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7岁儿童眼屈光生理值及视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标准方法对1242名7周岁儿童2484只眼进行视力测定,并对其中1143人(普查率为92%)2286只眼用1%阿托品麻痹睫状肌后,进行视网膜检影。视力低常率为31.56%。近视眼32人,占2.80%,正视眼34人,占2.97%,远视眼1077人,占94.23%。测得2102只眼的屈光生理值为+1.40±0.59D(男性+l.39±0.58D,女性1.40±0.61D)。对7岁儿童视力低常率较高的现象进行了分析。重点就7岁儿童屈光生理值与以往报告的4~6岁儿童测定的结果作了比较,并对生理值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7~15岁学生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7~15岁学生屈光状态及视力矫正情况。方法 对3600只眼屈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近视2742只眼(76.1%),远视654只眼(18.2%),混合性散光204只眼(5.7%)。矫正视力与屈光度和屈光类型有关。结论 近视发生率最高,屈光度越高,矫正视力越差。远视及混合性散光矫正视力欠佳最多,此类型可能与屈光不正程度、发现及治疗时间过迟延误弱视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3.
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索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及其发展、分布规律,抓住儿童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及早治疗,笔者对266例视力低常的4~6岁儿童进行了屈光检查分析,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近两年本院门诊就诊的裸眼视力<10的4~6岁儿童266例,514眼,男1...  相似文献   

4.
应用半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矫正散光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选择角膜散光较大的屈光不正与无晶体眼和圆锥角膜患者共76例124眼配戴RGP角膜接触镜。矫正复性近视散光48例(90眼),RGP镜片平均屈光度-887D±-426D;矫正无晶体眼18例(18眼),平均屈光度+1135D±+244D;矫正复性远视散光5例(8眼),平均屈光度+668±+214D。矫正圆锥角膜屈光异常5例(8眼),平均屈光度为-615D±-377D。矫正视力RGP镜片优于框架球柱面联合镜片者50眼(403%),两者视力相等者71眼(573%),矫正视力低于框架者3只眼(24%)。矫正视力10以上者60眼(484%),平均矫正视力086±03。配适良好,合并症轻而少。RGP的应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病例共191 例(279 只眼),行白内障术后3mo以上,随访视力、眼屈光度及并发症,计算测量误差及SRK-II公式误差。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 .5 者200 只眼,占71.7 % ;矫正视力< 0.1 者13 只眼,占4 .7 % - 眼轴越长,近视性眼底病变越重。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2 只眼(0 .7%) 。眼轴长度测量误差值平均为0.53mm ,SRK-II公式计算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为1.12D。结论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效果较一般人群差,且眼轴越长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6.
颜华  韩琪 《眼科研究》1999,17(6):463-465
目的 评价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矫正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后残余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有关并发症。方法 分析10例病人14只眼用RK手术矫正PRK后残余近视的屈光及视力变化。RK后最短观察时间6个月。结果 3只眼(21%)接受1次PRK治疗,7只眼(50%)接受2次PRK治疗,4只眼(29%)接受3次PRK治疗。11只眼(79%)接受4刀R人眼(21%)接受8刀RK术。所有病人RK术后裸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道了自动板层角膜成形术(ALK)治疗近视的最初结果并对ALK的短期效果、安全性及可预测性进行了评估。对接受ALK治疗的81例(128眼)患者随诊平均13.6个月,包括近视120眼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残留近视8眼。术前平均屈光度为-7.48±2.05D。结果显示,裸眼视力达20/40或以上者占86.4%;76.2%的术眼屈光度在±1.00D以内,93.6%在±2.00D以内。其中77%的术眼在ALK术后又接受了RK或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K)。并发症包括:散光较术前增加1.00D以上(4%);持续不规则散光(4%);过矫达+1.00D以上(4%);角膜上皮长入手术界面(2%);角膜板层片丢失(1/128);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或以上者(6.3%)。