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林 《中国小儿血液》1997,2(3):103-104,113
本文总结了1993年3月 ̄1996年2月三年的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与其胎生有无宫内窘迫的关系其出生。结果表明:在84例红细胞增多症瘤儿中,分为足月儿和早产儿两组,宫内窘迫急性缺氧若导致红细胞增多以足月儿为多;慢性缺氧则以早产儿为多(P〈0.005)。但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计数与宫内急慢性缺氧和胎龄无密切相关,有待进一步深入了解导致宫内乏氧因素与红细胞增多关系。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2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是新生儿早期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宫内缺氧是红细胞增多症的重要病因.宫内缺氧可刺激胎儿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使胎儿红细胞生成增加.红细胞增多症可引起新生儿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缓慢、血液瘀滞、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氧和血栓形成,以及心脑肾等多器官缺氧改变,严重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1].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围产期脑缺氧缺血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的脑损伤,主要由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缺氧引起,少数可发生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损害,多发生在窒息的足月儿,但也可发生在早产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抽样调查2009年9月-2010年6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2600例,测定新生儿正常断脐时间,并在12h后查其静脉血血常规,确定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筛查28项可导致红细胞增多症的危险因素,并填写调查表,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出导致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筛查2600名新生儿,其中红细胞增多症130例,检出率为5.5%.窒息、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病、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妊娠期糖尿病等6个因素为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当多种高危因素如产程缺氧、母体高危因素、胎儿高危因素混杂在一起时,本病发生的危险度增加.结论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复杂,宫内缺氧是发生红细胞增多症的高危因素.因而加强围生期监测及产程处理,尽快减少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减少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组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29例中,男19例,女10例;足月儿24例,早产儿5例。临床表现:多血质貌27例,黄疸21例,气促8例,青紫6例,抽搐4例,嗜睡4例,激惹3例,呕吐2例,心脏扩大并心衰2例。发病因素中主要有围生期缺氧和过量胎盘输血。6例经CT、B超检查证实为缺氧缺血性脑病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定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的心肌酶活性及描记心电图改变 ,探讨红细胞增多对心肌的影响。对象及方法一、对象1 997年 1月~ 1 999年 1 2月在我院新生儿住院的 34例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为对象。全部病例均符合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并于生后 4~ 1 2小时入院 ,其中早产儿 1 1例 ,足月儿 2 3例 ,日龄 6 31± 1 75小时 ,出生体重 3 1 2± 0 32kg。入院后均予红细胞增多症的综合治疗。取同期我院产科出生健康新生儿 2 5例 ,其中早产儿 8例 ,足月儿 1 7例 ,日龄 4 31± 1 34小时 ,出生体重 3 2 2±0 5 4kg ,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79例临床和CT分度的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对17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临床分度与头颅CT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儿HIE的临床分度与CT分度的一致性较差;早产儿与足月儿HIE临床分度比较无显著差异;低出生体重儿与正常体重儿HIE发病程度与临床分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颅内出生的发生与HIE病变程度成正比,而出血类型与HIE的程度无关。提示:HIE是多因素致病,其中以窒息为首要病因,且宫内窘迫所致的HIE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963例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34周)679例,晚期早产儿组(34~<37周)204例,足月儿组(≥37周)80例,分别对各组患儿的发病率、入院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诊治、预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RD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均以早期早产儿占多数,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RDS患儿男婴超过女婴(P<0.05),且胎龄和体重越大,男婴比例越高;足月儿RDS组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低于早产儿组;早产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胎盘异常、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是择期剖宫产与感染;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的临床诊断和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足月儿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高(P<0.05),在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但并发气胸的比例高于早产儿组(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率逐年增高,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性别比例、高危因素、起病特点、治疗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RDS的诊治需要考虑胎龄因素。足月儿RDS多与择期剖宫产、感染有关,发病相对较晚,容易合并气胸,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母亲对婴儿的影响已经得到产儿科医师共同关注,此类婴儿出生时可能出现巨大儿、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先天性畸形、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而列为高危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由于此类婴儿在宫内所处的代谢紊乱环境,母亲对其影响可能持续至儿童期,甚至成年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3年10月入住本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30例。结果本院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以足月正常体重者为主,多数有围产期窒息并伴有各种围产期高危因素,过半数有宫内窘迫表现,多数患儿合并有呼吸等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为抽搐、兴奋、激惹等神经系统症状,头颅CT示缺氧,脑水肿,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的颅内出血等改变,多数病例经治疗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足月儿有窒息,围产期高危因素,宫内窘迫者需高度警惕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可能,应结合临床及头颅CT综合考虑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我院1976—1995年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支原体肺炎诱发的冷凝集综合征(CAS)15例。