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不同种质黄芩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我国不同种质黄芩的质量,优选黄芩的优良品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种质黄芩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山东蒙阴、泰安、莒县等地的黄芩总黄酮含量高,在20%以上;甘肃黄芩(S.baicalensis Georgi)总黄酮含量为14.68%,沙滩黄芩(S.strigillosa Hemsl.)含量很低,仅1.78%。结论黄芩中总黄酮含量与种质、产地、生长时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黄芩苷及联合左氧氟沙星(LFX)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生物被膜(BF)的影响.方法 以临床分离S.a菌株17546为实验菌株,构建生物膜体外模型;分为空白组、黄芩苷组、LFX组、黄芩苷+LFX组;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及杀菌浓度;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及扫描电镜(SEM)观察BF形态.结果 S.a17546培养3d后可形成早期的BF.药物作用12h后BF内活菌计数示:LFX、黄芩苷单独作用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空白组、LFX单独作用组相比,黄芩苷+LFX组活菌计数均明显减少(P<0.05).CLSM示黄芩苷+LFX组与空白组、LFX单独作用组相比,死菌明显增多.SEM示黄芩苷+LFX组与空白组、LFX单独作用组相比菌数及胞外基质均显著减少.结论 黄芩苷在体外对S.a BF具有破坏作用,与LFX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强LFX对BF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医药界中对黄芩属(Scutellaria L.)植物,主要用了一种,即黄芩S.baiclensisGeorgi.的地下部分,由于药材资源的短缺,需要寻找新的资源。而多齿黄芩S.polyodonJuz.早有人报道有黄酮类化合物。作者研究了多齿黄芩地上部分的黄酮类及这些化合物在各器官中的定位和药材的形态解剖特征。研究的材料(叶、花、8cm未木化的枝)于1987~1988年5~6月  相似文献   

4.
mTOR信号通路介导黄芩苷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黄芩苷抑制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芩苷(0.01~ 100 μg/ml)对体外培养的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分析检测被黄芩苷干预的HCT 116细胞的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浓度为1~ 100 μg/ml的黄芩苷处理组明显抑制HCT 116细胞的增殖(P<0.05).用100μg/ml黄芩苷处理后,增殖相关的蛋白mTOR、p70S6K、S6、eIF4E表达明显下调(P<0.05),4E-BP1表达明显上调.p-mTOR(Ser2448)、p-S6(Ser235/236)、p-4E-BP1(Thr37/46)的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结论 黄芩苷能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来抑制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汉黄芩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肾组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髓样相关蛋白8(S100A8)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15mg/kg)、汉黄芩素低、高剂量组(50、100mg/kg),每组12只;模型组、厄贝沙坦组、汉黄芩素低、高剂量组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厄贝沙坦组、汉黄芩素低、高剂量组于建模成功后第1天开始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持续给予8周,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试验结束后,测定24h尿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糖,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及蛋白免疫印迹(WB)法测定肾脏RAGE、S100A8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BUN、Scr、24h尿蛋白、血糖、肾脏组织RAGE、S100A8 mRNA和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组、汉黄芩素低、高剂量组大鼠BUN、Scr、24h尿蛋白、血糖、肾脏组织RAGE、S100A8 mRNA和蛋白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且随着汉黄芩素剂量的增加,汉黄芩素低、高剂量组大鼠BUN、Scr、24h尿蛋白、血糖、肾脏组织RAGE、S100A8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汉黄芩素低、高剂量组大鼠BUN、Scr、24h尿蛋白、血糖、肾脏组织RAGE、S100A8 mRNA和蛋白水平高于厄贝沙坦组(P<0.05)。结论 汉黄芩素对大鼠糖尿病肾病具有明显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汉黄芩素可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RAGE、S100A8 mRNA和蛋白产生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 cutellaria ba ica lensisG eorg i的干燥根,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泄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成分有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1]。因此,研究制定此3种成分含量的药材标准,对提高黄芩的整体质量水平有很大的意义。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中[2],仅对黄芩中的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本实验利用RP-HPLC梯度洗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可为黄芩药材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1仪器、试药和材料W aters高效液相色…  相似文献   

