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PCI)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53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血清ANP水平,按血清ANP的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高ANP组(ANP≥4.7mg/L),低ANP组(ANP〈4.7mg/L),随访12月,观察两组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猝死、心肌梗死、再狭窄、再次血管重建)的差别。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中,发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28例和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5例。高ANP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低ANP组(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PCI前血清ANP水平(OR=2.72,CI=1.76~5.14,P=0.033)和高敏C反应蛋白(OR=1.61,CI=0.92~4.21,P=0.043)对PCI术后再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龙 《大家健康》2016,(2):123-124
目的:观察不同水平的 LDL -C 冠心病 PCI 患者术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几率。方法:选取接受 PCI 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18例,根据术前LDL -C 水平,采用三分位法分为低 LDL -C(<1.68~2.38 mmol /L)组88例、中 LDL -C(2.38~3.08 mmol /L)组80例及高 LDL -C(3.08~0.79 mmol /L)组50例。随访1年,比较 PCI 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各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随 LDL -C 水平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51)vs 12(15.00)vs 19(38.00),χ2=13.580,P =0.000]。结论:低水平的 LDL -C 可降低冠心病 PCI 患者术后心血管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决明调脂胶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决明调脂胶囊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高血脂患者的疗效。方法116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决明降脂胶囊加辛伐他汀组(治疗组),1:3服决明降脂胶囊1.5g,3次/d,同时睡前服辛伐他汀10mg;辛伐他汀组(对照组),睡前服辛伐他汀10mg。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下降24.7%、32.2%、32.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H)上升0.1mmol/L。对照组TC、TG、LDL—C分别下降18.0%、13.3%、13.7%,HDL—C上升0.1mmol/L。结论决明调脂胶囊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的调脂作用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掌握新疆汉族人群的血脂异常现状,为血脂异常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调查阜康市有色社区职工20岁及以上的汉族3406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检测其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调查人群TG、TC、LDL—C和HDL—C水平分别为(1.65±1.32)mmol/L、(4.62±1.08)mmol/L、(2.22±0.94)mmol/L和(1.63±0.70)mmol/L;血脂异常标化总患病率为36.2%,男性43.6%,女性33.4%,其中高TG血症、高TC血症、高LDL-C血症、低HDL—C血症患病率依次为30.6%、11.4%、4.3%、4.2%。结论:新疆汉族居民是血脂异常的高发人群,尤其表现在高TG血症和高TC血症。TG、LDL—C水平男性高于女性,HDL—C水平女性高于男性,提示男性比女性发生血脂异常的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冠心病及其斑块进展的相关性。方法两次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205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斑块无进展组(n=134)和斑块进展组(n=71),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方法检查造影图像;另设正常对照组(n=135)。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位点(-11377 C/G、+45 T/G和+276 G/T)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冠心病患者脂联素-11377 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OR=1.49,95%CI=1.05~2.10,P=0.024),斑块进展组高于无进展组(OR=1.63,95%CI=1.07~2.50,P=0.024)。-11377 CG、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斑块无进展组、斑块进展组均呈逐步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斑块无进展组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11377 CC、CG、GG基因型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T/G、+276G/T SNP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脂联素基因启动子-11377C/G SNP与中国华东汉族人群冠心病及冠状动脉斑块进展存在相关性,部分可能是通过HDL—C调节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糖水平对其心功能、预后及1年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2008年10月问所有符合STEMI患者217例.根据入院后即刻随机血糖分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10.9)mmol/L],C组(血糖≥11.0mmol/L)三组。观察心脏不良事件、心因性死亡、再次心梗、心绞痛复发情况。结果心功能等级随着糖代谢异常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三组血糖水平、有糖尿病史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是STEMI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死亡、心绞痛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伴高血糖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住院早期48h内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对近、中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所有临床确定为UA患者入院24h内采空腹静脉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对总胆固醇(TC)≥4.68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患者则按随机原则分为辛伐他汀10mg组与30嘴组:①10mg组52例,辛伐他汀10mg/d;②30mg组53例,辛伐他汀30mg/d。