同厂家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引入的药液微粒量。方法采用微粒分析仪进行检测玻璃注射器与不同厂家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药液所引入药液微粒量。结果玻璃注射器引入药液微粒量最少.不同厂家生产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引入药液微粒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可以代替玻璃注射器。但产品必须采用优质医用级聚丙烯及其它优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产品出厂前不但要经环氧乙烷灭菌,检测其物理、化学、生物性能均应符合GB5810-2001标准各项要求,还必须经不溶性微粒检查。  相似文献   

3.
于晓楠  厉曙光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0):3062-3064
目的:了解一次性重力输液器(输液器)药液过滤器中微粒在不同条件下浸泡、过滤实验中微粒的脱落情况。方法:采用GWF-7J微粒分析仪对样品微粒进行检测。结果:一次性重力输液器药液过滤器中微粒脱落及滤出结果根据室温、过滤量和浸泡时间条件的不同差异有显著性(〈0.05),微粒脱落为0.9~63个/ml;微粒滤出为0.4~4.6个/ml。结论:一次性重力输液器中的微粒可经输液途径进入人体,研究结果可为微粒脱落的卫生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药液中胶塞微粒的处理方法.方法 观察用注射器吸出法及用输液管过滤法去除药液中胶塞微粒所需要的时间变化.结果 注射器吸出法所用时间(56.9±13.3)s较输液管过滤法(102±15.8)s快,P<0.01,结论有统计学意义.注射器吸出法简便快捷,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针形取药对降低静脉输注过程中微粒的效果并进行分析,为预防及减少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药液300例,把未经过终端药液过滤器过滤的药液100例归为A组,其中斜面针头抽取的药液50例归为A1组,圆锥形针头抽取的药液50例归为A2组;把经过普通终端药液过滤器过滤的药液100例归为B组,其中斜面针头抽取的药液50例归为B1组,圆锥形针头抽取的药液50例归为B2组;把经过精密终端药液过滤器过滤的药液100例归为C组,其中斜面针头抽取的药液50例归为C1组,圆锥形针头抽取的药液50例归为C2组,分别计算不同药液单位体积液体内的颗粒数量,计算过滤结果并比较分析。结果(1)A1与A2组药液样本微粒检测结果:直径10.0~25.0μm、>25.0μm微粒个数以及微粒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0μm微粒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B1与B2组、C1与C2组药液样本微粒检测结果:直径<10μm、10.0~25.0μm:微粒数以及微粒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径>25.0μm微粒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面针头取药可明显减少静脉输注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塑料及玻璃安瓿开启方法对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毛璐  甄健存  陈志刚 《中国药事》2005,19(11):663-664
玻璃安瓿是小容量水针剂的主要包装形式,临床使用量大,护士在掰开抽取药液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入不溶性微粒,微粒的多少取决于安瓿的质量和操作者的动作.因此,选择适宜的安瓿材质和开启安瓿的方法,对于减少引入的不溶性微粒和保护操作人员都是有意义的.我国现行药典尚未限制小容量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而<美国药典>(第24版)规定小体积注射液每个容器≥10μm微粒不得超过3000个,≥25μm的微粒不得超过300个.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抗感染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现状及解决方法。方法:将23种注射剂按治疗剂量(其中22个药品溶配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6个药液装量≥100mL药品直接测试),用HIAC Royco 8000A仪计数该液中直径≥1、2、3、5、8、10、20和25μm的微粒数;对微粒进行理化性质和显微鉴别;考察精密药液过滤器流速、流量、吸附性和截留作用。结果:10个药品超过《美国药典》(25版)标准,占实验总数35.72%。不溶性微粒有玻璃渣、活性炭、橡胶屑、毛屑索条和药物残渣;精密药液过滤器的流速、流量符合临床要求,截留率为91.01-99.97%,未见其有吸附作用。结论:精密药液过滤器口可截留注射剂中的有害微粒。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有效地减少和防止输液药液中的微粒污染,达到用药安全。方法归纳总结近10多年来大量有关药液中的微粒污染预防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的心得体会。结果常见的微粒污染途径有药物生产过程、临床使用操作过程、输液器具污染等方面。针对药物生产环节、规范输液操作过程.改善输液环境和避免滥用输液治疗,能有效减少和防止输液药液的微粒污染。结论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用药更安全,保护病人健康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中药静脉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研究   总被引:73,自引:6,他引:67  
目的 :考察复配中药针剂在静脉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及解决方法。方法 :将61种中药注射剂按治疗剂量溶配于0 9 %氯化钠注射液中 ,用库尔特仪计数该液中直径大于2 5、5 0、10 0、25 0μm的微粒数 ;对微粒进行理化性质显微鉴别 ;考察精密药液过滤器流速、流量、吸附性和截留作用。结果 :(1)26种中药注射剂微粒数超过《中国药典》 (2000年版 )标准 ,占实验总数42 6 % ;(2)不溶性微粒有玻璃渣、活性炭、橡胶屑、毛屑索条和药物残渣 ;(3)精密药液过滤器的流速、流量符合临床要求 ,截留率为88 5 % ,未见其有吸附作用。结论 :精密药液过滤器可截留中药输液的微粒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静脉给药中空气微粒影响药液质量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空气微粒在静脉给对药液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结论:空气微粒对药液质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静脉药物配置环境下药液质量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监测空气消毒后配置中心配药室与普通治疗室护理操作前及操作后2h空气菌落数,并在相应环境下进行输液加药,检测已配药液不溶性微粒数和微生物污染情况;统计不同配药环境配置药液临床输液后.发生输液反应的数量。结果普通治疗室操作后空气菌落数高于操作前(P〈0.01);配置中心配药室配置的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敷和微生物污染低于普通治疗室(P〈0.01);配置中,心配药室配置药液临床输液后发生输液反应率低。结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使用,可大大减少不溶性微粒的产生和药液污染.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值得各个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的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寻注射用头孢拉定引发血尿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05版中相关规定对4批国产注射用头孢拉定的澄清度和不溶性微粒指标进行了检测,并模拟临床用药特点考察了样品中不溶性微粒的指标。通过建立动物血尿模型,考察了药物剂量和不溶性微粒与血尿的关联性及其原因,并进行了病理学的研究和确证。结果所检测样品质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的相关规定,但不同样品中不溶性微粒指标差异较大,且临床使用中多种因素影响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目。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是导致血尿不良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病理研究结果表明,大剂量药物和较多不溶性微粒会对肾脏产生较强的化学毒性和物理损伤。结论药物剂量过大是导致血尿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溶性微粒是导致血尿发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环境因素对输液制剂中微粒和微生物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莺  陈子春 《医药导报》2005,24(12):1162-1163
目的观察不同配制环境对静脉输液中微粒和微生物含量的影响。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检查法”中的光阻法和“无菌检查法”的项下规定的方法,将10瓶0.9%氯化钠注射液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瓶,一组在超净工作台下分别加入10%氯化钠注射液20 mL,另一组在普通环境中加入10%氯化钠注射液20 mL,混匀,分别测定在不同条件下加入10%氯化钠溶液后的各种微粒数和微生物数量。结果洁净条件下配制的药液中>10~<25 μm的微粒数和> 25 μm的微粒数均明显较普通条件下配制的药液少(均P<0.05),洁净条件下配制的药液中的微生物检出数也明显少于普通条件下配制的药液。结论为防止产生不溶性微粒和微生物污染,医院在临床输液制剂的配制过程中有建立临床输液配制中心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多药配伍静脉滴注致不溶性微粒增多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临床静脉滴注药物配伍用量,观察了1~5种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发现,配伍药物数目与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数呈正相关,特别是注射用冻干粉针致不溶性微粒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输液中微粒的危害及防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粒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溶性的、直径50μm以下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颗粒杂质。微生物也是一种微粒物质,而且具有特殊致病性作用。药液中微粒的污染途径一般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生产过程中的微粒污染。(2)临床准备、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切割安瓿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玻璃屑;②穿  相似文献   

