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预后以及有关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获术后随访的胃癌,分析胃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个数与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39.1%;阳性淋巴结个数为0.1~5、>5个时5年生存率为73.8%、37.7%、15.6%(P<0.0001),5年生存率随着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增多而呈下降趋势。转移淋巴结的个数亦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的深度有明显有相关关系。结论:胃癌转移淋巴结个数与术后预后有相关关系,其可作为胃癌术后预后的简单、有效的指标。但不适用姑息性胃癌切除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转移性淋巴结阳性比率(MLNR)在预测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接受D2根治术的173例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MLNR与5年总体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MLNR的预后意义进行评估,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比较MLNR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数目在预测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预后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Kaplan-Meier分析表明MLNR与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MLNR、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均为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为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MLNR是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预后的一项独立、有效的预测指标(P<0.05);MLNR分期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阳性数目对应的AUC(P <0.05).结论 MLNR是影响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预后的一项独立、有效的预测指标,其预测效果比淋巴结转移阳性数目更为准确和客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比率(MLNR)在预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的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4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7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4个月,5年生存率为72.34%(68/94)。总MLNR为0.31(486/1 553)。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ER状态、放疗与否和MLNR影响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预后(P<0.05),而患者年龄、绝经与否、PR状态、内分泌治疗与否和组织学类型与预后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MLNR(OR=2.565,95%CI=1.043~6.309,P=0.040)和肿瘤大小(OR=2.220,95%CI=1.045~4.716,P=0.038)是影响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MLNR是影响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且其预测效果比淋巴结转移数目更为准确和客观。  相似文献   

4.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和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的分期目的与其他肿瘤一样是为了衡量病情的早晚.判断其预后,由此决定治疗方案。而且只有在统一的分期下易于比较不同地区和医院之间治疗的结果。因此分期极为重要.且疑难之处也在此。对胃癌作出正确科学的分期很困难,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这在多数医院很难做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特征及其在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46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淋巴结转移特征,按照肿瘤TNM分期、原发灶大小以及Borrmann大体分型分别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组间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60例患者中,320例检出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69.57%(320/460)。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胃癌的TNM分期、原发灶大小以及Borrmann大体分型相关,TNM分期越晚、原发灶直径越大、Borrmann大体分型级别越高,则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越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胃癌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原发灶大小以及Borrmann大体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6.
胃癌癌周淋巴结转移状况与胃癌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加D2或D3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个数,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根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6%(50例)。阳性淋巴结率在1%-20%的5年生存率为70.6%,20%以上5年生存率为12.0%,阳性淋巴结个数为1-55年生存率为46-6%(33例),大于5个为17.4%(17例)(P<0.005)。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淋巴结率及个数增多而呈下降趋势。随着肿瘤浸润加深,淋巴转移率及个数增高(P<0.005)。结论:胃癌阳性淋巴结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有相关性,胃癌阳性淋巴结率,个数可作为简单,有效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器官外非淋巴结性转移癌组织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天津市大港油田总医院2003年10月—2008年1月收治的140例胃癌患者病理标本进行溶脂,获取器官外淋巴结或非淋巴结性转移癌组织,并按照其浸润转移类型分为淋巴结转移组56例和非淋巴结转移组84例,对比2组患者5年存活率、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等指标,分析器官外非淋巴结性转移癌组织与胃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胃癌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患者5年存活率48.2%(27/56),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5年存活率32.1%(27/8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器官外非淋巴结性转移癌组织亦具有高浸润深度与分化程度,与淋巴结性转移癌类似,且预后较差,因此,在治疗中应对非淋巴结性转移癌患者等同于淋巴结性转移癌患者对待,不可忽视,以推断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83例接受D2根治术的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部位及其与原发病灶的关系;比较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差异;对本组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83例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第1站淋巴结转移者64例(77%),直接发生第2站淋巴结转移(跳跃性转移)者19例(23%),胃上、中、下部癌分别以No.3(40%)、No.3(42%)、No.6组(33%)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本组77例(93%)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4年,其中位生存期为77.0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63%;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2%和6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是浆膜是否受侵和肿瘤病理类型,其中浆膜是否受侵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第1站淋巴结是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可以作为胃癌前哨淋巴结导航外科中淋巴绘图的主要目标;肿瘤侵犯浆膜层的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胃癌淋巴结转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日本学者认为扩大淋巴结清扫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并把D2 根治术作为胃癌的标准术式。西方学者认为淋巴结清扫对改善预后并无帮助 ,它仅能用于判断预后[1] 。两种观点争论不休 ,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大范围的淋巴结清扫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同时也增加了并发症和死亡率 ,所以如何在术前术中了解淋巴结的状态 ,指导手术范围 ,术后依据淋巴结病理结果判断预后 ,都是国内外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1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胃的淋巴引流是从胃的初级淋巴结逐步流向中间淋巴结(包括第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个数及率与胃癌病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7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加D2或D3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率、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根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59%(50例)。阳性淋巴结个数为1-5个5年生存率为46.47%(33例) ,大于5个的17.35%(17例)(P<0.005);阳性淋巴结率在1%-20%的5年生存率为70.58%,20%以上5年生存率为11.86%。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淋巴结个数、率增多而呈下降趋势。随着肿瘤浸润加深,淋巴结转移个数、率增高(P<0.005)。结论 胃癌转移淋巴结状态与胃癌病人预后有相关性,胃癌转移淋巴结个数、转移率可作为简单、 有效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1.
