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IgG抗-NS5抗体与α-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以重组HCV抗原及NS3、NS5区段多肽作为抗原,以EHSA法检测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血清IgG抗-NS3、抗-NS5、抗-HCV抗体及其滴度.结果α-干扰素治疗有效组的抗-NS5抗体的阳性率为80%(8/10),无效组为20%(2/1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有效组抗-NS5抗体滴度显著性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抗-NS3、抗-HCV抗体阳性率及抗体的滴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治疗前血清IgG抗-NS5抗体可以作为α-干扰素疗效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用酶免疫法(EIA)检测41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ANB)检测干扰素中和抗体及其滴度。结果:应答伴反跳组干扰素中和抗体及总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P<0.05),而安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扰素中和抗体滴度与患者血清ALT水平间存在相关关系,且NA滴度<1:800患者的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NA滴度≥1:800的患者(P<0.05)。结论:干扰素抗体的产生可能是影响干扰素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以中和抗体对疗效的影响为主,中和抗体滴度,干扰素的疗效差。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可能是临床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反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L-18、IL-10、sIL-2R、TNF-α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观察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于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0例正常人、24例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27例慢性丙肝患者(包括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慢性丙肝患者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丙肝病毒携带者组(P<0.05),且其值与谷丙转氨酶(GPT)呈显著正相关;经干扰素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HCV-RNA未阴转组治疗前血清中sIL-2R、IL-10水平明显高于HCV-RNA阴转组(P<0.05)。结论 上述细胞因子共同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并可用于评价干扰素对于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且sIL-2、IL-10对预测抗病毒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泸州地区住院病人和献血员丙型肝炎(HCV)的感染情况及丙型肝炎与肝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免法(EIA)检测抗-HCV抗体和HBsAg。结果:1246例患者48例为阳性,其中肝病组354例,37例为阳性,阳性率10.4%,非肝病组892例,11例为阳性,阳性率1.2%;肝癌组HCV与HBV重叠感染率18.9%,远远大于慢性肝炎组。结论:肝病组丙肝感染率较高,与非肝病组和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HCV与HBV双重感染可能会加速肝癌发生病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α2b干素对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国产α2b干素(300MU/d)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并设常规治疗组(VitC、门冬氨酸)为对照。于疗程结束后分别检测患者PBMC内HCV-RNA和血清内CV-RNA、抗-HCV。结果:α2b干素治疗组2个疗程后慢性丙肝患者PBMC、血清内HCV-RNA和抗-HCV转阴率分别为42.31%、57.69%、65.38%,常规治疗组慢性丙肝患者PBMC、血清内HCV-RNA和抗-HCV转阴率分别为13.64%、22.73%、27.27%,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α2b干素对血清及PBMC内HCV-RNA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但对PBMC内HCV-RNA的疗效似有比抗血清内HCV-RNA和抗-HCV疗效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丙型肝炎(HC)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寻找预测干扰素治疗HC疗效的有效指标。方法:在对32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患者运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了血清中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同时检测了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CHC患者血清中β2-MG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干扰素治疗后β2-MG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中完全应答者干扰素治疗后β2-MG的增加量明显高于无应答者或部分应答者(P<0.05)。结论:CHC患者肝细胞表面的HLA-Ia类抗原的过度表达是造成肝损伤的原因之一,β2-MG可作为临床上预测干扰素疗效的简便,易行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抗HCVIgG亚类的出现规律及其意义。方法:以第3代抗-HCV检测抗原ELISA法检测不同HCV感染状态患者血清中IgG亚类及滴度。结果:HCV-b慢性肝炎患者标本中IgG1、IgG2、IgG4检出率分别为87.5%、7.5%、52.5%,其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549.5、1:1.6、1:21.9。未检测到IgG3。慢性肝炎组抗体滴度明显于高于单纯抗体阳性组。结论:HCV-1b慢性肝炎特异性体液免疫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抗体的滴度较低和抗体亚类的限制性。本文认为,这种缺陷可能与HCV-1b感染的慢性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基因型及其与干扰素应答效果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269例肝炎病人血清进行HCV NS5b区基因片段扩增,并对56例阳性PCR产物进行酶切分型,同时观察干扰素α-2b对其中48例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结果:HCV单纯1b型感染、1b与1b混合感染及2a型感染对干扰素的应答率分别为14/20、2/21、5/7;其中完全应答分别为9/20、1/21、4/7;部分应答分别为5/20、1/21、1/7。1b与1b混合感染组同单纯1b型及2a型感染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及P<0.05),而单纯1b型感染组与2a型感染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CV单纯1b型感染或2a型感染者对干扰素敏感,而1b与1b混合感染者干扰素治疗效果极差,可作为预测干扰素疗效的一项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高岩 《现代医学》2014,(6):648-651
