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带套囊与不带套囊气管导管在0~6岁小儿全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年龄在0~6岁,体质量在3 kg以上,拟行全麻气管插管的手术患儿13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在全麻快速诱导后插入带套囊和不带套囊的气管导管。观察并比较2组插管时更换导管的例数,控制呼吸时喉部漏气的例数,拨管时呛咳反应的例数,拨管前脱氧时血氧饱和度(Sp(O2))最低值,拨管后10min内不吸氧时Sp(O2)最低值,术后回访严重气道并发症导致的喘鸣例数。结果实验组换管的例数、控制呼吸时喉部漏气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拔管时的呛咳反应发生率,拔管前、拔管后10min内的Sp(O2)最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无喉头水肿及声门下狭窄等严重气道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选择材料和工艺良好的带套囊气管导管,在足月新生儿~6岁的患儿应用带套囊气管导管是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控制呼吸和保留自主呼吸的静吸全麻用于先天性双侧唇裂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方法将择期先天性双唇裂手术患儿随机分为气管插管控制呼吸组(K组)30例和气管插管自主呼吸组(Z组)30例。记录2组患儿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15 min(T2)、气管拔管前即刻(T3)以及气管拔管后5 min(T4)的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手术时间和术毕清醒拔管时间。结果Z组患儿在T2、T3时点PETCO2和心率均显著高于K组(P均0.05),K组术毕清醒拔管时间显著长于Z组(P0.05)。2组患儿术中Sp(O2)、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控制呼吸和保留自主呼吸的静吸全麻均可用于先天性双侧唇裂手术。控制呼吸的静吸全麻术中患儿生命体征较平稳,但要进行必要的肌松监测,注意术毕肌松残留问题。而保留自主呼吸的静吸全麻术中应监测PETCO2,必要时给予手控辅助呼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食管异物取出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方法分析了1996—2005年收治的152例小儿食管异物病例,表麻下手术70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82例(其中7例表麻下手术不成功改为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结果152例小儿食管异物成功取出145例,推入胃内7例,表麻下手术出现不同并发症总计111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出现不同并发症总计7例(有些患儿同时出现几种并发症)。结论对小儿食管异物取出术提倡气管插管全麻,以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避免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4.
多沙普仑可用于全麻催醒。笔者选择 80例不行气管插管患儿观察多沙普仑对小儿神经外科手术静脉全麻的催醒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选择神经外科手术患儿 80例 ,男 48例 ,女32例 ;年龄最小 1岁 2个月 ,最大 1 0岁 ;体质量 8~ 2 8kg;ASAⅡ~Ⅲ级。手术种类 :颅骨修补术、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凹陷性颅骨骨折整复术、脊柱裂骶管松解术、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脑脊膜膨出修补术等。将其分为 2组 ,多沙普仑组 40例 ,术毕给予多沙普仑催醒 ;对照组 40例 ,术毕自然苏醒。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种类无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不同麻醉方法在小儿漏斗胸矫形术的应用。方法 将 112例先天性漏斗胸患儿随机分为单纯肌注 +静注氯胺酮全麻组 (KK组 )、全麻气管内插管组 (G组 )及全麻 +硬膜外神经阻滞组 (GE组 )。结果 三组麻醉效果均满意 ,KK组中 1例根据术式要求途中改为气管插管全麻 ,G组和GE组术毕均按时拔管。G组芬太尼总量为 5~ 8(6 .0 1± 1.6 8) μg/kg ,明显小于GE组 [3~ 6 (4± 1.2 3) μg/kg](P <0 .0 1)。结论 小儿漏斗胸矫形术的麻醉方法应根据病情灵活选用。幼儿期的简单手术不需气管内插管 ,年长儿手术以硬膜外加全麻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喉罩与气管导管在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腹腔镜疝修补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2组,均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全麻诱导完成后,A组置入气管导管,B组置入喉罩,术中以5%的七氟醚维持麻醉,氧流量为1.5 L/min。记录插管即刻、拔管前、拔管即刻和拔管后1 min患儿的基础生命体征。结果 A组拔管前患儿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诱导前及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插管即刻以及拔管后1 min内患儿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高于诱导前以及B组(P均<0.05);B组在置入即刻和拔除后1 min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尽管数值略有升高,但是与诱导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尽管气管插管和喉罩都可以完成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但是喉罩对患儿的刺激较小,有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宜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连续高位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内插管全麻与单纯气管内插管全麻在颈段气管切除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 1例择期颈段气管肿瘤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11例 ,先在连续高位硬膜外阻滞下游离气管肿瘤 ,切除重建时再复合气管内插管静吸互补全麻 ,控制呼吸 ;B组 10例 ,单纯气管内插管静吸互补全麻。两组患者麻醉诱导药物相同 ,均辅吸氨氟醚加深麻醉。结果 :A组在麻醉前后 ,重建前 Sp O2 ,动脉 Pa O2 ,Pa CO2 均没有显著差异 ( P >0 .0 5 ) ,重建后有显著改变 ( P <0 .0 5 )。麻醉诱导平稳 ,插管应激反应轻 ,全麻药用量少 ,术毕清醒快 ,与 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 P <0 .0 5 )。