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鼻内镜手术相关的鼻泪管解剖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熟悉鼻泪管的局部解剖关系 ,为鼻内镜下鼻泪管的手术提供依据。②方法 对 5 6侧正中矢状位切开尸头的鼻泪管进行解剖学测量。③结果 鼻泪管开口位于下鼻道前 1/ 3段顶或侧壁 (30侧 ,2 6侧 )。鼻泪管长度为 (15 .99± 2 .5 2 )mm ,鼻泪管上口径平均 2 .97mm ,鼻泪管中段管径 4.2 0mm ,鼻泪管上口内侧壁厚平均 0 .73mm ,中段内侧壁厚平均 0 .5 5mm ,鼻泪管下口前缘至前鼻棘距离平均 2 1.97mm ,下口前缘至下鼻甲前缘附着处的距离平均为 10 .5 4mm ,上颌窦开口前缘到鼻泪管后壁的距离平均 3.82mm ,鼻泪管长轴与眉间至前鼻棘连线的夹角为 8.74°± 1.39° ,以上各指标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t =- 0 .983~ 1.481,P >0 .0 5 )。④结论 鼻泪管上口位于鼻丘隆突下缘 ,下口位于下鼻道前端顶或侧壁 ,是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与鼻内镜鼻泪管手术相关的鼻泪管断层与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①目的 探讨与鼻内镜鼻泪管手术相关的鼻泪管断层与影像解剖学特点,为相关手术提供依据。②方法 选取28例(男20例,女8例)经40 g/L甲醛固定的无异常病损的国人成人尸头,进行鼻腔泪管的断层与影像解剖相结合的研究。③结果 鼻泪管的长轴与腭的最高点的连线夹角(圆分布)为 8.74°±1.39°,男为 8.68°±1.38°;女为8.91°±1.47°。鼻泪管的仰角前角为5.66°±7.14°,后角为71.73°±7.55°,前角后角间夹角为 6.07°±1.64°。鼻泪管上口径、中段管径及开口位置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489、2.479,χ2 =6.90,P<0.05)。鼻泪管相关指标CT影像测量结果与应用解剖测量结果一致。④结论 膜性鼻泪管的长度、下口的位置、开口的形态和大小变异较大。额结节与前鼻棘连线前倾9°为鼻泪管冠状CT扫描最佳基线。鼻泪管的上口位于鼻丘隆突的下缘,下口位于下鼻道前端的顶、侧壁上,是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的重要标志,也有利于术中鼻泪管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鼻泪管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测量,为临床鼻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侧国人成人无异常病损尸头的膜性鼻泪管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女性鼻泪管长度、上口径、中段径、下口径、口棘距、口甲距、窦口距和鼻泪管仰角分别为(14.16±2.32)、(2.67±0.48)、(3.81±0.53)、(4.27±0.85)、(21.03±2.78)、(10.60±1.67)、(4.02±1.05)mm和64.31°±6.29°;男性的相应各项指标分别为(16.73±2.22)、(3.09±0.61)、(4.36±0.80)、(4.27±1.79)、(22.34±0.61)、(10.52±2.26)、(3.73±0.79)mm和66.20°±7.46°。其中,男性鼻泪管长度、上口径、中段径与女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479~3.866,P<0.05),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男女性膜性鼻泪管差异较大,与周围结构关系密切,是鼻内镜手术易损伤部位。  相似文献   

4.
