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巴利昔单抗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02年6月-2005年1月我院38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为30%-50%的致敏肾移植受者:8例既未行PE治疗,也没有应用巴利昔单抗(对照组);13例仅于术前行PE治疗(PE组);17例在行PE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两刑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PE+舒莱组),以上各组肾移植术后均以普乐可复、吗替麦考酚酯和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比较PE组血浆置换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PRA的变化和各组肾移植病人术后3个月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 PE组血浆置换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PRA值较血浆置换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75%(6/8),PE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30.7%(4/13),PE+舒莱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11.8%(2/17),PE组、PE+舒莱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致敏肾移植受者,在术前行血浆置换的基础上结合舒莱免疫诱导治疗,能有效减少排斥反应,提高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闫宏亮  王禾  刘贺亮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881-1883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的HLA体液致敏状态,筛选合适供者及通过PRA变化早期诊断急性排斥。方法:通过微量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269例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结果: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致敏受者(P<0.001),移植后PRA水平升高组的排斥发生率显著高于PRA无变化组(P<0.001)。结论:PRA是预测受者致敏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对临床筛选合适供者,减少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及早期诊断排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的术前致敏状态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总结分析1209例肾移植受者术前的致敏状况[包括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水平及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类型]与肾移植效果[包括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及移植肾存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209例中97例PRA阳性,其中轻度致敏62例(5.1%),中度致敏20例(1.7%),高度致敏15例(1.2%).97例致敏受者共检出HLAⅠ类抗体阳性54例,HLAⅡ类抗体阳性32例,HLAⅠ和HLAⅡ类抗体均阳性11例.PRA阳性各组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肾功能延迟恢复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均为P<0.01).HLAⅠ和HLAⅡ类抗体均阳性组的肾功能延迟恢复率(45%)明显高于Ⅰ类或Ⅱ类抗体阳性组(分别15%和19%).致敏受者的移植肾存活率也低于非致敏受者(P<0.01).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前致敏状态对肾移植效果有明显影响.术前检测致敏状态相关指标,可以及时准确了解受者对供体的致敏状态,预测移植的效果,指导配型与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度致敏(下称高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对81例高敏肾移植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受者共行肾移植术85次。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6例(7.1%);急性排斥反应(AR)17例(21.0%),其中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9例(11.1%)。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血浆分离(PP)和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等治疗后均逆转。AR组术前峰值群体反应性抗体(PRA)(58.6±12.4)%,抗原错配(2.9±1.3)个;未发生AR组术前峰值PRA(60.5±14.5)%,抗原错配(1.9±0.8)个。两组PR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原错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HLA错配数小于或等于2个)是高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高敏受者术后AHR的发生率高,采用ATG、PP、IVIG联合治疗能有效逆转AHR。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用于治疗高致敏肾移植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患者术后d 10进行血浆置换(PE),共置换10次。于置换前后检测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量的变化。结果经2个疗程共10次PE治疗,Cr、BUN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尿量恢复正常;PRA稳定,略有下降。结论 PE治疗高PRA肾移植受者安全、有效,可有效阻止PRA抗体的快速上升,减轻对移植肾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避免高度致敏的患者进行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或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对15例群体反应抗体(PRA)高的患者采用科瑞公司生产的蛋白A免疫吸附柱进行免疫吸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前15例患者中2例PRA为100%,4例〉70%,5例〉50%,4例〉30%。行免疫吸附治疗2~13次后,复查PRA,6例Ⅰ类抗体为0,1例Ⅱ类抗体〈50%,其余两类抗体均〈30%,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使肾移植均得以成功。【结论】免疫吸附能有效降低高度致敏肾受者的抗体,解决了因PRA高而不能进行肾移植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正肾移植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高致敏受者是指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ies,PRA)阳性的受者,一度PRA80%被公认为移植禁区~([1])。国内外的各大医院应用蛋白A免疫吸附对肾移植高致敏受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试验,表明蛋白A免疫吸附对预防和减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安全确切~([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肾科2017年12月~2019年3月收治3例高致敏受者经免疫吸附后行肾移植术,取得满意结果,报道如下。1病例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致敏患者的PRA水平对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致敏肾移植患者术前群体反应扩体(PRA)水平与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usA)对321例患者检测肾移植术前PRA;单克隆抗体干板进行供受者HIA-Ⅰ类抗原分型;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Micro-ssp)进行HLA-Ⅱ类基因分型。结果 PI认阴性组的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致敏组;配型组的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配型组。