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连市1951~200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大连市 195 1~ 2 0 0 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 ,掌握其流行规律 ,制定防制对策。方法 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结果  195 1~ 2 0 0 2年全市共发生乙脑 790 2例 ,年平均发病率 3 .49/10万 ,先后出现 5次流行高峰 ;疫情呈散在分布且相对集中的特点 ,庄河、普兰店、瓦房店发病率最高 ,占全市总病例数的 68.43 %;8、9月份发病最多 ,占病例总数的 94.0 1%;乙脑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大连市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结论 接种乙脑灭活疫苗 ,清除蚊虫孳生地 ,可有效控制乙脑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首都国际机场周边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布情况,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机场周边2000 m范围内选取7个监测点,采用国家标准GB/T 23797-2009中的二氧化碳诱蚊灯法,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对首都机场周边2011-2013年三带喙库蚊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蚊密度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使用Pearson秩相关对2013年5-10月三带喙库蚊密度与乙脑发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年来共捕获成蚊88 789只,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80.54%,三带喙库蚊占18.89%;2011-2013年三带喙库蚊年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4.31、1.62和13.01只/ (灯·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9,P>0.05);3年来,仅8-10月能够捕获三带喙库蚊,月平均密度分别为1.04、32.00和1.15只/ (灯·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1,P<0.01);9月三带喙库蚊密度明显高于8月和10月,其中9月中旬密度最高;7个监测点均有三带喙库蚊捕获,密度在0.44~41.09只/ (灯·h)之间,其中居民区密度最低,温榆河水系密度最高,7个监测点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68,P>0.05)。3年来,仅2013年9-10月首都机场所在地顺义区报告3例乙脑病例,三带喙库蚊密度与乙脑发病呈正相关关系(rs=0.898,P=0.015)。结论 首都机场周边三带喙库蚊构成及密度水平均较高,河边等野外环境是其栖息的主要场所,蚊虫活动高峰时间(8-9月)与乙脑疫情的发生时间相一致,蚊密度与乙脑发病呈正相关,应加强对三带喙库蚊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应用模糊数学优选乙型脑炎主要蚊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猪厩、人房分离的淡色库蚊乙脑带毒株与猪厩,牛房分离的三带喙库蚊乙脑带毒株,应用模糊数学在三个监测点的蚊群数据集合,分析乙脑蚊媒种群数量变动。结果在家畜与人之间乙脑病毒传播媒介是淡色库蚊,在家畜间乙脑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三带喙库蚊。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我省各地的主要蚊种构成不尽一致,但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普遍存在,且为主要蚊种之一。淡色库蚊的密度高峰与乙脑发病高峰相一致,比乙脑发病高峰早约一个月左右。从新安县淡色库蚊中分离到一株乙脑病毒,其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300,白然带毒率为3.48‰±0.00347。初步认为淡色蚊可能为我省乙脑流行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三带喙库蚊与乙脑的流行关系密切,不排除其作为我省乙脑流行主要传播媒介的可能性。各地仔猪的乙脑抗体50%阳转日的早晚有所差别,反映了各地乙脑发病强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蚊媒密度及消长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的相关性,为乙脑的预测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桂平市的东、西、南、北、中各随机选择1个乡(镇)的1个村作为蚊媒密度消长调查点,每年在相同时间、使用相同诱蚊灯,对人房、猪圈、牛棚3种环境诱捕蚊虫,统计分析蚊虫种类、密度、消长与同期乙脑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 2003-2008年桂平市捕获蚊虫有4属7种,即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每年蚊虫密度4月开始升高,均达40只(/灯·h)以上;5-9月维持在较高密度〔60~500只/(灯·h)〕;10月后回落,与乙脑发病时间分布相一致。