鼻泪管应用解剖与影像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鼻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给耳鼻咽喉、眼科等疾病的治疗带来重大突破,同时为鼻腔泪囊造口术提供了新的手术方法.1989年Mcdonogh等[1]首先报道了经鼻镜鼻腔泪囊造口术,1990年Metson[2]也相继开展了此类手术.与以往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鼻镜下手术视野直观、清晰,手术部位更为准确,操作更加精细,避免了以往手术方法易给面部留下瘢痕和畸形等不足,同时也可对由鼻腔所致鼻泪管阻塞的病因进行处理.1993年以来,国内学者也相继开展了此类手术[3],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因此,开展鼻镜鼻泪管手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兔鼻泪管解剖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兔能否作为研究鼻泪管阻塞的实验动物 ,为鼻泪管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观察兔的荧光素试验阳性时间。将兔处死后体内测量兔鼻泪管有关解剖数据及做组织切片观察兔鼻泪管的组织学特点。结果 兔荧光素试验阳性时间平均为 7 1min。鼻泪管骨内段平均长 2 6 8mm ,兔鼻泪管最粗处直径平均为 2 9mm ,兔鼻泪管骨内段与鼻内段形成约 12 6°夹角 ,兔鼻泪管有 3个生理狭窄。兔鼻泪管的组织结构特别是骨内段与人相似。结论 兔可作为研究鼻泪管阻塞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对鼻泪管阻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探通3次无效的鼻泪管阻塞患者78例85眼为A组,施行鼻内镜下逆行置管术;不能探通者27例31眼为B组,施行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口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A组有效率为91.76%,B组有效率为96.7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按鼻泪管阻塞的不同病情在鼻内镜下分别采用鼻泪管逆行置管术和泪囊鼻腔造口术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等优点,并可同期处理鼻部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7.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应用神经内镜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后窝内耳道周区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 ,为临床手术定位提供形态学依据。②方法 对 30例成人尸头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 ,描述神经血管毗邻关系 ;以星点为基点 ,测量与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的距离及其与矢状面的夹角。③结果 锁孔位置为取耳后 4cm以星点为上点垂直纵行切口 (3.5± 0 .5 )cm的位置。星点后下方骨孔直径 (2 .5± 0 .5 )cm。手术通道在硬脑膜内、蛛网膜外 ,位于颞骨岩部后面和小脑前外侧面、绒球前面之间 ,与正中矢状面呈 4 5 .0°± 2 .5°夹角。该神经内镜的锁孔入路虽然通道窄小 ,但辐射范围夹角可达 35 .8°± 1 .5°,向上达展神经平面 ,向下至颈静脉孔区。④结论 在硬膜下隙中神经内镜按照沿途定位标志前进 ,就能准确到达解剖目标 ;对手术相关解剖学结构的认识及熟练的神经内镜操作技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局部解剖、断层解剖和影像解剖学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发达的医疗技术中 ,影像学的辅助检查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而现在的基础教育中没有相应的断层解剖和影像解剖课程。为了适应现代化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的要求 ,向医疗单位输送更好的、更适合临床工作的优秀医学生 ,使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临床技能与临床工作全面接轨 ,完全有必要把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合在一起开展 ,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解剖知识和能快速适应临床工作。1 “三结合”的必要性1.1 为适应现代化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的需要 现代化的医院 ,在诊断和治疗时会应用到大量的辅助检查手段 ,其中的影像学检…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下逆行置管治疗鼻泪管阻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海云  潘曼 《广西医学》2007,29(1):120-120
因泪道阻塞导致溢泪的患者在基层医院较常见,泪道阻塞多发生在鼻泪管.鼻泪管插管术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有效方法[1],但手术操作多较复杂.我科自2000年起采用鼻内镜在直视下施行鼻泪管逆行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解剖标志,减少手术中的风险,更有效地治疗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Ⅲ型。方法对98例(156侧)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Ⅲ型患者行修正性手术,术中寻找较恒定的解剖标志为后鼻孔、上颌窦口、中鼻甲(或残余)、蝶窦前壁及眶纸板,并根据术前CT指引寻找鼻丘气房、上鼻甲及中鼻甲基板(或残余),在相关的解剖标志的指引下行全筛窦切除、蝶窦开放(如必要)、上颌窦及额窦开放,并记录上述解剖标志的出现率。结果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中皆可找到较恒定的解剖标志,鼻丘气房、上鼻甲及中鼻甲出现率较高,治愈75例,好转20例,无效3例。结论运用较恒定的后鼻孔、上颌窦口、中鼻甲(残余)、蝶窦前壁和眶纸板以及鼻丘气房、上鼻甲及中鼻甲基板指引,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修正性鼻内镜手术,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有效治疗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Ⅲ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鼻内镜下行翼腭窝区手术防止伤及窝内结构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用手术显微镜对15具成人头颅标本按照鼻内镜下中鼻道经腭进路,中鼻道经上颌窦进路和中鼻甲切除进路要求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不同手术进路暴露翼腭窝的范围.解剖20例(40侧)干性颅骨标本并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3种手术进路对翼腭窝内结构都有不同的暴露.圆孔距前鼻棘的距离平均为(61.86±3.67) mm,圆孔上缘距眶上裂内下端的距离平均为(3.56±0.75) mm,圆孔上缘距视神经管下端的距离平均为(11.23±1.24) mm.结论:3种手术进路能有效地处理不同的翼腭窝病变;圆孔可以作为手术中安全范围标志.  相似文献   

12.
