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代表了一组抗雌激素药物,在特异的靶组织如:骨,脂类及脂蛋白中发挥激动作用,而在子宫内膜及乳腺表现为拮抗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讲,这类药物在维持骨密度,降低骨疏松在骨折及冠心病发生危险的同时,又能降低了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发生的危险,雷洛昔芬短期治疗的资料显示,它具有保护骨质及减轻脂质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这类药物能否降低乳腺癌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保健医苑》2006,(8):56-56
最近,上海肿瘤研究所一项调查研究显示,饮绿茶对绝经前妇女预防子宫内膜癌有一定作用。每周饮茶7次以上,患子宫内膜癌危险降低20%,饮茶而不饮酒、不吸烟,罹患子宫内膜癌危险降低23%;每月饮茶200克以上,危险度降低30%。绿茶可能通过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而减少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另外茶多酚可以提高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起到预防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孕激素与他莫西芬合用降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莫西芬由于其本身的优势仍是激素依赖型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用药,也是雌激素受体阳性、原发性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首选药物。乳腺癌患者在长时间服用他莫西芬后,可增加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孕激素不仅可以治疗乳腺癌,而且在口服避孕药、雌孕激素替代疗法中,孕激素有保护子宫内膜的作用。该文意在探讨长期口服他莫西芬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加服小剂量孕激素降低子宫内膜异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口服避孕药对健康的益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服避孕药除了具有避孕作用之外,还有许多非避孕益处,如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与卵巢囊肿发生的危险,预防结肠直肠癌、乳腺良性疾病与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减少异位妊娠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还有助于保护骨质密度,减少骨折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5.
肥胖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的肥胖与子宫内膜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 ,调查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6月确诊的上海市区 4 97例 30~ 6 9岁子宫内膜癌病例和 4 97名对照的发育史 ,并进行身体测量。结果 青少年时期的身高和体重与子宫内膜癌未见显著性关联 ;除2 0岁左右外 ,成年各阶段的体重指数 (BMI)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体重增加 >7.5kg显著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 ,但体重增加比例为 15 %以上只在 4 0~ 5 0岁年龄段有显著意义。 2 0~ 30岁的体重减轻对子宫内膜癌有保护作用。体重、BMI、腰围臀围比 (WHR)的测量值大均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身高、坐高身高比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无关。结论 青少年时期肥胖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无显著联系 ,而成年时期的肥胖程度和体脂的分布均是独立危险因素。 30岁前后体重变化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口服避孕药除了具有避孕作用之外,还有许多非避孕益处,如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与卵巢囊肿发生的危险,预防结肠直肠癌、乳腺良性疾病与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减少异位妊娠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还有助于保护骨质密度,减少骨折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7.
口服避孕药对健康的益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服避孕药除了具有避孕作用之外,还有许多非避孕益处,如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与卵巢囊肿发生的危险,预防结肠直肠癌、乳腺良性疾病与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减少异位妊娠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还有助于保护骨质密度,减少骨折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表达改变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抑癌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51例子宫内膜癌和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对5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5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率和微血管密度,平均值分别为43.1%、76.5%、35.32±10.09,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8.817、19.636,t=34.254,均P<0.05)。抑癌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关系。子宫内膜癌生存时间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表达有关;但肌层浸润、手术病理分期、微血管密度表达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P<0.05)。抑癌基因PTEN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高表达和抑癌基因PTEN表达降低可能是参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表达是评价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但肌层浸润、手术病理分期、微血管密度是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肥胖与癌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研究表明,肥胖可增加某些癌症发生的危险性,肥胖和癌症的关系可源于脂肪分布或性激素水平等因素,高脂肪、低纤维膳食与癌症有关。已知肥胖可通过使雌激素水平升高、孕激素水平降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肥胖也可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但证据不足。性激素、胰岛素、营养等因素是乳腺癌发生的病因,肺癌的发生率则与体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肥胖增加发病危险 肥胖,特别是绝经后肥胖,明显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体重大于90千克与小于60千克的妇女相比,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相对危险度高出17.1倍;体重超过正常的15%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可增加3倍。值得注意的是,晚年肥胖及矮胖型身材更危险。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规范糖尿病的预防、筛查与治疗,可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四位[1].世界各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差异较大,也说明许多危险因素是可以纠正的,根据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可分两类: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与肥胖、月经生育史、激素治疗、吸烟饮酒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干预加以改变的,因此为子宫内膜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相关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也更趋于年轻化[1],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流行病学显示子宫内膜癌与代谢综合征、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药物激素、月经史与生育史、吸烟与饮酒、饮食保健品等作用因素有关,本文针对以上提及的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临床医生对具有子宫内膜癌发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予以早期关注。