CAS是AIHA的一种,该组病例的特点是急性起病,病因是由于感染后产生自身抗体-冷凝集素(CA)而溶血。本组病例学龄期儿童占2/3。全部贫血,黄疸11例,血红蛋白尿7例,Coomb’s阳性11例。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骨髓红、网红增生,冷凝集素和嗜异凝集反应阳性。本组病例激素治疗有效。非严重病例不予输血,非输不可的可输O型洗涤红细胞,并需在37℃恒温下输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环孢霉素A与他克莫司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接受环孢霉素A与他克莫司治疗的118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信息,包含患儿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肾组织病理、治疗后转归及不良反应等,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行相关比较分析。结果 一般临床资料:纳入环孢霉素A治疗病例总计66例,其中18例为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45例为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3例为频反复型肾病综合征,其中56例行肾穿刺活检。52例他克莫司组中12例为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40例为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其中47例行肾穿刺活检;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环孢霉素A与他克莫司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维持远期完全缓解无组间差异。但治疗第6个月,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他克莫司组完全缓解率(86.5%)明显高于环孢霉素A组(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激素依赖型/频反复型肾病综合征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此外,在微小病变组及非微小病变组内,环孢霉素A与他克莫司无疗效差异;副反应方面,他克莫司组多毛症发生率、牙龈增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环孢霉素A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在使用他克莫司第16个月及18个月后出现2例急性胰腺炎患儿。环孢霉素A组急性肾损伤(5/66)及慢性肾毒性改变(2/66)发生率高于他克莫司组。结论 环孢霉素A与他克莫司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远期疗效无差异。对于激素依赖型/频反复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他克莫司短期疗效较环孢霉素A更好,但需警惕急性胰腺炎发生。对环孢霉素A累计治疗时间超过30个月患儿需高度警惕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斑点杂交技术,对临床确诊的42例β地中海贫血病人的63条染色体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发现本地区有7种基因突变类型。介绍了它们的发生频率及重症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型组成。并对11例β地中海贫血高危胎儿完成产前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发病机制与T细胞亚群失调的关系,评价免疫调节治疗对PBB的预后和预防反复发作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包头市第四医院收治的127例PBB患儿,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 CD8及CD4/CD8细胞水平。所有PBB患儿(PBB组)均给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2~4周, 联合槐杞黄治疗的66例PBB患儿为槐杞黄组,未联合槐杞黄治疗的61例PBB患儿为非槐杞黄组,选取39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T细胞亚群水平。分析PBB患儿治疗后2周、4周、12周咳嗽症状积分,评价治愈、好转情况及1年后复发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前PBB组CD4/CD8异常48例(37.80%),对照组CD4/CD8异常4例(10.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PBB组CD4/CD8异常例数降至18例(14.1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槐杞黄组治疗前CD4/CD8异常33例(50.00%),治疗后12周CD4/CD8异常降为8例(12.12%),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槐杞黄组治疗前CD4/CD8异常15例(24.59%),治疗12周后CD4/CD8异常10例(16.39%),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PBB组的咳嗽积分开始减少,其中非槐杞黄组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治疗4周、12周后PBB组的咳嗽积分虽继续减少,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B组患儿治疗结束后1年,槐杞黄组的复发率低于非槐杞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BB患儿存在T细胞亚群失调,抗感染治疗联合槐杞黄治疗至少4周对PBB预后及预防反复发作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在早产儿早期喂养耐受、生长发育及感染预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9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8例。两组早产儿均采用同种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及静脉营养,治疗组在开奶同时口服或经胃管给予剂量为1×108菌落形成单位(5滴)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每日1次,持续服用至出院,对照组不服用任何益生菌。观察两组早产儿喂养耐受、反流、生长发育、院内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早产儿呕吐、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每日反流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最大喂养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生长发育指标中,治疗组平均每日体重、头围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早产儿院内感染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相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早产儿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可改善早产儿早期喂养耐受情况,减少胃食管反流,促进生长发育,同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百日咳患儿进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及时诊治、减少重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44例百日咳住院婴幼儿临床资料,按收治病房分为普通组及ICU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进入ICU治疗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4例中普通组106例,ICU组38例;男69例,女75例;中位年龄2月龄,<3月龄的ICU病例32例(84.2%,32/38)。102例患儿未接种白喉-破伤风-百日咳(DTP)疫苗。最常见症状为咳嗽(99.3%),其次是发绀 (45.1%)、发热(31.9%)和气促(27.8%)。最常见并发症为肺炎(70.1%),其次是呼吸衰竭(24.3%)、脓毒性休克(10.4%)、胸腔积液(9.7%)和肺动脉高压(9.0%)。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WBC)和绝对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其中19例WBC>50.0×109/L。入ICU患儿占26.4%(38/144),总体病死率9.0%,ICU组病死率34.2%。