齐日迈  张海鹰  刘广川 《中外医疗》2012,31(9):28+30-28,30
目的探讨使用鼻内镜的鼻泪管介入治疗—泪道探通术联合鼻内镜下鼻泪管逆行植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及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5例(35眼)泪道病溢泪的患者在我科协助下进行泪道探通术联合鼻内镜下鼻泪管逆行植管术的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治愈32例,治愈率达91.4%。无效3例,占8.4%。结论应用泪道探通术联合鼻内镜下鼻泪管逆行植管术治疗泪道病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鼻泪管阻塞治疗中鼻窦内镜下泪道重建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鼻泪管阻塞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6例接受鼻泪管探通术治疗,观察组28例接受鼻窦内镜下泪道重建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鼻泪管阻塞进行治疗时,鼻窦内镜下泪道重建术具有确切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患者手术后鼻泪管阻塞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下翼腭窝区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鼻内镜下对翼腭窝进行相关应用解剖学观察,为临床该区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鼻内镜下对8具(16侧)翼腭窝分别采用经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后壁入路及中鼻道经腭骨入路进行解剖,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不同,观测手术路径中重要血管神经和相关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上颌窦后壁开窗入路可以较好的显露翼腭窝外侧结构及上颌动脉各个分支,中鼻道经腭骨入路可较好的显露翼腭窝内侧结构及蝶腭动脉.上颌动脉翼腭段变异较大,上颌窦后壁后分布有上颌动脉5个分支,最早分支出颞深前动脉,随后分支出上牙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二者共干占50% (8/16),分别分出占50%(8/16),上颌动脉翼腭段、腭降动脉、蝶腭动脉3支呈Y型37.5%(6/16)、M型12.5%(2/16)、中间型 50%(8/16).圆孔、翼管、蝶腭孔是翼腭窝内重要的骨性标志,翼管指向颈内动脉.结论 鼻内镜下上述两种手术入路对翼腭窝的显露程度各有不同,熟知上颌动脉的分支走行规律和翼腭窝及周围恒定的解剖标志,并以此为基础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处理不同范围的翼腭窝病变将有利于充分显露和有效切除病变,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损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甲状旁腺超声成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开展甲状旁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及甲状旁腺增生的超声介入治疗前,认识和掌握甲状旁腺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上观测甲状旁腺的位置、数目,甲状旁腺与甲状腺的毗邻关系;测量甲状旁腺的最大长度、宽度和厚度,并测量甲状旁腺距甲状腺后缘或上、下极之间的距离。结果:20例标本共解剖出65个甲状旁腺,平均每例3.25个;其中上、下甲状旁腺成对出现7例(35%),成对的上甲状旁腺并单侧下甲状旁腺4例(20%),成对的下甲状旁腺并单侧上甲状旁腺1例(5%),只解剖到上甲状旁腺和下甲状旁腺的分别为4例(20%)。结论:本研究所获得的相关结果,对应用超声检查甲状旁腺以及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甲状旁腺时设计安全有效的进针路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下经蝶垂体手术中海绵间窦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鼻内镜下经蝶窦垂体手术选择安全手术进路,避免损伤海绵间窦导致大出血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20例国人头颅标本上,应用手术显微镜和鼻内镜对海绵间窦,包括前海绵间窦、下海绵间窦、后海绵间窦、基底窦、鞍背窦,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前海绵间窦、下海绵间窦、后海绵间窦、基底窦、鞍背窦的出现率分别为95%(19例)、75%(15例)、10%(2例)、100%(20例)、30%(6例);前后径分别为(2.08±0.90)、(5.14±2.54)、(1.30±0.40)、(2.26±1.02)、(2.01±0.80) mm;上下径分别为(2.74±0.96)、(1.10±0.74)、(1.48±0.29)、(15.67±4.54)、(3.35±1.93) mm.前海绵间窦的下极至下海绵间窦的前极距离(5.78±1.89) mm.结论:鼻内镜下经蝶垂体手术时,打开鞍底骨质后,尽量避开海绵间窦暴露垂体,无法避开时,必须在损伤前合理选择切口和止血方法,避免大出血.  相似文献   

17.