1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是子宫内膜癌三联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及改善预后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接收的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女性15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4例,收集入选者自身基本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妊娠情况、恶性肿瘤家族史等,分析自身情况对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影响。结果 7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年龄50~59岁、合并糖尿病、BMI≥25 kg/m~2、恶性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子宫内膜癌发生比例分别为58.67%、66.67%、65.88%、78.57,高于其他年龄段,无糖尿病史、BMI25 kg/m~2及有恶性肿瘤家族史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59岁、合并糖尿病、BMI≥25 kg/m~2、恶性肿瘤家族史均为子宫内膜癌发病重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应针对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女性进行常规子宫内膜癌筛查,做到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活检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术后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及病理特点,为寻找子宫内膜增生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可预测性因素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7年3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术前诊刮为子宫内膜增生并行子宫切除术的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将并发子宫内膜癌的65例患者归为病例组,未并发子宫内膜癌的81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并发子宫内膜癌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果 146例患者中并发子宫内膜癌者65例占4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OR=2.937,P=0.049)、BMI(OR=2.526,P=0.050)、糖尿病(OR=2.296,P=0.041)、活检病理类型(OR=3.062,P=0.009)。存在1种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OR=2.324,P=0.035),当危险因素增多至2个、3个、4个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高更显著(OR=3.856、P=0.017;OR=5.524、P=0.006;OR=6.859、P=0.001)。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病理以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分化、病理分期Ⅰa期、浅肌层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阴性多见,随访期间未见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年龄、肥胖、糖尿病和术前活检为复杂性不典型增生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因素。临床上对于年龄较大、肥胖、合并糖尿病及术前活检为复杂性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应警惕其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较高,可考虑术中冷冻病理切片来进一步确定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16蛋白表达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和P16基因缺失突变和点突变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分别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及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检测P16蛋白和P16基因缺失突变和点突变。结果:①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②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6基因缺失突变率高于点突变率。结论:①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16蛋白缺乏与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失控及分化不良紧密相关;②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与P16基因缺失突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率逐渐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保留生育功能成为这些年轻患者的迫切需求,目前保守治疗常用的药物为孕激素类药物。长期大剂量使用孕激素类药物可导致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孕激素耐药,子宫内膜癌对孕激素耐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临床资料显示三苯氧胺可提高子宫内膜癌细胞腺体及间质细胞内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三苯氧胺与大剂量孕激素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能增加子宫内膜癌患者保守治疗的成功率。本文检索相关文献,就三苯氧胺对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周美浓 《中国卫生产业》2013,(14):156-156,158
目的探究脂联素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分析和研究其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分别收集到36例病例和23例病例,选择体检健康的2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分别检测三组患者的血清脂联素的表达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脂联素在子宫内膜癌临床病例参数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的血清脂联素表达水平明显小于健康妇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清脂联素的表达水平明显小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无淋巴结转移者血清脂联素的表达水平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联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型无关。结论血清中高水平脂联素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癌发生具有保护作用,血清脂联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也可能是子宫内膜恶性转变以及子宫内膜癌发生、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内节育器(IUD)使用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上海市区1997年1月~2000年12月间确诊、年龄在30~69岁之间的子宫内膜癌患者(n=1204)和普通对照人群(n=1212)的一般情况、月经生育史、饮食、个人生活习惯、口服避孕药(OC)及宫内节育器使用情况、疾病及家族史等。采用非条件Logisfic回归模型分析宫内节育器使用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上海市区女性所使用的宫内节育器类型主要为金属环和V型塑料环。分别占使用者的68.1%和20.7%。与从未使用过宫内节育器的女性比较,使用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显著降低。调整后OR=0.57(95%CI=0.47~0.69),且随使用时间增加而降低。分层分析显示,在从未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中,曾使用IUD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降低,OR=0.51(95%CI=0.41~0.64)。结论绝经前后女性使用宫内节育器可能会降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口服避孕药与妇科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服避孕药含雌、孕激素,对乳腺、卵巢及子宫肿瘤的发生是否有影响。本文就近5年来有关口服避孕药致乳腺癌、卵巢功能性囊肿、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及子宫纤维瘤的国外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