分别于服药后3个月、6个月时复查血脂,同时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辛伐他汀10mg与30mg均能有效降低UA患者血清TC及LDL—C水平,其中30mg组降低TC及LDL—C疗效明显优于10mg组。2组之间各时间段的达标率差异显著(3个月时TC为30.8%比17.6%,LDL—C为32.7%比19.2%。P〈0.05;6个月时TC为41.2%比25.5%,LDL—C为47.1%比27.6%,P〈0.05);随访期间辛伐他汀30mg组心肌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及血管重建率明显低于10mg组。结论2种剂量辛伐他汀应用于UA早期均能安全、有效降低UA患者血清TC及LDL—C水平,辛伐他汀30mg疗效明显优于10mg。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中年冠心病患者在甘油三酯(TG)的不同分层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特点,探讨TG对中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及病变血管范围的影响。方法:(1)对行PCI术并植入金属支架的531例中年冠心病患者(45岁≤年龄〈60岁)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2)按TG测定结果分为3组:①Ⅰ组:TG〈1.70mmol/L.n=234。②Ⅱ组:1.70mmol/L≤TG≤2.25mmol/L,n=114。③Ⅲ组:TG≥2.26mmol/L,n=183。(3)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结果:(1)Ⅰ组的TC、非HDL—C及空腹血糖明显低于Ⅱ组、Ⅲ组.Ⅱ组的LDL—C明显高于Ⅰ组、Ⅲ组(P〈0.05),3组间的HDL—C无差异(P=0.534)。(2)3组患者的病变血管范围、冠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TG血症可能对中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及病变血管范围影响较小,不是其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氟伐他汀对首次成功的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首次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86例首次成功PCI术后患者。总胆固醇水平在3.5-7.0mmol/L(135-270mg/dL)之间。空腹甘油三脂水平小于4.5mmol/L(400mg/dL)。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外,加服氟伐他汀,44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42例)。治疗组氟伐他汀40mg/d。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生存时间。结果治疗组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1),治疗组有9例(20.5%),对照组有11例(26.2%)患者至少发生了一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P=0.01。结论对总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首次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氟伐他汀可显著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MACE)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Paul  M  Ridker  Nader  Rifai  Nancy  R.Cook  Gary  Bradwin  Julie  E  Buring  徐成斌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6,25(3):139-145
背景:关于不同脂质测定、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脂质比值、载脂蛋白和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应用,现行心血管危险检测指南仍有争议。 目的:直接比较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non-HDL-C、载脂蛋白A-I(apoA-I)及B100(apoB100)、高敏C-反应蛋白(高敏CRP)以及TC与HDL-C、LDL-C与HDL-C、apoB100与apoA-I、apoB100与HDL-C比值,在妇女作为将来心血管事件预测指标的临床用途。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于15 632例起始健康美国妇女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1992年11月至1995年7月人组时年龄≥45岁(4分位范围48~59岁)。所有参试者均经10年随访,观察将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主要观测指标:按照各项生化指标不同基线值而确定的首次主要心血管事件(n=4 764)的风险比(hazard ratios,HRs)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 结果:在校正年龄、吸烟状况、血压、糖尿病及体重指数后,测量结果在最高5分位者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LDL-C为1.62(95%CI,1.17~2.25),apoA-I为1.75(95%CI,1.30~2.38),TC为2.08(95%CI,1.45~2.97),HDL-C为2.32(95%CI,1.64~3.33),apoB100为2.50(95%CI,1.68~3.72),non-HDL-C为2.51(95%CI,1.69~3.72),高敏CRP为2.98(95%CI,1.90~4.67)(P<0.001,趋势贯穿所有5分位)。脂质比值风险比,apoBl00与apoA-I为3.01(95%CI,2.01~4.50),LDL-C与HDL-C为3.18(95%CI,2.12~4.75),apoB100与HDL-C为3.56(95%CI,2.31~5.47),TC与HDL-C为3.81(95%CI,2.47~5.86)(P<0.001,趋势贯穿所有5分位)。高敏CRP与脂质参数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33到0.15,以CRP<1、1~3和>3 ms/L为临床分割点,可对每项脂质测量及脂质比值水平增加提供预后危险信息。 结论:non-HDL-C以及TC与HDL-C比值对将来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效果与载脂蛋白相同或者更好。校正年龄、血压、吸烟、糖尿病和肥胖后,高敏CRP提供的预后信息超越各项脂质测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1 年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控制情况,为合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三家医院于2011 年1 月- 2012 年6 月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及1 年随访资料,分析各项血脂指标的控制、用药、饮食及运动情况。