结论桂平市蚊媒密度较高,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是优势蚊种,蚊媒密度消长与乙脑发病率密切相关,应加强对三带喙库蚊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临猗县4个乡镇蚊虫种类、密度及其自然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状况。方法 采用诱蚊灯捕蚊,提取蚊虫核酸进行RT-PCR,扩增乙脑病毒NS1区核酸片段,对核酸阳性样本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捕获蚊虫4属6种4424只,三带喙库蚊构成比为52.0%,淡色库蚊为41.2%,中华按蚊及其他蚊种数量较少。6-8月蚊虫密度逐月增加,三带喙库蚊构成比逐月增高。对2109只三带喙库蚊分77批进行乙脑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0批。对5个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经与GenBank中序列比对和分析,均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结论 临猗县7、8月蚊虫密度高,三带喙库蚊构成比及其乙脑病毒携带率均较高。三带喙库蚊密度及乙脑病毒携带率可作为乙脑防控的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辽宁省三带喙库蚊的种群动态,为制定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3年在辽宁省14个市采用诱蚊灯法开展三带喙库蚊种群数量和分布以及季节消长调查。结果辽宁省三带喙库蚊种群主要分布于丹东、大连和盘锦市,全省三带喙库蚊构成比最高的是丹东市(78.43%),其中2007年密度最高达到780.20只/(台·h),另外大连、盘锦、营口、葫芦岛和锦州市在不同年份也捕获到少量的三带喙库蚊;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集中在每年9月。结论辽宁省三带喙库蚊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的稻田种植区,包括丹东、大连、盘锦和葫芦岛市;密度和构成比最高地区为丹东市。辽宁省为乙脑疫情高发地区,三带喙库蚊出现早、密度高,可见三带喙库蚊种群动态与乙脑发生关系密切,因此密切调查乙脑疫情和三带喙库蚊的种群动态分布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7年甘肃省陇南市乙脑资料进行分析,描述病例在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2005-2017年陇南市共报告乙脑病例374例,死亡29例,病死率为7.8%,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1/10万(0.08~3.8/10万);病例集中在7-9月(95%),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集中在农村,农村病例占91%(339/374),报告病例数前五位的地区为武都区(103例)、礼县(72例)、西和县(67例)、文县(48例)和成县(28例),共占比65%(243/374);病例年龄中位数为21岁(1月龄~83岁),2005-2008年165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12岁(3月龄~79岁),2009-2017年209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30岁(1月龄~83岁),分布位置不同(Z=5.2,P<0.001);实施乙脑疫苗免疫接种前后14岁以下儿童病例构成比分别为59%和26%(x2=17,P<0.001);病例中男性占50%(188/374),45~59岁年龄组女性发病率1.67/10万,男性年平均发病率0.77/10万(x2=9.36,P<0.001);2009-2017年农民构成比为59%,高于2005-2008年的31%(x2=11,P<0.001);三带喙库蚊在猪圈中的密度最高,在农户也有三带喙库蚊活动,城市居民区未监测到三带喙库蚊。结论 2008年将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之后,疫苗对儿童乙脑的发病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高发人群呈现向高年龄组推移的现象。2017 年乙脑报告病例数明显升高,病例以高年龄组为主,病死率高,建议开展进一步调查以明确高发原因,重点关注成人和农村地区乙脑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洱源县右所镇蚊类乙脑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6年5月至1988年2月,在洱源县右所镇设点,进行蚊虫季节消长观察及病毒分离。结果从中华按蚊、麻翅库蚊、三带喙库纹及纹腿库蚊中分离到乙脑病毒8株。麻翅库蚊是国内首次证实的乙脑带病毒蚊种。三带喙库蚊的季节消长、病毒检出时间与乙脑流行高峰相一致,认为是当地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出现早、消失晚、数量多,密度高峰与乙脑流行时间相吻合,而且从该蚊种检出的病毒最多、时限最长,因此认为,该蚊不仅是当地乙脑的重要传播媒介,并在乙脑病毒的常年保存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湖北省黄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的种类、密度及动物宿主的乙脑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乙脑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8年4-10月动态监测蚊虫种类、密度和猪血清乙脑抗体水平;蚊媒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猪血清抗体实验室检测采用PCR。