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膜部瘤(AM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统计VSD合并AIMS手术118例,合并其他畸形21例。采用切开隔瓣与未切开隔瓣对室缺进行修补,观察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情况。结果切开隔瓣致术后残余分流者2.91%,明显低于未切开隔瓣者6.67%。结论手术治疗VSD合并AIMS,应切开隔瓣,修补真正的室缺,可显著降低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残余空间隔缺损的再手术治疗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残余室间隔缺损(VSD)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手术指征和手术要点。方法 对12例施行残余VSD再手术治疗患者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手术指征和手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8例首次手术于1977年至1997年在我院施行,4例在外院施行,我院VSD再手术率为0.18%。首次手术时单纯VSD 9例,法洛四联症(TOF)3例。再次手术间期平均4.1年(5个月~12年)。再次手术发现10例VSD再通部位均在三类瓣前隔瓣基底附近,残余VSD长径平均1.2cm(0.3~2.5cm)。手术死亡3例,死亡原因包括低心排、心律失常和心包填塞。结论 1.VSD再通好发于三尖瓣前隔瓣基底邻近,这与该区域邻近主动脉瓣和传导束等重要而结构复杂、可利用缝合的坚固组织少、三尖瓣叶和腱索的遮挡造成VSD的边缘暴露不清等因素有关。2.预防VSD再通关键在于充分暴露VSD边缘,防止漏缝和撕裂。3.0.5cm以上的残余VSD应尽早手术。4.再次手术以右房切口和补片修补为佳,术终止血要严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隔瓣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收治的32例隔瓣下室间隔缺损患者,采用平行于隔瓣环的弧形瓣叶切开,暴露室间隔缺损,裁取适宜大小的椭圆形涤纶片,首先连续缝合缺损的肌肉边缘,再转移到隔瓣根部,用切开的隔瓣边缘夹住涤纶片的后缘,如同“三明治”状,连续缝合隔瓣瓣叶切开处,术野显露清晰,修补确实,手术效果良好。结果全组32例病人,均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三尖瓣反流或少量反流,无明显杂音,全组无死亡病例,无传导阻滞,手术效果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在修补隔瓣下室间隔缺损时,采用平行于隔瓣环的弧形切口,裁取适宜大小的椭圆形涤纶片,先连续缝合缺损的肌肉边缘,再用“三明治”法连续缝合隔瓣瓣叶切开处,将涤纶片夹在弧形切开的隔瓣瓣叶之间,该方法视野清晰,修补确实,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自 198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 ,我科共修补 VSD32 3例 ,术后发生残余漏 2 2例 (6 .81% )。现就其发生原因及防治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   2 2例中男 13例 ,女 9例。年龄 9个月至 19岁 ,平均 7.8岁。术前缺损直径 0 .2~ 2 .5 cm ,>1.0 cm者 19例。嵴上型2例 ,嵴下型 2 0例。手术直接缝合 3例 ,补片修补 19例 ;不停跳下修补室缺 1例。单纯室间隔缺损 11例 ,VSD伴肺动脉瓣狭窄 (PS) 1例 ,VSD加右室双腔心 (DCRV) 2例 ,法乐四联征 (TOF) 8例 ,术后回 ICU即于心前区闻及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在修补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中的效果。方法 403例婴幼儿VSD患者均采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进行修补。结果无一例患儿出现术后溶血、感染、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形成动脉瘤样膨出。29例患者出现残余分流,随访时间1.5个月~2年,其中26例患者残余分流消失,3例患者残余分流未愈合但无需再次手术。残余分流率在各年龄段、各类型VS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是修补婴幼儿简单VSD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膜周巨大室间隔缺损(VSD)的解剖关系和外科手术要点,以便外科医师更安全的修补VSD,方法:对20例膜周巨大VSD的解剖毗邻关系进行研究,并进行外科手术矫治。结果:(1)所有病例皆痊愈出院,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2)膜周巨大VSD主要是因为形成膜部区域周边的肌部间隔缺失所致。(3)VSD与三尖瓣前,隔瓣,主动脉瓣和传导系统关系密切,His束从三尖瓣裂隙隙处穿过主动脉无冠瓣根部行走于VSD后下缘左心室面,(4)三尖瓣隔瓣裂隙和VSD顶点(12点)的关键,术中应注意对主动脉瓣,三尖瓣和传导系统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分类、封堵器选择和评价该分类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膜部VSD封堵器介入治疗(VSDO)患者215例(合并膜部瘤的有200例).按VSD右室侧形态膜部瘤及大小分为Ⅰ、Ⅱ、Ⅲ型.