结果 随访患者共1 274 例,以2.08 mmol/L 为LDL-C的目标值时,1 个月、6 个月、1 年的未达标率分别为30.0%、36.3%、44.8% (P < 0.05) ;以1.82 mmol/L 为LDL-C 的目标值时,1 个月、6 个月、1 年的未达标率分别为45.7%、53.4%、58.6% (P < 0.05)。6 个月LDL-C 不达标( ≥ 2.08 mmol/L)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7 个月~ 1 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达标患者(7.5% vs 3.7%,P = 0.000 8)。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LDL-C 不达标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他汀类药物降脂方案未调整(OR = 2.73,95%CI :1.89 ~ 3.57),基线LDL-C ≥ 3.37 mmol/L(OR = 2.28,95% CI :1.76 ~ 2.92),饮食控制不良(OR= 1.65,95%CI :1.21 ~ 2.37),服药依从性差(OR = 1.44,95% CI :1.09 ~ 2.15)。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1 年内,未达标患者MACEs 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吴舒窈  刘艳  宋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9):3562-3570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可能影响冠心病发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冠心病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576例,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180例,为非冠心病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对冠心病组患者进行为期7年的电话或再住院随访,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972,95%CI(1.240,3.138)〕、年龄〔OR=1.371,95%CI(1.115,1.686)〕、吸烟史〔OR=1.923,95%CI(1.168,3.165)〕、血肌酐(Scr)〔OR=1.138,95%CI(1.021,1.269)〕、总胆固醇(TC)〔OR=1.238,95%CI(1.016,1.50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0.448,95%CI(0.239,0.842)〕是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63.3±26.4)个月,有224例(38.9%)发生MACE。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197,95%CI(1.003,1.428)〕、糖尿病〔HR=1.824,95%CI(1.370,2.429)〕、舒张压(DBP)〔HR=1.145,95%CI(1.000,1.31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HR=0.903,95%CI(0.825,0.987)〕、服用抗血小板药物〔HR=0.713,95%CI(0.532,0.956)〕、心肌梗死〔HR=1.401,95%CI(1.046,1.877)〕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发病及预后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男性、高龄、吸烟史、Scr、TC水平升高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HDL-C可能是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保护性因素。高龄、合并糖尿病、高DBP、心肌梗死病史患者的远期MACE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而高eGFR、长期接受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HB合并NAFLD患者发生明显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期间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225例CHB合并N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损伤程度分为A组(120例,无肝损伤或轻度肝损伤)和B组(105例,中度或重度肝损伤)。对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代谢相关指标、血细胞分析、肾功能、乙肝相关病原学等实验室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筛查得到的指标全部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CHB合并NAFLD患者发生中度或重度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结果  (1)A组 vs B组:男性占比(76.67% vs 87.62%)、HBeAg阳性占比(49.17% vs 53.91%)、CHOL[(4.89±0.95)mmol/L vs(4.23±1.17)mmol/L]、HDL-C[1.10(0.94~1.28)mmol/L vs 0.90(0.53~1.18)mmol/L]、LDL-C[3.03(2.52~3.60)mmol/L vs 2.70(2.05~3.19)mmol/L]、PLT[(202.47±60.79)×109/L vs(173.37±60.89)×109/L]、BUN[4.51(3.83~5.41)mmol/L vs 3.92(3.37~5.02)mmol/L]、UA[369.00(314.00~421.00)μmol/L vs 338.50(292.00~397.25)μmol/L]、Ln(HBV-DNA)[12.79(7.82~17.31)IU/mL vs 15.44(12.64~17.76)IU/mL]在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PLT[OR(95%CI) = 0.993(0.987~0.999)]、BUN[OR(95%CI) = 0.726(0.565~0.932)]、UA[OR(95%CI) = 0.994(0.990~0.998)]、HDL-C[OR(95%CI) = 0.175(0.060~0.510)]每下降1个单位,发生中重度肝损伤的可能性分别增加0.7%、27.4%、0.6%、82.5%;Ln(HBV-DNA)[OR(95%CI) = 1.138(1.045~1.239)]每升高1个单位,发生中重度肝损伤的可能性增加13.8%,均P < 0.05。  结论  HBV-DNA、HDL-C、BUN、UA、PLT是CHB合并NAFLD患者发生中度或重度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临床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戈睿佗  王曼虹  虞旭东  张利勇 《浙江医学》2011,33(4):523-524,528
