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我院行心脏手术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择期行心脏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在体外循环加入乌司他丁,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代替。结果两组患者的TNF-α及IL-8在T1时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体外循环开始后两组患者TNF-α及IL-8呈进行性增高,并于主动脉开放30min时达到最高点,随后逐渐下降,于停止体外循环6h时仍然显著高于T1时TNF-α及IL-8水平,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升高的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开胸时肺顺应性均显著提高(P0.05),而当停止体外循环和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肺顺应性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肺顺应性显著降低,且与观察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NF-α及IL-8水平与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密切相关,乌司他丁能明显抑制肿瘤TNF-α及IL-8的产生,以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肺灌洗液中炎性因子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各1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45、左心室舒张末直径>70 mm、心胸比率>0.7、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肝、肾功能障碍和急症手术的患者不选。乌司他丁组:在劈胸骨和升主动脉开放前分别给予乌司他丁0.6 KIU/kg;对照组:与乌司他丁组同时点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在术前和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进行右肺中叶灌洗,采集肺灌洗液,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和白细胞介素-8浓度,并在术前、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2小时和6小时记录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功能指标: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氧合指数(PaO2/FiO2)和死腔率(VD/VT)。结果:①对照组肺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8浓度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乌司他丁组肺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8浓度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也较术前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但乌司他丁组低于对照组同时点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体外循环后各时点P(A-a)、DO2、VD/VT均较术前升高。P(A-a)DO2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升主动脉开放后2小时升高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VD/VT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升高达峰值(P<0.05);乌司他丁组在体外循环后各时点P(A-a)DO2、VD/VT也较术前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照组PaO2/FiO2体外循环后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均降低,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降到最低值(P<0.05);乌司他丁组PaO2/FiO2在体外循环后各时点也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可致肺功能损伤,乌司他丁可抑制肺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弹性蛋白酶释放而具有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期间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8例诊断为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8):1.2万U/kg乌司他丁;对照组(n=20):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记录阻断和转流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和心脏复跳情况。于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即刻,开放30min,停机后4h、24h检测CK、CK-MB和cTnI,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①两组CK-MB、CK和cTnI转流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B后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停机后4h、24h,CK、CK-MB较对照组低(P<0.05),cTnI主动脉开放30min,停机后4h、24h低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平均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显示心肌细胞损害较对照组轻。结论乌司他丁能降低CK、CK-MB、cTnI的释放,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心肌损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光剑  杨鸿生  张桂敏 《山东医药》2010,50(33):111-112
心肌是一需要大量血液供应的组织,体外循环过程中如心肌细胞出现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失去自身功能,后果特别严重,因而心肌保护就成为心脏外科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近年来,通过减少体外循环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减轻心肌损伤及术后并发症成为心脏外科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6例拟在体外循环(CPB)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例。乌司他丁组(U组)患者接受乌司他丁12000IU/kg,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C组)用等量复方氯化钠代替。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T1)、转流30minT2)、停CPB1(T3)、4(T4)、24(T5)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hhh(TNF-α)、白介素-(6IL-6)浓度。结果两组T2、T3、T4、T5各时间点TNF-α、IL-6浓度明显高于(1P<0.01或P相似文献   

6.