搬据左室造影上缺损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是否≥2mm将Ⅰ、Ⅱ型VSD再分为a、b型;将Ⅲ型VSD分为A、B型.封堵术后1天、7天、3月、1年时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211例患者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8.14%.Ⅰ a型、Ⅱa型、部分Ⅱb型、ⅢA型和部分ⅢB型选用对称型封堵器;Ⅰ b型、部分Ⅱb型选择偏心型封堵器;ⅢB型中66.67%选择小腰大边型封堵器.1例Ⅱ8型病例早期术中释放封堵器时发生右房室瓣中量返流,1例Ⅱb型患者使用偏心型封堵器封堵后出现主动脉瓣中量返流放弃介入治疗,ⅢB型有2例有中量残余分流放弃治疗.结论:应用膜部VSD0 VSD是安全有效的,VSD0的介入治疗根据该分类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尖瓣适当切开(TVD)技术在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89例行心脏不停跳VSD修补术的婴幼儿按是否采用TVD技术分为2组:TVD组158例采用TVD技术,非TVD组431例未采用TVD技术。比较2组体外循环(TEE)时间、住院时间,在术前与术后7d、1年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术后残余漏发生率,术后7d、1年三尖瓣反流(TR)发生率。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392例进行补片修补,其中TVD组129例,非TVD组263例;197例直接缝合,其中TVD组29例,非TVD组168例。66例合并畸形患儿同期进行矫治。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TVD组0例,非TVD组4例,均于术后10d内恢复窦性。随访1年,2组病例均无远期死亡,均无因TR再手术,非TVD组2例因残余漏再手术。2组TEE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D组术后残余漏及术后7d、1年TR发生率均较非TVD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在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应用TVD技术安全、有效,能改善VSD的暴露,减少残余漏发生,保护三尖瓣瓣叶结构,减少术后严重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8月至2008年4月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18例,其中合并假性膜部瘤34例.结果:30例经右房切口,4例经右室流出道切口,剪开隔瓣后完全显露真正的室间隔缺损,室缺直径在0.5~1.8cm,直径>1cm用心包片或涤纶片修补.结论:术中完全显露真正室间隔缺损,才能完整修补缺损, 避免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是心脏外科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开胸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手术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然而这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经胸壁穿刺微创封堵术是一种治疗残余VSD的新技术,该术式既避免了因胸腔粘连导致再次体外循环下开胸手术难度增大的风险,又避免了辐射暴露风险,同时操作路径直面缺损,易于术中操控.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壁穿刺治疗CHD术后残余V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住院并接受经胸壁穿刺微创封堵术的25例患者.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观察残余VSD的位置、大小、形态,VSD与三尖瓣、主动脉瓣的距离并确定穿刺点位置及进针方向.术中在TEE引导下建立输送轨道及释放封堵器,术后即刻经TEE全面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形态、有无残余分流,有无主动脉瓣反流及流出道梗阻等情况,若发现封堵器释放位置不满意或残余分流存在立即进行调整.术后3~5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通过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观察封堵器的位置有无移位、心室水平有无残余分流、瓣膜关闭情况以及有无其他并发症来评价手术效果;通过心室大小及心功能评价心室重构情况;通过复查心电图了解患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结果:在25例接受经TEE引导下的经胸壁穿刺VSD封堵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除1例右室双出口和1例法洛四联症术后残余VSD患者因缺损直径过大且形态不规则,多次尝试后仍有残余分流,改开胸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手术外,余23例(92.0%)均封堵成功.共使用23个封堵器(直径5~10 mm).其中17例选用膜部对称型VSD封堵器,1例选用小腰大边型VSD封堵器,5例选用偏心型VSD封堵器.