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地区近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流行特征。方法:对收入院的189例麻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9例患者中成年人55例(29,10%),0~3岁人群109例(57.67%),4~16岁25例(13.23%);发病高峰集中在4、5月份,并发气管支气管炎87例(46.03%),肝损害119例(62.96%),心肌损害76例(40.21%)。结论:婴幼儿及成人发病率高,与麻疹抗体滴度下降及成人未规范接种麻疹疫苗等有关;婴幼儿患者临床病毒血症重,易合并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40例成人麻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人麻疹热度高,全身症状重;腹痛、腹泻、呕吐较多;出疹、退疹慢;并发症多,并发支气管炎20例(50%),肝脏损害34例(85%),心肌损害14例(35%)。结论:成人麻疹发病年龄20~35岁,平均28.8岁,多因幼时接种麻疹疫苗,4~6岁未加强,高危成年人群应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3.
成人麻疹110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勇  饶懿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6):1419-1420
目的:总结成人麻疹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和2006年麻疹特异性IgM抗体均为阳性的110例住院成人麻疹的症状、体征、并发症、预后和出疹期血清ALT、CRP(C-反应蛋白)等变化。结果:成人麻疹临床表现典型,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出疹期检查血清CRP,结果示93.64%的病例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成人麻疹表现典型,症状轻,并发症少,预后好。麻疹患者多数CRP升高,故可作为麻疹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谭炳芹  王昌源  杜磊  张立华 《新医学》2009,40(8):509-511,535
目的:分析近1996—2004年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麻疹住院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进一步制定防治策略及改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731例确诊麻疹住院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对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1996—2004年麻疹患者住院病例数在低水平波动[(11—38例)/年]。自2005年麻疹住院病例数开始增加,2008年最多,达811例。1731例麻疹病人的发病年龄有2个高峰,分别为8月龄-9岁(54.59%)和20—29岁(15.02%)。此外,计划免疫接种前婴儿(8月龄内)发病人数占11.84%。全年均有发病,高峰为2—6月份(62.68%)。均有发热及皮疹,多有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等发生并发症711例(41.07%)。死亡4例,均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麻疹仍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出生于强化免疫(1999年)后的8月龄-9岁儿童所占比例较高,必须加强该年龄段的儿童麻疹计划免疫,减少漏种;鉴于8月龄内患儿占相当比例,建议麻疹计划免疫时间适当提前至6月龄;有必要对成年人群进行麻疹疫苗强化或补种,以降低其发病率;重视并发症的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麻疹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性开展麻疹疫情防控,加快消除麻疹工作进程。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2015年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其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疫情以散居儿童为主,主要发生在城区,8个月龄至8岁病例麻疹疫苗接种率低,仅11.69%(9/77),经常生病和对鸡蛋过敏是未接种的主要原因(占82.00%),发病前7~21天曾经到医疗机构就诊者占52.82%。结论麻疹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低(病例均未及时接种),散居儿童接种率低,是发病主要原因,易感人群院内暴露是重要因素,应加强目标人群预防接种,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落实城区目标儿童摸底调查和预防接种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56例成人麻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人麻疹的毒血症状较儿童麻疹重,体温39℃以上者占71.4%。皮疹出疹顺序均非常典型,皮疹粗大密集,颜色较深,易融合成片。66.1%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眼结合膜炎症状;有85.7%的病例出现Koplik’s斑;41%的病例出现肝功能损害;5.3%的病例合并肺炎。发病以流动人口为主,城市麻疹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结论成人麻疹临床表现典型且较重,易出现肝功能损害。对成年人进行麻疹强化免疫以及加强对流动人口麻疹疫苗接种的监测及管理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儿麻疹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市某医院9个月内收治的43例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麻疹不典型病例增多,农村发病高于城市,未接种麻疹疫苗的患儿占27.9%;从发病年龄看,一方面年长儿和青少年发病增多,另一方面婴儿发病有上升趋势。结论 年长儿发病与麻疹疫苗的接种有关,婴儿发病与母亲抗体有关。由于麻疹不典型病例增多,对疑似病例应及早做麻疹IgM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中胃癌的发生率。方法77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随访组)病例均经内镜并活检诊断。不典型增生轻度者51例,中度19例,重度7例,患者每月门诊1次,每6个月至12个月内镜检查和活检1次,对照组83例,为同期内地方医院癌前病变患者,平时不进行主动内镜随访。