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骨转移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常见的远位转移部位之一,及早发现,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的判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总结1993年10月~2000年3月间我科应用核素骨显像诊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人16例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症状、X线片与核素显像结果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67镓显像在口腔颌面部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67镓显像在口腔颌面部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1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前行^67镓局部显像,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与之对照。结果 恶性肿瘤21例中^67镓显像阳性20例,阳性率95.23%;良性肿瘤20便,阳性3例,占15.00%。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 ^67镓显像是一种鉴别口腔颌面部良恶性肿瘤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如何修复颌骨缺损是目前口腔颌面外科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骨组织工程成为修复颌骨缺损的重要手段,核素骨显像技术则为及时准确地判断缺损修复成功与否、成骨活性和骨组织是否具有再血管化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显像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汝东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0,4(2):110-113
磁共振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继CT、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之后在影像诊断方面的第四个重大进展。1973年Lauterbur第一次成功地照出了MRI图象,但直到1980年以后MRI才可机械上和成像技术上得到了很大改进,开始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占据重要位置。目前MRI的图象质量完全可 相似文献
5.
通过颌骨切开来暴露颌面部的病变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手术进路。上颌骨旋转术、上颌骨LeFortⅠ型骨切开术,下颌骨旋转术,下颌升矢状切开术以及下颌升支垂直切开术等手术进路在临床上有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受到普遍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X光,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为骨病变检查常用的方法。近年来,B型超声显像也用于骨疾患的探测,应用三种方法来诊断颌骨病变,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骨显像对颌骨病变诊断的符合率(94.3%)高于B超(92.6%)和X光(84.9%)。分析了三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并认为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应相互弥补,综合诊断可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7.
单侧髁突增生活跃能够造成颜面进行性不对称畸形,为了使疗效确切,正确评估髁突的生长状况十分重要。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提供了一种相比临床和传统影像学诊断更具有时效性的方法,能够早期判断髁突的生长活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在单侧髁突增生活跃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其测量值的临床指导意义等作了大量相关性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技术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D-二聚体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 -二聚体在术前诊断、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追踪本科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 31例 ,用ELISA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以及定期随访时的血浆D -二聚体值 ,并且与健康成年人相比较。结果 肿瘤组术前测定血浆D -二聚体值阳性率为 96 .8% ,平均为 1.3mg/L ,术后检测血浆D -二聚体值阳性率为 9.6 8% ,平均为 0 .34mg/L。术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也明显高于术后组 (P <0 .0 5 )。结论 血浆D -二聚体浓度的异常升高 ,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以及肿瘤的大小、分期有相关性。可以通过对血浆D -二聚体值的监测来辅助诊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评估手术治疗效果、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聂旭光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6,(1)
通过颌骨切开来暴露颌面深部的病变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手术进路。上颌骨旋转术、上颌骨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下颌骨旋转术、下颌升支矢状切开术以及下颌升支垂直切开术等手术进路在临床上有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结合近期文献综述了各种颌骨切开术及其在颌面外科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评价术前三联化疗(PYM+5-Fu+DDP)配合手术治疗口腔鳞癌的临床疗效及与多药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术前三联化疗合并手术综合方案治疗口腔鳞癌患者102例,全部患者均经活检确诊。对所有患者的化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综合治疗的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102例患者化疗有效率为82·4%。有完整随访资料者92例,存活69例,3年生存率为67·6%。结论 本三联化疗方案在口腔鳞癌综合治疗中具有用药剂量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可作为口腔鳞癌患者术前化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少见的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PIOC)的临床病理表现,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对1995-02--2007-01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2例PIO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2例PIOC患者中以中老年多见,平均年龄45.2岁,全发生于下颌骨;临床特点以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随着口腔种植修复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种植外科趋于更精确和微创。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种植术前可以帮助医生完成患者颌骨结构的三维图像重建,对术区进行准确定位,分析可利用的骨量,确定最佳植入方向,从而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方法:利用CBCT的影像诊断系统对口腔上下颌骨进行MPR多平面重建:标准轴面、冠状面、矢状面;VR:容积再现(3D重建影像);同时进行Panoramic(曲面体层视图)、序列纵断面重建,并进行测量,结合Dicom3.0的格式(国际医学影像传输标准)进行交换,获得确切数据用于术前资料分析。结论:口腔科专用锥形束(Cone Beam CT,CBCT)应用,为口腔种植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分析资料,已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口腔颌面部症状为首发的颌骨转移性腺癌(metastatic adenocarcinoma of the jaw,MAJ)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2020年符合纳入标准的MAJ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影像学特点.结果:14例分别源于肺(6例)、肝(4例)、肾(2例)、前列腺和贲门(各1例).骨质改变分为5型:溶骨型占5/14,边缘呈浸润型改变;混合型占4/14,边缘大多呈虫蚀状改变;成骨型占1/14,边缘呈硬化型改变;类囊型及牙槽骨吸收型分别占3/14、1/14,边缘均呈地图型改变.结论:MAJ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的下颌骨后部.首次将其在传统分类基础上,新增类囊型及牙槽骨吸收型.MAJ以进展迅速的溶骨型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及局限性软组织肿块,且颌骨无明显膨隆及颏部麻木综合征为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应用牵引钉行颌间牵引术治疗颌骨骨折后关系紊乱的效果。方法:对30例颌骨骨折伴有咬合关系紊乱的病例,应用牵引行开放整复+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再利用钛钉进行骨颌间牵引7~14 d。结果:所有病例均在短期内恢复咬合关系,效果评价达到Ⅰ级者24例,Ⅱ级者6例。结论:使用牵引钉的牙槽骨颌间牵引术,尤其适用于不能以牙列颌间牵引术恢复咬合关系的病例。 相似文献
18.
19.
我院自1961~1994年,共收治颌骨PD患者5例.本文就颌骨PD的临床、病理、X线表现及诊断治疗等进行研究,以期加深对颌骨PD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作者认为,在本病的诊断中X线影像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宝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17(4):293-296
<正>颌骨是口腔颌面部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系面容,行使咀嚼、语言、吞咽、表情等功能起着重要作用。颌骨缺损必然导致面容与这些特定功能的严重毁损,势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生理障碍,为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