结论 :高位硬外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麻 ,既避免了先行气管插管因肿瘤浸润管腔变窄所致的插管困难、瘤体损伤脱落、出血引起的气道梗阻的危险 ,又有效保证了重建前后充分供氧 ,为气管外科手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平稳的麻醉方法及呼吸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1病历介绍患儿,女,7.5岁,体质量24 kg。因误吸塑料口哨4 d入院。查体:三凹征不明显,双肺散在哮鸣音。螺旋CT气管下段异物。术前诊断:气管异物。拟行全麻下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前肌注阿托品0.3 mg。入室常规监测BP、HR、Sp(O2)。Sp(O2)持续下降,在面罩吸氧仅能85%~92%的情况下,决定改用气管插管全麻。给予琥珀胆碱40 mg后成功插入F18气管导管,插入深度为声门下1.5 cm未充盈气囊。予手控呼吸,潮气量50~60 mL,频率60~100次/min,维持Sp(O2)在96%以上。术中用异丙酚、卡肌宁维持麻醉。手术从气管导管旁插入小儿支气管镜,用异物钳通过中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麻醉经验总结分析。方法:总结分析80例行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麻醉经验。术中实施各项监测,血压控制不稳定者辅以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开颅后,观察骨窗脑组织膨出情况,降低颅内压。结果:术后均平稳回病房,拔除气管导管39例;带气管导管辅助呼吸33例;术毕即时气管切开4例。一周内行气管切开10例,术后死亡3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需保持麻醉稳定。尽可能保护脑功能,控制颅内压为麻醉处理原则。对血压进行控制,开颅时降低,关颅时适当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腔气管导管和呼吸暂停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大泡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腔镜下肺大泡手术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33例患者采用双腔气管导管和呼吸暂停治疗为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单腔气管导管和呼吸暂停治疗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5 min、气管拔管时心率与舒张压及2组患者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人工气道建立30 min、手术结束时气道压、气道峰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2组患者的插管时间、麻醉费用情况、咽喉部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气管插管时、气管拔管时心率和舒张压均升高;2组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5 min、气管拔管时心率和舒张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患者在人工气道建立30 min时气道压、气道峰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均显著升高;2组患者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人工气道建立30 min、手术结束时气道压、气道峰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观察组插管时间、麻醉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咽喉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腔气管导管和呼吸暂停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大泡手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插管时间,降低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的麻醉费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白内障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15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无异常,选择在基础麻醉加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患儿入室后先肌注镇静混合液(芬太尼1.5-2μg/kg+咪唑安定0.1mg/kg)3-5min后麻醉诱导:丙泊酚2-3mg/kg,阿曲库铵0.5mg/kg,插入气管导管后行机械控制呼吸。麻醉维持:用微量泵经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3-8mg/kg·h。结果该方法减少了对患儿心理的不良刺激,手术过程平稳,既方便术者操作又能满足降低眼内压要求。结论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全麻用于小儿白内障手术是理想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改进型气管导管经口插入胃内在小儿急诊洗胃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改进型大容量套囊的小儿聚乙烯透明气管导管在普通胃管插入困难时替代普通胃管经口插入胃内在小儿中毒洗胃时的应用。方法  5例中毒患儿 ,反复多次常规胃管插管失败后 ,用麻醉咽喉镜明视下经口顺利插入改进型气管导管 ,将牙垫放于两齿之间 ,用胶布将导管于牙垫同时缠绕固定于双侧面部。待胃内洗出物清亮后 ,拔出导管。结果 改进型气管导管均在 5min内插入胃内 ,从中切牙计算的插管深度为 (30 .5 2± 1.4 2 )cm ,洗胃过程顺利。洗胃后大便潜血试验全为阴性。结论 改进型小儿气管导管韧性和弹性合适 ,容易插入胃内 ,为快速排出毒物赢得时间 ,洗胃过程中不易被食物所阻塞 ,只要仔细操作 ,不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在其它方法插入胃管困难时 ,改进型气管导管替代胃管有其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和喉罩在冠心病人腹腔镜手术中H1K、MAP、ST及T波的改变.方法:经内科诊断冠心病患者120例.其中胆囊切除71例、卵巢瘤切除术37例、子宫全切术12例。120例均为一次性插管和放置喉罩成功,随机分为全麻气管插管(T1组和全麻喉罩(L)组,每组均为60例。观察病人麻醉前、全麻诱导后5min、气管插管后即刻、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病人的HR、MAP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术中ST—T波变化。结果:L组在插管和拔管时HR、MAP的波动均较T组小,差异明显(P〈0.05)。L组在插管和拔管时HR、MAP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ST段恢复至基线水平数L组较T组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出现ST段压低数和T波恢复直立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放置和拔除喉罩时对HR和BP的影响较气管插管小,患者心血管系统平稳,与麻醉前比较波动小;喉罩通气病人术中ST—T变化明显较气管插管通气病人好,术后呼吸循环系统的并发症明显减少,因此LMA喉罩通气更适合用于冠心病人腹腔镜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探讨不插管静吸全麻用于体质量低(≤3 kg),年龄小(≤2个月)营养严重不良,发育欠佳的Ⅰ~Ⅱ度先天性唇裂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总结其麻醉方式,以达到更理想的全麻技术要求。