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宫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周基杰等介绍的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宫产术式进行操作,并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结果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宫产术组200例中,手术并发症如平均出血量、子宫下段切口撕裂和娩头困难明显低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组。结论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比较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在减少出血量、娩头困难等手术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新式剖宫产术中娩头困难50例临床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中娩头困难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50例单胎头位新式剖宫产术中娩头困难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术中娩头困难的新生儿娩头时间平均为59s;新生儿轻度窒息3例,中重度窒息1例,发生子宫切口撕裂4例,缝合后切口良好;术中出血量≥400ml者2例;娩头困难主要原因:胎头高浮23例,胎头深嵌13例,麻醉不满意8例;巨大胎儿4例,切口小2例。结论新式剖宫产需根据胎头高浮与胎头深定情况、麻醉情况、胎儿大小而决定切口长短,根据不同原因的娩头困难,采取不同对策,减少产妇子宫下段撕裂出血、新生儿窒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新式剖宫产术式的优点。方法分析120例新式剖宫产产妇术中、术后情况,并与同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娩头难易、术后进食时间及排气时间等。结果新式剖宫产较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时间平均缩短25min,术后进食平均早6h,术后排气平均早14h,出血量平均减少50ml。对膀胱无干预,术后均无血尿及排尿困难发生。结论新式剖宫产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健  龙平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1):1480-1481
<正>新式剖宫产已成为剖宫产术的主导术式。但是它的缺点之一是因腹壁切口、子宫下段切口位置低造成娩头困难。难免延长胎头娩出时间及增加新生儿、孕产妇并发症。我们尝试剖宫产术中应用单叶小产钳助娩高浮胎头有助于迅速娩出胎儿,有效地减少了术中的取头困难及并发症,明显减少切开子宫至胎儿娩出的时间间隔(U-DI),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是产科医师应当熟练掌握的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新式剖宫产术式的优点。方法 分析764例新式剖宫产产妇术中、术后情况,并与同期腹膜外剖官产及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结果 新式剖宫产较膜外剖官产从开腹到胎儿娩出时间平均缩短10.1min(P〈0.01),出血量平均减少28ml(P〈0.05),且娩胎头容易;较子宫下段剖官产手术时间平均缩短12min(P〈0.01),术后进食平均早11.9h(P〈0.01),术后排气平均早15.5h(P〈0.01)。结论 新式剖宫产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壁纵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 2000例行再次剖宫产术患者,根据前次手术腹壁切口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000例,其中前次手术行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为A组,前次手术行腹壁横切口新式剖宫产术为B组,比较腹壁纵横切口再次手术的开腹时间、总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腹腔粘连、胎儿娩出困难及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结果 和B组比较,A组的开腹时间及总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盆腹腔粘连、胎儿娩出困难及新生儿窒息例数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壁横切口新式剖宫产术具有切口瘢痕纤细美观的优点,但盆腹腔粘连严重,胎儿娩出困难,新生儿窒息率增加,对可能需要再次剖宫产的孕妇,首次剖宫产术选择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高静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6):855-856
目的:探讨两种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再次妊娠在本科进行再次剖宫产术共102例,与既往有新式及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史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新式剖宫产与传统剖宫产术再次剖宫产术后体温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开腹时间、术中出血量、腹壁各层的粘连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住院时间、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相比,新式剖宫产引起粘连较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严重,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对再次妇科手术切口的选择增加了困难,但腹部切口愈合情况新式剖宫产较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与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在术式、手术指征、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切口撕裂、术中出血及术后恢复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采用了以色列Toel-Cohen开腹方式,钝性撕开脂肪及腹直肌,纵形撕开壁层腹膜,钝性撕开膀胱反折腹膜,子宫下段切口上下方向钝性撕开,术中缝合应用美国氰胺公司生产的DG缝合线,用一根线依次全层缝合子宫下段,不缝合子宫反折腹膜和壁层腹膜。