本研究表明,ALK手术对于矫正高度近视或RK术后残留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预测的方法,若再附加RK或AK手术,则能得到更满意的视力和屈光结果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低、中度近视术后五年疗效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Zhan S  Pang G  Jin Y  Sun Y  Li W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4):277-279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omy,PRK)治疗低、中度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48只眼屈光度为-150~-600DPRK术后5年以上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及角膜曲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PRK术后5年未矫正视力≥10者136只眼(919%),08者4只眼(27%),≥06者8只眼(54%)。术后等值球镜(-012±022)D,角膜曲率K值术前(4381±110)D,术后(4136±130)D两者间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RK治疗低、中度近视的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3~7岁儿童1215眼散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学龄前儿童弱视调查中检出的≥050D的散光1215眼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远视散光占8782%,近视散光占420%,混合散光占798%;顺规性散光占8395%,反规性散光占535%,斜轴散光占1070%;散光程度050D~100D者占7268%,125D~200D者占1984%,225D~300D者占519%,>300D者占231%;双眼散光占6008%,单眼散光占3992%;在双眼散光中,对称散光占7961%,不对称散光占2039%。对小儿散光眼的特点及其屈光检查与矫正注意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温州市区视力不良小学生屈光状态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研究视力不良小学生屈光状态及近视眼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温州市视力不良的小学生4696名(有效眼9392眼)进行扩瞳视网膜检影验光,填写调查表,调查各年级小学生屈光状态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本组小学生视力不良以屈光不正为主,占79.7%,其中近视性屈光不正最多,占48.9%,其次是散光25.6%。随学习阶段上升,近视患病率逐渐增高,屈光参差患病率23.7%,弱视患病率以远视性屈光参差最高,达97.9%。近视眼发病与遗传因素(20.19%)及环境、体质因素有关。结论:在小学生中普查视力和屈光状态,以早期发现屈光不正和弱视,进行及时防治,对控制小学生视力不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后房型人工晶体更换术矫治 7 例 (7 眼) 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所致较大度数屈光误差及屈光参差。结果: 手术中顺利取出原后房型人工晶体 6 例 (6 眼), 1 例 (1 眼) 原人工晶体下襻与囊袋间固定粘连难以旋转取出, 剪断下襻后取出含人工晶体上襻的光学部, 后均顺利植入矫正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随访 6 个月至 3 年, 裸眼视力 04~10, 双眼屈光力差0~10 D。患者均可适应工作及生活需要。利用后房型人工晶体更换术为解决因人工晶体所致的难以适应的屈光误差及屈光参差提供了有效的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玻璃体脱出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后囊破裂的发生及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方法:统计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981只眼(平均年龄609岁),按手术进程分别记录后囊破裂,玻璃体外溢发生的有关情况探讨。结果:发生后囊破裂者27只眼(275%),合并玻璃体外溢者24只眼(245%),其中与撕囊有关的后囊膜破损4只眼(148%),超声乳化过程中发生后囊破损14只眼(519%),抽吸皮质2只眼(74%),人工晶体植入造成后囊破损2只眼(74%),囊袋脱位5只眼(185%)。结论:防止术中后囊破裂并提高处理能力,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后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PRK治疗近视术后2年随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轻、中、高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PRK治疗的239只近视眼的术后2年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组术前近视-1.00~-6.00D(等值球境,下同),术后2年裸眼视力≥1.0者占87.1%,≥0.5者占97.0%,剩余屈光度为-0.34±0.39D,95.0%,角膜已完全恢复透明;Ⅱ组术前近视-6.25~-12.00D,术后2年裸眼视力≥1.0者占47.8%,≥0.5者占88.4%,剩余屈光度为-0.77±0.63D,78.2%角膜已完全恢复透明。结论:PRK治疗-12.00D以下,特别是-6.00D以下近视眼安全有效,预测性及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儿童眼病的发病情况,为小儿眼病的防治,保护儿童视力提供依据,我们普查了北京市顺义县50100名4~7岁儿童,结果表明弱视患病率为321%,与国内其它各家报告相似,斜视患病率为55%,明显高于其他报告,此外,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角膜混浊,外伤等患儿共1900人,占379%,其中830人(166%)视力低下或丧失视力,值得引起小儿眼科医生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的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2 眼 R K 术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者行再次 P R K 治疗, 并连续随访两年以上。