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及XIAP相关因子1(XAF1)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表达情况,评估其在CML诊断及预后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CML患者42例,其中慢性期24例(CML慢性期组),进展期18例(CML进展期组,其中加速期7例,急变期11例).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患者骨髓细胞XIAP及XAF1 mRNA表达水平.对照组为非恶性血液病患者21例(非恶性血液病组)及急性白血病(AL)患者28例(AL组).结果 CML进展期组患者骨髓中XIAP mRNA表达水平高于CML慢性期组(P<0.01)和非恶性血液病组(P<0.01);而CML进展期患者骨髓中XAF1 mRNA表达水平低于CML慢性期(P<0.05)和非恶性血液病组(P<0.01);化疗后获得骨髓缓解的CML患者骨髓中XIAP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而XAF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化疗前;XIAP mRNA及XAF1 mRNA表达水平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CML患者进展期XIAP及XAF1的联合检测及动态观察可作为CML临床辅助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昕  赵梦丽  陈精诚 《安徽医学》2022,43(5):510-514
目的 探讨隐形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龈沟液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及MMP-9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序列编码放置在不透光密封信封中)将2020年1~8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42例正畸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观察组采用隐形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牙周健康指数,龈下菌斑中P.g检出率和百分含量,龈沟液TSP-1、TIMP-1和MMP-9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第6个月,两组患者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附着丧失(CAL)和牙龈指数(GI)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PLI、PD、SBI、CAL、GI治疗前后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8、2.871、6.624、5.724、5.499;P均<0.05);治疗第6个月,观察组患者P.g百分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9,P<0.05);治疗第6个月,观察组患者龈沟液TSP-1、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TIMP-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94、4.922、7.901;P均<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隐形矫治器有利于口腔卫生维护,减少牙龈卟啉单胞菌,调节龈沟液TSP-1、TIMP-1、MMP-9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生长转化因子-β(TGF-β)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2例胶质瘤组织中的TSP-1、TGF-β和PPAR-γ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结果 TSP-1、TGF-β和PPAR-γ在低级别胶质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8.1%、43.7%和93.7%;在高级别胶质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6.7%、93.3%和40.0%,PPAR-γ、TSP-1与TGF-β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低级别组MVD为26±5.2,高级别组MVD为41±7.3,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1、PPAR-γ与MVD呈负相关(P<0.05),TGF-β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TSP-1、TGF-β、PPAR-γ与脑胶质瘤组织的MVD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髓中血管生成在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2 8例初治的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患者的骨髓活检标本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Flt 1、KDR、微血管密度 (MVD)的变化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初治AML患者骨髓病理组织中KDR、VEGF和MVD的表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内皮细胞出芽现象广泛存在 ,生成的微血管无明显血管管腔形成 ,而正常骨髓组织的微血管管腔大而直 ;VEGF及KDR与MVD呈正相关 ;化疗后完全缓解组骨髓组织的VEGF、KDR阳性率及MVD明显下降 (P<0 .0 5 ) ,治疗后未完全缓解组的VEGF、KDR阳性率及MVD与治疗前无显著性下降 (P >0 .0 5 ) ;Kaplan Meier分析显示治疗前VEGF阳性组的生存时间大于VEGF阴性组 (P <0 .0 5 ) ,但治疗前KDR、MVD的表达情况与生存时间无相关性。结论 :AML骨髓组织中存在血管生成 ,VEGF KDR信号传导通路在急性白血病血管新生中起主要作用 ,VEGF的表达与AML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凋亡蛋白XIAP和促凋亡蛋白Smac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AL患儿初治组、缓解组、复发组及25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对照组)中XIAP、Smac的表达情况。结果:1 XIAP、Smac在初治AL患儿骨髓中表达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高于缓解组(P<0.05,P<0.008)和对照组(P<0.05,P<0.008),与复发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初治AL患儿骨髓中XIAP、Smac蛋白表达显著正相关(r=0.795,P<0.01)。结论:XIAP、Smac过度高表达和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和复发相关,XIAP、Smac在儿童AL的发生与发展中可能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扶正培元方益髓汤对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11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同种类型疾病采取相同的化疗方案,对照组于化疗期结束后给予西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髓汤,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以观察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对照组化疗后骨髓抑制至恢复增生的时间为16~36(23.0±6.4)d,观察组10~21(12.0±5.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4,P0.05)。观察组并发感染、出血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91.7%,对照组有效率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6,P0.05)。