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刺激对端侧吻合后面神经再生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神经电刺激(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ENS)对面神经周围支端侧吻合后促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2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3组,双侧面神经颊支切断后与同侧个外膜开窗的颈支作端侧吻合。右侧为实验组,术后给予ENS,共5周。左侧不给电刺激,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5,15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神经组织学,电生理、透射电镜等检查。结果 各组实验侧颊支有髓鞘神经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颊支神经成熟程度成于对照侧。结论 ENS在提高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萌出率和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CNTF对端侧吻合后面神经再生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对周围面神经端侧缝合后促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2 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 3组 ,兔双侧面神经上颊支切断后与同侧外膜开窗的下颊支作端侧吻合。右侧为实验侧 ,术后局部给予CNTF ,左侧生理盐水 ,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 3、5、12周取材 ,进行大体观察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神经组织学、电生理、透射电镜等检查。结果 :各组实验侧颊支有髓神经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侧 (P<0 .0 5 )。实验侧颊支神经成熟程度优于对照侧。结论 :CNTF在提高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萌出率和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神经再生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神经端侧缝合术后受体神经中再生轴突的来源及神经再生模式。方法10只SD大鼠分成A、B两组。A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将其周围端以端侧缝合方式缝到同侧胫神经外膜开窗部;B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将两断端分离、结扎。两组左侧后肢作为正常对照。术后2月行电生理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端侧缝合术后,受体神经中的新生轴突来源于供体神经的健康轴突的侧枝性再生。其再生模式有两种。结论 端侧缝合术后,可以观察到有两种模式的健康轴突的侧枝性再生长入受体神经,是神经再生的轴突来源。  相似文献   

4.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神经再生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受体神经的靶器官功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是 ,受体的神经轴突来源尚不明确 ,新生轴突来源是其关键问题之一。我们的实验利用神经双向传导的原理和组织学方法 ,探究端侧缝合术后受体神经中轴突的真正来源和再生模式。1.材料和方法 :(1)手术方法 :SD大鼠 10只分成 2组。A组 ,切断腓总神经 ,将其周围侧断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部做外膜缝合。B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左侧为正常对照。术后 2个月观测。(2 )电生理检查 :麻醉后 ,暴露坐骨神经及其分支。以NDI 5 0 0电检诊仪 (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 ) ,进行电生理检查 ,记录…  相似文献   

5.
BDNF对端侧吻合面神经再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面神经端侧吻合后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2组,将双侧离断的面神经上颊支远端与同侧外膜开窗的下颊支行端侧吻合。术后给予BDNF的为实验组,给予生理盐水的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8周取材,采用电生理,光镜,透射电镜等检测方法。结果: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组织学形态学定量分析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DNF对面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端侧神经吻合术配合神经生长因子(NGF)修复面神经缺损的研究,探索简便、省时、不损伤供神经而又可获得较好神经再生效果的修复神经损伤的新方法。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1)神经移植组:切断兔面神经的耳眼睑神经分支1.2cm后用神经干移植修复缺损;(2)单纯端侧神经缝合组:切断兔面神经的耳眼睑神经分支1.2cm后不用神经干移植修复,而将其远颅段断端向下吻合于面神经颊上神经分支的侧方,采用外膜、束膜均切开“开窗”的端侧神经吻合术;(3)端侧神经缝合术配合NGF修复神经缺损组:手术处理同(2)组,但在术中及术后配合局部NGF的注射使用。术后4、8、12、16周采用肉眼观察睑裂大小,并作组织学检查,观察吻合口近颅及远颅段的神经轴突数和再生髓鞘的厚度。结果:3组均可见明确的神经再生现象,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端侧神经吻合术可作为一种较好的面神经修复手段,简便、省时、不损伤供神经而又可获得较好的神经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神经端侧缝合术的修复效果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0只SD大鼠 ,分为A、B两组 ,A组 :切断右侧腓总神经 ,将远侧断端以端侧缝合方式吻合到同侧胫神经外膜开窗部 ;B组 :切断右侧腓总神经 ,并将两断端分离 ,术后 1.5月作足迹分析、组织学及电镜检查。结果 :腓总神经指数达到 -4 1.63 4,新生轴突密度 5 1.43 7± 12 .0 41个 /10 0 0 μm2 ,突触素达正常的 40 %~ 60 %。