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9-23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9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伴有神经源性膀胱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34例患者在间歇开放导尿(保留导尿管)的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观察组改用间歇清洁导尿,余同对照组。1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及并发尿路感染情况,并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均优于治疗前;其中对照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量有所减少,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较前增加(P0.05),而膀胱顺应性较前稍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22例;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歇清洁导尿、神经肌肉电刺激,辅以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施以清洁性导尿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最大排尿量、残余尿、泌尿系感染和肾积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较对照组比较,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期间无患者发生肾积水。结论泌尿系感染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安晓蕾  王淑秀 《现代医学》2014,(9):1047-1050
目的:探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126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法或间歇导尿法,治疗期间进行膀胱训练;电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法。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个月时单次尿量、72 h尿次、72 h总尿量、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BS、LUTS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电刺激组单次尿量、72 h尿次、72 h总尿量、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电刺激组BS、LUT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电刺激组尿潴留总有效率、尿失禁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施以清洁性导尿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最大排尿量、残余尿、泌尿系感染和肾积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较对照组比较,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期间无患者发生肾积水。结论泌尿系感染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吴莹  李雨峰  朱世琼  刘昌桃  艾艳  余茜 《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针灸及间歇导尿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加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测定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组给予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及导尿管拔除成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膀胱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拔除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拔除尿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neurogenic bladder ,NB)患者间歇导尿(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IC),实施计划饮水的方案。方法:SCI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学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 ASIA)2011年标准;NB符合亚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的诊断标准。1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61例,观察组69例;均采用各种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积极干预,实施IC前2天进行计划饮水。2组患者实施饮水计划后IC第1天及30天后进行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最大自主排尿量、膀胱残余尿量的测定,下尿路功能评分按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 )评分。结果:经过30天2组患者膀胱容量均达到生理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自主排尿量增多,残余尿量均减少、膀胱压力、LUTS评分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t=1.72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导尿,定时完全排空膀胱,必须实施饮水计划。能提高膀胱的顺应性,降低膀胱压力,维持膀胱生理容量,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学创新》2014,(31):12-14
目的:观察尿道外括约肌牵张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存在神经源性膀胱的40例男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单纯间歇导尿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单纯间歇导尿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球囊牵张尿道外括约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 h间歇导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尿道压、排尿方式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最大尿道压及排尿方式等方面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道外括约肌的牵张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可以减少间歇导尿次数、减小尿道流出道阻力、降低残余尿量,有利于自主排尿恢复;该技术具有安全简便易于操作,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选择性高等优点,便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结合盆底肌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某三甲骨专科医院2019年06月--2021年06月收治入院脊髓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常规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常规组采用日常常规护理(留置导尿术、清洁间歇导尿术、Crede手法、盆底肌训练等)+盆底肌电刺激等疗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盆底肌电刺激+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联合进行治疗护理。在干预前及干预后4周、12周、24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自主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日排尿次数)、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24周后患者的膀胱功能的各项指标及生活质量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对患者膀胱功能重建、提高生存质量、树立自信心、重返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方法改进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改进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改进的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间隙性清洁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应用针灸配合间隙清洁导尿法,对照组则应用间隙清洁导尿法,5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功能重建(残余尿量)及实验室指标(菌尿发生率)。结果实验组17例排尿功能重建(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对照组7例;实验组菌尿发生3例,对照组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间隙性导尿更能维持膀胱的正常生理状态,减少残余尿量,减少泌尿系细菌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病人间歇清洁导尿的护理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病人,采用间歇清洁导尿术及手法刺激,并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测量病人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22例病人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并可自主控制排尿。结论间歇清洁导尿可改善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疗法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患者45例按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性损伤分为两组,两组分别按随机数字各表分为两组:完全性损伤针刺组12例,对照组12例,不完全性损伤针刺组11例,对照组1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及间歇性清洁导尿;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及间歇清洁导尿,疗程为20d。治疗前后采用简易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法测出残余尿量;记录患者自主及辅助方式排尿次数,奥昔布宁类药物使用量。结果治疗前后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中的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减少率,自主及辅助方式排尿次数增加率以及奥西布宁类药物使用减少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膀胱容积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间歇性清洁导尿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就诊的30例低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奇偶排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奇数对照组患者仅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偶数观察组患者在行间歇性清洁导尿的同时加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比较2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改善(P<0.01),观察组残余尿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性清洁导尿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能够更好地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残余尿量,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骶管内药物注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4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骶管内药物注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Crede手压法、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骶管内药物注射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骶管内药物注射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两种训练法在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为参考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术治疗,观察组行间歇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自主排尿量和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量和残余尿量接近,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自主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则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组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间歇导尿术与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自主排尿量,减少尿量残留,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杨龙飞  王彦彬  宋晨  李军华  楼扬锋  季泽益 《浙江医学》2021,43(24):2679-2671,2684
目的观察骶神经磁刺激(SMS)治疗带状疱疹引起的排尿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因带状疱疹引起排尿困难至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3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皮肤科相应对症治疗+留置导尿+膀胱功能训练)19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SMS治疗)2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SMS治疗带状疱疹引起的排尿困难效果良好,可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病人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针灸,2组干预时间为8周,比较2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2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溴吡斯的明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2组(n=25)。对照组给予甲钴胺、依帕司他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溴吡斯的明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0、60 d分别检测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结果经过30 d治疗,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增加明显,残余尿量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2组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指标改善更显著。结论溴吡斯的明可明显改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逼尿肌的肌无力,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耳穴压籽联合神阙穴药敷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耳穴压籽联合神阙穴药敷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国际神经源性膀胱障碍的间歇导尿法治疗,治疗组在采用间歇导尿治疗基础上加用耳穴压籽联合神阙穴药敷疗法,观察2组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RU、MBC的变化、尿中白细胞数的变化和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的变化,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2组尿中白细胞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RU减少、MBC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耳穴压籽联合神阙穴药敷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能降低泌尿系感染概率,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