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医药院校大一和大四本科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丹琳  朱良  杨寰 《医学争鸣》2008,29(8):705-707
目的:了解医药院校大一和大四年级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2007级及2004级1171名医药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171名医药专业学生各因子分和总均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P<0.05),单项因子≥3检出率累计为33.5%;女生抑郁、恐怖因子分均高于男生,而男生的强迫症状和敌对因子分均高于女生;四年级学生总均分和大部分因子分高于一年级学生.结论:医药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应针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提高心理素质,帮助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校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67名2010级护理本科生,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我校2010级护理本科女生在躯体化、焦虑和恐怖3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贫困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4个因子的得分和总均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5);来自城市和非城市生源的SCL-90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性别和经济来源情况是影响我校护理本科生的主要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实习阶段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从70名护理本科生中筛选出“问题学生”30名,均纳入心理干预组,对其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比较入选学生自身前后对照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6个因子方面,实习阶段的护理本科生与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实习阶段的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低,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对实习阶段的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上海市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2009年1月—2009年2月选取上海市1 800名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其心理健康状况,SCL-90评定结果与国内常模(18-29岁)比较确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比例,并比较不同特征(专业、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成绩情况)学生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1 533份。经与国内常模(18-29岁)比较,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占28.4%。男性、三年级、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较高,而不同专业、家庭所在地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间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无显著差异。结论上海市高等院校本科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成绩情况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上海市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2009年1月- 2009年2月选取上海市1 800名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其心理健康状况,SCL-90评定结果与国内常模(18~29岁)比较确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比例,并比较不同特征(专业、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成绩情况)学生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 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1 533份.经与国内常模(18~29岁)比较,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占28.4%.男性、三年级、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较高,而不同专业、家庭所在地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间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无显著差异.结论 上海市高等院校本科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成绩情况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军队医学院校853名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了解军医大学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方法: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853名军医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 结果: SCL-90调查结果显示,853名本科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共59人,除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外,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P<0.01),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强迫、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四项因素. 对焦虑及抑郁者进行SCL-90和SDS,SAS的相关性检验,显示呈正相关性,表明SAS和SDS可作为评估心理问题的有效的快速筛查工具. 结论: 军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应针对强迫、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四项因素的问题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指导,避免心身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宁夏医学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心理自评量表(SCL-90)对宁夏医学院2004级1509名新生进行测试.结果 心理问题前三位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各因子分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因子均分总体趋势由低到高依次是研究生-本科生-中专生-大专生;除躯体化因子外,医学新生各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P<0.01);农村学生的各因子分高于城市学生(P<0.01),除敌对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因子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的各因子分高于男生,总均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敌对因子外,非独生子女的各因子分高于独生子女,总均分、强迫、敌对、人际关系、抑郁因子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离异和父母非离异学生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004级医学新生自评症状较多,不同教育层次新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应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使新生度过心理问题高发阶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地方医学院校实习期临床医学本科生压力源及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为实习期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使用唱丽荣等编制的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的压力源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地方医学院校24.1%学生存在中等以上压力,压力源最高为考试与就业,其他依次为知识与技能、人际关系、面对病人、医疗条件和工作负荷。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总体处于良好状况。压力源各维度的分值与心理健康的大多数因子显著正相关。结论: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期普遍存在压力,实习期间的压力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建议从就业、学业、人际关系、心理等方面对实习期学生进行指导,以便助其减轻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我校2005级1 548名新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任一因子≥2分的学生占总数的50.76%,高于全国常模水平;②各二级学院阳性症状者分布不均衡;③各因子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偏高。结论: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适时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探讨相应的干预策略。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671名贫困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并对其结果与5124名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结果:贫困女生与非贫困女生各因子分测评结果除恐怖因子、妄想症外,贫困生的其余各因子分均高于非贫困生(P<0.05或P<0.01)。结论:大学贫困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女生,需尽快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数比例也较高。研究结果对贫困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UPI和SCL-90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尽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合理的心理辅导。方法:运用UPI和SCL-90对2009级新生进行集体施测;结论:新生入学后有部分学生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出现入学适应不良。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潍坊医学院486名医学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一般健康问卷(GHQ-20)调查研究,采用通径分析研究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式。结果:研究显示,外向型和神经质人格是医学生自我肯定的影响因素;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是忧虑的影响因素;精神质、神经质和外向型人格是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应对方式对自我肯定和忧虑有影响;消极应对方式仅对自我肯定有影响。4种人格特质中,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结论:不同人格特质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也可通过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应对方式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石大玲  井玲 《医学与社会》2012,25(10):85-86
目的:分析体育运动与医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层随机对武汉某医学院536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与体育运动参与程度调查。结果: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同龄组大学生水平,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不常运动的医学生;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每周参加运动的次数、时间及运动量有着显著性差异,参加体育运动年限越长,心理疾病越少。结论:在医学生教学中强化体育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活满意度指数B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55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以探讨苏北地区医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医学类学生生活满意度低于非医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医学院校与非医学院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差异不明显,但医学类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高于非医学类学生(t=1.141,3.041),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低于非医学类学生(t= 4.893, 2.416)。SCL 90各因子与生活满意度指数呈负相关(P<0.01);因此,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指数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年级医学生身心健康差异,为构建医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实证支持。方法采用人格调查问卷(UPI和EPQ)、压力调查问卷以及身体素质调查问卷,随机对本校一年级-三年级(2010级-2008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测试调查。结果①2009级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2008级和2010级的学生差,且不同年级医学生对同一影响因素的表现不同;②医学生锻炼次数随年级升高而减少,身体素质有下滑趋势(P<0.05)。结论不同年级的医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亟待针对性地构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重视医学生的体魄锻炼。  相似文献   

16.
开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开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开封市 36 0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开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呈现出问题多而程度轻的特点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初中生 ,农村学生低于城市学生 ,男生与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应大力加强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0名贫困医学生及40名普通医学生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贫困医学生的各因子分及总均分明显高于普通学生。结论贫困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学校对他们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及对寻求帮助的态度。方法采用自编的朋辈咨询热线相关问题调查表,以完全随机路拦访问法对某工科院校本科生319名(男女比例201∶118,理工科专业占79%,其他专业占21%,年龄为(20.30±1.778)进行了调查。结果有221人(占69.3%)在最近一个月出现心理困惑,困惑的问题以学习问题(占35.1%)为主,在出现心理困惑时多数学生选择独自面对(占57.7%),较少寻求帮助,特别是很少寻求专业帮助。结论大学生心理困惑较多而不愿寻求帮助,应开展有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求助行为的主观认可,培养有问题寻求帮助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高职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制定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某高职学校2009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大学生家庭情况调查问卷以自填问卷方式进行现况调查,以SCL-90、UPI双阳性判定为"病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母亲职业为农民及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270(0.142-0.515)及0.641(0.496-0.830),学生不喜欢本专业、父母对孩子教育意见不一致及不经常和父母谈心是学生心理健康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14(1.048-2.802)、1.592(1.195-2.122)和1.327(1.029-1.712)。结论在学校进行后期干预的同时,通过家庭对尚未形成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引导,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家庭人际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家庭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家庭情况问卷对15 778名大学新生进行了测查.结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抚养者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亲友抚养者;父母不和睦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父母和睦者;父母与子女关系不良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关系良好者.结论:加强社会家庭心理卫生宣传,提高家长教育意识和水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