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 ,可诱导健康神经发出大量侧支 ,到达受体靶肌肉 ,并与之建立新的神经肌肉接头 ,从而部分恢复靶肌肉功能。神经端侧缝合术可通过供体神经的代偿作用 ,部分地恢复受体神经及靶肌肉功能 ,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面神经端侧吻合与游离移植修复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比较面神经端侧吻合与耳大神经移植的效果。方法 :选用体重 2 .0~ 2 .5kg大白兔 ,右侧切掉面神经上颊支 2cm ,远心端吻合到外膜开窗的下颊支上。左侧同样切掉面神经上颊支 2cm ,取耳大神经行端 -端神经游离移植修复。结果 :3个月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 2 3.5 6± 4 .4 6m/s ,2 2 .86± 5 .2m/s(P >0 .0 5 ) ,两组均可见大量神经纤维和髓鞘 ,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 6 4 .6 6± 2 .4 8,6 3.84± 2 .78个 /每高倍视野 (P >0 .0 5 )。结论 :正常神经发出侧芽能通过端侧缝合口长入远端神经 ,使变性神经再神经化 ,面神经端侧吻合能取得与神经移植相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局部应用NGF对神经端侧缝合术后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GF)对神经端侧缝合术修复后的效果的影响。方法  45只 SD大鼠 ,分为三组 ,失神经组 :切断右侧腓总神经 ,并将两断端分离 ;NGF组 :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端侧缝合术后局部注射 NGF;端侧缝合组 :同前术式端侧缝合术后局部注射生理盐水代替 NGF。术后 1.5、3.0、4.5月每组各取 5只作足迹分析、电生理及肌肉湿重测量。结果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 ,足迹分析 NGF组与端侧缝合组在各时间点上相关均不显著 (P>0 .0 5 ) ,电生理和肌肉湿重测量则显示术后 1.5月 NGF组优于端侧缝合组 (P<0 .0 5 )。结论 应用 NGF可加快神经肌肉传导速度 (NMCV)的恢复 ,减缓失神经靶肌肉萎缩 ,但对靶肌肉的功能恢复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端侧吻合与端端吻合疗效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面神经损伤后端侧吻合与端端吻合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大耳白兔 2 4只 ,左侧上颊神经切断后作端端吻合。右侧上颊神经切断后 ,远中断端与下颊支侧方外膜开窗处作支间端侧吻合。分别于术后 1月、2月、3月进行肌电图测试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端侧吻合与端端吻合相比较 ,第 1、2月肌电图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有髓神经纤维数减少。第 3个月两种方法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端侧吻合早期神经再生质量不及端端吻合 ,晚期效果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1.
甲壳素导管引导面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甲壳素导管对面神经再生的引导作用。方法 用甲壳素导管套接修复兔面神经颊支10mm缺损,分别于术后12和24周应用诱发电位仪及光镜、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电生理功能和组织形态、超微结构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再生神经各项电生理和形态结构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可吸收性甲壳素神经导管能有效地引导面神经再生并恢复其功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肌肉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神经端侧缝合术后靶肌肉的组织学变化和运动终板再生。方法:10 只 S D雄性大鼠分成 A、 B两组。 A 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将远侧断端以端侧缝合术式吻合到同侧胫神经外膜开窗部.。 B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并将两断端分离。两组左侧后肢作为正常对照。术后2 月作行为学检查。胫前肌取材行 H E染色,胆碱酯酶染色和突触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神经端侧缝合术后受体神经的靶肌肉功能得以恢复。组织学形态接近正常,神经肌肉接头可有效重建。结论:①神经端侧缝合术是一种有效的神经修复方法;②突触素组化染色用于研究运动终板的重建优于以往的胆碱酯酶染色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化学去细胞异体全面神经移植后神经分支再生的差异。方法:异体全面神经修复家兔全面神经缺损,术后6个月行颧支、上颊支神经电生理检测,并取移植段支中段3mm组织行组织学检测。结果:术后6个月家兔面形已经基本对称,瞬目反射阳性,闭眼完全。移植侧颧支、上颊支传导速度分别为23.95±4.83m/s及50.63±3.28m/s,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均与健侧接近。移植中段上颊支和耳睑支均有再生纤维,再生轴突数以上颊支最多。结论:去细胞异体面神经作为再生通道可诱导轴突向各个分支长入,但上颊支再生引导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75NTR在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对p75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的面神经总干进行损伤,损伤后第4天,在面神经总干损伤的远中侧神经分叉处切断,将切断的面神经断端置入含有FastBlue的聚乙烯单端小管中进行后示踪标记,术后第7天冷冻切片后荧光显微镜下对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进行计数,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之间再生的神经元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75NTR可以促进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再生。  相似文献   

15.