7.
黄芩S cutellaria ba ica lensis G eorg i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药,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主要的活性成分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血安胎、抗菌、抗病毒、美白、防晒等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各省[1,2]。随着黄芩用量加大,资源破坏严重,野生资源锐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黄芩已被我国列为三级保护濒危植物,栽培黄芩已成为我国黄芩药源的主要来源[2]。虽然许多学者做了大量有价值的黄芩野生驯化研究工作,但尚缺乏系统性的全面研究。本文概述了我…  相似文献   

8.
黄芩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氧化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芩(Baikal Skullcap Root)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黄芩组,每组按再灌注时间(1h、3h、6h、12h)分为4个时相,每组各时相为5只。制作70%肝缺血再灌注模型,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常规病理及电镜下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黄芩组及IR组各时点ALT、AST、LDH及AI较同时点S组高,IR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芩组及IR组各时点SOD较同时点S组低,IR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芩组及IR组肝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损害重于S组,IR组最重。结论肝缺血再灌注造成了肝细胞明显损伤,黄芩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珏  路通  谢林  刘晓东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0):2042-2046
目的 研究大鼠给予黄连解毒汤(HJD)、黄芩提取物及黄芩苷后,血清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经时变化及抗氧化作用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相关性。方法 以HPLC法同步监测血清黄芩苷、汉黄芩苷的水平,求算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并将含药血清抗氧化作用的效应-时间曲线下面积(AUE)与对应的AU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JD、黄芩提取物及黄芩苷的lgAUC-AUE均呈近似“S”形曲线。结论 HJD、黄芩提取物及黄芩苷的抗氧化作用与血清黄芩苷、汉黄芩苷水平呈正相关,黄芩苷可能是HJD及黄芩抗氧化作用的活性成分,汉黄芩苷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黄芩素联合U0126促进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黄芩素和U0126处理人膀胱癌T24细胞株,(1)CCK8检测细胞增殖;(2)流式细胞仪检测T24细胞周期的变化;(3)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4)流式细胞仪检测早期细胞凋亡和晚期细胞凋亡;(5)Real Time PCR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6)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黄芩素或U0126浓度越高,T24细胞增殖能力逐渐下降(P<0.05);不同浓度的黄芩素刺激人膀胱癌细胞株T24,T24细胞数量随浓度上升而逐渐减少(P<0.05);黄芩素与U0126联合处理组的T24细胞株S期的细胞数量显著低于黄芩素、U0126单独处理组(P<0.05);黄芩素与U0126联合处理组的T24细胞株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均显著高于黄芩素、U0126单独处理组(P<0.05);黄芩素与U0126联合处理组的T24细胞株ERK1/2、Bcl-2和P38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黄芩素或U0126单独处理组(P<0.05);黄芩素与U0126联合处理组的T24细胞ERK1/2、P38的磷酸化水平以及Bcl-2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黄芩素或U0126单独处理组(P<0.05).结论 黄芩素和U0126均可显著抑制人膀胱癌细胞增殖,诱导T24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且两者具有协同效应.因此,黄芩素和U0126可用于治疗膀胱癌.  相似文献   