另一根线连续缝合浅筋膜及2/3层皮下脂肪,不打结折回皮内缝合皮肤,留线头5 cm。术后不拆线。结果 本术式术后排气时间由原来的48±5 h缩短至6±5 h,(P<0.01)术后疼痛时间由原来的24±1 h缩短至2±1 h,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 此术优于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无切口撕裂,减少了产后出血,术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早,排气快,术后切口不拆线,无硬结,术后病率少,疤痕纤细,切口美观,易于掌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新式剖宫产术式的特点。方法 分析 35 0例新式剖宫产产妇术中、术后情况 ,并与同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 ,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排气时间等。结果 新式剖宫产较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时间平均缩短约14min(P <0 0 1) ,术后进食平均早 12h(P <0 0 1) ,术后排气时间平均早 16h(P <0 0 1) ,出血量平均少 12 2ml(P <0 0 1) ,对膀胱无干扰 ,术后无血尿及排尿困难。结论 新式剖宫产优点多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改良新式剖宫产的优点。方法 分析 76 2例改良新式剖宫产的术式 ,并将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住院天数等情况与同期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 30 6例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新式剖宫产较传统剖宫产手术时间平均缩短 14 6min(P <0 0 1) ,出血量平均减少 5 2ml(P <0 0 1) ,术后病率少 ,对膀胱无损伤 ,切口愈合良好、美观。结论 改良新式剖宫产实现了以最少的损伤达到最好的治疗 ,具有传统剖宫产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10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 1994年~ 2 0 0 3年剖宫产率及其指征的变化 ,以及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 1994年~ 2 0 0 3年在我院分娩的 2 880 9例 ,其中剖宫产 115 6 4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4年~ 2 0 0 1年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 0 0 2年~ 2 0 0 3年稍有下降。难产一直位居剖宫产指征首位。 1994年~ 1998年瘢痕子宫位居第二 ,近 5a有下降趋势 ,而胎儿窘迫构成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因素逐年升高 ,至 2 0 0 1年已跃居第二位。臀位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围生儿病死率 1994年~ 1998年为 15 .71‰ ,1999年~ 2 0 0 3年为 14 .5 8‰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产儿病死率 ,但随剖宫产的进一步升高 ,围生儿病死率并未随之下降 ,加强孕产期保健及对产妇和家属的宣教工作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2.
郑贤芳 《安徽医药》2010,14(10):1185-1186
目的比较新式剖宫产术与改良的新式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以改进剖宫产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使用改良的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行剖宫产术的70例患者为观察组,归为A组;使用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行剖宫产术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归为B组。比较两种剖宫产术的患者在开腹出血量、进腹到胎儿娩出时间及腹壁与盆腔粘连程度的不同。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开腹时间短及开腹出血量少(P〈0.05),两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其中Ⅰ级的粘连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Ⅱ、Ⅲ级的粘连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的新式剖宫产术比新式剖宫产术的效果更好。行剖宫产术时应缝合腹膜,为下次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并比较急诊剖宫产以及择期剖宫产产妇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行剖宫产产妇共718例,根据手术开始时间和发动分娩以及破膜之间关系将其分为择期剖宫产组以及急诊剖宫产组,其中急诊剖宫产组中317例作为观察组,择期剖宫产中401例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指征前4位为头盆不称、宫缩乏力、活跃期停滞、宫内胎儿窘迫,对照组中手术指征的前4位为宫内胎儿窘迫、骨盆狭窄、臀位以及瘢痕子宫.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对照组的腹部切口感染、新生儿窒息、取头困难、子宫切口撕裂、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剖宫产对产妇的危害更大,在临床上需要予以重视,尽可能减少急诊剖宫产的几率,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与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术后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河南省登封市中医院行两种术式剖宫产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体温升高再恢复至正常时间分别为(18.8±2.6)h、(20.6±3.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气时间分别为(16.25±9.25)h、(22.32±10.50)h,显著缩短(P<0.01);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5±1.6)×109/L、(7.1±2.