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40例医学生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医学生失眠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方式。方法:通过对40例医学生失眠者和53例非失眠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途径。结果:学习压力是医学生中主要的生活应激性事件,通过间接作用影响了失眠者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性的高低可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个性素质因素,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应付方式是生活应激性事件、个性影响心理健康的中间环节。结论:加强认知心理治疗和改变医学生失眠者的不良应付方式可能是治疗和预防其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就诊的60例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为期6周的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只接受药物治疗,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干预前、后的测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SCL总分(t=-2.494,P0.05)、躯体化(t=-2.705,P0.01)、人际敏感(t=-2.119,P0.05)、抑郁(t=-3.469,P0.01)、焦虑(t=-2.552,P0.05)、附加因子(t=-2.749,P0.01)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俞爱月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118-119
目的 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同者的人格特征。方法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医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在16种人格因素中和7个次级因素中,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不良者有17个存在着显著差异,1个有差异。结论 心理健康水平高者人格较健全,反之则不健全。 相似文献
4.
短睡眠者与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生理和心理活动差别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短睡眠者,失眠症患者和睡眠正常者的睡眠生理及心理活动特点,并对失眠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三组对试选用MMPI人格评定,昼间心理生理唤醒实验,人睡前情评定及多导睡眠图整夜睡眠描记。结果:短睡眠组的睡眠潜伏期长于失眠症组,睡眠总时间和睡眠效率与失眠症组无显著差别;但醒起时间,醒觉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分显著低于失眠症组,与睡眠正常组无显著性判别,MMPI评定,短睡眠组在疑病,抑郁,癔病及精神衰弱项目分低于失眠症组,与睡眠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别,社会内向性项目分低于失眠症组和睡眠正常组,轻躁狂项目分高于失眠症组和睡眠正常组,短睡眠组的夜间人睡前焦虑水平低,白天心理生理唤醒值与睡眠生理指标的相关系数低于失眠症组。结论:短睡眠者的睡眠潜伏期长,睡眠总时间短,但睡眠质量好,人格特征,夜间情绪水平接近正常人。 相似文献
5.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245名医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7.5%~28.4%。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偏执和抑郁。不同年级中,以第一、二、五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最多,也最严重。第一、二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敌对,而五年级学生则主要恐怖、焦虑和躯体不适。不同性别学生和主要心理问题男生以偏执和敌对为主,女生以抑郁、焦虑和恐怖为主。作者建议在医学院校成立心理保健咨询机构、对保障医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慢性失眠症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睡眠行为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调查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特征、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源 ,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62名慢性失眠症男女患者和配对睡眠正常者完成睡眠行为特征量表 (包括有无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情绪焦虑三个分量表 )、应对方式和I—E心理控制源量表评估。结果 :慢性失眠症组与睡眠正常组比较有更多的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 (t =8 96,P <0 0 1)和夜间情绪焦虑 (t =3 7 61,P <0 0 1) ,应对方式在解决问题因子分 (t =6 3 6,P <0 0 1)和自责因子分 (t =4 17,P <0 0 5 )分别低于和高于睡眠正常组 ,I—E心理控制源量表分高于睡眠正常组 (t =4 5 ,P <0 0 5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失眠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和非功能性睡眠行为与解决问题、心理控制源有相关性 (P均 <0 0 1)。结论 :慢性失眠症患者存在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情绪焦虑。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源与睡眠正常者比较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能力低 ,心理控制源外控。解决问题方式和心理控制源外控可能对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和非功能性睡眠行为的形成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医学生失眠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理社会因素与医学生失眠症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应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应付方式问卷和生活事件问卷 ,对 4 5例医学生失眠症患者和 4 5例正常对照者的个性特征、应付方式、生活事件和慢性精神紧张程度等心理社会因素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失眠症患者的EPQ内 -外倾评分低于对照组 ,而其EPQ神经质评分、消极心理应付评分、生活事件总频数、负性生活事件频数和慢性精神紧张程度都高于对照组(p <0 .0 5 ) .结论 医学生失眠症患者存在着某些个性、心理应付机制欠佳 ,并可能遭遇了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因素与医学生失眠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应付方式问卷和生活事件问卷,对45例医学生失眠症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者的个性特征、应付方式、生活事件和慢性精神紧张程度等心理社会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失眠症患者的EPQ内-外倾评分低于对照组,而其EPQ神经质评分、消极心理应付评分、生活事件总频数、负性生活事件频数和慢性精神紧张程度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学生失眠症患者存在着某些个性、心理应付机制欠佳,并可能遭遇了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改善睡眠质量的主要临床机制和针灸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法,依据针灸处方原则选穴,主穴加接KWD-808Ⅰ型脉冲电疗仪;配穴结合补泄手法,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30-40 min,10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利用匹兹保睡眠质量指数积分对睡眠质量进行评判;利用多导睡眠图检测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利用自拟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表对治疗中、治疗后1个月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针灸能明显提高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白天社会功能,能戒减服用安眠药的次数和用量(P0.05);针灸对断裂破碎的睡眠结构有一定的修复作用(P0.05),同时,针灸相对或绝对地延长了慢波睡眠的时间和快动眼睡眠时间(P0.05);没有发生类似安眠药的宿醉、成瘾性、日间警醒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0%),但1个月内的失眠反跳率达32.14%。结论:针灸能够一定程度地修复睡眠结构,重构睡眠的连续性,并能延长慢波睡眠时间和快动眼睡眠时间,这是针灸提高睡眠质量的主要临床机制;针灸治疗慢性失眠症是安全的、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采用SCL-90对医学本科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25.60%的人有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与卫校生、军医大学生和常模比较。结果显示:卫校生〉医学院学生军医大学生〈常模。提示加强医学生心理教育,探索适合其特点的教育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分析构建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SCL-90量表、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和应对方式问卷在同一时段,以班级为单位对761名中职生进行施测。结果①解决问题和自责分别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预测作用(t=-2.468,P<0.05;t=9.784,P<0.001);②人格特质中的稳定性、恃强性、幻想性、忧虑性和紧张性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分别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预测作用(t=-3.460,2.668,P<0.01;t=-2.150,2.304,P<0.05;t=4.364,P<0.001)。结论个体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人格同时对两者有直接作用,而且人格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通过结构方程进行检验,结构模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2.