目的:探讨天疱疮患者血清抗桥粒芯糖蛋白(Dsg)抗体与疾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9例天疱疮患者,比较其抗Dsg类别、亚型、滴度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活动期抗Dsgl、Dsg3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稳定期(P〈0.05),落叶型天疱疮(PF)患者活动期抗Dsgl抗体阳性率高于抗Dsg3抗体(P〈0.05);活动期患者两种抗体滴度随病情加重而明显升高(P〈0.05);活动期患者血清两种抗体IgG4亚型滴度明显高于IgG1,稳定期患者两种抗体IgG4亚型滴度明显下降且远低于IgG1(P〈0.05)。结论:天疱疮患者血清抗Dsg抗体与疾病表型、病情、活动性存在明显相关性,测定其存在和滴度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1050例不同人群血清抗—HCV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第二代酶联免疫试验(ELISA)对我省1050例不同人群血清标本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结果表明:健康人群抗0HCV是性率为5.2%,存在HCV无症状携带者或隐性感染者;职业供血员中HCV感染严重,两组抗-HCV阳性率分别为30.1%和71.8%,受血者抗-HCV阳性率为20.7%,表明输血是HCV的主要传播途径,各类肝病中抗-HCV阳性率为21.1%,存在HBV和HCV和重叠感染,在孕妇和新生儿中检出抗-HCV阳性者,提示HCV有经母婴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丙肝宁冲剂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丙肝宁冲剂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慢性丙型肝炎随机分为丙肝宁治疗组(A组,32例),联合治疗组(B组,干扰素α-1b加病毒唑,30例),单用干扰素组(C组,32例)。B,C2组为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26周,停药26周时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复常率,血清HCV-RNA的阴转率。结果:A;B,C3组治疗结束时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率为100%,96.6%,90.6%。ALT复常率分别为59.4%,70%,46.9%,停药观察26周时,ALT持续复常率分别为40.67%,50%,25%,B组与C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CV-RNA的阴转率分别为53.1%,63.3%,37.5%,HCV-RNA持续阴转率分别为34.4%,46.6%,18.8%,只有B组与C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肝宁冲剂有明显抗丙型肝炎病毒疗效,且耐受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可成为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的有效方药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临床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应答情况及疗效的影响。方法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87例慢性丙型肝炎48周,停药随访24周,分析HCV RNA载量、ALT与疗效的影响。结果87例慢性丙型肝炎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60.91%:低病毒载量组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59,25%,高病毒载量组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61.67%,两小组无明显差异(P〈0.05)。ALT正常组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57.14%,ALT升高组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63.46%两小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明显。病毒载量、ALT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组175例,消化系统疾病组150例,健康对照组120例,均抽静脉血取血清一滴测定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率(54.29%)与消化系疾病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率(60%)差异无显性(P>0.05),与健康对照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率(34.17%)差异有高度显性(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病因之一,冠心病与幽门螺杆菌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gG及IgG4在抗囊尾蚴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分子筛分离提纯猪囊尾蚴囊液粗抗原,用ELISA法检测未经治疗和经1-3,4-6和7-9疗程治疗的4组确诊脑囊虫病患血清中的总IgG和IgG4。结果:总IgG抗体在治疗前组和疗后组之间没有显性差异(P>0.05),而IgG4在2组间有显性差异(P<0.01)。总IgG在疗后3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IgG4抗体在疗后3组间则有显性差异(P<0.01)。IgG4的特异性为98.4%,高于总IgG的94.0%。结论:IgG4不仅可用于囊虫病诊断,而且有望成为判定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型肝炎病毒TTV在肝病患者中感染情况及其致病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235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抗-TTV-IgM,结果:健康体检人群,甲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TTV-IgM阳性率分别为9.3%,16.7%,和9.3%,三组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甲-庚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中抗-TTV-IgM阳性率分别为31.6%,26.9%,32.1%和36.4%,显著高于健康体检人群(P<01),结论:TTV可能是导致非甲-庚型肝炎的重要病原,TTV的感染及复制可能是慢性肝病的发展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散发性戊型肝炎及乙戊重叠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情况,并了解戊型病毒性肝炎及被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的病情。