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QTd)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病例35人,符合WHOAMI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卡维地洛)和对照组(未用β-受体阻滞剂);观察不同时间段QT离散度变化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治疗组QTd入院当天(67±24.1)ms,3周后(46±20.5)ms,3月后(37±15.3)ms;对照组分别为(69±23.4)ms,(55±33.8)ms,(50±24.8)ms。治疗组3周、3月后与入院当天QTd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后CVA2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可改善急性心梗QTd,预防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Q T离散度 (Q Td)在慢性肺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 3 2例慢性肺心急性加重期病人Q Td、校正Q Td(Q Tcd)的变化 ,并与 2 5例慢性肺心病心功能代偿期及 3 0例正常人的Q Td、Q Tcd对照研究。结果 :慢性肺心病Q Td、Q Tc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 (P <0 .0 1)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较缓解期Q Td、Q Tcd明显延长 (P <0 .0 1)。结论 :Q Td、Q Tcd在慢性肺心病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纠正使Q Td、Q Tcd延长的可逆因素可改善肺心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周智林  李琳  林玎  俞娉  吴佳丽 《现代康复》1997,1(4):254-255
为了评价室性心律失常患Q—T间期离散度(QTd)的临床应用价值,本观察了18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的QTd,其中持续性室速组(n=55)QTd为10685±28.74ms,并行性室速组(n=60)QTd为3856±2.05ms,频发室早组(n=65)QTd为41.44±1516ms。结果显示持续性室速组QTd显高于并行性室速及频发室早组,差异极显性(P<0.001)。QTd>75ms,持续性室速检出率为94.3%,而QTd≤75ms,持续性室速检出率反为3.9%。两之间差异非常显(P<0.01)。本提示QTd与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关系,能准确反映心室肌复极离散程度,持续性室速患,QTd明蛀增加;QTd增加(>75ms)易发生持续性室速.甚至室颤。认为QTd可作为判断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及评估其预后的有效简单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离散度(Pd)与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 30例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者为A组,扩张型心肌病无阵发性心房颤动者26例为B组。采用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定Pmax与最小时限(Pmin),计算Pd(Pd=Pmax-Pmin),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Pd为( 48. 4±13. 8 )ms,Pmax为(122. 8±13. 7)ms,Pmin为( 76. 2±12. 6 )ms,与B组Pd(30. 6±10. 2)ms、Pmax(110. 2±10. 4)ms、Pmin(80. 8±11. 5)ms相比明显延长(P<0. 01)。A组左心房内径(41. 4±5. 6)mm,B组(40. 2±6. 2 )mm,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 05 )。预测心房颤动,取P波时限≥120ms,Pd≥40ms以及两者相结合,灵敏度分别为86%、90%、73%;特异度分别为80%、85%、8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87%、88%。结论 Pd增加和P波宽度延长,可预测扩张型心肌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王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7):1029-1030
本研究对 15 0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 (L VH)与非 L VH患者的 Q- T离散度 (Q- Td)及其校正值 (Q- Tcd)进行对比观察 ,旨在探讨两者对 Q- Td及 Q- Tcd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我科自 1998- 0 1~ 2 0 0 0 - 12收治经临床及辅助检查符合 WHO诊断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 15 0例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心病、预激症候群和束支传导阻滞者 ,检查前 2 wk停用已知显著影响观察指标的降压药物及排除电解质紊乱 ;其中男 94例 ,女 5 6例 ;年龄 39~ 81(5 4.2 8± 8.96 )岁 ;另选健康者 12 0例为正常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测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 6 7例AMI患者中有心律失常的 30例分为心律失常组 ,37例无心律失常分为对照组 ,测定溶栓前后QT离散度。结果 AMI心律失常组与对照组间QTd差异有极显著性 (94 8± 9 2msvs 6 6 .32± 12 2ms,P <0 0 1) ,溶栓后QTd降至 6 8 3± 8 8ms,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的溶栓可使QTd显著下降 ,减少危险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晏  张蕴 《临床荟萃》2000,15(7):291-291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和心室晚电位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们对预测定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 34例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30例正常老年人的 QTd和心室晚电位 (VL P)。结果 :正常组和心律失常组患者的QTd值分别为 (76 .94± 2 2 .19) ms和 (38.88± 11.46 ) ms,具有显著性差异。VL P阳性人数分别为 6例和 2 0例 ,有显著性差异 ,而 VL P阳性者和阴性者 QTd值分别为 (6 2 .72± 30 .6 7) ms和 (43.86± 17.39) ms,经检验 ,t<3.143,P<0 .0 0 5。