封堵治疗后即刻行TEE,结果显示封堵器位置正常,塑性好,无残余分流,无心包填塞,无血栓形成或流出道梗阻;2例患者有少量心包积液;所有患者无新发瓣膜反流.23例患者随访3~48个月,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无新发瓣膜反流,未见封堵器移位、脱落或血栓形成等.1例在随访中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壁穿刺微创封堵术对CHD术后残余VSD的治疗安全且有效,该术式拓宽了CHD微创治疗的适应证,完善了CHD微创治疗技术体系.超声心动图可为手术提供精确的诊断、全程引导及效果评价,对手术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5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18例,其中合并假性膜部瘤34例。结果34例均经右房切口,剪开隔瓣完全显露真正的室间隔缺损,室缺直径在0.5~1.8 cm,直径>1.0 cm,用心包片或涤纶片修补。结论术中完全显露真正室间隔缺损,才能完整修补缺损,避免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缺损684例外科治疗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6 8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及疗效。方法 :自 1988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收治VSD病人 6 84例 ,其中男性 36 3例 ,女性 32 1例 ,年龄 1 5岁~ 5 0岁 (平均年龄 10 4岁 ) ,其中施行补片 2 46例 ,直接缝合 438例 ;术中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施术 85例。结果 :手术后死亡 6例 ,占 0 88% ;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9例 ,术后残余分流7例 ,疗效满意。结论 :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根据VSD缺损的不同位置及大小 ,采取不同的手术径路及缝合修补的方法 ;心脏不停跳下VSD修补手术 ,与心脏停跳下VSD修补手术相比 ,不仅降低和防止术后低心排、残余分流等并发症 ,而且避免了心肌的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 ;为了降低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死亡率 ,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应用膜周部室隔封堵器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应用价值。方法 膜周部VSD 15例,年龄3~14岁(平均5 .5岁) ,应用TTE在术前显示VSD大小及其边缘的解剖特点,术中指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评价疗效。结果 TTE测量缺损大小3.0~8.0mm (平均4 .6mm) ,与造影结果具有良好相关性(r =0 .75 88,P <0 .0 5 ) ;缺损距三尖瓣和主动脉瓣附着点均在3mm以上。在TTE监测下进行封堵术,封堵成功率93.3% (14 / 15 ,) ,其中包括5例合并假性室隔瘤形成者。封堵术后3例出现微量残余分流,2 4小时消失。随访1个月~1年(平均7.9个月) ,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和残余分流。结论 室隔封堵器用于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VSD效果良好,TTE在病例筛选、封堵器选择和放置以及在术后进行疗效评估及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8例完全型房室隔缺损(CAVSD)外科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5例按McGoon氏“双片法”修补,3例按“单片法”修补。结果: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12.5%。术后随诊二尖瓣中度反流1例,轻度反流2例。无术后Ⅲ度AVB、左室流出道狭窄及房室缺残余漏。结论:CAVSD由于大量向右分流及房室瓣反流,大多数患儿在6-12个月即出现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应在肺血管病变发生前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AVP)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在VSD合并AVP 153例患者中,右冠状动脉瓣脱垂140例,右和无冠状动脉辩均脱垂13例,其中主动脉辩关闭不全(AI)94例.VSD补片修补147例,直接缝合6例;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成形25例,瓣膜置换(AVK)9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低心排6例(3.9%).对单纯AVP的59例患者,VSD修补术后AVP完全纠正,无1例发生AI.在AVP伴轻度AI 60例患者中,出院时脱垂的主动脉瓣复位良好,超声检查见14例患者仍有轻度AI,随访中2例加重需再次手术.在主动脉辩成形术25例患者中.UCG发现均有主动脉瓣轻微或轻度反流,3例反流加重.1例AVR术后1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 在出现AI之前修补VSD,能使脱垂的瓣膜复位,可防止主动脉辫关闭不全;若伴有AI,应根据主动脉瓣病理改变而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至2011年12月186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的病例资料,分析76例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预后。