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目的:比较TR-Band充气止血绷带两种不同放气方式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的影响。方法: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395例随机分为A组206例和B组189例。A组术后压迫1 h开始初次放气,6~8 h放完;B组术后压迫4 h开始初次放气,8~10 h放完。比较2组患者末梢经皮血氧饱和度、压迫总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末梢经皮血氧饱和度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压迫总时间显著少于B组(P<0.01)。2组出血、血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肿胀、淤斑及患者主观不适情况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P<0.01)。结论:TR-Band充气止血绷带压迫1 h后开始放气,6~8 h放完的放气方式比较合理,既可有效压迫止血,又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陈莉  刘丽 《中国医疗前沿》2011,(12):76-76,50
目的观察桡动脉穿刺点使用TR-Band压迫型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100例,按术后是否使用压迫型止血器分为2组,观察组50例使用TR-Band动脉压迫止血器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另选取对照组50例使用弹力绷带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以及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肢体肿胀麻木、桡动脉急性闭塞、迷走反射性晕厥发生率。结果桡动脉急性闭塞及迷走反射性晕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肢端肿胀、麻木发生率及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压迫止血器明显优于弹力绷带压迫,且具有良好止血效果,操作简便,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带(TR-Band)进行压迫、放气的最佳时间.方法 将我科2008年1月-2010年8月,经桡动脉途径行P C I介入病例2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全部使用压板止血带(T R-B a n d).减压方法为:观察组(120例),6小时放气法,对照组(120例)4小时放气法.观察两组病例止血成功率,皮下血肿,紫绀,麻木,肢体远端肿胀,桡动脉急性闭塞,迷走反射性晕厥情况.结果:观察组止血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结论 压迫止血带(TRBand),止血气囊压迫时间宜定于6h.  相似文献   

4.
路世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103-103,10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使用自制桡动脉辅助压迫止血垫后的效果。方法将356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80例患者术后使用传统止血方法,观察组176例患者术后使用自制桡动脉辅助止血垫压迫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穿刺口压痛、瘀血、手部肿胀、局部过敏情况及患者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术后穿刺处的各种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使用自制桡动脉辅助压迫止血垫在冠脉介入术后对桡动脉止血效果满意,穿刺周围皮肤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不适感时间缩短而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不同方法压迫止血的安全性。方法:30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气囊压迫器、螺旋压迫器、绷带包扎进行桡动脉压迫止血,每组各100例。比较3组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3组患者穿刺部位渗血、血肿、瘀斑,皮肤水泡、破损,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等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囊压迫器组患者肢端肿胀、麻木、发绀发生率和患者舒适度评分显著优于螺旋压迫器组和绷带包扎组(P<0.01)。结论:气囊压迫器、螺旋压迫器、绷带包扎止血成功率均较高,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其中气囊压迫器的安全性明显优于螺旋压迫器和绷带包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一次性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器(TR Band)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 ,提高TR Band止血器使用效果,减少桡动脉穿刺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内科2011年12月—2013年6月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患者114例,所有患者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充分沟通,告知桡动脉穿刺益处及可能并发症和术后注意事项,术中密切观察,术后立即拔除桡动脉鞘,按照TR Band止血器使用方法注入13~15 ml气体,最多不超过18 ml压迫止血,分别于术后每2 h放气2 ml,放气8~10 ml后观察,10~20 h去除压迫器。观察TR Band对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效果、并发症及患者的适应程度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有效止血,不影响患者休息体位及大小便,其中并发手部肿胀10例,皮肤局部压伤1例,桡动脉闭塞2例,压迫处不同程度疼痛25例,其他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 TR Band用于桡动脉穿刺后压迫止血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TR-Band桡动脉止血绷带在管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经桡动脉为路径的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患者共188例。术后使用TR-Band止血气囊止血。观察桡动脉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栓塞等情况及护理。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出现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及栓塞,桡动脉搏动良好,手部无肿胀发生。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用TR-Band桡动脉止血绷带止血方便、可靠、操作简单、视觉确认、疗效确切、舒适度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绷带压迫和螺旋压迫器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 将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螺旋压迫器压迫止血,100例)和对照组(绷带包扎止血,100例);比较2组的出血情况、肢体肿胀程度.结果 观察组止血成功率及避免肢体肿胀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桡动脉螺旋压迫器压迫止血可缩短止血时间,减少穿刺点出血和手背部肿胀.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探讨桡动脉止血装置TR Band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②方法 选取Allen试验阳性并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160例患者,随机将分为两组:TR Band组(80例),弹力绷带包扎组(80例).于冠脉介入术后,分别用TR Band桡动脉止血装置及弹力绷带包扎止血,比较2种方法 的止血效果、止血耗时、患者舒适度、静脉回流情况、压迫侧手部前臂肿胀青淤等现象.③结果 TR Band组与弹力绷带包扎组比较在止血效果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止血时间、患者舒适程度上TR Band组优于弹力绷带包扎组(P﹤0.05),静脉回流障碍及压迫侧手部、前臂肿胀青淤现象少于弹力绷带包扎组(P﹤0.05).④结论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TR Ban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壳聚糖止血敷料联合充气止血绷带应用于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经桡动脉入路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3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5例.对照组采用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常规方法压迫止血,试验组使用壳聚糖止血辅料联合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压迫止血.所有患者试验前至少接受阿司匹林100 m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Transradia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RA)与经股动脉(Transfemoral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FA)两种途径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0—2014年曾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 0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进,对照组中患者以经股动脉(TF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以经桡动脉(TR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所得到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6.0%,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2.0%,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造影剂量:观察组中患者的穿刺时间及手术之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造影剂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明显;观察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两组患者直接差异较明显。