方法:采用ELISA法对1547例肝炎患进行乙肝病毒标志(HBV-M)系列及戊肝病毒抗体(抗HEV-IgM和抗HEV-IgG)检测,对临床不同类型的86例单纯戊肝抗HEV和124例乙戊重叠感染HBV-M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戊肝患血清抗HEV-IgM和抗HEV-IgG的阳性结果在临床不同类型之间差异有显性(P<0.005),单纯戊肝抗HEV-IgG阳性率占22.4%,尤其是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其阳性率占50.0%,乙戊重叠感染HBsAg阳性率急肝显低于慢肝(P<0.001)与肝硬变(P<0.05),HBeAg阳性率急肝低于慢肝(P<0.005)与肝硬变(P<0.05),抗HBe阳性率急肝高于慢肝(P<0.01),抗HEV-IgM阳性率重肝高于慢肝(P<0.001)与肝硬变(P<0.05);单纯戊肝中3例重肝临床均治愈,而乙戊重叠感染中重肝33例死亡24例。结论:抗HEV-IgM阳性可作为急性HEV感染的依据,戊肝存在极少慢性化的可能,散发性戊肝很少发生重症型,感染HEV无促发HBV变异,病情加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微生物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微生物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 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4例正常对照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糖尿病患者分为颈动脉AS组(DMA组)与颈动脉正常组(DMB组),检测血清抗巨细胞病毒(HCMV)抗体、抗疱疹病毒(HSV)抗体、抗EB病毒(EBV)抗体、抗肺炎衣原体(Cpn)抗体、抗腺病毒(HAV)抗体,高灵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结果 (1)DMA组抗HCMV IgG阳性率显著高于DMB组(P〈0.01)和对照组(P<0.01);DMB组抗HCMV IgG阳性率也高于时照组(P〈0.05)。DMA组和DMB组抗HSV 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2)DMA组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DMB组(P〈0.01)和对照组(P<0.01),DMB组血清hs—CRP浓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AS与hs-CRP(r=0.532,P<0.05)、抗HCMV IgG(r=0.478,P<0.05)、HbA1c(r=0.452,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HDL呈显著负相关(r=0.432,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微生物感染,微生物感染、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糖尿病A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血清流行病学来探讨CP与冠心病的关系,从感染机制的临床观察了解CP与纤维蛋白原、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固相酶免疫法(EIA),测定冠心病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血清CP特异性抗体IgG,同时观察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冠心病组及AMI组、UA组、SA组CPIgG的阳性率、CPIgG滴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分为IgG阳性组及阴性组,IgG阳性组TG、LDL-C、HDL-C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IgG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CP特异性抗体IgG与TG、LDL-C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脂质代谢紊乱,血液凝固活性增加可能是CP感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复方竹叶草脂联合α—干扰素栓治疗尖锐湿疣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复方竹叶草脂联合α-干扰素栓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复发率。方法:用复方竹叶草脂联合α-干扰素栓治疗尖锐湿疣30例,并与20例单独应用复方竹叶草脂治疗尖锐湿疣作比,对比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为9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组的复发率为0.0%,对照组为23.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竹叶草脂联合α-干扰素栓治疗尖锐湿疣能提高治全貌,减少复发率,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拉米呋啶联合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的协同作用。方法:68例HBVDNA及HBeAg阳性的CHB患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采用拉米呋啶和IFN-α联合治疗,乙组单用拉米呋啶。治疗24w和48w时观察两组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及HBVDNA)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4w时、甲、乙两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5%和83%,HBVDNA转阴率分别为90%和89%,抗-HBe阳性率分别为15%和6.2%,以上指标两组相比无显性差异(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50%和20%,两组相比差异显(P<0.05)。治疗48w时甲乙两组相比ALT复常率分别为95%和94%,HBVDNA阴转率分别为95%和93%,两组无显性差异(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60%和25%,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P<0.01),抗-HBe阳转率分别为35%及8.3%,两组差异显(P<0.05)。结论:拉米呋啶联合IFN-α治疗CHB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于HBeAg阴转及HBeAg/抗-HBe血清转换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呋啶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