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SAS)扫描模式,脑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将84例临床怀疑或确诊的脑血管性病变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A组43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的脑血管CTA(SAS-CTA)扫描,采集期相:应用60%R-R间期的心电图(ECG)演示模式;B组41例行双能量CTA(DE-CTA)扫描。对2组患者脑血管CTA分别做图像后处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统计分析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并评价优良率。结果 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7±0.5,优良率达98%(42/43),B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7±0.5,优良率达98%(40/41),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3,P=0.903)。A组扫描范围为(138.5±2.9)mm,B组为(139.3±0.8)mm,2组间扫描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5,P=0.074)。A组平均有效剂量及平均曝光时间分别为(0.216±0.01)m Sv和(0.92±0.11)s,B组分别为(0.541±0.04)m Sv和(2.33±0.10)s,2组间平均有效剂量及平均曝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86,t=0.902,P=0.000)。SAS-CTA有效辐射剂量与DE-CTA比较降幅达到60.01%。结论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应用于脑血管成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相应解决方案,提高检查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双源CT冠脉检查资料,对影响图像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改进方法。结果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呼吸运动、触发阈值、扫描范围、心律、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剂量等。结论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合理优化检查方案,可提高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形态,分析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分支,提高临床手术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行双源CT检查的2530例受检者的影像资料,通过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方法,对冠状动脉正常走向与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225例患者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先天变异284支.变异包括冠脉主干起源变异121例,其中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35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24例、右冠状动脉发自左冠状窦17例、左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状窦4例、左冠状动脉发自后冠状窦2例、单支冠状动脉2例、副冠状动脉37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18例;冠状动脉瘘9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2例、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36例.1720例患者左窦房结动脉异常起源818例.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检出率,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改变,清晰显示变异血管分支细节,对手术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6层多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CCA)对不同成分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相关性,并评估MD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检查时间间隅≤1个月的MDCT冠状动脉成像和CCA齐备的影像资料,对发现的斑块根据成分划分为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和软斑块。以病人为单位根据斑块性质分别计算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以CCA与MDCT评价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及软斑块三者之狭窄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4、0.854、0.773,总体相关系数为0.610。以病人为单位,16层MDCT判断冠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1.30%、80%、91.30%、80%;按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软斑块则分别为83.33%、77.78%、45.45%、95.45%;100%、100%、100%、100%;90.91%、91.30%、90.91%、95.45%。结论:MDCT冠状动脉造影对混合型斑块及软斑块造成的狭窄程度能作出较可靠的判断,但易过度评价钙化斑块的狭窄程度。16层MDCT冠脉成像基本上能满足冠心病对可疑或中、低风险病人筛选性初步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回顾性心电编辑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3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不齐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图像,需要心电编辑的使用插入、忽略、删除、R波偏移4种方法对其进行心电编辑.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无需编辑组、需要编辑组中的心电编辑前后冠状动脉各段成像质量进行评分(1~4分).结果 无需心电编辑组的图像质量总评分为3.42±0.20.需要心电编辑组编辑前的图像质量评分为2.39±0.37,编辑后为3.22±0.24;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及各个节段心电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电编辑可明显减少甚至消除心律不齐导致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改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7.
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比较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其中48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做对照。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B组)行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评分和冠状动脉分支显示率。结果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1.20±0.47)分,明显低于B组的(1.37±0.63)分(P<0.05)。两组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远段和部分小分支显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9%(56/59),特异性为93.2%(124/133)。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较16层螺旋CT进一步提高,能够可靠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相似文献   

8.
256层螺旋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低管电压对体质指数(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进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BMI在正常范围内并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0例,管电压采用120 kV,B组40例,管电压采用100 kV,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分别对两组检查图像的血管强化程度、重建血管清晰度以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结果9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两组之间图像质量分级差异和图像信号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冠状动脉腔内CT值均较A组增高(P<0.001),B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平均有效剂量(ED)较A组显著减低,有效剂量由(16.25±2.35) mSv降至(7.89±0.67) 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5,P<0.001)。结论对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采用100KV检查,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并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选取56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65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扫描,同样扫描条件分析87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B组),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分别记录两组各自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两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采用记数资料分析。