16.
杨训  郭红  马丽丹 《中国药房》2011,(37):3551-3552
目的:比较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2种排气方式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情况。方法:模拟临床输液操作,分别采用上、下部排气方式对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进行排气,同时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结果:经检测,≥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3.11±0.82)、(4.21±0.87)个/mL,t值为3.985,P=0.000;≥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0.19±0.90)、(0.36±0.10)个/mL,t值为2.374,P=0.000。2种排气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采用上部排气方式对减少药液不溶性微粒方面优于下部排气方式。  相似文献   

17.
减少静脉药液配制中不溶性微粒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洁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2033-2034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静脉用药是许多病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已为人们共识。现就国内护理界、药剂界人士在减少静脉药液配制中不溶性微粒方面的探讨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是现代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微粒又叫异物,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水溶性的、直径在50μm以下的微小颗粒杂质。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微粒直径为50μm。微生物(包括微生物及其碎片)也是一种微粒物质,具有特殊致病作用。在临床药学研究中发现,药液中存在大量不溶性微粒,这些不溶性微粒经静脉输注进入人体后,会产生潜在和长期的危害,有时甚至危及生命。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产生微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36种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现状及解决方法。方法:将36种注射剂按治疗剂量(其中24种溶配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12种输液直接测试),用HIAC Royco8000A仪计数该液中直径≥1,2,3,5,8,10,20,25μm的微粒数;对微粒进行理化性质和显微鉴别;考察精密药液过滤器流速、流量、吸附性和截留作用。结果:11种新药静脉注射剂超过《美国药典》(25版)标准,占实验总数30.56%。不溶性微粒有玻璃碴、活性炭、橡胶屑、毛屑索条和药物残渣;精密药液过滤器的流速、流量符合临床要求,截留率为91.01%~99.97%,未见其有吸附作用。结论:精密药液过滤器可截留注射剂中的有害微粒。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0~3年临床护士静脉药液配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通过方便抽样的方式对我院130名临床护士0~3年静脉药液配制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配制药液的过程中发生安全隐患的原因主要有操作不当27.49%,环境受到污染19.61%,微粒污染30.64%,没根据说明书配药11.42%,受到玻璃碎屑、粉尘微粒、消毒液污染10.02%。结论:新临床护士在进行药液配制工作时,医院必须加强管理,应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的岗位培训,确保护士在药液配制中根据操作流程、要求进行,严格根据医嘱给药,确保静脉输液、配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