结果黄石市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是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其中三带喙库蚊占捕蚊总数的51.99%,密度为3.97只/人工小时;蚊密度最高峰出现在6月下半月,7月上半月至10月底基本恒定。猪血清乙脑抗体平均阳性率6.2%,最高村阳性率7.2%,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结论湖北省黄石市乙脑传播媒介库蚊密度高,宿主动物猪感染率随蚊虫密度增高而变化,存在乙脑传播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石家庄市2001-2010年发生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个案,探索其流行特征、发病强度与蚊虫间的关系,为科学防控乙脑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2001-2010年,采取专病被动监测、疑似脑炎/脑膜炎症状主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监测乙脑疫情,回顾分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共同确认的ELISA检测乙脑IgM阳性病例;使用捕蚊管或电动捕蚊器捕获蚊虫等方法于5-10月对媒介蚊虫种类与密度进行监测。结果累计报告乙脑病例75例,死亡2例,年平均发病率、病死率分别为0.08/10万和0.26%。男女性别之比为1.78:1,有5~15岁和≥40岁年龄组2个发病高峰,常住居民与流动人口比为2.57:1。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但以8-10月为主。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是石家庄市的主要传播媒介,分别占当地蚊虫种类的54.07%和32.83%,乙脑疫情与同期媒介蚊虫密度有相关性(rs=0.5506,P=0.000)。24h内诊断为乙脑的比例为28.95%。结论石家庄市乙脑疫情呈现波动性缓慢上升,流动人口病例逐年增加的趋势;加强疑似脑炎、脑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监测对乙脑防治有重要意义;加强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是乙脑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三带喙库蚊是其主要传播媒介。我们于1987~1991年连续对郑州市三带喙库蚊的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监测,并对乙脑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淳安县千岛湖镇蚊密度及季节消长、淡色库蚊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及抗药性情况,为防制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千岛湖镇城区蚊密度,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自然种群携带乙脑病毒情况,用幼虫浸渍法检测淡色库蚊抗药性。结果千岛湖镇城区2014年成蚊平均密度为1.98只/(灯·h),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获总数的77.94%,各种环境中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为2.92只/(灯·h),成蚊密度消长基本呈单峰型,7月达到峰值,密度为3.70只/(灯·h);捕获的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体内均未检出乙脑病毒;淡色库蚊对敌敌畏和溴氰菊酯有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4.55和6.19,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0.37、残杀威抗性倍数1.30、三氯杀虫酯抗性倍数1.15、丙烯菊酯抗性倍数1.06。结论淳安县千岛湖镇存在乙脑主要传播媒介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其中优势蚊种淡色库蚊对敌敌畏、溴氰菊酯等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该特征可能会加大本区域乙脑的控制难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天津市部分地区蚊虫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状况,为乙脑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7-9月,使用灯诱法,每月在天津市5个区(县)采集蚊虫2次,用RTPCR检测乙脑病毒核酸;扩增的目标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用Mega 4.0软件以邻位相连法构建进化树。结果共捕获成蚊10285只,2属3种(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一组淡色库蚊样品,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呈乙脑病毒感染阳性,命名为TJ01(HQ718463),基因分型为Ⅰ型乙脑病毒。结论天津市蚊虫中存在基因Ⅰ型乙脑病毒感染,与上海市乙脑病毒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宁波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和疫情发生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乙脑疫情资料。灯诱和勺捕法调查蚊虫密度。结果2006年宁波市确诊乙脑42例,死亡6例。患者家中及不同场所成蚊密度指数分别为6.05和13.22只/(灯.h);三带喙库蚊分别占71.44%和76.01%。