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比例分别为20(20%)、6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术后情况优于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观察组剖宫产术式与新式剖宫产手术优势及再次手术的腹腔粘连情况,以期选择最合理的术式,适宜基层医院推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院行观察组剖宫产术765例,以及二次开腹手术,包括上次观察组剖宫产165例、上次新式剖宫产术10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病率、其腹壁及盆腔粘连情况。结果观察组剖宫产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粘连较轻,粘连发生率低,与新式剖宫产术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剖宫产术步骤简单,粘连较轻,发病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优越性。方法对128例行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者(观察组)和128例行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从切皮到取出胎儿的时间、总手术时间、新生儿评分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率、切口甲级愈合情况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未进行腹腔内操作,避免了腹腔黏连、肠梗阻,并发症少,术后胃肠恢复快,操作简单,对于再次剖宫产患者优越性更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行剖宫产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采取再次行剖宫产孕产妇224例依据首次剖宫产方法分为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组(腹壁纵切口)104例,新式剖宫产术组(腹壁横切口)120例进行观察。结果新式手术组在开腹时间,开腹出血量、术中总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中腹腔粘连情况,住院时间上显著差于传统手术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局部损伤少,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积极有效的降低剖宫产术率,对剖宫产术适应证严格掌握,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术中缝合腹膜,减少粘连,为下次剖宫产提供较为良好的腹腔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李娟  赵忠桢  李泠基  李虹  郑小明 《河北医药》2003,25(11):816-817
目的 评价血液稀释式自身输血应用于剖宫产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 5 2例无合并症的剖宫产孕妇在完成硬膜外诱导麻醉后 ,分别采血 40 0、60 0与 80 0ml,采血至 15 0ml时快速静脉滴注采血量 2倍量的稀释液 ,输液毕立即手术 ,手术临近结束或出血超过 3 0 0ml时回输自体血。观察母胎生命体征及血液稀释前后、回输血后、术后 2 4h血液成分、电解质、血黏度的变化及脐血气测定。结果 采血及回输血过程无副反应 ,母生命体征监测参数稳定 ,手术前后RBC、HGB、Plt在采血 40 0ml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采血 60 0~ 80 0ml级无差别。PT、APTT轻度延长 ,但均在正常范围 ,血黏度、血球比积、纤维蛋白原、电解质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稀释式自身输血应用于剖宫产安全、可行。对HGB >110g L、体重 >70kg的孕妇 ,安全的采血量为 60 0~ 80 0ml,可大大减少手术中细胞丢失 ,降低产妇对同种异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2157例剖宫产指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慈靖  祝茹  汪艳  韩文晖  张蓉 《安徽医药》2011,15(12):1534-1535
目的分析2 157例剖宫产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08~2010年2157例剖宫产病例资料。结果剖宫产率高达69.49%,主要指征依次为社会因素(42.23%)、妊娠并发症及并发症(21.65%)、瘢痕子宫(7.14%)、胎儿宫内窘迫(6.82%)等。3年来,社会因素一直为剖宫产指征的第一位,且逐年升高。结论降低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需要医务人员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王婷婷  杨海澜  韩方 《中国医药》2014,(7):1048-1050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的变化,分析剖宫产各项指征的合理性。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6 402例行剖宫产手术分娩产妇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每年剖宫产率及各项剖宫产指征所占比例。结果2006—2008年剖宫产率从71.7%(703/980)下降到61.1%(860/1407),2009年剖宫产率略上升为63.6%(963/1514),2010—2012年剖宫产率从58.3%(1047/1797)下降到45.9%(999/2176)。2006、2007、2009、2010年剖宫产指征构成情况居前3位的为社会因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胎儿窘迫,2008年居前3位的为社会因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难产,2011、2012年居前3位的为社会因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瘢痕子宫。在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疾病构成中,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前置胎盘及胎盘早剥、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结论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社会因素、胎儿窘迫成为剖宫产指征的主要原因。加强产前检查及保健意识可降低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降低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