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随机分组,采用两种方法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分析疗效,探讨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和颈椎不稳与颈性眩晕发病是否存在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120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床边颈椎牵引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变化及对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结果同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Vs、Vd、RI)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效率为55.00%,B组有效率为81.67%,B组疗效优于A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床边颈椎牵引联合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疗效确切,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是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全天麻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治疗组应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全天麻胶囊治疗;对照组应用全天麻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后,观察两组眩晕症状改善程度,比较两组TCD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眩晕症状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变化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全天麻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异常及周围结构异常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寻找导致颈性眩晕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经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的病人56例作为眩晕组,另选取无眩晕症状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在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硬化性狭窄、发育不良、走行迂曲)和周围结构异常(颈椎失稳、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狭窄、椎间盘突出)的差异,并判断其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结果 眩晕组中硬化性狭窄、发育不良、走行迂曲和颈椎失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狭窄、椎间盘突出在两组中均有较高的发生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动脉硬化性狭窄、发育不良、走行迂曲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椎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颈椎失稳的影响作用较大,可能是颈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1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病是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不稳,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眩晕病。Ryan和Cope于1955年最先提出颈源性眩晕(cervkalvertigo)这一概念。目前,对于颈源性眩晕的认识尚有很大争议。本文结合椎动脉的解剖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电脑中频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85例病例进行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97.6%。结论手法配合电脑中频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可靠,可使失稳的颈椎重新恢复平衡,使椎动脉所受的刺激或压迫解除,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4月一2012年4月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给予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咯地尔联合天麻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颈性眩晕治疗中应用耳穴压豆配合头皮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自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标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耳穴压豆和头皮针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流速、血栓素B2以及血小板凝集率,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血栓素B2以及血小板凝集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流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栓素B2及血小板凝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性眩晕治疗中应用耳穴压豆配合头皮针,能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降低血栓素B2及血小板凝集率,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激痛点推拿、针刺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共计5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28例患者实施颌枕牵引疗法,观察组29例患者实施激痛点推拿配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评估患者颈椎动脉血管内径,治疗前,组间左侧、右侧血管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以及右侧血管内径明显更高(P <0.05)。评估颈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以及右侧平均血流速度更高(P <0.05)。评估颈性眩晕症状、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性眩晕症状、CASCS评分更优(P <0.05)。治疗前生活质量、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疼痛评分更高(P <0.05)。结论 给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激痛点推拿治疗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血管狭窄情况,提升颈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筋膜松解疗法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颈性眩晕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筋膜松解疗法结合美式整脊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两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两组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筋膜松解疗法结合美式整脊是治疗颈性眩晕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半夏白术天麻汤与镇肝熄风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眩晕效果。方法将48例TIA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组(A组)25例和镇肝熄风汤加减组(B组)23例。A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B组采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观察2组眩晕程度和血流速度。结果 2组治疗后眩晕程度均明显缓解,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眩晕程度缓解程度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治疗前,A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与镇肝熄风汤治疗TIA所致的眩晕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各有侧重,宜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评价在腕踝针理论指导下经皮点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为CSA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腕踝针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结果本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疗法能改善椎动脉供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理论指导下经皮点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椎动脉供血,增加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2例,对照组给予超声波治疗,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静注联合超声波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后路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抽取在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颈椎椎管内肿瘤32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分成后方经双侧椎板切除入路组和经半椎板切除入路组,分别定义为甲组和乙组。结果经术后随访发现,甲组患者颈椎不稳定发生率较乙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结论常规后路椎板切除与半椎板切除两种手术方式均会对颈椎生物力学改变产生影响,临床应对其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乙酰谷酰胺、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78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复方丹参片2片每天3次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10mg,每晚1次口服,静脉滴注肌苷注射液。试验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乙酰谷酰胺、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试验组(n=38)的总有效率为94.73%,显效率为42.10%,而对照组(n=42)的总有效率为85.00%,显效率为27.50%,两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谷酰胺、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方法在137例颈性眩晕患者中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指导。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9.1%和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D观测治疗组椎基底动脉流速治疗前后改变明显。结论颈椎牵引配合康复指导综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兔颈椎不稳动物模型中椎动脉血流的变化。方法 60只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实验组结扎并切断颈椎C4/5节段颈后肌群,然后切断C4/5节段的棘上及棘间韧带,同时行前路手术损伤C4/5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结构;对照组仅切开显露并缝合颈部前后侧皮肤,切口长度与实验组相同,不做其他手术。于术后第1、2、3个月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测量C4相对活动度;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血流量。结果实验组兔C4相对活动度在术后第1、2个月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椎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血流量在术后第1、2个月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个月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破坏颈椎C4/5节段韧带和肌肉连接的方法可以成功制作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椎动脉血流伴随不稳出现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颈托制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急诊中心接诊的颅脑损伤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前急救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救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颈托制动的方式进行救治.比较两组院前急救的救治效果、院内死亡率.随访6~12个月,采用卡诺夫斯基健康状况量表(KPS)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3.75%,死亡率为2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50%,死亡率为23.75%,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急救车时及到医院时的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到医院时的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传统治疗结合颈托制动的方式进行救治的效果优于传统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椎退变动物模型中椎动脉血流及结构的变化。方法:将60只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实验组结扎并切断颈椎C4~5节段颈后肌群,然后切断C4~5节段的棘上及棘间韧带,同时行前路手术损伤C4~5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结构;对照组仅切开显露并缝合颈部前后侧皮肤,切口长度与实验组相同,不做其他手术。术后第1、2、3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血流量。术后第3个月,处死全部动物并取椎动脉标本,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椎动脉外径、内径、管壁厚度。结果:实验组椎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血流量在术后第1、2个月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个月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动脉外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动脉内径、壁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退变的动物模型中椎动脉血流出现显著变化,椎动脉结构也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0月诊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1例患者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0m1/次,1次/d,疗程为10d;观察组41例患者静脉滴注倍他司汀40mg/次,溶于500ml0.9%氯化钠溶液中,1次/d,疗程为10d;两组均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检查,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升高;观察组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眩晕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倍他司汀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