结论 PRA是影响移植后发生早期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降低PRA水平,并选择良好的配型供肾,能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致敏受者经严格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型和交叉反应组(cross reactive groups,CREG)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寻找提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对82例致敏受者按照美国联合器官调配网络(united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UNOS)制定的CREG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配型筛选,按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及预防排斥反应,酌情使用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结果移植成功率为90%(74/82),病死率为1%(1/82),超急性排斥、加速排斥和急性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分别为3例、5例和23例(28%)及17例(21%).成功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58个月,未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按HLA配型原则,供、受者0~1、2位点错配分别为8例(10%)、20例(24%),少于CREG配型的相应位点错配38例(46%)、26例(32%),均为P<0.05而3~4位点错配则HLA配型高于CREG配型,分别为54例(69%)、26例(32%),P<0.05.中、重度致敏受者术后超急性排斥和加速排斥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致敏受者组及HLA Ⅰ类抗体阳性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亦明显高于HLAⅡ类抗体阳性受者组(P<0.05).结论严格按照HLA配型及CREG配型进行供、受者筛选,酌情应用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提高肾移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但对重度致敏的受者行肾移植时需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间的关系。方法对256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测定其血清PRA水平,并对PRA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超急性、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PRA阴性组、轻度致敏组、高致敏组3组间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3,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32~-2.87,P〈0.05、0.01)。男性组PRA阳性率低于女性组(χ^2=14.18,P〈0.01);无输血史组PRA阳性率低于有输血史组(χ^2=5.39,P〈0.05);有妊娠史组与无妊娠史组PR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66,P〉0.05);二次移植组PRA阳性率明显高于初次移植组(χ^2=20.10,P〈0.01)。结论输血、再次移植是PRA阳性的危险因素。随着PRA水平的升高,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升高。肾移植受者血清低水平的PRA可降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人、肾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背景:很多方法可降低群体反应抗体致敏患者的群体反应抗体水平,其中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法脱敏法是比较常用的,但这些方法副作用较多。目的:拟观察肾移植前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对肾移植患者血清群体反应抗体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以2003-01/2006-1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移植中心的57例等待肾移植的群体反应抗体致敏患者为对象的前后对照,病例分析。对象:群体反应抗体致敏患者57例,年龄21~65岁,群体反应抗体值平均(46.7±29.5)%。方法:所有患者在接受肾移植前以5g/d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在给予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前和疗程结束立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方法各检测1次血清群体反应抗体水平。主要观察指标:血清群体反应抗体水平。结果:应用免疫球蛋白后群体反应抗体降为非致敏84%(48/57),完全未降5%(3/57),部分下降11%(6/57)。用药后群体反应抗体下降0~61%,平均(38.4±16.3)%。57例患者肾脏移植前淋巴细胞毒试验<10%,均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结论: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预治疗是理想的降低肾移植致敏性的方法,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致敏受者经HLA-氨基酸残基配型(Res 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对1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较高的患者按照美国 UCLA组织配型中心所确定的中国汉族人Res 配型标准进行供、受者筛选,以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13例患者, 无1例发生超急排斥反应;9例术后5天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术后1月内各出现一次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3.1%),1例经M.P., 2例经OKT3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血液透析过渡后,于术后3周肾功能逐渐正常。按Re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和3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例(7.7%)、3例(23.1%)、7例(53.8%)和2例(15.4%),明显高于传统HLA六抗原配型结果。结论: Res配型可以显著提高供受者相配率,对缩短等肾时间,减少移植肾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背景:群体反应性抗体可介导超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患者肾移植成功率和移植物存活率均低于非致敏患者.目的:根据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标准为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肾移植患者选配合适供者,观察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发生率及移植肾存活情况.设计:病例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对象:选择1997-01/2003-1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施行肾移植13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的致敏受者,男41例,女95例,年龄(45±9)岁.初次肾移植115例,2次移植18例,3次移植2例,4次移植1例.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LAT莱姆德抗原板和LAT-Mix混合抗原板购自美国One Lambda公司.SMT72R抗人类白细胞抗原-1类单克隆抗体湿板和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DNA分型试剂购自美国One Lambda公司.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患者手术前后IgG型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水平及其特异性.应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单克隆抗体湿板进行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抗原分型,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法进行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分型,根据美国器官共享网制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标准和Ⅱ类抗原可接受性错配原则进行供、受者选配.评估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下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移植肾1,3,5年存活率进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致敏患者手术前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水甲及特异性.②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组织配型.③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移植肾存活率.