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首载于《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此药临床应用甚广,正如《本经疏注》曰:“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笔者临证数年,对桂枝的应用体会颇多,现总结如下。1下气平冲张某,女,57岁,2005年6月20日就诊。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感,胸部闷紧,咽部如窒,状若小猪奔突,遇寒则症状加剧或由受寒而诱发,伴心悸,自汗,舌淡苔白,脉紧。在当地医院经中西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佳,遂求治于余,时证… 相似文献
2.
全国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皮肤病专家王玉玺老师善于运用经方治疗顽疾。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王老灵活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人工性荨麻疹、腹型荨麻疹验案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抚松县中医院(134500)杨振兴[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麻贡附子细辛汤始我于(.寒jB》治疗少阴里还与太阳表证之方剂.功效为助用解表.主治“少用病站得之.仅发热,脉沉者”.笔者运用麻黄附子... 相似文献
4.
咳嗽
患者,女,42岁。患者1年前患感冒后出现咳嗽,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此后隔月均出现咳嗽,一般持续10多天,甚者咳至脸色发青,夜不能寐。5天前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自服川贝枇杷露后不见好转。今见咳嗽无痰,喉咙发痒,胸口憋闷,脸色发青,夜不能寐,无发热恶寒,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浮。此乃风寒外侵,内引伏邪,肺气失宣。治宜解表驱邪、宣肺理气,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处方:桂枝15g,厚朴10g,白芍15g,生姜10g,甘草5g,大枣10g,桔梗10g,瓜蒌10g,杏仁10g。日l剂,水煎服。服药3剂,仍有微咳,原方再服3剂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5.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火丹”、“火带疮”、“缠腰火丹”等范畴。古籍记载颇多,多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或肺脾湿热所致。如《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于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胁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现临床辨证,亦常遵循此观点。笔者在多年临床中, 相似文献
6.
1 热毒内结、气营两燔证
1.1 病例资料 靳某,男性,68岁,因"发热2周,伴皮疹6d"于2012年7月26日入院.入院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发热,体温38~39℃,伴恶寒、战栗、右腮肿痛,就诊于外院.查血常规示WBC 7.7 ×109/L,N82.9%.超声提示: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予抗生素治疗3d后患者热退,1周后患者再次出现高热,伴周身红色皮疹,辗转于多家医院,考虑药疹,每予抗生素、激素治疗后热退,后患者反复出现高热,皮疹增多融合成片,口腔内出现白水疱、糜烂,伴全身关节红肿疼痛,予补液、抗炎治疗效果不显转入我院.入院症见发热,体温38.6℃,周身皮肤片状红疹,无明显瘙痒,伴关节肿胀疼痛,无汗出,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口干不欲饮水,纳少,小便黄赤,大便偏干.查体:体温38.6℃,脉搏9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3/76 mmHg;口唇紫绀,咽部红,口腔溃疡,扁桃体Ⅱ°肿大;颈软,无抵抗,右侧淋巴结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 相似文献
7.
例1、咽肿吕某,男,36岁。1958年3月12日就诊。咽喉肿痛25天,似有物阻于咽,但吞咽食物无阻。背部畏寒,心烦闷不安。舌微青紫,苔白腻。检查: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色淡红,未见脓点。诊为阳虚寒凝咽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命门,潜浮阳。药用:炮附子(先煎)、桂枝、茯苓、白术、防风、大枣、桔梗各15克,麻黄5克,北细辛、干姜各6克,肉桂3克。2剂。咽部诸症减轻,上方去干姜,加甘草10克,服药半月而愈。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301条、302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为温经解表剂,均用于少阴(心肾)阳衰兼风寒表证,少阴太阳并治者。两者区别是前者用于表邪较重之症,后者用于病情较轻之症。 本方为张仲景治疗邪在太阳、病在少阴,标实本虚之证而设。临床上对于本方的应用,只要抓住辨证要领,灵活加减,可扩大治疗范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1 内伤失音症 杨某,女,45岁,教师。1… 相似文献
9.
张怀礼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5):52-52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见脉沉,系肾阳虚无力鼓动血脉运行所致,反发热者,为风寒邪气郁遏太阳经脉所致.临床表现或怕冷、或发热、或咳嗽、或哮喘,临证时应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证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临床运用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刘素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8):118-119
余有幸于2012年考取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精心组织策划,定期为我们安排培训学习,每期均邀请全国知名中医药专家教授、国医大师给我们讲授中医四大经典、传授他们的临床经验。通过“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学习实践,余受益匪浅,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有了提高。现整理本人研修期间运用经方解决临床问题医案3则,与同道共榷。 相似文献
12.
肖宛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12(3):3-4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著名教授冉先德老师,是已故名老中医冉雪峰先生之子,临诊灵活运用经方,颇多效验。笔者有幸亲聆受教,感受至深,再举数例经方验案,以飨同道。1.小建中汤治疗神经官能症病例1,胡某,男,50岁,1997年5月27日就诊。患者因反复头晕... 相似文献
13.
14.
笔者从事多年的临床工作,对麻黄类方的应用比较熟练。本文例举了葛根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的临床应用验案,并对每案的应用加以分析,明确临床应用指征,对临床选方用药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 头皮麻木案 刘某,男,42岁,工人,1992年3月26日诊。右侧头皮麻木5年余。5年前一次起床后发觉右侧头皮绕耳上前部麻木,以后逐渐加重,甚则感皮肤发厚,触觉减退,治疗半年仍未取效。刻诊: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右侧头皮触觉明显减退,有梅花针刺激痕迹、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肾阳虚弱,寒客脉络。治宜温经解表,通络解肌。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9g,细辛6g,炮附子15g,桂枝15g,葛根12g。每日1 相似文献
16.
17.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温散少阴之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 相似文献
18.
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由IgE介导的,特应性个体接触环境致敏原后发生在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流涕、鼻塞、鼻痒、喷嚏.该病全球发病率达10%~25%,且患病人数仍在逐年增加[1].祖国医学虽无变应性鼻炎之病名,但《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的"鼽者,鼻出清涕也;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嚏作于声也"所论及的症状涉及变应性鼻炎4大主症中的3个症状——流涕、鼻痒、喷嚏.因此,中医鼻鼽包括现代的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窦炎及血管舒缩性鼻炎[2].笔者近年应用《伤寒论》方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颇佳,现介绍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9.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宁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3):20-2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熟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原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笔者临证用此方加味治疗感寒致痛病症颇有效验,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张钟景<伤寒论>中主治"少阴病兼太阳两感证"的方剂,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伤寒论>301条中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细,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方是为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设,笔者近年运用本方在临床杂症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