11.
黄芩是一种传统中药,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其有效成分为黄酮类.目前从黄芩中提取并鉴定出结构的黄酮类成分已有十几种,其中含量较高的是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汗黄芩苷及其苷元汗黄芩素.药理研究已证明,黄芩苷有抑菌、清热、降压、镇静、利尿、利胆、抗炎、抗变态反应等活性.本文找出了利用黄芩苷的清热、抗炎作用制成的眼用制剂黄芩苷溶液稳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中黄芩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中黄芩苷的影响.方法 对热浸法和冷浸法炮制的黄芩,采用定性、定量方法对其主要成份黄芩苷进行分析.结果 定量分析:热浸法黄芩中黄芩苷含量为5.06%(n=5),冷浸法黄芩中黄芩苷含量为0.89%(n=5):定性分析:薄层色谱显示冷浸法黄芩无黄芩苷斑点,而热漫法黄芩黄芩苷斑点明显.结论 两种炮制方法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有明显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药黄芩提取物黄芩素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s)增殖和成骨分化功能的影响。 方法:原代培养hPDLCs,向hPDLCs中分别加入浓度为0.3125、0.625、1.25 μmol/L的黄芩素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不加黄芩素。MTT法检测黄芩素对hPDLCs增殖的影响后,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茜素红S 染色、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研究黄芩素对hPDLCs ALP活性、矿化结节形成、I型胶原(Col-I)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黄芩素对hPDLCs增殖均无明显影响;各浓度黄芩素组均表现为ALP活性上升;同时骨向诱导21 d后可见黄芩素组矿化结节形成增加,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25 μmol/L黄芩素组形成矿化结节数量最多;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浓度黄芩素组Col-I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上升,7 d时随浓度的增加其表达上升,1.25 μmol/L黄芩素组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凉膈散中黄芩苷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制定凉膈散中黄芩苷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对凉膈散中黄芩苷进行测定,测定波长λS=282nm;参比波长λR=360nm。[结果]黄芩苷含量为0.85%~O.97%。[结论]该法简便,灵敏,可作为该成药黄芩苷的质量控制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河北承德产黄芩植株不同部位野黄芩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河北承德隆化县黄芩GAP种植基地产黄芩植株不同部位(根、茎、叶、籽种壳)野黄芩苷的含量.色谱条件:柱温20.0℃、流动相甲醇∶水∶甲酸(20∶80∶0.4)、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335nm.结果:承德产黄芩植株根、茎、叶、籽种壳中野黄芩苷的含量分别为0.94%、12.57%、10.54%、1.89%.结论:野黄芩苷在黄芩植株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为茎>叶>籽种壳>根.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中药复方制剂对解脲支原体抑制作用时,我们对黄芩提取物黄芩甙进行了解脲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黄芩甙具有抑制解脲支原体生长的特性.为此,我们以单味中药黄芩、黄连、黄柏作为对照药物,与单体黄芩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黄芩甙抑制解脲支原体作用的敏感程度高于黄芩、黄连、黄柏3味中药,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属唇形科植物,传统药用部位为根,是中药发展历程中研究较为深入的一味药.从药用植物学角度讲,黄芩主要有根、茎叶、种子和种壳4个部位,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解热、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等药理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于黄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和黄芩野生资源的枯竭,黄芩不同部位研究由黄芩根、茎叶扩展到黄芩种子和种壳.  相似文献   

18.
黄芩根及其茎叶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芩又名腐肠、泾芩、条芩等,多年生草根植物.传统根入药,性寒,味苦,归肺、胆、胃、大肠等经,具有清热燥湿、泄火清心、凉血活血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根提取物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爱滋病、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黄芩除了根的广泛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它的茎叶研究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植化研究发现,黄芩茎叶的主要成分也是黄酮类化合物,已经确定的三个单体成分是野黄芩苷(主要成分)、白杨素-7-O-D-葡萄糖磷酸苷和黄芩苷.而黄芩茎叶黄酮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芩茎叶黄酮也具有较强的抗炎、抗氧化、抑制肿瘤和较强的记忆改善作用.综合黄芩全草研究现状,就近年国内外对黄芩根及其茎叶的药理学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主产于北方,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本经》记载黄芩具有“主诸热黄疸、肠癖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的功效,用于治疗发热烦躁、肺热咳嗽、泻痢热淋、湿热黄疸、胎动不安、痈肿疮毒等症[1].近年来随着对黄芩组成成分和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抗炎和镇静等功效,也有研究表明黄芩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的主要成分为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苷、黄芩黄素[2].本文综合国内外关于黄芩的研究报道,对其抗肿瘤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黄芩中19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比例为指标,考察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野生黄芩与栽培黄芩的差异,为黄芩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C-C18柱(4.6mm×250mm,5μm,Agilent)、梯度洗脱方法进行色谱分离,以面积归一化法分析赤峰、山东野生和不同栽培期黄芩中19种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赤峰、山东野生黄芩和栽培黄芩均含有19种黄酮类成分;野生黄芩与不同年份的栽培黄芩以及不同地区的黄芩比较,19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比例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药材中成分的含量比例和产地均应作为中药质量控制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