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对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病人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12只眼)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本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定义、发病机理、形成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特点进行了综述,目前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常用两种方法:①巩膜外顶压术。可使网膜得以复位,但有导致网膜下出血及术后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有时还导致眼球循环障碍、角膜散光等与术后视力恢复有关的并发症。②玻璃体手术。优点在于手术中易检出网膜裂孔及切除与裂孔相关的玻璃体牵拉条索,同时可以在眼内确切地排除网膜下液使脱离迅速复位,而且利用光凝封闭裂孔,对裂孔损伤小,对那些术后必然发生晶状体进行性混浊的高龄患者同时进行玻璃体白内障手术。因此玻璃体手术不仅复位效果良好,而且迅速恢复良好的视机能,手术适应症不断扩大,对某些特殊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效果优于巩膜外顶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23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回顾性研究中,49例49眼RRD患者于2007-01/2009-07在我院行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纳入研究。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8.9±7.7mo(1~28mo)。47眼(95.9%)视网膜再次脱离经一次手术治愈,2眼因新出现裂孔的视网膜再次脱离通过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治愈。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01±0.47,术后1.3±0.5(P<0.001, Paired t-test)。术前平均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14.1±2.8mmHg,术后1d平均眼压12.3±3.6mmHg,术后1wk平均眼压13.1±2.1mmHg,术后1mo平均眼压14.3±2.2mmHg。术中医源性周边视网膜裂孔1眼(2.0%)。巩膜或结膜切口不要求缝合,无1眼需要转换为20G玻璃体切除术。 结论: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有效,安全的治疗RRD。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和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4例24眼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45岁的青年组共11例;年龄45~59岁的中年组共9例;年龄>60的老年组4例。21例为马蹄形裂孔,其中马蹄形裂孔<1PD者2例,1PD~<2PD者14例,2PD~<1象限者5例;圆形裂孔者3例,均<1PD。裂孔位于视网膜颞上方者13例,颞下方者8例,鼻上方者3例;视网膜脱离范围:颞上方者10例,鼻上者2例,全脱者1例,下方者11例。病程和术后视力:1mo组16例,视力0.2~0.4者13例,≥0.5者3例;2mo组5例,视力0.01~0.1者3例,0.2~0.4者2例;3mo组1例,视力0.01~0.1;>3mo组2例,视力手动1例,数指1例。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尽早明确诊断并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后脱离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就玻璃体生理和玻璃体后脱离的定义、分类、症状进行了简述,并就玻璃体后脱离与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以及对视网膜脱离手术预后的影响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裂孔不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23眼术前裂孔不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疗效。术中11眼联合全氟萘烷注入,12眼予以巩膜环1眼行视网膜切开,17眼联合硅油注入,6眼联合C3F8注入。随访6个月~22个月,平均11.5个月。结果:21例23眼术中均检出视网膜裂孔。术后19例21眼视网膜解剖复位(91.3%);视力提高20眼,不变2眼,下降1眼。结论:术前裂孔不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首选术式为玻璃体手术,术中仔细查找裂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所发生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引起手术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在手术成功的眼中也可因期增殖性病变的存在影响视功能。本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所发生的增殖性病变的发病机理、与血-眼屏障关系、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选择与手术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在我院手术的球形视网膜脱离患者161例161眼资料。最终手术采用环扎加压不放液53眼,环扎加压放液75眼,玻璃体手术33眼,平均随访3个月。结果:出院时手术复位159眼,复位率98.8%,随访期间复发2眼,最终手术成功157眼,成功率97.5%,术后视力有明显提高,结论: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由于其发病急,就诊快,只要手术方法选择适当,大部分还是可以取得成功,对于膜形成严重,裂孔多,大,靠后,或再手术病例,采用玻璃体手术,其术后解剖复位率和视功能恢复还是相当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0例(112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8.4个月)。结果 112眼中34眼(30.4%)形成术后PVR。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VR为影响术后PVR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P=0.001),而硅油填充、巨大视网膜裂孔、合并脉络膜脱离等因素与术后PVR的形成无显著相关。术前PVR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结论 影响术后PVR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术前PVR。对于有术前PVR可能导致术后PVR形成的高危人群可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玻璃体后脱离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璃体是体积最大的眼内容物,起着支撑眼球和眼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的作用。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与眼底病有密切关系,不仅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形成的不同阶段,还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发生发展有重要联系,对于视网膜脱离的预防、治疗及预后,也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手术制备视网膜脱离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玻璃体手术制备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的病理特征。方法 25只兔(25只眼)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下腔注射的方法。制备视网膜脱离模型,排除失败的5只眼后,20只眼术后进行视网膜电图(ERG)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分别于术后第1、4、7天和28天进行常规的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20只视网膜全脱离眼、随着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外层变性萎缩,膜状物形成,视网膜皱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观察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5例患者(15眼),术后不再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仅给予激素眼液点眼.