陶学勇  翟性友  董亚斌 《中外医疗》2011,30(34):102-102
目的 观察强化麻醉联合局部麻醉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该院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128例,随机分成2组,即观察组:静脉强化麻醉联合局部麻醉组;对照组:全身麻醉组,观察术中出血量、治愈率、费用、患者自我评价等。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者自我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麻醉联合局部麻醉行鼻内镜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MR鼻泪管成像技术和诊断价值。对8名健康志愿者(16侧正常泪道)和17例泪溢患者(32侧泪溢泪道)进行MR检查,检查前向双侧结膜囊滴入无菌盐水,扫描序列为MR三维快速反转自旋回波泪道成像(3D-FRFSE MRD)序列,泪溢患者还加做了横断面及冠状面快速回复快速自旋回波T2WI序列。在MRI后3d内对泪溢患者进行泪道内镜检查,并将MRD结果与内镜所见对照分析。发现16侧正常泪道中有8侧泪囊及鼻泪管全程显影。32侧有泪溢症状的泪道经内镜证实为鼻泪管慢性炎症改变,黏膜增厚呈灰红色,阻塞处为灰白色无弹性的膜状物附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个外观无异常的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依经鼻内窥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手术路径相同的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观察视神经管及其相关解剖结构。结果:视神经管内侧壁最长、最薄,视神经管内侧壁全部与同侧筛窦毗邻占43.3%,与同侧筛、蝶窦毗邻占26.7%,与同侧蝶窦毗邻占23.3%,其它毗邻关系占6.7%。在视神经管颅口处,大多数眼动脉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到了眶口,多数眼动脉绕行至视神经的外下方。结论:视神经管减压术应打开其内壁,术中应注意该壁复杂的毗邻关系。确定视神经管隆突和颈内动脉隆突,并了解眼动脉在管内的走形特点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 结合鼻内镜筛窦手术的实际应用需要,对筛窦安全标志进行解剖学测量,为临床手术防止和减少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②方法 选择30例(60侧)外观无异常、经 40 g/L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3例,女7例),用MJ 3435型带锯机,沿眉弓上缘及枕骨粗隆上1 cm连线水平锯开颅盖骨,去除脑组织;沿正中线矢状锯开头颅,去除鼻中隔;经眶下孔与正中剖面平行矢状锯开,用解剖刀、筛泡钳和剥离器等依鼻内镜下筛窦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结构的径线。③结果 鼻丘中心至中鼻甲前端附着点的平均距离为(1.91±0.32)mm。钩突的前上末端到中鼻甲前端附着点的平均距离为(0.31±0.10)mm,钩突的后下末端到下鼻甲附着点的垂直平均距离为(1. 16±0. 40) mm。筛泡中心到下鼻甲附着缘的最小平均距离为(11.96±2.31)mm。筛顶板长(27.22±6.91)mm,筛顶板前部宽(7.93±2.80)mm,中部宽(9.10±3.72)mm,后部宽(9.83±2.31)mm。中鼻甲前下缘距纸板最小平均距离为(9.68±2.12)mm,中鼻甲基板前内下缘处距纸板最小平均距离为(11.06±4.23)mm,中鼻甲前下缘距筛板的距离为(19.96±6.46)mm,中鼻甲基板处前内下缘距筛板的距离为(17.98±5.53)mm。④结论 筛窦解剖结构的径线,特别是与鼻腔鼻窦某些手术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