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冠心病均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方法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方法,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临床上可优先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观察323例经桡动脉人路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患者是否发生桡动脉狭窄及闭塞,据此将观察病例分为正常组(n=256)和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组(n=6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引起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20.74%)患者术后发生桡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单因素分析显示,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组女性、糖尿病、既往TRI或TRA史、反复穿刺、留置鞘管患者的比例高于正常组,鞘管留置时间、压迫止血时间大于正常组;而桡动脉内径与鞘管外径的比值(RAID/SOD)及术中肝素用量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RAID/SOD、术中肝素用量、鞘管留置时间及压迫止血时间是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选择与桡动脉内径匹配的动脉鞘管、足够强度的抗凝治疗、减少鞘管留置的时间及压迫止血的时间,有利于减少术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对糖尿病患者及桡动脉内径较小的患者更应注意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青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行经桡动脉途径和4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穿刺时间、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时间、住院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6例患者均首先经桡动脉穿刺,穿刺失败2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成功率100%(34/34),行冠脉支架置入成功率76.92%(10/13),经桡动脉途径失败者改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检查及治疗均成功。股动脉组40例患者穿刺成功。其中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治疗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差别意义(P〉0.05)。穿刺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冠心病患者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及PCI是安全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RI)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FI)的优劣。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8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382例,按照途径分为两组:桡动脉组(R组)217例,股动脉组(F组)165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结果手术成功率:R组94.5%(205/217),F组96.9%(158/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R组2.7%(6/217),F组11.5%(19/165);CAG操作时间R组(16.7±7.5)min,G组(14.3±5.8)min。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手术成功率及操作时间相近,但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创伤少、不需持续卧床而容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于明光市人民医院内科住院行选择性CAG和/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患者174例。选择桡动脉博动良好,且Allen's试验阳性患者进入桡动脉组(n=110),余下归入股动脉组(n=64)。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选择性CAG和/或PCI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桡动脉介入组的假性动脉瘤、排尿困难和腰痛的发生率为10.9%、43.75%和60.94%,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无远端肢体缺血。结论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局部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值得推广,但介入医师需要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可贴纱块双压法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穿刺局部创口加压止血的效果。方法选择心血管内科100例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按住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拔鞘管后穿刺部位采用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创可贴联合纱块双压法进行加压止血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按压止血时间、渗血、淤血、肢端肿胀等情况。结果两组平均持续加压止血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在渗血、淤血、肢端肿胀方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创可贴联合纱块双压法应用于穿刺拔鞘后局部创口的压迫止血时间明显缩短,止血效果好,对静脉回流受阻小,能降低拔鞘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能代替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的应用,且能适应于各种穿刺创口的加压止血,能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护理要点。方法:289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经桡动脉途径(150例)和经股动脉途经(139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主观不适等发生情况的差异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术后低血压和主观不适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均是安全可行的,但经桡动脉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无需中断肝素抗凝、无需砂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而且住院时间短;在术后观察护理工作量上及患者的接受程度和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经股动脉路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at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3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324例,成功率为100%;桡动脉插管成功1320例,成功率为99.70%,其中623例病人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血管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21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2例,前臂肿胀7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不仅创伤小,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24 h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10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A组,43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B组,57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24 h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局部血肿、切口出血、尿潴留、失眠、肢体及腰背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痉挛或闭塞的发生率高于B组(P < 0.05~P < 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较股动脉途径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2组,A组268例,年龄〈70岁;B组152例,年龄≥70岁。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穿刺部位血肿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