结论:中医扶正培本方益髓汤可有效促进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造血功能的恢复,缩短骨髓抑制时间,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降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滋髓生血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临床疗效的倾向指数及对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医院收治的118例CAA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n=59,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和观察组(n=59,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滋髓生血汤内服治疗)。应用倾向指数匹配法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匹配,经处理后共有92例患者入选,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匹配比例为77.97%,基线资料匹配后达到均衡。对匹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骨髓MVD值和骨髓VEGF、FGF-1水平变化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96%(40/46),与对照组的67.39%(31/46)相比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减少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骨髓MVD值及骨髓VEGF、FGF-1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且观察组上升更显著(P0.05)。观察组肝功能异常、痤疮、多毛症、牙龈增生发生率依次为4.35%、4.35%、4.35%、2.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74%、23.91%、19.57%、15.22%,P0.05)。结论:滋髓生血汤治疗CAA能有效增加患者骨髓MVD,调控骨髓中VEGF、FGF-1表达水平,改善造血微环境,提高治疗效果,且呈现出明显的减毒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十味芪黄益肾方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 failure,CRF)脾肾亏虚挟瘀浊证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清血小板结合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CRF脾肾亏虚挟瘀浊证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实际完成64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33例),并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并根据导致CRF急剧加重的诱因,分别予相应的降压、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十味芪黄益肾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患者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 GFR)、VEGF和TSP-1水平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值变化情况。结果:十味芪黄益肾方治疗组临床疾病总有效率为84.84%,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7.88%,分别优于对照组的70.97%和74.19%(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Sc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e GFR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Scr和e GFR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VEGF和血清TSP-1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TSP-1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十味芪黄益肾方可以改善CRF脾肾亏虚挟瘀浊证患者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指标,显著升高患者血清VEGF水平及降低血清TSP-1的水平,其作用机制与干预肾间质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理。【方法】将行术前化疗的4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给予桃红四物汤及术前化疗,对照组20例单纯行术前化疗。观察各组患者化疗前及化疗3个疗程后(21 d为1个疗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flk-1)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均能降低MVD、VEGF-A的表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MVD及VEGF-A表达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亦能降低flk-1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能抑制乳腺癌患者肿瘤血管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A及MVD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色素衍生上皮因子(PEDF)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接诊的80例肝癌患者为肝癌组及8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及肝癌不同分期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微血管密度(MVD)、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血栓调节蛋白(TM)、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肝癌组VEGF、MMP-9、TNF-α、TM、IL-8及MV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PEDF、TSP-1、IL-2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MMP-9、TNF-α、TM、IL-8和MVD水平随分化程度的下降而呈升高趋势,而PEDF、TSP-1和IL-2水平随分化程度的下降而呈下降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DF与VEGF、TM和MVD呈负相关(P0.05),与TSP-1呈正相关(P0.05);VEGF与MMP-9、TM、MVD呈正相关(P0.05),与TSP-1呈负相关(P0.05);TSP-1与MVD、TM呈负相关(P0.05);MMP-9、IL-8与MVD呈正相关(P0.05),IL-2与MVD呈负相关(P0.05);MMP-9与TM呈正相关(P0.05)。结论:PEDF和TSP-1可能通过拮抗VEGF和MMP-9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作用来抑制TM和MVD,从而起到抗癌的作用,其在肝癌的治疗方面必将有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叶酸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97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铁蛋白、叶酸的水平,分别观察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及未缓解组血清铁蛋白、叶酸结果,进行组间比较。观察并比较不同铁蛋白水平下疾病的缓解率。结果:所观察的97例患者病程的各阶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铁蛋白增高、叶酸减低。尤以治疗前及治疗后未缓解组明显;治疗后完全缓解组SF、叶酸均有明显变化,与治疗前均值相比(P<0.01),但仍未恢复正常水平;经治疗后部分缓解组SF、叶酸与正常对照组及治疗前均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治疗前SF小于600ng/ml的患者常规化疗缓解率明显高于大于600ng/ml的患者(P<0.01)。结论:血清铁蛋白及叶酸可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学的指标,其测定不仅有助于诊断与预后的判断,还能够初步进行疗效评价,指导化疗方案的选择及调整。  相似文献   

12.
