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肿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探讨病变大体分型和表面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肿瘤EMR手术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8岁),共计70个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内镜随访1~23个月。结果70个病灶均为完全切除,除3例发生可控制出血外,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病理报告:3个病灶为早期癌,53个为腺瘤伴1~3级异型增生,其余14个均为炎性增生。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EMR可作为治疗黏膜层及黏膜下浅层早期大肠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指导价值。方法 56例EGC患者事先行EUS检查后,行EMR或ESD治疗,作为研究组;未行EUS检查的32例行EMR或ESD治疗的EGC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EUS对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检查情况,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并发症、5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研究组56例患者经EUS检查后,发现m癌36例,sm癌20例;与病理结果对照,m癌诊断符合率94.4%,sm癌符合率90.0%;无论是EMR还是ESD,研究组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5年内复发率(3.57%)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5年存活率(98.21%)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P〈0.05)。结论 EUS有助于EGC患者EMR或ESD适应证的选择,能指导术者对切除范围的了解,保证切除效果和安全性,提高了EGC内镜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黏膜下病变的种类及层次,在内镜下行ESD共57例,切除全瘤组织行病理切片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所有57例黏膜下病变均成功切除。病理示间质瘤40例(70.1%),囊肿2例(3.5%),平滑肌瘤8例(14.0%),胃黏膜下血管瘤1例(1.8%),胃异位胰腺5例(8.8%),胃早癌1例(1.8%)。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一致率达94.7%(54/57)。结论 ESD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较为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早期胃癌可以进行完整切除,现今已被普遍应用于消化道早癌的治疗,由此而来的术后溃疡即ESD术后人工溃疡。ESD术后人工溃疡需要积极治疗以防止继发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总结归纳出ESD术后  相似文献   

5.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近2年内在肠镜检查中发现的46例共47个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病变的检出及处理情况。方法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pil形态.46例LST患者中,42例共4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14例行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24例行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1例行透明帽辅助EPMR切除病变,3例行单纯高频电热圈套切除术切除病变。结果 LST检出率: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0.8%。病变分布:47个LST病变中,直肠22个.乙状结肠10个.降结肠7个.横结肠4个,升结肠2个,盲肠2个。内镜下病变大体分型:颗粒均一型25个,结节混合型12个,平坦隆起型8个.似凹陷型2个。Pit形态:Ⅱ型pit2个,Ⅱ型 Ⅲ1型pit8个,Ⅲ1.型pit9个,Ⅳ型pit28个。病理形态:绒毛状腺瘤28例,均伴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其中7例有局部癌变(6例m癌,1例sml癌),但根部无癌残留;增生性息肉2例;管状腺瘤11例,10例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局部癌变(m癌);锯齿状腺瘤(Serrated腺瘤)6例。结论 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8例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在内镜下治疗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放大大肠镜与黏膜染色技术观察黏膜pit分型,发现LST早期癌变,并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对LST早期癌变进行治疗且随访疗效。结果 8例LST早期癌变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占75%;病变大于30mm以上者占75%;放大内镜下病变pit分型以Ⅳ型为主,占75%;病理形态以绒毛状腺瘤癌变为主,占62.5%,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为主,占75%(m sml占87.5%)。8例早期病变均进行EMR,一次性完全切除成功,其中EMR和内镜下分片黏膜剥离切除术(EPMR)各4例。平均随访20.7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肿瘤局部残留、复发及转移。结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早期癌变多为黏膜内癌,内镜下行EMR是一种有效的或可能治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直肠类癌的组织学表现类似恶性肿瘤,但生物学行为更趋向于良性病变,故其治疗措施及预后明显不同于直肠腺癌。尤其是对于病灶直径1.0~2.0cm的直肠类癌,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尚存争议。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主要用于胃肠道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较大、广基病变的一次性完整切除。2008年9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ESD治疗直肠类癌13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时应用玻璃酸钠、去甲肾上腺素、靛胭脂混合溶液黏膜下注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收治的16例经电子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消化道癌前病变和黏膜下肿物的病例。注射溶液包括0.2%靛胭脂10ml、去甲肾上腺素10mg、玻璃酸钠20mg和生理盐水200ml。于病变处黏膜下注射混合溶液形成液体垫后,利用海博刀行ESD。记录注射溶液用量、切割满意度、剥离成功率、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随访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及有无复发。结果本组患者切除标本最长径0.8~4.5cm,平均2.2cm;ESD操作时间45~240min,平均95.4min;黏膜下注射总量平均为102.4ml。剥离成功率87.5%。切割满意度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孔,仅2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患者术中发生较难控制的出血,经热活检钳止血后出血停止。所有病例创面喷洒磷酸铝凝胶,部分创面利用金属夹缝闭。ES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8d。结论黏膜下注射玻璃酸钠、去甲肾上腺素和靛胭脂混合液行ESD的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患者中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1月至2016年1月经ESD治疗的261例E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脉管癌栓阳性患者的存活情况进行随访,并分析影响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261例EGC患者中,9例患者脉管癌栓阳性,阳性率为3.4%(9/261)。