结果:纳入136例PRA阳性致敏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致敏患者中104例存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IgG抗体,76例存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IgG抗体,44例同时存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和Ⅱ类IgG抗体.②按照传统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标准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0,1,2,3,4个抗原错配者分别为7,26,47,39和17例;按照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标准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抗原0,1,2,3,4个抗原错配者分别为31,53,36,16和0例.③按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人类白细胞抗原无错配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2个和3个抗原错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白细胞抗原无错配者移植肾1,3,5年存活率高于2个和3个抗原错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标准能提高肾移植供受者的相配率.②良好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可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内外有关预防高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超急性、急性排斥反应提高人肾存活率取得满意效果,然而临床对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阴性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研究则罕见报道。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的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术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的首次肾移植患者,动态分析移植后14d内反映急性体液性排斥的相关指标,包括IgG型抗HLA抗体,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C4d及细胞表面分子原位检测。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既往均有输血或妊娠史;18例患者移植后第7天抗HLAⅠ类IgG抗体阳性率>80%,11例于移植后第7天抗HLAⅡ类IgG抗体>80%;5例女性患者于移植后第5~8天发生移植肾破裂,抗HLAⅠ类和Ⅱ类IgG抗体均>96%;21例受者均检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61.90%)供、受者存在HLA-A2和HLA-A11的错配并产生对应DSA,包括5例移植肾破裂受者;病理组织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急性损伤,免疫组化可见管周毛细血管区(PTC)C4d沉积,原位染色CD34(+)、CD68(+)、CD4(+)。提示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监测不能完全反映受者的预致敏状态;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可预测和诊断既往致敏受者急性体液性排斥的发生;C4d、CD68(+)作为其的辅助诊断指标,可提高诊出率;HLA-A2和HLA-A11在既往致敏受者是高危致敏基因。  相似文献   

15.
PRA阳性受体肾移植前行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探讨肾移植术前二重滤过血浆置换疗法(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对反应性抗体百分比(percent reactive antibody,PRA)阳性的受体术后排异反应的改善程度及护理。方法 用二重血浆置换林对35例PRA阳性的受体于肾移植术前作DFPP,观察手术前后PRA的改变及排异反应,另设34例作DFP的PRA阳性受体作对照;并分析DFPP的操作及护理措施。结果 35例PRA阳性DFPP后PRA水平均降低,肾移植术后仅16%出现急性排异反应;未作DFPP的阳性受体接受肾移植术后29%出现排异反应。DFPP过程中1例一级膜发生凝血,另1例出现虚脱症状,35例均无热原反应。结论 DFPP能明显改善PRA阳性受体肾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发生率。护理上应注意血浆置换量与补浆量的平衡,避免血容量波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恒定;DFPP时血流量不宜过快,且须注意肝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PRA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血清中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1、2年存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2例肾移植患者血清PRA水平,根据PRA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致敏组和非致敏组,观察两组患者移植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情况,并随访PRA对肾移植患者移植效果的影响。结果致敏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非致敏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RA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成正相关;致敏组患者移植后1、2年移植肾存活率较非致敏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检测患者血清PRA,对预测移植风险、供体选择、避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以及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未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不做交叉配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6例未致敏肾移植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术前淋巴细胞毒配型结果,并对75例未致敏肾移植受者PRA术前不做交叉配型,直接行肾移植术。结果96例未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交叉配型结果均为阴性,75例术前未做交叉配型的肾移植受者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或加速性排斥反应,手术同时或术后行回顾性交叉配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未致敏肾移植受者PRA无针对供者错配抗原特异性HLA抗体的受者移植术前可以不做交叉配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移植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前HLA配型结果,观察HLA配型和PRA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121例尸体肾移植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15例,占12.40%;6例PRA阳性,占4.96%;2...  相似文献   

19.
张敏  李留洋  郭颖  陈剑荣  钱俊  赵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075-2077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annelreactive antibody,PRA)与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opathy,CAN)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CAN患者(CAN组)和106例移植肾功能稳定受者(对照组)术前PRA、术后PRA及其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1)CAN组术后PR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8.3%vs20.8%,P<0.05),术前PRA阴性而术后转为阳性者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1.7%vs16.3%,P<0.05);两组术前PRA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2)CAN组术后抗HLAⅠ类抗体阳性2例,抗HLAⅡ类抗体阳性16例,抗HLAⅠ、Ⅱ类抗体均阳性3例,对照组术后抗HLAⅠ类抗体阳性8例,抗HLAⅡ类抗体阳性8例,抗HLAI、Ⅱ类抗体均阳性6例。CAN组抗HLAⅡ类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vs36%,P<0.05)。结论:术后PRA与CAN的发生有关,抗HLAⅡ类抗体介导的慢性体液性排斥在CA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术后PRA变化,对寻找及区别引发CAN的主要病因,选择最佳的防治方案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