方法择期手术患儿130例,随机分成2组,B组65例和C组65例。B组静脉麻醉(不插管)鼻导管吸入异氟醚。C组气管插管全麻。记录所有患儿的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清醒哭闹时间及术中ECG、HR、Sp(O2)、BP、PETCO2浓度的数据,及C组患儿插管和拔管时的HR、Sp(O2)以及患儿呛咳、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结果 C组患儿插管时和拔管时的低Sp(O2)以及患儿呛咳、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较高且出现拔管困难(P均<0.01),术中ECG、HR、Sp(O2)、BP、PETCO2浓度以及患儿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不插管静吸全麻可避免插管时的心率增快、低氧血症以及呛咳、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的发生,安全可行,但应充分准备各种能有效通气装置以及必要时插管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气管插管后呼吸道梗阻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外科手术常规在气管插管和全麻下进行 ,术后根据患者意识、呼吸等恢复情况 ,适时拔除气管插管。我科自 1 998年 6月— 2 0 0 0年 6月出现术后气管插管阻塞呼吸道患者 6例 ,病情十分危险 ,因发现及时 ,抢救措施正确 ,均康复出院。气管插管后呼吸道梗阻临床少见[1] ,一旦发生 ,后果十分严重。现介绍梗阻原因分析及我院所采取的相应的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4 5~ 6 8岁 ;其中脑肿瘤手术 2例 ,脑出血手术 2例 ,脑外伤 2例。插管时间 2 0~ 72h。 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呼吸道梗阻症状 ,如紫绀、呼吸困难、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50例,上述患者需要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麻醉中观察组给予舒芬太尼,对照组给予芬太尼。观察两组患者麻醉中不同时刻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2.0%;对照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32.0%,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后1分钟、气管插管后3分钟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有利于维持麻醉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苏醒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与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3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经微创手术治疗并与经开颅手术治疗患者比较。微创手术患者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血肿穿刺引流+尿激酶治疗。开颅组在全麻下进行气管插管,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必要时去骨瓣减压。结果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效果显著优于开颅手术的治疗效果,且死亡率低。结论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开颅治疗组,病死率、生存者致残率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的价值。方法将92例接受各种全身麻醉手术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手术均采用气管内插管、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对照组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体征调整麻醉药物用量,观察组根据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意识深度指数调整麻醉药物用量。对比2组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时(t2)、开始切皮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除气管插管时(t5)的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的变化,比较患儿的术后苏醒时间、拔除气管插管时间以及七氟烷使用量。结果 2组t1和t5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意识深度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2、t3、t4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拔除气管插管时间、七氟烷使用剂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意识深度指数指导麻醉药物的用量,有助于维持患儿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缩短患儿术后的苏醒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方法对小儿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和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小儿腹腔镜手术患儿随机分为气管插管全麻组(G组)、全麻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AP)组(GT组)、全麻复合骶管阻滞组(GS组)各40例,观察记录3组围术期手术应激反应和复苏质量。结果 G组气腹后10 min(t2)、术毕放气后10 min(t3)的外周血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S)水平均明显高于气腹前10 min(t1)(P均0. 05);在t2和t3时,G组的NE、E及COS水平最高,其次为GT组,再次为GS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G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躁动发生率均最高,其次为GT组,再次为GS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相较于气管插管全麻技术,全麻复合TAP、全麻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技术均可有效降低应激反应,提高术后复苏质量,其中尤以全麻复合骶管阻滞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气管导管脱出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15例小儿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发生15例气管导管脱出。结果:由于及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结论:一旦发现气管导管脱出,需及时采取重新插入气管导管等正确的处理方法,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