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从风论治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辨证思路,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基于风邪致病特点"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有内外之分",结合古籍文献及现有文献资料,考究风邪致病源流,从风邪致病的角度分析CTD-ILD病因病机,研究风药的有效性,并探讨对CTD-ILD的论治。[结果]CTD-ILD的临床症状、病情发展与风邪特点相契合,风邪是CTD-ILD的重要致病因素",外风犯肺"兼"内风伏肺"为疾病始动环节,内外风共同起病。疾病本质为虚,风与虚、痰、瘀、毒为病机演变的关键。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明风药治疗此病有效。病程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进行分期论治,早期以疏风为主,中期以搜风为宜,晚期以息风为要,治疗时应针对病情急缓、病性虚实、正气强弱,有侧重地选用风药。[结论]"风邪致病"贯穿CTD-ILD整个病程,治疗应抓住早、中、晚三期风邪致病特点,根据虚、痰、瘀、毒等辨证施用风药。  相似文献   

2.
从病程、病情、病性、病势、病状来看,中晚期肺癌远端转移,符合风邪致病的善行数变,以及癌毒暴戾多变的特性,属于内风挟携癌毒,化生风毒所致。风毒指具有风邪及毒邪的病邪性质、症状表现或病机特点的一类致病因素,可分为外感风毒及内生风毒,外感风毒促进肺癌的发生,而内生风毒主要参与肺癌病机演化,为病势发展的转折点。风毒主要通过络脉及三焦为转移途径,冲逆流窜髓络,引起中晚期肺癌骨脑转移,其主要病机包括:肺气阴两虚,治节失调,欲酿风毒之势。肺百脉失和,瘀毒阻络化风,是肺癌风气内动的始动病机。肝体用失和,风毒冲逆脑窍髓络,是肺癌脑转移的核心病机。肾精亏虚,作强失司,风毒流窜骨腔髓络,是肺癌骨转移的主要病机。"风毒入络"作为中晚期肺癌远端转移的核心病机,决定着中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好坏及生存周期长短,而从"风毒"及"络病"论治中晚期肺癌,为确立有效辨治法则,筛选有效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病因病机学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蛋白尿是肾病的一个常见临床特征,中医学认为其与多种原因有关。风邪与肾病蛋白尿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多数医家从外风致病出发,阐释其发病机理,由此制定的方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临床观察发现,在肾病蛋白尿中,容易忽略内风以及内外风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其发病的影响。文中分别从外风、内风及内外风的相互影响的角度论述风邪导致肾病蛋白尿的中医发病机理,认为外风袭表,风自内生,内外风邪相召,导致肾脏开泄是风邪引发肾病蛋白尿的中医病机,以期为临床治疗肾病蛋白尿提供有效的中医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也,致病广泛,历代医家对"风"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始终不离外风与内风之说。随着现今外界环境的变化,风邪伤人较前更甚,临床上对风邪的认识亦逐渐深入。"风"邪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风"单指六淫中的风邪,广义之"风"除了六淫中的风邪外,还包括了其他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等特点的一切"外风"以及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产生的"内风"。文章从广义之"风"入手,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阐述"风邪致病"在儿科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以期为儿科临床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感染后咳嗽常表现为干咳,有痰或无痰,长期难愈,晨起或夜间、遇冷空气、异味、油烟等情况症状加重,具有风邪致病特点。本病为风邪作祟,风邪贯穿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风邪犯肺是基本病机。风为百病之长,可单纯发病,也可合而为病,由于受患者体质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表现证型不同。本病以风邪为基本病理因素,从夹寒、夹热、夹燥、夹痰等分析,归纳出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风邪恋肺证、风痰阻肺证5个证型,全面反映出感染后咳嗽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6.
王坤根教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突然,作止无常,喉间瘙痒并伴有胸闷气急等特点,符合中医风邪致病特点,将该病命名为风咳,认为病因虽有六淫致病之说,但以风邪为主导,病变部位主要在肺;总的病机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肺气上逆、冲击声门,辨证虽有风寒、风热、风燥,甚至兼夹证之别,但以风邪犯肺者居多,治疗以祛风宣肺为主,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从内外风合病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认为风为主因,肺虚风邪留恋为基本病机。急性期重在祛外风、息内风,兼顾祛痰;缓解期调理脏腑以息内风,平时还宜调摄体质,增强正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祛风法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以文献研究的方法,系统整理中医祛风法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从外风致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祛风法的适应证候及方药选择、祛风法早期应用因时制宜的特点等方面,对中医祛风法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外风致高血压的致病规律及高血压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探讨,同时例举医案一则予以佐证。[结果]外风致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外风夹寒夹火、外风伤络致气滞血瘀、外风引动内风三点。祛风法的适应证候有风邪束表、风寒外束、风热袭表、风邪内侵气滞血瘀、风邪内侵引动内风五证。祛风法治疗高血压需早期应用,因时制宜。医案一则,佐证了以上认识。[结论]根据外风致高血压的特点及发展规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认识高血压,能更加全面的抓住疾病发生的本质。外风致病理论对高血压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祛风法防治高血压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充分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风哮证是哮病发作期的常见证候类型,风哮的夙根为风邪内伏,分外风与内风,外风多指风伤于肺,内风有脾风、肝风之别,风邪善行、数变,治疗以祛风解痉,降气化痰为法,明辨外风、内风,肺、脾、肝兼顾.  相似文献   