结论 :VL P和 QTd结合起来对预测老年室性心律失常 ,乃至猝死的发生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胺碘酮对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评价其对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猝死的预防作用。方法观察31例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服用胺碘酮前后心律失常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服用胺碘酮4周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Ⅲ级以上者)比例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QTcd由治疗前的(56.5±9.2)ms下降至(38.4±7.4)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胺碘酮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QTcd以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可望成为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间期(QTc) 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测量心电图中QT间期,并计算QTc,按QTc分为两组:QTc>440 ms组36例和QTc≤440 ms组20例,观察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c>440 ms组36例患者中有30例并发了室性心律失常,QTc≤440 ms组20例患者有11例并发了室性心律失常,X<'2>=5.263,P=0.022,两组相应的LVEF分别为(31.17±4.607)%、(35.80±8.250)%(P=0.029).分析QTc与LVEF的相关性,r=-0.320,P=0.016.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c>440 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同时心功能显著降低,QTc与LVEF呈负相关,随着QTc的延长,LVEF逐渐降低,心功能减低.QTc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心功能变化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碎裂ORS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85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根据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碎裂QRS组41例和非碎裂QRS组44例,随访2~33(16.5士9.4)个月,比较2组患者全因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8例死亡,5例室性心律失常;碎裂QRS组全因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碎裂QRS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碎裂QRS组生存率低于非碎裂QRS组(P〈0.05);多变量C0z回归分析显示,碎裂QRS是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全因死亡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子(OR=1.182,95%CI:1.036~2.910,P=0.038)。结论碎裂QRS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不良预后有关,碎裂QRS对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全因死亡和室性心律失常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和倍他乐克联合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 3 5例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给予胺碘酮和倍他乐克口服治疗 ,并对 QTmax、QTmin、QTd进行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治疗后 ,总有效率为74.3 % ,QTmax由治疗前的 (4 11± 3 6) ms延长到治疗后 (4 15± 42 ) ms(P>0 .0 5 ) ,QTmin由治疗前 (3 12± 3 3 ) ms延长至 (3 5 1± 41) ms(P<0 .0 1)。QTd由治疗前 (96± 3 2 ) ms缩小至 (64± 2 1) ms,无心功能恶化。结论本方法疗效确切 ,且方便、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索他洛尔对心肌梗死 (MI)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及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方法 观察索他洛尔治疗 4周时MI患者的HRV、QTd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索他洛尔治疗组 (42例 )治疗 4周时 ,多项HRV指标异常程度减轻、HRV昼夜节律恢复、QTd减少 [(5 5 2± 2 5 4 )ms与 (43 6± 1 6 )ms,P <0 0 1) ]。 2 4h缺血次数减少 (2 4 1± 7 7与 2 0 5± 6 8,P <0 0 5 ) ;2 4h缺血总负荷减小 [(95 1± 2 5 7)mm/min与 (380± 14 3)mm/min ,P <0 0 1];2 4h室性早搏次数减少 (2 0 74± 832与 92 0± 345 ,P <0 0 1)。结论 小剂量索他洛尔可使MI患者HRV异常减轻、QTd减小、心肌缺血负荷减轻 ,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及相关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位硬膜外阻滞 (TEB)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胸3~ 4或胸4~ 5棘突间隙穿刺至硬膜外腔 ,留置硬膜外导管 ,每 2h推注 0 5 %利多卡因 3~ 5mL至硬膜外腔 ,持续 4~ 8周 ,适当辅以常规治疗。测定并比较TEB治疗前后 4周 2 4h心率变异 (HRV)指标的差异。结果 TEB治疗 4周后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HRV指标明显提高 ,SDNN由 (75 18± 34 5 1)ms升高至 (110 93± 37 0 6 )ms,P <0 0 1;SDANN由 (6 2 35± 2 7 5 5 )ms升高至 (96 85± 4 0 2 6 )ms,P <0 0 1;LnLF由 5 76± 1 5 0升高至 6 85± 1 4 3,P <0 0 1。结论 TEB可明显提高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率变异性 ,显著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胺碘酮对心肌梗塞后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胺碘酮对心肌梗塞后患者心律失常猝死的预防作用。 方法 观察胺碘酮对42例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前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QT离散度的影响。