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9±9.5)个月.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100%.术后3个月硅油取出后,2例视网膜脱离复发,1例再次剥膜充填硅油后视网膜复位;另1例放弃治疗.视网膜总复位率为93.3%(14/15).术后并发症包括:4例术后眼压升高,均局部用药控制,5例出现晶状体后囊下皮质局限性混浊.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TA)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以明显减轻术后葡萄膜炎症反应,从而减少PVR的发生,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2例(62眼)60岁以上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近视占72.58%,其中高度近视54.84%。裂孔形态以马蹄形居多,占60.22%,玻璃体后脱离占70.96%。61例1次手术成功占82.26%。7例2次手术成功占11.29%。结论 老年视网膜脱离的裂孔以马蹄形居多,高度近视及玻璃体后脱离与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关系密切,手术成功率与患者年龄,全身情况关系不大,严重的PVR是未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巩膜环扎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巩膜环扎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ement,RRD)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1995~1999年由我院RRD计算机分析系统收录的RRD行玻璃体手术者共254例中有随访记录的118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1次玻璃体手术,按手术中是否进行巩膜环扎分为巩膜环扎组和非环扎组,分别分析各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级别、裂孔位置、不同眼内填充物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的关系。 结果 118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5个月~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6.5个月。视网膜复位96例,占81.4%,未复位22例,占18.6%。视网膜复位者中巩膜环扎组视网膜复位43例,占44.7%,非环扎组视网膜复位53例,占55.3%。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PVR不同级别(C,D级)、不同填充物以及PVR C级不同部位视网膜裂孔(裂孔位于赤道前、赤道区或赤道前后均有裂孔)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PVR D级视网膜裂孔位于赤道后者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比较,非环扎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环扎组,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RRD玻璃体手术中巩膜环扎与否对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无明显影响。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12-21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35例(36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36眼经1次或2次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术,总有效者32眼(88.9%)。术后随访31眼,平均随访时间10.4月,视网膜复位27眼(87.1%),视网膜再脱离4眼(12.9%),其中视力提高22眼(71%),不变5眼(16.1%),下降4眼(12.9%)。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上方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7-11/2019-10在我院收治的,经历过一次或多次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发生的由上方裂孔(3∶00~9∶00水平线以上)引起且未合并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PVR-C级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施行经平坦部入路玻璃体切除术,充分切除残留玻璃体后,行气液交换复位视网膜,确保裂孔周围视网膜下液充分排出后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使用无菌空气行玻璃体腔填充。术后患者严格俯卧位24h。主要观察指标为视网膜初始及最终复位成功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次要观察指标为并发白内障及高眼压比率。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且术后随访时间≥6mo患者31例31眼,脱位范围6.7±3.8个钟点位,裂孔数1.2±0.7个,脱离累及黄斑23眼(74%),人工晶状体18眼(58%),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者6眼(19%)。入组患者Ⅰ期视网膜复位成功率87%(27/31),最终视网膜复位成功率100%(31/31),发生一过性眼压升高者5眼(16%)。术后6mo时BCVA(LogMAR)由术前2.17±1.27改善至0.53±0.25(P<0.001)。结论:对于具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的不合并严重PVR的上方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空气填充,可取得较高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且具有术后俯卧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明明  滕岩  崔浩 《国际眼科杂志》2007,7(6):1708-171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疾病特征、手术疗效及治愈关键。方法:对近两年间我院收治的235例(240眼)RRD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30岁以上患者168例占71.5%、其中合并高血压31例占18.5%,高度近视89眼占37.1%。临床脱离时间平均49d,裂孔中圆孔占43.0%,分布于颞上象限占46.6%。一次手术成功率91.3%,总治愈率达93.8%。结论:本地区RRD主要特征: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与高度近视密切相关、临床脱离时间长、合并高血压比例高。裂孔以圆孔为主,颞上象限分布居多。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治疗RRD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复杂及复发的病例应首选玻璃体切割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相关因素、网脱特点、手术效果比较.方法 对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收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7例,按年龄划分为:≤18岁青少年组29例(34只眼);19~64岁中年组53例(56只眼);≥65岁老年组35例(35只眼).对三组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及分析.结果 青少年组引起孔源性网脱相关因素中,高度近视、外伤因素的发病率较老年组均显著增高;青少年组引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关因素高度近视的发病率与中年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青少年组引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关因素中外伤的发病率较中年组显著增高.青少年组及中年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其中巨大裂孔、锯齿缘截离发病率较老年组显著增高,老年组中黄斑孔发病率较青年组及中年组显著增高,视网膜脱离范围累及黄斑区的青少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相比较,青少年组低,差别有显著意义.青少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无显著差别.结论 青少年、中年及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比较,临床特点不同,但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