穴位敷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7例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9例。治疗组采用药饼敷贴天突和大椎穴,同时喘可治注射液注射于两侧足三里穴治疗;对照组采用茶碱缓释片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及肺功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5%和68.4%,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功能状况、对刺激原反应、自我健康的关心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活动受限、哮喘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亦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心理功能状况、对刺激原反应、自我健康的关心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EV1/FV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EV1、FEV1/FVC较对照组亦显著升高(P0.05)。结论:穴位敷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能够较好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抗凝血酶(AT)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血液肿瘤患者初发、缓解、未缓解、复发时AT活性水平的差异,并具体分析了急、慢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不同分型或分期患者AT活性水平的变化。结果初发组、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复发组较对照组AT活性显著降低(P(0.01);初发、部分缓解及复发组AT活性较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各分期之间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同分型之间AT活性无明显差异;多发性骨髓瘤Ⅱ、Ⅲ期患者AT活性较Ⅰ期患者降低(P(0.05);多发性骨髓瘤复发组患者与缓解组比较,AT活性显著降低,β2-微球蛋白、球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AT活性变化与β2-微球蛋白变化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AT活性不仅反映血液病患者抗凝系统的功能,同时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其预后的指标之一。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AT活性水平变化与β2-微球蛋白具有相关性,AT水平变化可能具有预后评估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动态观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缓解和进展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疾病进展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4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AT活性.结果 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及其疾病缓解期组中存在着Fbg的升高(P<0.05),至疾病进展期中PLT、Fbg出现了下降(P<0.05).且出现了PT、aPTT的延长(P<0.05);2.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GMP-140、TF、TAT、TFPI和TpP含量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在疾病进展期中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有凝血因子Ⅴ、Ⅵ、Ⅷ、Ⅸ的降低(P<0.05),而在疾病缓解期时同样存在着GMP-140、TF、TpP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同样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的含量的升高(P<0.05),疾病进展期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且同时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数量下降、功能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常规止凝血指标PLT、Fbg的变化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而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对其疾病合并有止凝血功能异常的意义更明显,可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疾病的进展和缓解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 方法 4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TACE治疗,治疗组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ACE治疗.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VEGF的表达变化和MVD.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组术后7d、30d血浆VEGF水平(292.34±70.74)pg/ml、(189.49±72.66)pg/ml与对照组(371.36±81.20)pg/ml、(319.24±70.54)pg/ml比较呈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2.149,P<0.05).术后30d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EGF表达强度分别为(158.4±38.9)和(60.75±14.0),和MVD分别为(56.6±15.1)和(21.7±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2.576、t2=2.328、P均< 0.05).结论 TACE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明显降低肝癌VEGF表达和MVD,对肿瘤再生血管有一定抑制的作用,巩固和加强了TACE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8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治疗。对照组每天口服钙剂1片(钙尔奇-D,每片含元素钙600 mg,含维生素D 125 U);治疗组除每天口服钙剂l片,同时每周加服阿仑膦酸钠70 mg,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并进行骨痛缓解率的比较。结果观察组L1-4治疗前、后骨密度分别为(0.87±0.12)、(1.03±0.09)g/c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2-4治疗前、后骨密度分别为(0.85±0.08)、(1.00±0.08)g/c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L1-4治疗前、后骨密度分别为(0.88±0.13)、(0.89±0.12)g/cm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2-4治疗前、后骨密度分别为(0.85±0.10)、(0.86±0.11)g/cm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较对照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骨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5.9%(47/49),对照组为73.5%(36/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钙加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效果好,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韩日成  钟彩玲 《河北医学》2009,15(8):903-906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BKM Ac.T5d iff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6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和治疗后骨髓抑制期、骨髓恢复早期、完全缓解期PLT、MPV、PDW、PCT结果并以50例健康人的PLT、MPV、PDW、PCT值做对照。结果:化疗前ALL患者PLT、MPV、PC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PDW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LT、PDW、PCT显著低于化疗前(P〈0.01),MPV比化疗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髓恢复早期可见MPV、PDW、PCT比骨髓抑制期及化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PLT明显高于骨髓抑制期(P〈0.01),与化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完全缓解期PLT、PCT、MPV、PDW明显高于化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PLT、MPV、PDW和PCT四项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治疗前后ALL患者的骨髓代偿情况、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兴福 《医学综述》2014,(11):2093-2095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南院区内分泌科收治的98例肥胖型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应用阿卡波糖治疗,治疗组(49例)应用利拉鲁肽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血清nesfatin-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BMI较治疗前降低(P<0.05),HOMA-β值和血清nesfatin-1水平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组BMI、HOMA-β值和血清nesfatin-1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联用阿卡波糖通过升高血清nesfatin-1水平、降低BMI、改善糖脂代谢对肥胖型T2DM起到治疗作用,可作为肥胖型T2DM的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07-2013-07血液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发热患者98例,其中感染性发热组(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混合感染,除外病毒感染)65例、非感染性发热组(包括肿瘤性发热、药物热等)33例,对照组30例为同时期住院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水平.结果 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24±0.42vs 1.09±0.41,P< 0.05),也较非感染性发热组(1.58±0.59)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则无明显升高(1.58±0.59 vs 1.09±0.41,P>0.05).经过有效治疗2周后,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1±0.72)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0±0.28)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共刺激分子CD40、CD40L在人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了3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及2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40L的表达.另取8例健康人骨髓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①治疗前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中,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外,CD40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患者CD40较其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CR患者接近对照者,两未缓解(NR)患者CD4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D40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上的表达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及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上的CD40L均存在表达缺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0是参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发病和抗白血病免疫反应的重要共刺激分子,其表达与白血病分化程度及分型有关,CD40表达异常可能是AML发病机制之一,且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调节单个核细胞上CD40的表达,纠正AML白血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可能是免疫基因治疗人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