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巍  孙晓雷  李红霞 《眼科研究》2010,28(7):650-653
目的探讨蒙古族青光眼高发病率的原因,为寻找蒙古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蒙古族PACG患者30例,汉族PACG患者30例,均取常规小梁切除术眼的小梁组织。PACG诊断按照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制定的标准。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小梁组织的超微结构,其中包括小梁薄板胶原纤维轴、小梁内皮细胞、小梁薄板皮质区及小梁网眼。正常对照组为蒙古族正常人眼、汉族正常人眼各20例。结果蒙古族正常人眼小梁薄板胶原纤维走行相对紊乱,但无断裂现象;胶原纤维轴与基底膜结构界线不清并有渗透现象;蒙古族PACG小梁网中胶原纤维走行相对小梁薄板长轴的方向发生改变,可见断裂;小梁薄板内皮细胞核溶解,细胞器减少;小梁薄板皮质区薄厚不均,与断裂的胶原纤维有明显的分界线,并有玻璃样变性;小梁网眼有不同程度的堵塞和变窄。从正常人眼来看,蒙古族与汉族相比小梁组织超微结构异常的病例增加,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胶原纤维轴结构异常(χ2=4.360,P=0.025),小梁内皮细胞数异常(χ2=6.570,P=0.013),小梁薄板皮质区(χ2=7.140,P=0.035)和小梁网眼异常(χ2=5.430,P=0.020)。蒙古族PACG和汉族PACG在小梁网超微结构的比较中异常病例增加,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胶原纤维轴结构异常(χ2=4.250,P=0.026),小梁内皮细胞数异常(χ2=7.180,P=0.037),小梁薄板皮质区(χ2=6.540,P=0.013)以及小梁网眼异常(χ2=5.270,P=0.019)。结论蒙古族PACG发病率高的机制不仅是由于存在浅前房、窄房角等高危因素,而且可能与其小梁网的超微结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
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曙生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276-127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对我院2000-06/2010-12共312例行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前均予以降眼压及预防感染治疗,至局部无显著睫状充血,眼压30mmHg以下,表面麻醉下行手术。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87例,约占92.0%;眼压<10mmHg者3例,约占1.0%;眼压>21mmHg者22例,约占7.0%;眼压正常但随访5a后出现进行性视野损害者16例,约占5.1%。结论:小梁切除术对于药物及激光治疗后疗效欠佳患者疗效确切,对于青光眼患者可有效降低眼压、保护视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抗青光眼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1981年10月至1982年3月,本院对房角全部或大部粘连的闭角型青光眼病人30例(38眼)实行了小梁睫状体造口术。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手术方法麻醉与抗青光眼手术相同,在角膜缘上方8—10mm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图1),或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近角膜缘切口的结膜瓣。再以角膜缘为基底做高6 mm,宽5 mm厚度1/2—2/3板层巩膜瓣。巩膜瓣两角做两针予置缝线(图2),以底层巩膜床表面排出管出血点为切口后界,平行  相似文献   

4.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5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置浸有0.2mg/mL丝裂霉素的棉片3~5min,缝合巩膜瓣时作两根可拆除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进行随访4~27月。结果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能形成长期有效的滤过道,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41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则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时眼压与黄斑水肿、低眼压、浅前房、前房出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眼压分别为(14.22±2.16)mmHg、(16.53±2.16)mmHg,并发症发生率为7.32%;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眼压分别为(17.89±2.65)mmHg、(19.85±2.35)mmHg,并发症发生率为24.39%。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眼压均较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x^2=6.879、7.132、8.997;P=0.001、0.001、0.000)。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运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将患者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 探讨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 2 0 0 2年 4月~ 2 0 0 2年 9月在我院接受滤过性手术的闭角型青光眼 5 0例 ( 64眼 )。随机分为 2组 :观察组 2 7例 ( 3 5眼 ) ,采用小切口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2 3例 ( 2 9眼 ) ,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分析两组术后 6月内的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术后第 1周内眼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观察组眼压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尔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后早期滤过泡渗漏和前房积血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 ,住院时间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手术方法简单 ,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 ,且可以达到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同样的降眼压效果  相似文献   

7.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减少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作用。方法对收治的58例(6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4~18月,平均12月。63眼中除2眼眼压控制不稳定。滤过形成不明显,经外置巩膜缝线拆除,配合滤过泡按摩眼压控制存21mmHg以下,余均控制在7~16mmHg。观察术前术后视野变化,未发现视野进行性损害。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应用提高了丁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58例(6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的护理体会。结果术前护理应重视心理护理,术中护理的关键点是消除紧张情绪,配合手术,术后护理主要是观察术眼前房、眼压及滤过泡情况,出院指导应教会患者正确按摩眼球的方法及定期复查。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6个月眼压控制率为86.36%。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对保证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结果。方法  67例 (67眼 )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 6~ 18月 ,平均 (11. 12± 3 . 5 7)月。小梁切除术联合MMC组 (3 5眼 ) ,眼压控制绝对成功率为 82 . 86%(2 9眼 ) ,相对成功率为 94 .2 9%(3 3眼 ) ;单纯小梁切除术组 (3 2眼 ) ,眼压控制绝对成功率为 5 9. 3. 8%(19眼 ) ,相对成功率为 75 . 0 0 %(2 4眼 ) ;两组在眼压控制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 0 5 )。术后主要并发症是前葡萄膜炎和虹膜后粘连。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是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方锦 《临床眼科杂志》2008,16(2):166-167