百日咳患儿进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WBC>30.0×109/L;气促,呼吸>70 次/min(≤1岁),>60次/min (>1岁);心率>180次/min(≤1岁),>160次/min (>1岁);发绀和血氧饱和度<0.90。结论 重症百日咳患儿主要发生在<3月龄的婴幼儿。WBC>30.0×109/L;气促,呼吸>70 次/min(≤1岁),>60次/min (>1岁);心率>180次/min(≤1岁),>160次/min (>1岁);发绀和血氧饱和度<0.90是百日咳患儿进入ICU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关注百日咳患儿以上特征,早期识别重症,尽早进入ICU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遗尿报警器治疗学龄前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中重度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患儿95例,年龄3.5~6.0岁。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其中治疗组53例采用遗尿报警器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或达到连续干床14d(治疗成功)停止。治疗成功者停止治疗1个月,记录复发例数。重新报警器治疗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7例(13.2%)未达疗程退出,余46例中治疗完全有效(FR)29例,部分有效(PR)7例,治疗无效(NR)10例。其中FR组25例治疗成功,治疗成功所需疗程最短42d。治疗成功者停止治疗1个月,复发例数11例。8例重新使用报警器治疗3个月,均可达到治疗完全有效。对照组3例(7.1%)失访,39例观察3个月,均未达到连续干床14 d。对照组FR 0例,PR 17例,NR 22例。两组治疗完全有效率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0,P=0.00)。报警器治疗NR组,5例(50%)患儿年龄<4岁,而FR+PR组,仅有3例(8.3%)年龄<4岁,采用P earson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7,P=0.007)。入组患儿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遗尿报警器治疗学龄前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患儿安全、 有效,报警器干预的年龄以4岁以上为宜。报警器是逐渐起效的,获得成功治疗的时间>1个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胎盘病理性炎症,探讨<34孕周早产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孕27+0~33+6周住院并分娩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孕27+0~31+6周和孕32+0~33+6周组,探讨<34孕周早产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孕27+0~31+6周组和孕32+0~33+6周组分别纳入106和110例,两组在母亲年龄、剖宫产和产前使用激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1%(104/216)胎盘病理性炎症反应阳性(MIR+),其中51.0%(53/104)为仅母体炎症反应阳性(MIR+FIR-),49.0%(51/104)母体-胎儿炎症反应均阳性(MIR+FIR+);51.9%(112/216)母体-胎儿炎症反应均阴性(MIR-FIR-),未见母体炎症阴性-胎儿炎症阳性(MIR-FIR+)的病理结果。②早产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早产胎膜早破(n=105)、临产(n=115)、妊娠高血压(n=52)、胎儿宫内窘迫(n=51)、产前出血(n=47)、前置胎盘(n=21)、流产史(n=108)、非正规产检(n=46)、妊娠合并内科疾病(n=23)和宫内生长迟缓(n=10)等。③在孕27+0~31+6周组中,MIR+FIR-亚组和MIR+FIR+亚组早产胎膜早破以及临产发生率显著高于MIR-FIR-亚组(64.3% 、83.9% vs 21.3%,P=0.000;78.6%、67.7% vs 46.8%,P=0.016);母亲妊娠高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MIR-FIR-亚组(0、6.5% vs 40.4%,P=0.000);MIR+FIR+亚组产前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MIR-FIR-和MIR+FIR-亚组(6.5% vs 29.8%,32.1%,P=0.027)。在孕32+0~33+6周组中,MIR+FIR-亚组和MIR+FIR+亚组早产胎膜早破、临产发生率显著高于MIR-FIR-亚组(52.0%、90.0% vs 30.8%,P=0.000)。④当MIR-FIR-时,孕27+0~31+6周组临产发生率显著高于孕32+0~33+6周组(46.8%和20.0%,P=0.003)。当MIR+FIR-和MIR+FIR+时,各胎龄组间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宫内炎症阳性时多为自发性早产,合并早产的其他危险因素较少;宫内炎症阴性时多存在多样的医源性早产因素。宫内炎症存在时并不增加胎儿宫内窘迫、胎盘早剥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同年代影响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发生的临床病因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169例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时间顺序分为前期组79例(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及后期组90例(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分别统计患儿的性别、胎龄、原发病、心脏超声检查情况.分析不同年代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主要临床病因及病情.结果 前期组入院时间(2.15±1.2)d,晚于后期组(1.41±0.7)d;前期组原发病中胎粪吸入综合征25例(31.6%),后期组14例(1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发病如先天性膈疝、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人性肺炎、湿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败血症、新生儿窒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早产儿11例(13.9%),后期组早产儿23例(25.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与过期产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进行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轻度及中度肺动脉高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前期组较后期组明显增多(26例vs 17例).结论 随着我国围生期监测及产时复苏技术的提高,由胎粪吸入综合征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并转入上级医院救治的患儿有所减少.早产儿中发生肺动脉高压的比例有所增加,肺动脉高压患儿转入NICU的时间缩短,从而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相对减少,给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Erythropoietin levels (ESF) were measured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 and without th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an effort to define the role of intrauterine hypoxia in the genesis of the disease. No difference in levels could be detected between infants with and without th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is suggests that either intrauterine hypoxia plays no role in the genesis of th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or that the hypoxia is (1) of short duration, (2) of relatively long duration, or (3) remote with respect to the time of birth. The higher levels found in full-term infants suggested that hypoxia before birth is a more common feature of the term delivery than the premature deli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