结果①不典型增生的动态变化,在随访5年内,轻度不典型增生由66.2%(第1年)降至50%左右(第4~5年),中度不典型增生由22.7%升至35%左右,重度不典型增生由9.1%增达14%左右(第4~5年);②癌变问题:随访组总的胃癌发生率11.7%(9/77),早期胃癌(EGC)发生率9.1%(7/77),占胃癌总数的77.8%(7/9);进展期胃癌(AGC)发生率为2.6%(2/77),占胃癌总数的22.2(2/9)。对照组总的胃病发生率为8.4%(7/83).EGC占胃癌总数的14.3%(1/7),AGC占胃癌总数的85.7%(6/7)。随访组早期胃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组9例恶变患者中6例系中至重度萎缩性胃炎。3例为溃疡愈合后患者,不典型增生为Ⅱ°及Ⅲ°。结论高危人群密切内镜随访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2例成人麻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疹发生率高,且较儿童麻疹重,形态及出疹顺序均非常典型。93.75%的患者有明显的畏光、流泪、结膜充血及上呼吸道症状;84.38%有39℃以上的高热.中毒症状明显;25%有麻疹黏膜斑;消化道症状多见(43.75%);16例(50%)出现肝功能损害、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4例(12.5%)出现窦性心动过速、5例(15.63%)合并肺炎。结论:成人麻疹临床表现典型且较重.易出现并发症。对成年人进行麻疹强化免疫.值得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成人麻疹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外来流动人员及本地农村人口多见,平均年龄26.78岁,多数患者未接种麻疹疫苗或麻疹疫苗史不详。成人麻疹患者临床症状重,皮疹典型,为充血性斑丘疹,麻疹黏膜N7(Koplik’s spots)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可合并肝脏和心肌损伤,但并发症以肺炎和支气管炎为主。结论:有必要加强成人的免疫接种,尤其是外来的务工人员,强化医务人员对麻疹的认识,避免麻疹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9—2010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麻疹患者的临床及病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例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选择同一地区20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感染麻疹的患儿的麻疹疫苗接种率和全程计划免疫率明显低于健康儿童;2010年麻疹患者病情严重复杂,2010年麻疹患者流动人口比例高于2009年;2010年体温超过38.5℃的患者比例高于2009年;2009、2010年患者都出现皮疹,但皮疹首发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0年并发症(支气管炎、喉炎、心肌炎、心血管功能不全、口腔炎及呼吸衰竭)比例与2009年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0年19例患儿因并发呼吸衰竭入住重症监护室,7例病死;2009年无病死病例。结论:2010年北京地区麻疹高发病率可能与麻疹疫苗免疫的低覆盖率及人口流动有关,麻疹病毒基因型变异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10岁以下儿童麻疹抗体水平,为麻疹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488名6个年龄组的婴幼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结合免疫史对不同人群麻疹抗体进行分析。结果 10岁以下儿童麻疹IgG阳性率为84.51%,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708;6岁组和18月龄组阳性率最高,分别达到90.48%和89.47%,<8月龄组阳性率最低,为56.34%,GMT较高的是18月龄组,为1∶978,较低的是<8月龄组,为1∶370,接种第1剂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76.42%,GMT为1∶484,接种第2剂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达到88.12%,GMT达到1∶839,男性与女性麻疹IgG抗体水平无差异。结论 <8月龄婴幼儿麻疹抗体水平偏低,是目前防治麻疹的关键群体,8月龄至10岁儿童具有较好的免疫屏障。应加强血清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适时开展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浙江省绍兴市2013年麻疹发病率突然升高的原因,分析医院就诊情况与麻疹高发之间的病因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调查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166例,并按照1∶3的比例,在每名麻疹病例现住村(社区)选择3名年龄组匹配的共498名作对照。调查持续时间为2013年1-6月,所有调查对象均需完成麻疹传播因素病例对照调查表、入户调查记录表和知情同意书。统计分析方法包括χ2检验(Pearson、Mantel-Haenszel)、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麻疹潜伏期内有医院就诊史是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其关联强度(ORHM)在7月龄以下组为9.08(95%CI:2.58~31.95)、7月龄至14岁组为13.01(95%CI:2.85~59.40)、15岁以上组为16.53(95%CI:8.16~33.47)。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因发热、咳嗽等流感样症状到医院就诊罹患麻疹的可能性是其他原因到医院就诊的36.21倍(95%CI:4.56~289.16);相对于停留在挂号、诊室等空旷的场所,停留在输液室(ORadjust=3.72,95%CI:1.06~13.04)、病房(ORadjust=8.50,95%CI:1.70~42.38)等拥挤场所罹患麻疹的风险更大。结论医院暴露与麻疹发病存在很强的关联,医院预检分诊制度不完善,病房、输液室等场所主动通风工作落实不到位,都可增加麻疹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护理方法,以期为基层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分析并总结其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咳嗽和全身斑丘疹等症状。体温37.8~41.0℃,热程3~12d,平均(7.8±2.3)d;典型皮疹467例,占90.2%,出疹期平均(3.5±1.7)d。肺部可闻及细小湿啰音261例,占50.4%;可闻及中等湿啰音187例,占36.1%;可闻及哮鸣音163例,占31.5%;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87例,占16.8%。肺部体征平均在热退后(3.8±1.2)d好转。518例患儿中,513例(99.0%)患儿治愈或好转出院,2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结论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促进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赵艳荣  李倩  冯燕  顾丽华  符剑 《疾病监测》2009,24(12):948-949