目的 评价复合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79例(86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情况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6个月至1年,术后6个月两个组眼压正常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2.9%和7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浅前房的发生率实验tlt(4.8%)明显低于对照组(15.9%).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13.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眼压控制情况及并发症.方法 回顺性系列病例研究.将PACG分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急性发作期、慢性期及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慢性期和晚期,分别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APACG与CPACG的眼压控制情况.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手术后患者视力变化及转归情况的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组间年龄、眼压等定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眼压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 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PACG患者共82例(96只眼).其中APACG患者37例(40只眼),CPACG患者45例(56只眼);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分别是24个月和25个月,APACG与CPACG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6,P=0.886).APACG患者术前眼压(53.6±17.9)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出院时眼压(10.5±4.9)mm Hg,最终随访时眼压降至(14.0±10.3)mm Hg.CPACG患者的术前眼压(36.8±13.8)mm Hg,术后出院时眼压(11.7±4.2)mm Hg,最终随访时眼压(13.8±4.5)mm Hg.APACG患者(F=100.783)和CPACG患者(F=54.383)手术前与手术后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ACG患者中,有38只眼(95.0%)手术后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即可控制在21 mm Hg以下;其中急性发作期33只眼,慢性期5只眼.CPACG患者中有50只眼(89.3%)手术后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即可控制在21 mm Hg以下;其中进展期45只眼,晚期6只眼.所有PACG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后均以视力下降比例为高,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浅前房.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APACG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及CPACG进展期和晚期的眼压控制均较好,表明小梁切除术是治疗PACG和控制眼压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视力降低比例较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147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47例(159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施行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简称松解缝线组),同期162例(174眼)PACG行常规小梁切除法(对照组),术后观察两组视力、眼压、前房形成、结膜滤泡、眼内反应等,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术后早期前房形成时间(d),松解缝线组短于常规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松解缝线组出院时眼压(11.77±3.37)mmHg与术前眼压(31.63±9.45)mmHg比较,差异显著(t=25.86,P=0.000)。术后长期随访眼压(14.74±2.71)mmHg低于常规小梁切除组(17.96±2.45)mmHg,差异显著(t=11.22,P=0.000)。随访中无眼部感染与恶性青光眼发生。结论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在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中能促进术后早期前房形成。增强长期眼压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眼压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应用大剂量降眼压药物2~3 d后眼压仍持续在40 mmHg以上的40例(65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均在切除小梁组织前在巩膜瓣根部中央角膜缘处用剃须刀刺开一小切口,缓慢放出房水,眼压降低后再常规完成手术。结果本组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视力≥0.1者64眼;视力≥0.3者39眼;眼压≤21 mmHg者52眼;术后3眼出现脉络膜脱离,7眼前房形成延缓,经治疗后逐渐恢复。本组病例手术后大多数保留了较好的视力。结论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时行前房穿刺加小梁切除术手术治疗十分必要,可以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闭角型,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发病机理目前已比较明确,主要在于解剖形态上的异常构成了发病基础。由于在组织学方面的变化,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基本已经完成,因此有关超微结构研究的报导远不及开角型深入广泛。本文对4例闭角型和1例先天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标本,进行了超微结构初步观察,现将结果予以报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410祗实施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99祗眼发生浅前房,占总敷24.1%,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9祗眼,发生率为22.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为30祗眼,发生率为29.7%。结论 浅前房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发生率高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在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A组74例81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和B组111例12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比较两者在术后1wk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患者术后随访1a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wk浅前房的发生率A组19.8%,B组8.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5.28,P<0.05)术后1wk眼压控制率A组88.9%,B组85.7%,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χ2=0.43),随访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A组73.0%,B组90.2%,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A组80.8%,B组92.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4.30,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从而避免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2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致房水流出受阻,眼压升高。随着房角的关闭,小梁细胞在形态及生理功能上都会发生变化。有报道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经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后,在一定时间内眼压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房角重新开放后,小梁细胞也发生了相关变化,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其具体机制以及与房角关闭持续时间的关系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