10.
简要分析了《黄帝内经》中的风邪理论,认为《黄帝内经》在外感病邪中突出风邪的重要地位,既归纳了风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也揭示了风邪致病的机理,并且从防、养、治3个方面立体有序的提出了风邪所致疾病的应对方法,还列举了大量由风邪引起或以风命名的疾病,为后世风邪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肺为娇脏,易受风邪侵袭,而风邪与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的发病与进展密切相关。风邪贯穿ABPA的全程,主要为风袭肺卫、风伏肺脏、风毒损络等病机表现。辨治ABPA要重视风邪,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酌情配伍风药,通过益气疏风、祛风宣肺、搜风通络等治法,使表邪解、伏风去、肺络通。在ABPA外邪袭肺阶段运用益气固表疏风之品,以充盛肺气,祛风外出,固护腠理,防止内入;风伏肺脏为防治该病的关键一环,治疗上采用祛风宣肺,理气化痰,令风无所遁伏;风毒损络阶段祛风解毒,破除癥瘕,搜风通络并举,使风毒除、癥瘕破、络脉通。  相似文献   

12.
从血论治白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表皮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古代医家对白癜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以风邪相搏、气血失和立论。文章试从白癜风的病名分析、归纳、总结出其主要致病因素为六淫之首的"风"邪,并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立为理论依据,以血论治白癜风。  相似文献   

13.
风邪的相兼性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邪的相兼性是指风邪既可以单一侵害人体,亦可兼挟其他病邪伤人致病。风邪相兼性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二个方面:一是风邪与人之体表有较高的亲和性风邪最易侵袭人体卫表而形成表证;二是根据风的自然特性,临床辨证求因时,症候中有类似“风”的表现,即认为有风邪参与其中。风邪的相兼性是风邪的基本特点,但关于风易兼他邪的机理,教材当中并未深究,阴阳五行属性是风易兼邪的内在根据,风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风多兼邪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表明,风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流感、柯萨奇等100多种病毒能通过气溶胶的方式引起疾病,相当多的疾病与气溶胶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4.
祛风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眼科用之尤广。一、风与眼病的关系《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许多疾病都可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盖风属木,木为肝,肝之窍在目,本乎一气,同类相召,故风邪最易侵犯目窍而致病。《素问·太阴阳明论》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目位手人之头部,在上,风邪侵袭,眼首当其冲,所以对眼病来说,风的症状殊为多见,尤其是外眼病。风邪易兼夹他邪致病,眼科  相似文献   

15.
荨麻疹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以时隐时现的风团及瘙痒为特征.中医病因病机多认为先天禀赋不耐,风邪乘虚侵袭所致;或胃肠积热,复感风邪等.中医强调的是风,而风多兼夹他邪,如风寒、风热、风湿、风毒、风燥、风火.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病因病机古今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古今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汉唐时期的"外风致病"、金元时期的"内风致病"、明代的"内伤外感相兼致病"、清代的"肝风内动致病"以及现代的"多因素致病"。  相似文献   

17.
周仲瑛教授从风痰论治支气管哮喘的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仲瑛教授治疗内科疑难病证具有丰富的经验,对支气管哮喘擅长从风痰论治。认为风痰阻肺是哮喘发作期的主要病机病证,风邪为患有外风与内风之异,外风责之于肺,内风则与肝、脾有关。缓解期虽以正虚为主,但风痰内伏之宿根仍然存在,是哮喘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治疗在扶正治本的同时还要适当兼顾祛邪。据此认为风痰阻肺之病机贯穿于哮喘病的全过程,祛风化痰是哮喘各期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8.
论风病(症)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病 (症 )是指外感风邪所致 ,或是具有风邪致病特点的一类病症。由于风为六淫之首 ,具有广泛的致病性 ;风邪伤人 ,具有由皮肤→腠理→络脉→经脉→六腑→五脏的渐次传变的规律 ;加之风邪易与它邪相兼为患 ,因此 ,风邪所致之病 (症 )表现多样。遗憾的是 ,风病 (症 )虽然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病症 ,但却尚未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为此 ,笔者初步统计了《内经》中所有论及风邪为主要病因的病 (症 ) ,约有90个 ,并对这些病 (症 )进行了分析总结 ,发现风病(症 )无论是从病患部位还是症状表现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1 病患部位《内经》认为风为阳邪 ,易伤…  相似文献   

19.
<正>心脑疾病多起病快,变证快,发病突然,如急风骤雨,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有着中医"风邪"致病的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故其致病部位经常在头部;"风之为病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故其发病波及范围较广,变化较快,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神经系统疾病所表出来的症状常具有风邪致病的特点,如:脑卒中、面神经炎、帕金森、癫痫病、眩晕症、偏头痛"等等。  相似文献   

20.
探本溯源从痰论治中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风”病因病机的理论演变关于“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热病》载:“痱之为病也,身无病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强调“虚邪客于身半”,奠定了后世为“中风”命名的基础。在《内经》中,对以自然界气候变化为致病原因的认识,尤其强调“风邪”致病的首恶地位,“风为百病之长”,且“风邪善行数变”,而“中风”多急骤发病的特点,这是“中风”病名得以提出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