乌司他丁对急性重症肺炎患者肺保护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重症肺炎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将105例急性重症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2次/d,观察患者的临床病情改善情况,常规检测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体温(T)、白细胞计数(WBC)、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51例治疗组患者中,39例显效(78%),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T、RR、HR和WBC治疗后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治疗后3天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6天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改善急性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及其各种炎性反应指标,对炎症引起的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以了解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所致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40例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乌司他丁组按12ku/kg体重计算乌司他丁用量,分别在麻醉诱导和心肺转流开始时按6ku/kg静注乌司他丁共两次,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用法同乌司他丁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10min,30min,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后1h,3h,6h抽取桡动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同时测定诱导前,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后1h,3h,6h等时间点的肺死腔率和血浆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比、体表面积、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术前心肺功能,病种,总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类别和手术时间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10min至循环后6h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均较麻醉诱导前明显升高(P<0.05),均在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达高峰。循环后1h至6h至两组肺死腔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5),肺死腔率在体外循环后1h达高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在体外循环后3h达高峰。乌司他丁组体外循环30min至体外循环后6h时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循环后1h至6h肺死腔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明显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过度释放,减轻术后早期肺死腔率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对改善肺氧合保护肺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体外循环前后单核细胞各亚群表型及数量变化,研究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U-组),每组10例。于麻醉后CPB前(T1)、CPB停机0h(T2)、术后1d(T3)及3d(T4)四个时间点采取外周抗凝血。采用流式细胞仪结合绝对计数法,观察乌司他丁的应用对于CPB术后患者单核细胞各亚群比例和数目,及不同单核细胞亚群表面免疫功能相关分子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人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表达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U-组和U+组单核细胞亚群Mo1、Mo2和Mo3数目在停机0h均有所下降;术后1d,Mo1和Mo2数量有不同程度升高;术后3d,Mo1及Mo2数目均有所下降,但U+组的细胞数目明显低于U-组(P<0.05)。结论:在CPB围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可减少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数量,从而减弱CPB诱发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的肺保护作用及其对炎性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急性肺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和乌司他丁静脉滴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的变化和静脉血中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治疗3d后,治疗组患者RR、PaO2、PaO2/FiO2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第1天、第3天、第5天及第7天,两组间TNF-α、IL-6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TNF-α、IL-6的检测值均呈下降趋势。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间SOD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SOD的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肺损伤,有利于抑制炎性因子、氧自由基,减轻急性肺损伤过度炎症反应及脂质过氧化引起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肺损伤大鼠血红素氧合酶(HO-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UTI组。除假手术组外,另两组脓毒症模型采取盲肠结扎穿孔法制造。术后0、12、24 h UTI组静脉注射UTI 5万U/kg,脓毒症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收集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通过收集Western印迹法HO-1蛋白活性水平测定结果和Realtime PCR收集HO-1mRNA水平的变化测定结果。结果术后6、12、24 h,乌司他丁组肺组织病理变化较脓毒症组明显减轻;HO-1蛋白表达脓毒症组较假手术组均增多,UTI组较脓毒症组表达减少(P<0.05);UTI组、脓毒症组HO-1 mRNA的表达在术后6、12、24 h均多于假手术组(P<0.05),与蛋白表达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UTI可对脓毒症大鼠的肺损伤起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肺组织HO-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时的抗炎和肺功能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室间隔缺损患儿38例,随机分为两组,给予20000 U/kg剂量的乌司他丁者为乌司他丁组(n=20)和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者为对照组(n=18)。观察患儿的临床相关指标,检测切皮前5min(T1)、主动脉开放时(T2)、术后4 h(T3)和术后24 h(T4)四个时间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术后24 h患儿的CD4+CD45+ T细胞水平和调节性T细胞(CD4+Foxp3+ T)水平,并对患儿的四个时间点的呼吸指数和氧合指数四个时间点进行比较。结果:乌司他丁组在T2、T3和T4三个时间点的TNF-α、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乌司他丁组在T2、T3和T4三个时间点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乌司他丁组的患儿的CD4+CD45+ T细胞所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35.98±3.67)%]较对照组[(41.94±4.56)%]降低,调节性T细胞(CD4+Foxp3+ T)所占淋巴细胞的百分[(19.65±3.45)%]较对照组[(6.45±1.47)%]升高。