其中,7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2例未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31~108个月,患者均获得长期存活,存活率为100.0%。脉管癌栓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具有相关性。结论分化程度差、黏膜下侵犯的EGC患者接受ESD治疗时应警惕脉管癌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胃贲门癌的组织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胃贲门癌231例,其中96例为胃切除标本,余为胃镜活检标本。通过对癌旁组织中新生的微小胃癌组织发生观察,发现胃贲门癌的组织发生有下列方式:(1)胃小凹腺颈部细胞癌变;(2)腺上皮单个细胞及几个细胞癌变;(3)异型增生上皮癌变;(4)肠化上皮癌变。提示:异型增生及伴有异型增生的肠化上皮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Scan染色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77医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02例经病理确诊为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息肉行i-Scan染色+放大内镜检查,行EMR治疗,留取完整标本送病理检查,创面均给予钛夹封闭。结果本组102例患者共检出150枚息肉,直径为0.8~2.0 cm,均为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术后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148枚,术后1个月复查见病变部位黏膜光滑,未见息肉及病变黏膜残留;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未追加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他处转移。结论依据i-Scan染色预测息肉的组织学病理较确切,腺瘤性息肉系癌前病变,行EMR可完整切除息肉,减少息肉的复发,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胃小脂肪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超声内镜明确肿物(6 mm≤长径≤13 mm)来源于胃黏膜下层的37例患者,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下,先采用改良ESD剥离小肿物,暴露到一定程度后,采用橡皮圈套扎肿物,然后进行圈套器套扎切除。观察术中出血、穿孔情况,观察肿物切除的完整性、标本大小,对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6及12个月的胃镜及EUS随访。结果 37例胃小脂肪瘤均一次完整切除,手术操作时间(12.6±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 ml,术中无穿孔,术后观察1周均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情况发生;标本大小5 mm×6 mm~12 cm×13 mm,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胃脂肪瘤;术后随访12个月,均未见残留、复发等情况。结论 改良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小脂肪瘤的疗效确切、安全,可完整切除病变,获取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弥补了单纯套扎治疗或单纯高频电圈套切除等内镜治疗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没有转移的早期肿瘤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剥离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cosal dissection, 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可以免除传统手术的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ESD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  相似文献   

14.
李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97-189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有效护理配合。方法:对24例胃间质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护理协助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4例未能剥离后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25-140 min(平均62.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术中平均出血量约6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术前护理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精细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消萎灵I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 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服用消萎灵I号胶囊治疗组 5 2例、服用维酶素治疗对照组 2 6例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主症、镜检及病理变化。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其胃镜下黏膜相及活组织病理的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病变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消萎灵I号胶囊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成丽  李政文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344-1345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主张尽早治疗,选择一种恰当的治疗方法很有必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大的良性病变的最新技术[1],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我科2009年6月~2010年7月对13例肠息肉行ESD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发现的来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应用IT刀、HOOK刀进行ESD治疗。结果 18例来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全部完整剥离,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中出血量平均4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ESD穿孔发生率17%(3/18)。结论 ESD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不仅可以完整切除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内镜粘膜切除术(EMR)在消化道平坦型病变诊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102例消化道平坦型病变行EMR,术前均常规行内镜超声检查筛选病灶,术后所有病例均留标本行病理检查,并内镜随访.结果:102例中除3例恶性肿瘤病检提示病灶切除不完整转外科手术治疗外,其余99例均一次性完全切除,无一例出现大出血、穿孔等不良并发症,1年内复查未见复发征象.结论:EMR是一安全、有效、实用的内镜技术,不仅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可提高病检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甘茂相  陈强 《西南军医》2011,13(6):1155-115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微创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新技术,其优点是创伤小、疗效好,但由于ESD操作的局限性,在术中术后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其中最危急的是穿孔。下面介绍1例早期食管癌ESD治疗中穿孔的救治体会。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染色切除术在国内大多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中已广泛应用。2004年3月-2010年5月,我们采用靛胭脂作为黏膜染色剂,实施内镜切除胃、大肠等消化道黏膜癌前病变97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