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 :了解医学生心身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不含“精神病因子”)、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CPS)、自编生活事件条目对 877名医学生进行调查 ;并对其中 2 4 0名医学生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测试。结果 :①除敌意外 ,医学生的其他七项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 (P <0 .0 1) ;医学生的恐怖因子均分高于中国大学生样本 ,焦虑、敌意、偏执三项因子均分低于大学生常模 ,其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其中 11.6 %的医科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身症状 ,较为常见的心理症状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②神经质、生活事件与SCL - 90各因子普遍有较大的正相关 ,积极应对与部分因子负相关 ,消极应对与部分因子正相关。结论 :部分医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身症状 ,且主要与情绪不稳定性 ,应激性日常生事件 ,不恰当的应付方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杨帆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11-512
目的 了解军校部队生与地方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和应对方式等情况,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临床本科的部队生与地方生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部队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好于地方生,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轻于地方生,性格相对外向,且处事相对稳重,应对方式以积极成熟的为主,统计学检验P<0.05或P<0.01.结论 军人的责任感与自豪感有助于部队生的心理健康,而对军事化管理出现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是地方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特点及关系。方法: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山东460位老人施测,并用SPSS 16.0予以统计分析。结果:(1)独居的老人在SCL-90中的某些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寡居老人和非空巢老人(F=3.654,5.361,4.699,3.874,3.031,3.121,6.067,3.301;P0.05);(2)在CSQ量表中,寡居老人在解决问题因子和自责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3.512,4.416;P0.05),而另外两组之间没有差异;(3)空巢老人在SCL-90中的总均分与E量表和求助因子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与其他因子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218,0.544,-0.225,0.329,0.260,0.243,0.217;P0.01)。结论:(1)独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寡居老人和非空巢老人;(2)寡居的老人倾向于放弃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易产生自责心理;(3)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内外向没有显著联系,但与神经质、精神质和应对方式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中师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中师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付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和应付方式量表进行测查。结果 :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方式与SCL - 90各因子呈负相关 ,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与SCL- 90各因子呈高度正相关。有心理问题组与无心理问题组在“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 :采用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中师生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职校低年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心理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SCL-90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对其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和心理满意度进行测试。结果男生比女生更多的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并存在显著性差异(t=-2.516,P<0.05)。男生负性情感多于女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t=2.010,P<0.05);职校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低,30.8%有轻度心理问题,男女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精神病性、其他和总均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分和总均分存在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独生子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的偏执因子、心理满意度的正性情感维度有显著性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的所有因子及情感平衡维度均有非常显著性正相关,与负性情感维度存在非常显著性负相关(P<0.01)。结论职校低年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心理满意度有密切关系;过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情感平衡的维持。 相似文献
17.
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伟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16-217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应对方式问卷、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 1 6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和大学生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两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影响 ,父母养育方式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似乎比通过应对方式所产生的间接作用更强一些。结论 研究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探讨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原军超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4):306-308
目的探讨不同背景下大学生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一般背景调查问卷封2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各不同背景下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幻想、自责、解决问题三应对方式因子对心理健康有显着影响。结论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培养.应特别注重幻想、自责、解决问题三个因子。 相似文献
19.
军校医学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 :探讨军校医学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SCL - 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应付方式问卷测试某军校医学生 30 9名。结果 :SCL - 90各因子与生活事件大部分因子平均刺激量呈正相关 (P <0 .0 1) ,与成熟应付方式呈负相关 ,与不成熟应付方式呈正相关 (P <0 .0 1)。生活事件的应激量也与成熟应付方式呈负相关或弱相关 ,与不成熟应付方式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0.
青年天主教徒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青年天主教徒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特质应对问卷(TCSQ)、EPQ、SCL - 90对 37名青年天主教徒及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 :⑴青年天主教徒PC得分明显高于NC得分 ;EPQ结果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SCL - 90总均分及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⑵NC得分与P、N、L量表分与SCL - 90总均分及某些因子分呈显著相关 ;⑶NC和N维度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 :⑴青年天主教徒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较为积极 ;⑵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人群稍差 ;⑶NC和情绪不稳定是影响青年天主教徒心理健康的两个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