术前残余球镜屈光度- 375±132 D,残余柱镜屈光度- 236±125 D, 最佳矫正视力均≥08。结果: 术后 6 个月球镜屈光度- 032±024 D, 柱镜屈光度- 078±052 D, 裸眼视力≥10 者46 眼 (8846% ), 术后 24 个月球镜屈光度- 037±042 D, 柱镜屈光度- 056±037 D, 裸眼视力≥10 者 42 眼 (8076% )。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1 行以上者 3 眼 (576% ), 实际球镜矫正度与预期矫正度相差10 D 以内 50 眼 (9015% ), 柱镜相差 10 D以内51 眼 (9807% )。结论: P R K 治疗 R K 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的两年随访结果表明, 该方法预测性强、稳定性好和安全性高, 特别在矫正残余散光方面, 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报告应用条栅视力卡,对1138名3~5岁儿童视力的测定结果,3、4、5岁儿童视力≥08的眼数分别为3479%,6002%,7295%;≥1.0眼数分别为549%,2036%,3442%,视力均数分别为070,080,086。经统计学处理不同年龄的视力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不同眼别、性别的视力均无显著性差异。3岁儿童的条栅视力优于图形视力,4、5岁儿童的国际标准视力优于条栅视力。本文就条栅视力的原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应用自制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测试仪检查了39例(78眼)门诊弱视儿童的红、黄、绿3种色光的中心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且与30例(60眼)健康儿童的CFF相比较,现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弱视组:39例门诊弱视儿童,男16例,女23例。年龄6~12a,平均年龄7.97a。屈光不正性弱视26例,屈光参差性弱视13例。中心注视者18例,平均视力0.8,偏心注视者21例,平均视力0.2。对照组:30例健康儿童(1~4年级学生),男11例,女19例,年龄7~10a,平均年龄8.83a。1.2…  相似文献   

18.
郑州市金水区小学生视力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郑州市金水区7~12岁小学生视力状况及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为小学生视力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学校为单位,随机抽取郑州市金水区3所小学,对抽样学校内的1~6年级在校学生进行普查,共调查7845名学生。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前节、眼底、眼压及眼位检查,并对任意一眼或双眼裸眼视力<1.0且眼压正常的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 实际受检学生7681名,应答率为97.91%。裸眼视力在7~8岁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9~12岁时裸眼视力视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任一眼裸眼视力≤0.5者占总人数37.39%,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低下人群所占比例逐渐加大(7岁15.25%、8岁18.35%、9岁31.67%、10岁42.96%、11岁51.73%、12岁60.03%)。接受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的小学生中,近视的总患病率为38.58%,远视的总患病率为4.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视眼的等效球镜度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1.769,P<0.01);远视眼的等效球镜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923,P<0.01)。受检的视力损伤者中屈光不正占86.40%,弱视占12.40%,沙眼导致的角膜混浊占0.03%,其他原因导致的角膜混浊占0.31%,白内障占0.44%,视网膜疾病占0.19%,其他致病原因占0.25%。结论 郑州市金水区7~12岁小学生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近视,9岁是正视向近视转变的高敏年龄。  相似文献   

19.
报道苏式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2年以上资料完整的157例(314眼)的疗效。术前裸眼视力平均0.16,手术切口4-12刀,视区3.0-3.2mm。术后2年视力平均0.7,1.0以上219眼占70%,0.5以上284眼占90.45%。中度近视组术后屈光度平均下降4.62D,高度近视组平均下降6.29D,最高度近视组平均下降7.25D;术后散光平均值增加,角膜曲率明显减低。结果表明苏式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治疗近视眼疗效显著,术后屈光度稳定。分析影响RK术疗效的因素,报道本组病例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提出有关预防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28例外伤性白内障儿童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观察12~28月。对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弱视情况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矫正视力在08以上者占445%;平均球面镜屈光度为+104D(-275~+300D)。术后严重并发症较少。结论人工晶体植入矫正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体眼的视力是可行的。后发障是术后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