调查蚊幼虫孳生地26处,蚊幼密度指数为12.04条/勺,其中淡色库蚊占49.44%;三带喙库蚊占37.87%。容器、雨水缸蚊幼阳性率分别为54.31%和30.22%,其中白纹伊蚊占66.67%和49.66%;三带喙库蚊占25.11%和33.42%;淡色库蚊占8.22%和13.62%。结论宁波市普遍存在三带喙库蚊等乙脑传播媒介。要加强疫苗预防接种和灭蚊、防蚊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江阳区乙脑趋势分析,为制定乙脑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江阳区历年乙脑疫情资料、气象资料、三带喙雌库蚊密度监测结果、乙脑疫苗整体接种水平、健康人群乙脑抗体保护水平调查结果对乙脑发病趋势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结果]江阳区的乙脑发病与去年相比将有所上升;乙脑发病数在6~30例之间:发病仍将集中在2~6岁儿童.[结论]乙脑是江阳区主要的蚊媒传染病,充分利用现有资料进行分析与预测,是控制乙脑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发区三带喙库蚊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了解陕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高发区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调查蚊虫密度;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5种杀虫剂对三带喙库蚊幼虫的24h死亡率;采用半数致死量法测定8种杀虫剂对三带喙库蚊幼虫的LC50。结果乙脑高发区养殖场所三带喙库蚊平均密度为194.91只/人工小时;区分剂量法测定敌敌畏、溴氰菊酯对南郑、汉阴、汉滨、平利4个县(区)三带喙库蚊幼虫的24h死亡率分别为1.84%~13.65%和10.86%~31.25%;半数致死量法测定同一种杀虫剂对不同地区三带喙库蚊的LC50相差1.27-8.00倍。结论三带喙库蚊为陕西省乙脑高发区养殖场所的优势蚊种。除平利、南郑2个县三带喙库蚊对DDT敏感,汉滨、南郑2个县三带喙库蚊对氯氰菊酯敏感外,4个调查点的三带喙库蚊对所测试的其他杀虫剂均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其中对敌敌畏和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均达到高抗水平,对氯菊酯的抗药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化学防制中宜采取禁用、轮用和混用药物等措施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的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及动物宿主的乙脑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乙脑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年4—10月动态监测蚊虫种类、密度和猪血清乙脑抗体水平;蚊媒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猪血清抗体实验室检测采用ELISA。结果海南省黄昏时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是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其中三带喙库蚊占捕蚊总数的50.24%,密度为16.43只/人工小时;蚊密度最高峰出现在4月下半月,6月上半月至10月底基本恒定。猪血清乙脑抗体平均阳性率67.95%,最高村阳性率99.04%,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结论海南省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宿主动物猪感染率随蚊密度增高而上升,存在乙脑传播和流行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本起乙脑疫情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为本地乙脑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乙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灯诱法调查蚊种.[结果]2009年的所有乙脑病例集中在7月发病,共10例,均为农村病例,其中8例在黄陂区,年龄10月~7岁.8例病例无明确的乙脑疫苗接种史.疫点健康儿童血清中抗乙脑IgG抗体阳性率96.27%,抗乙脑IgM抗体阳性率5.56%.病家周围环境蚊种构成中三带喙库蚊占71.63%,三带喙库蚊中雌蚊占99.80%.[结论]儿童未有效接种乙脑疫苗和环境中存在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是本起疫情发生的重要原因,加强适龄儿童疫苗接种和改善环境卫生是防控乙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灵山县乙型脑炎媒介蚊虫的调查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灵山县乙型脑炎流行村庄的人房、猪栏和牛舍,共捕获成蚊1343 只,其中库蚊属2 种、按蚊属2 种、伊蚊属1 种、阿蚊属1 种,三带喙库蚊种群构成比占75 .35 % 。同时调查乙脑病例村庄内及居民房外500m 以内的各种水体137 处,蚊幼和蛹孳生地阳性率为49 .6 % 。蚊幼和蛹有5 种,水体孳生阳性率三带喙库蚊最高,为37 .2 % ,其幼虫主要孳生地为稻田、莲藕田和田边沟渠。三带喙库蚊是灵山县的优势蚊种,也是这次乙脑流行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控制乙脑疫情, 在人房和猪栏喷洒杀虫剂杀灭三带喙库蚊为防制的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