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时应用乌司他丁会促进CD4+CD45+ T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CD4+Foxp3+ T)的分化,从而下调机体的炎症水平,对患儿的肺功能起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氢气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时吸入2%氢气对体外循环(CPB)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Beagle犬随机分为两组:体外循环组(对照组),体外循环维持2 h,体外循环结束后继续观察2 h;氢气组,实验全程吸入氢气1 L/min。实验过程中在体外循环前(T0)、体外循环结束时(T1)、体外循环结束后15 min(T2)、60 min(T3)及120 min(T4)记录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采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采集血标本监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的变化。实验结束时监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肺组织湿干重比(W/D),并对肺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氢气组肺动脉压(PAP)、外周血管阻力(PVR)及氧合指数PaO2/FiO2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氢气能够显著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8)释放,减轻组织氧化损伤(MDA、MPO及W/D低于对照组组,而SOD显著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血清对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体外循环术后血清在体外与肺腺癌上皮细胞株A549细胞共同孵育,实验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用药组(n均=8),在2 h、8 h和18 h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的丙二醛,并利用电镜、脱氧核糖核酸(DNA)电泳、原位凋亡检测及bcl-2蛋白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A549细胞的损伤情况,用N-乙酰半胱氨酸进行干预研究.结果:实验组与用药组细胞培养液中丙二醛在加入刺激因素后随时间逐渐升高,18小时达到高峰.实验组、用药组与对照组比差异非常显著.用药组与实验组间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均<0.01).实验组细胞脱落渐进性增加,细胞呈损伤性改变,部分细胞膜不完整,或细胞边缘模糊不清.透射电镜见A549染色质凝集,它是凋亡特征之一,用药组形态较完整.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用药组成活率明显较实验组高(P<0.01).实验组DNA电泳后可见明显的梯带,表明DNA碎裂明显.原位凋亡检测示实验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用药组凋亡率低于实验组(P<0.01);而免疫组化示实验组bcl-2的积分光密度值和平均光密度值均十分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组较对照组也有显著升高(P<0.05~0.01). 结论:体外循环血清在体外能引起A549细胞凋亡,氧自由基可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N-乙酰半胱氨酸能减轻A549的损伤,体外循环术中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可能会减轻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手术中肺脏内皮素-1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证实体外循环(CPB)手术中是否出现肺脏内皮素-1(ET-1)增加。 方法:18例心脏病患者,于主动脉阻断前即刻,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1、3、5分分别取肺静脉血和右心房血。主动脉开放前约1分持续膨胀肺,取肺静脉血和氧合器内血,测定血浆ET-l含量。 结果:主动脉阻断前即刻,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3、5分,肺静脉血与右心房血ET-1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心脏复跳1分肺静脉血ET-1水平显著高于右心房血(P<0.05);主动脉开放前约1分,肺静脉血ET-1水平显著高于主动脉阻断前以及同时点氧合器内血ET-1水平(P<0.05)。 结论:CPB手术导致肺脏出现病理性ET-1增加,这可能与CPB肺脏损伤及术后肺动脉压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测量血浆S10 0蛋白浓度的变化 ,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脑损伤的程度。方法 :首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40例被随机分为两组 :①A组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②B组 :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射血分数和吻合口数等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从术前到术后 48h共 8个时间点内测定血浆S10 0蛋白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及明显脑损伤。A组术后血浆S10 0蛋白浓度轻微升高 ,而B组体外循环中血浆S10 0蛋白浓度明显升高 ,直到术后 6h恢复到正常水平。B组血浆S10 0蛋白峰值浓度是A组的 3倍 (2 .17μg/L和 0 .74μg/L ,P <0 .0 1)。结论 :血浆S10 0蛋白浓度变化显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脑和 (或 )血脑屏障损伤的程度比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轻微。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兔体外循环中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探讨其可能机制。采用兔体外循环模型 ,测定肺组织的丙二醛 (MDA) ,髓过氧化物酶 (MPO) ,一氧化氮 (NO)含量、肺血管通透性 (EB值 )及肺组织湿干比 (W /D值 )。CPB组肺组织MDA含量 (139 4± 17.0 )mmol/ g明显高于对照组 (2 7.6± 1.8)mmol/ g ,P <0 .0 1;MPO含量 (9.4± 0 .6 )u/ g明显高于对照组 (1.9± 0 .7)u/ g ,P <0 .0 1;NO含量 (8.4± 3.8) μmol/ g明显低于对照组(2 0 .9± 1.7) μmol/ g ,P <0 .0 1;W /D值 (8.5± 2 .1)明显高于对照组 (4 .5± 0 .9)P <0 .0 1;EB值 (3.2 33±0 .0 7)明显高于对照组 (1.394± 0 .0 6 ) ,P <0 .0 1。动物实验提示CPB中肺的缺血再灌注是肺损伤的重要原因 ,内源性NO减少是肺损伤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期间肺动脉持续氧合血灌注对肺功能及肺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用健康小型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行CPB,实验组行CPB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分别于不同时间点留取肺组织和血液标本,进行肺功能和肺含水率的测定以及肺组织的病理学观察,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ICAM-1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肺静态顺应性(Cstat)、肺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等肺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0.01),肺含水率明显下降(P<0.05),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实验组ICAM-1mRNA的表达量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CPB期间经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可减轻肺损伤、保护肺功能,而ICAM-1可能参与了这种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行常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实验组给予抑肽酶处理。取围手术期2个时段血小板行电镜观察,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对照组血小板明显聚集、脱颗粒、破碎、微管扩张;实验组应用抑肽酶后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抑肽酶是一个效果确切的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保护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