结果: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发生率4.08%,4例再次手术治疗,68例于1年后自然愈合,另4例漏口缩小,不需再次手术。结论:成熟的外科技术、良好的术野暴露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预防VSD术后残余分流的主要因素,残余分流大多可自然愈合,再次手术应严格把握指征。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缺损(VSD)解剖复杂,常分为膜周型、双动脉下型、肌部型。介入封堵术中,膜周部型的易影响到希氏束,双动脉下型的易影响到主动脉瓣。其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且严重,特别是嵴内型VSD、干下型VSD、巨大VSD伴肺动脉高压、隔瓣下型VSD等。近年来,随着器械、技术等的不断改进、提高,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降低。而Hybrid技术的践行,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患者23例,年龄5~52岁,平均(31±17)岁,男性16例,女性7例,应用UCG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了解VSD的位置、大小、缺损残端与主动脉右冠瓣间距离;术中UCG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术后进行UCG复查,了解封堵器的形态、位置情况、各瓣膜返流情况、VSD有无残余分流。结果 23例VSD患者中,术前UCG提示:17例为膜周型VSD,其中7例合并膜部瘤;5例为嵴内型VSD;1例为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心尖段穿孔。术前UCG测量:VSD平均直径为4~9mm,平均5.9mm;与主动脉瓣右冠瓣间距离为1~5mm,平均3.5mm。术中左室造影测量显示:VSD平均直径为2~9mm,平均5.3mm。23例VSD患者中,有21例成功进行VSD封堵术。术中UCG发现残余分流2例(分流束分别约1mm、5mm)、轻度主动脉瓣返流1例、三尖瓣脱垂并中度返流1例,术后UCG复查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能对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术前、术中、术后观测,是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重要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本组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1例,其中室上嵴型缺损15例,嵴下型35例,三尖瓣隔瓣后21例.术后3例死亡,其余痊愈出院.文中强调胸骨左缘全收缩期杂音伴震颤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可靠体征,再结合心电图和X线,便可作出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导管双封堵器封堵治疗伴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6例VSD患者,包括14例膜周部VSD,1例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纠治术后室间隔残余分流和1例VSD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分流,均伴有室间隔膜部瘤,在常规左心室造影并建立右侧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侧股静脉导丝轨道后,使用第1枚封堵器封堵VSD后,复查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大量残余分流,重复上述方法使用第2枚封堵器封堵残余分流,左心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以及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未提示有严重并发症则释放封堵器。术后1周内监测ECG、TTE、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术后1、3、6、12个月随访ECG和TTE。
结果  所有患者均使用双封堵器封堵成功,封堵后即刻行左室造影见封堵器位置良好,轻微残余分流6例,未见三尖瓣或动脉瓣。反流加重术后1周内随访ECG见2例有一过性传导阻滞,包括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1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随访血常规有1例血小板较术前下降幅度>50%,但无明显溶血和出血,术后无对比剂肾病发生;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在术后1周内明显改善(P=0.001,0.008及0.001)。术后1年内随访,患者心脏杂音消失,TTE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TTE测及残余分流者逐步减少至2例,无心脏瓣膜受累,ECG提示未见新发心脏传导阻滞。结论 对于特定的VSD患者使用双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是可行的,术后近、中期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