结果 胺碘酮治疗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由治疗前的35.71 %降低至11.90 % ,两者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QT离散度由治疗前的 (56.49±9.98)ms降低至治疗后的 (40.37±7.17)ms ,两者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 胺碘酮能显著减少心肌梗塞后患者QT离散度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34例AM 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 I患者溶栓前QTd溶栓组(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不同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根据房颤发作持续时间不同将 6 7例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两组 :短时房颤组 (≤ 4 8小时 ) 35例和长时房颤组 (>4 8小时 ,<3个月 ) 32例。同步体表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 ;分析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与临床、超声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组成方面无差别。长时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显著高于短时房颤组 [(40 .5 9± 2 .5 8)mmvs (38.6 0± 3.4 3)mm ,t =2 .70 4 ,P =0 .0 0 9]、P波最大时限长 [(12 2 .91± 11.74 )msvs(114 .6 9± 9.2 2 )ms,t =3.16 8,P =0 .0 0 2 ]、P波离散度大 [(6 0 .5 3± 11.14 )msvs(5 1.6 6± 10 .6 1)ms ,t =3.331,P =0 .0 0 1]。相关分析显示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均与房颤发作持续时间 (r值分别为 0 .6 88,0 .5 4 6 ;P 均 <0 .0 0 1)和左心房内径相关 (r值分别为 0 .716 ,0 .6 0 3;P 均 <0 .0 0 1) ,与年龄无关。结论 长时房颤组较短时房颤组P波最大时限长和P波离散度大 ,与左心房扩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观察M型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TeiIndex的测量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确诊的窦性心律扩张型心肌病 3 0例患者 ,分别采用M型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的心室功能并以健康体检者 3 0例作为对照组 ,分析两种超声心动图方法获得的左心室TelIndex的相关性以及其对扩张型心肌病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3 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TelIndex为 0 .80± 0 .3 1,对照组为 0 .3 0± 0 .0 7(P <0 .0 1)。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TelIndex为 0 .92± 0 .3 4,对照组为 0 .3 3± 0 .0 6(P <0 .0 1)。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r =0 .783 ,P <0 .0 1)。以TelIndex≥ 0 .45为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界限 ,通过M型取得的TelIndex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敏感度为 10 0 % ,特异度为 93 .8% ,而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取得的TelIndex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 10 0 % ,93 .8%。结论 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取得的TelIndex一样 ,通过M型超声心动图获得的TelIndex是一种简单可靠 ,无创评估左室功能的超声心动图指标 ,因此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DCM,24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DCM和43例非心脏疾病患者,测定QTd,QTcd。结果: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及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QTd及QTcd可能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IL IB)与普罗帕酮联合治疗室性早搏对 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分为IL IB+普罗帕酮治疗组 (IL IB组 ) 2 5例 ,单用普罗帕酮治疗组 (对照组 ) 2 5例。测定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 2周和停药后 4周的 QTcd。结果 IL IB组治疗后 QTcd明显降低 [(71.8± 2 2 .3 ) ms与 (5 6.9± 18.7) ms,P<0 .0 1) ] ,对照组无变化 (P<0 .0 5 ) ,停药 4周后 ILIB组 QTcd仍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P<0 .0 1)。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但对照组复发率较 ILIB组明显增加 (P<0 .0 5 ) ,复发者的 QTcd较未复发者明显延长 [(77.1± 14 .1) ms与 (68.0± 2 0 .8) ms,P<0 .0 5 ) ]。结论普罗帕酮与 ILIB联用可以明显降低QTcd,使心室肌复极化离散程度缩小和趋向同步 ,可降低室性早搏复发 ,对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可能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78例患者 ,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 (5 0例 )和未再通组 (2 8例 ) ,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校正的QT离散度 (QTcd) ,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前两组Q T离散度无差异 ,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5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缩短QTd、QTcd ,改善心肌电稳定性 ,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