目的 探讨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07例AC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术前空腹血糖(FBS)水平分为3组:A组FBS<5.6mmol/L,B组5.6≤FBS<6.1mmol/L,C组FBS≥7.0mmol/L.对3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及30d内心力衰竭、全因病死率、新发生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不同空腹血糖水平ACS患者其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B、C两组与A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增高(均P<0.01) B、C两组与A组比较多支病变增加,植入支架数明显增多(P<0.05或0.01),C组与A组比较B2、C型病变增多(P<0.05) 随着血糖水平的增高,B、C两组与A组比较心力衰竭、全因病死率明显增多(均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也增高(均P<0.05).结论 空腹血糖升高提示ACS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作者所在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2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1岁±4.3岁。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3组:SG≥6.1mmol/L为A组(强化治疗组)44例,SG≥11.1mmol/L为B组(常规治疗组)31例,血糖正常为C组45例,分别对3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心脏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而A、C组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发生率分别为C组8.9%,B组38.6%,A组29.0%,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入院即刻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后,院内死亡率及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高尿酸血症(HUA)与老年脑梗死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2月北京市回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11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我院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研究血UA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①研究组患者血浆UA、LDL-C、Glu水平[(343.65±70.15)μmol/L、(3.28±0.49)mmol/L、(6.45±1.55)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9.55±74.58)μmol/L、(2.58±0.42)mmol/L、(5.92±1.3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UA水平升高(OR=1.020,95%CI:1.011-1.030)、高血压(OR=1.206,95%CI:1.091-1.333)、糖尿病(OR=1.678,95%CI:1.052-2.676)和高LDL-C血症(OR=2.473,95%CI:1.252-3.676)是老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③研究组中随着病情程度分层递增,血UA水平逐步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0.01)。结论 HUA是老年脑梗死的独立、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并可提示老年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李涛 《河北医学》2014,(7):1092-1095
目的: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CI)后行冠脉造影复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导致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PCI并进行冠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将其分为ISR组及非ISR组,分析可能导致ISR的可能性因素。结果:通过对可能与ISR相关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ISR 的危险因素有:2型糖尿病(OR=5.697,95%CI 2.627-12.357)、支架长度>20mm(OR=4.832,95%CI 2.385-9.667)、支架直径<3mm(OR=3.022,95%CI 1.899-4.809)、非药物涂层支架(OR=8.827,95%CI 2.758-28.249)以及多支病变( OR=9.095,95%CI 1.012-81.759)。结论:糖尿病、支架长度>20mm、支架直径<3mm、非药物涂层支架及多支血管病变是可以独立预测ISR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胱抑素C(Cys C)能否预测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收集终末期肾病患者67例,在其人选时测定Cys C、Scr、BUN、LDL-C、HDL-C、Hb、A1b和CRP,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胱抑素C与血BUN(r=0.527,P<0.05),SCr(r=0.491,P<0.05)呈正相关。与年龄(r=0.326,P=0.05),eGFR(r=-0.499,P<0.005)呈负相关。对心血管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高,Cys C水平组(≥3.14mg/L)比较低Cys C水平组(<3.14 mg/L)有更高的无事件生存率(P=0.028)。在单变量分析中,Cys C能有效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OR=2.622,95%CI 1.2415.518,P=0.010)。结论血清Cys C可能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独立标志物。可能成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一个新角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定量评价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华医学期刊、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实施延续性护理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文献,由2名研究员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Jadad文献质量标准对纳入的RCT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RTC文献13篇,共1 519例患者(760/759)。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延续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WMD=9.60,95%CI(7.22,11.98),P<0.001]、提高生活质量[WMD=12.16,95%CI(10.26,14.05),P<0.001]、[WMD=7.42,95%CI(5.00,9.83),P<0.001]、增强对医嘱的依从性[OR=3.93,95%CI(3.08,5.01),P<0.001]、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WMD=-11.85,95%CI(-15.41,-8.30),P<0.001]、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WMD=0.22,95%CI(0.12,0.41),P<0.001]。结论 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建议临床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