自体神经组织匀浆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聚四氟乙烯膜管内植入自体神经组织匀浆桥接兔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寻找修复面神经的新方法。方法: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均制成双侧面神经颊支8mm缺损的模型,用聚四氟乙烯膜管内植入自体神经组织匀浆桥接每只动物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单纯膜管桥接左侧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行神经电生理测试后,处死动物,切取再生的神经组织标本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普通光镜观察。结果:电生理测试显示,匀浆组术后4周,电刺激通过神经缺损区可引起肌收缩,空管组未引出肌动作电位。术后8、12周两侧均有动作电位引出,但匀浆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大于空管组。光镜观察,匀浆组在术后各个时期神经再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术后8周匀浆组管内充满再生神经纤维和髓鞘,排列较规则、整齐,呈束状分布,束间新生血管丰富;空管组有极少量再生神经纤维通过缺损区,纤维排列较紊乱。结论:自体神经组织匀浆进行神经再生室内移植.可获得比空膜管桥接面神经缺损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赵云富  孙弘 《口腔医学》1992,12(3):119-121
作者以自体静脉空管移植修复12只家兔面神经下颊支缺损,2只家兔下颊支缺损不作修复作为对照。组织学观察证实:术后4周,再生的神经纤维越过近中吻合口,术后8周,再生神经纤维通过静脉腔到达远中段并形成神经束。电生理学检测表明:术后8周,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术后20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到正常值的47.6%。术后12周,对照组2只动物经组织学及电生理学检查均未见有神经再生现象。作者认为静脉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是可行的,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肖红喜  胡敏  牛宇  李妍  乔言平 《口腔医学》2010,30(8):449-451
目的 探讨异种脱细胞神经桥接大鼠面神经缺损后的神经再生方式。方法 用脱细胞兔面神经作为移植物桥接大鼠面神经颊支2 cm缺损,以自体腓神经移植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5周和12周,取面神经移植段中部及远端吻合口处各3mm神经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 12周时,两组中移植段分叉处远端均有再生纤维,再生纤维数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异种脱细胞神经作为神经再生通道,其再生能力与自体神经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自体神经移植的可选替代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用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修复兔面神经的损伤效果。方法:手术制作实验用健康3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显微外科吻合组(Ⅰ组)、纤维蛋白胶粘合组(Ⅱ组)、医用OB胶粘合组(Ⅲ组),分别进行修复。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16周时肉眼观察3个组吻合口处均见神经再生,可抵抗一定拉力,Ⅰ组和Ⅲ组修复神经的周围软组织粘连较Ⅱ组严重;与Ⅰ组相比,Ⅱ组轴突再生率和再生轴突恢复比均有提高。结论:纤维蛋白胶和医用OB胶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修复神经损伤,纤维蛋白胶对神经损伤的修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正常人面部表情肌双侧面神经交叉支配神经电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面神经各支对侧支配发生率及其EN0G正常值范围,探讨周围性面瘫恢复过程中对侧代偿支配问题,方法:测定了30例正常人同侧及对侧刺激EN0G的潜伏时,持续时间,波幅和最大积分面积,并对面神经各支对侧支配发生率,电反应强弱,同侧与对侧刺激EN0G各指标,对侧刺激各支间EN0G各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正常人面神经各支对侧支配发生率不同,I支为67%,II支为0,III,IV支均为100%,各支间电反应强弱不同;左侧刺激右侧记录与右侧刺激左侧记录比较各项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对侧刺激EN0G四项指标I,III,IV支间比较,LT,DT三元无差别,S及AI支均小于III,IV支,IV支之间各项指标间差异无显著性,同侧对侧刺激EN0G各指标间比较各支潜伏时LT,DT同侧与对侧刺激间差异无显著性,S及A对侧刺激均小于同侧刺激,结论:结果:证明了面部表情肌面神经双侧交叉支配的存在,为周围性面瘫恢复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双桥接技术和翻转静脉再生室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实验用30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显微外科吻合组(Ⅰ组)、导管双桥接组(Ⅱ组)、翻转静脉双桥接组(Ⅲ组)。手术制作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分别采用双桥接技术和原位神经吻合进行修复。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象分析,以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16周时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吸收明显且无异物反应,IOVG基本完全吸收形成类神经外膜样结构。3个组的神经传导速度(NCV)和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图象分析结果提示3个组轴突再生率相同,再生轴突成熟度Ⅰ组与Ⅲ组均高于Ⅱ组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翻转静脉和双桥接技术联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方法简单、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