目的分析2004-2007年浙江省麻疹高发原因。方法对2004-2007年浙江省麻疹疫苗质量及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进行分析。麻疹疫苗质量监测采用定点和线性两种方式,免疫成功率监测通过对比8月龄儿童接种前后麻疹抗体水平的变化进行。结果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冷库采集的31个批次的麻疹疫苗均合格,效价为(3.16±0.25)logTCID50/0.1ml;从浙江省市、县、乡各级监测点所采集的47份麻疹疫苗均合格,效价为(3.04±0.32)logTCID50/0.1ml,且各级监测点麻疹疫苗效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月龄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可使95%的儿童获得保护性抗体,免疫前抗体水平越高免疫后阳转率越低。结论2004-2007年浙江省应用的麻疹疫苗处于保护效价水平,且初免效果良好,尚不能认为是近年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需继续开展含麻疹成分疫苗的质量和免疫成功率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及早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医院感染监测及数据直报系统,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1~12月共收集病例48例,其中93.75%(45/48)的患儿年龄在3岁以下;100%发热;3例患儿皮疹不典型;辅助检查89.58%(43/48)白细胞计数增高,81.25%(39/48)血糖增高,85.42%(41/48)脑脊液异常,EV71核酸抗体检测阳性率为82.76%。结论:及早识别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高危因素,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SLE病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SLE病儿,女∶男=5.4∶1,中位数年龄为11.5岁;首发症状以皮疹(37.5%)、发热(37.5%)、关节痛(15.6%)、水肿(12.5%)最多见;临床表现以发热(71.9%)、皮疹(62.5%)、水肿(28.1%)、头痛(28.1%)、出血(25.0%)、关节痛(25.0%)最多见。辅助检查:血液系统以贫血最多见(40.6%);泌尿系统以血尿(56.3%)、蛋白尿(43.8%)最多见;免疫学指标以抗核抗体(ANA)阳性(96.9%)、抗双链DNA抗体(dsDNA)阳性(84.4%)、抗核小体抗体阳性(43.8%)、抗SSA抗体阳性(34.4%)多见;C3下降(65.6%),C4下降(59.4%),ESR增快(62.5%)。易误诊疾病依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明原因发热、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结论儿童SLE临床表现复杂,以发热、皮疹、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最多见,其中狼疮性肾炎是儿童SLE诊治重点。  相似文献   

18.
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尿常规检查,分为尿检正常组和紫癜肾损害组;紫癜肾损害组分为一过性尿异常组及持续性尿异常组。观察相应的临床因素,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紫癜肾损害组年龄,皮疹反复、皮疹持续时间,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尿检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持续性尿异常组皮疹持续时间、血尿并蛋白尿发生率均高于一过性尿异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皮肤紫癜者、紫癜加关节症状者、紫癜加消化道症状者以及同时有紫癜、关节症状和消化道症状者肾损害发生率分别是33.3%、41.7%、54.5%和75.0%,混合型和单纯紫癜者肾损害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发病年龄较大,皮疹反复及持续时间长,消化道出血者易发生肾损害;除皮肤紫癜外,合并关节症状和消化道症状者易发生肾损害;皮疹持续时间长、血尿合并蛋白尿与肾脏持续受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福州市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唐丽琼  官陈平  王清华  张宏  陈杨 《疾病监测》2005,20(11):581-584
目的了解福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根据福州市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对2004年麻疹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5.98/10万。发病呈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的流行特点,暴发病例占总发病数的14.25%。4~9月为麻疹高发季节,5~10岁为麻疹高发年龄组。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11.23%,无免疫史者占22.74%,免疫史不详者占66.03%。流动人口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37.26%。结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仍需加强,同时要抓好大年龄组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应提高外来人口的免疫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预防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