结果:A、B两组射线剂量平均值分别平均3.37mSv、18.13mSv,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价的计数资料确切概率值为0.370,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64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成像中能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100例患者根据心率分成3组,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以静脉法增强扫描,采集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Circulationg血管软件分析、容积再现(VR)技术及多平面重建(MPR),并评价冠状动脉管腔,以5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获得冠状动脉图像,低心率组图像质量优良率达到97.4%,中等心率组图像质量优良率达到95.7%,高心率组图像质量优良率达到96.1%,3组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需服用降心率的药物的情况下,双源CT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比较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对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和评价价值.方法 80例急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CTA和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检验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DSCTA检出65例患者共73个动脉瘤,DSA证实63例患者共74个动脉瘤.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按病例数计算分别为95.5%、88.2%和94%,按动脉瘤的个数计算分别为95.9%、88.2%和94.5%.结论 对急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CTA和DSA检出和显示动脉瘤的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13.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图像质量及支架内腔可见性,探讨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对78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147枚支架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1.8±22.2)个月.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支架的轴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及通过支架内腔中心的曲面重建图像质量,同时测量支架内管腔直径.其中30例患者有1个月内的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两位评价者独立对支架通畅性进行评价,共60个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结果 图像平均质量评分为(1.6±0.6)分,达到优良水平.图像质量与支架直径、支架位置及心率有关.所有支架内腔均为可见,平均支架内腔可见直径比率为(72.2±12.2)%.支架内腔可见直径比率与支架直径及支架位置有关,与心率无关.对于有钙化斑块的支架,钙化部位的支架内腔可见比率明显低于非钙化部位(P<0.001).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双源CT发现了14个支架内再狭窄中的12个,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95.7%、85.7%和95.7%.支架直径>0.275 cm的支架,CTA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双源CT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一致率为93.3%,该一致性与支架直径和心率相关.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部分显示支架内腔,图像质量较好,支架直径和位置对支架内腔的显示及图像质量有明显的影响.双源CT评价直径>0.275cm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性较高,可成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通畅性评价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5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及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以CAG结果为标准,分析支架段冠状动脉平均内径狭窄情况。结果 56例患者74个支架,CAG显示发生再狭窄23个,DSCT显示发生再狭窄21个(P>0.05)。DSCT检测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1%、90%、81%、96%、91%。在直径≥3.0 mm的48个支架中,CAG检测出12个,DSCT检测出11个,DSCT检测再狭窄的敏感性93%、特异性91%、阳性预测值82%、阴性预测值97%、准确性92%。在直径<3.0 mm的26个支架中,CAG检测出8个,DSCT检测出7个,DSCT检测再狭窄的敏感性88%、特异性89%、阳性预测值78%、阴性预测值94%、准确性88%。结论 DSCT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手段,在评估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在评估大直径支架通畅情况可部分取代CAG。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介入手术提供指导性信息,提高闭塞支的手术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诊断冠心病并经冠脉造影证实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双源CT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 140例患者共152支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右冠状动脉68支,前降支48支,回旋支20支,左主干1支,分支血管闭塞15支.其中两支冠状动脉闭塞共13例.闭塞段长度5~58 mm,平均(16.8±3.9)mm,其中长度大于1 cm的闭塞病变占91.4%.闭塞残端形态:68支为齐头状闭塞,64支为锥状闭塞,20支为鼠尾状闭塞.多数闭塞病变(73%)为软斑块或以软斑块为主合并少量钙化;其次为混合性斑块及钙化斑块.10支闭塞病变呈膨大改变,为血栓形成.共25支冠状动脉闭塞段成角或弯曲,多见于右冠的长段闭塞.闭塞一端有分支血管发出的62支;两端均有分支血管发出的36支.152例闭塞支中仅3例双源CT可显示明确的侧支血供,无1例可明确显示闭塞两端桥侧支血管.结论 双源CT可很好地显示冠状动脉闭塞支的绝大多数信息,对闭塞病变的手术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FLASH双源CT泌尿系成像双能量虚拟平扫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240例患者进行FLASH双源CT泌尿系成像,包括常规平扫、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100kVp/230mAs和Sn140kVp/178mAs)和排泄期扫描.顺序注射造影剂100ml(370mgI/ml)和100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均为4.5ml/s.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CT图像,与常规平扫比较在器官CT值、噪声、信号噪声比、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常规平扫和虚拟平扫所测器官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图像噪声明显低于常规平扫而信号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图像质量低于常规平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实质期双能量扫描放射剂量高于常规平扫和排泄期扫描(P<0.05).结论 在FLASH双源CT泌尿系成像中,双能量虚拟平扫具有取代常规平扫的可能.减少1次平扫的放射剂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64-SCTCA)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住院的16例临床诊断或疑诊冠心病的高龄(≥60岁)患者,先后行64-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参照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法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段,评价64-SCTCA诊...  相似文献   

18.
双源CT头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运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行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双能量扫描方案(DE组)及传统单能量扫描方案(SE组)的头颈部CT血管造影病例各30例.记录扫描剂量,测量颈部及颅内动静脉(颈总动脉近分叉处、相邻颈内静脉、大脑中动脉M1段及乙状窦或窦汇)CT值,测量软组织(冈上肌及竖脊肌)感兴趣区的CT值及噪声.结果 在颅内,两组的动脉强化与静脉污染程度相似(P=0.1427,P=0.1116).在颈部,动脉强化程度相似(P=0.9414),DE组的静脉污染较明显(P<0.0001),但动脉平均CT值较静脉仍高127 Hu.无论硬化线伪影存在与否.两组的软组织强化相似(P=0.0760,P=0.0793),DE组的噪声低于SE组(均P<0.0001).比较骨减影动脉成像所需剂量,DE组较SE组低24%(P<0.0001).结论 DE组与SE组的图像质量总体相仿.DE组颈部静脉污染较明显,但动脉仍可获得良好的对比显示.同样应用减影技术,DE组患者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与导管法冠脉成像相对照,探讨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病例,使用GE Pro lightspeed Plus 16层螺旋CT,选择图像显示最优相位窗对所有管腔直径大于≥2mm冠脉及主要分支血管进行评估及狭窄评价,图像重建方法包括二维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重建,均行导管法冠脉造影对照。结果 在205支冠脉血管中180支可以进行评价,以导管法冠脉造影结果为对照,16层螺旋CT诊断冠脉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95.7%、88.5%、96.6%。结论 16层螺旋CT能较准确诊断冠状动脉50%以上的狭窄,是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