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微小转移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微小转移对于评价预防性淋巴结清除的意义。方法采用细胞角蛋白抗体,对4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性手术清除的2339枚淋巴结(其中包括390枚腹主动旁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结果常规HE染色发现390枚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中,95枚从14例患者中清除的淋巴结为转移阳性。剩余的295枚淋巴结中,有45枚从另15例患者中清除的淋巴结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微小转移。术后5年生存率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为56.0%,微小转移组为25.2%,常规染色淋巴结转移组为9.0%。结论进展期胃癌存在较高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微小转移率,预防性淋巴结清除对此类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2.
近端胃癌手术时淋巴结清扫范围、数目及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端胃癌手术时淋巴结切除范围、数目、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行D2或D3术式的近端胃癌标本,全数摘取淋巴结,比较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切除的淋巴结切除数目并判断预后。结果 本组31例共取淋巴结1971枚,平均63枚/例。近端胃切除57枚/例,全胃切除71枚/例,左半胰切除64枚/例,保留左半胰63枚/例。新分期N1、N2、N35年生存率分别为36%、11%、0。结论 随着癌肿侵犯范围扩大,必须扩大淋巴结切除范围;保留左半胰不影响淋巴结切除数目;新的定量N分期在评价预后方面优于旧的定性N分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 tissue chemokine,SLC)在胃癌淋巴结中的表达,以进一步阐明胃癌淋巴转移的机制。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29例胃癌组织淋巴结中SLC mRNA的表达。结果:胃癌转移淋巴结中SLC mRNA的表达均显著低于相应的正常胃黏模组织,但其表达与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不相关。结论:在胃癌转移淋巴结中,SLC的表达明显受抑,后者可能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提高淋巴结中SLC的表达可能成为控制胃癌转移和复发的又一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4.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方式之一,影响患者的预后.在经常规病理检查其淋巴结为阴性的患者,术后仍有25%的肿瘤复发率,这就会影响患者的生存率,研究发现这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存在柯密切关系.本文将就微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现状,分析了胃癌淋巴结的转移率与诸多因素的关系,包括肿瘤浸润深度、大体形态、大小、组织分型、肿瘤发生部位、患者年龄、性别等,探究了肿瘤的部位和转移淋巴结的组群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16.
淋巴结转移率对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率在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38例接受胃癌D2根治术治疗且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大于或等于15枚的T2-T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淋巴结转移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是否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具有相关性和淋巴结转移率等病理因素对胃癌预后的影响,判定淋巴结转移率预测T2~T3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与否的准确性,并与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的预测结果比较。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无相关性,而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则具有相关性。单因素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率是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率预测T2—T3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与否的ROC曲线下面积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大于或等于15枚时。T2~T3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低与清扫的淋巴结总数不相关;淋巴结转移率是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主要独立性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率预测T2~T3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与否的准确性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的预测能力相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淋巴结取材方法对胃癌淋巴结检查数目及分期的影响。方法 36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进展期胃癌病例,根据淋巴结取材方法分为新鲜组(n=9)、固定组(n=9)和脱脂组(n=18);记录每例患者的淋巴结数目,分别计算全组及亚组患者的淋巴结总数和平均值,比较亚组患者的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及pN分期。结果本组36例总体淋巴结转移率72%。新鲜组检出淋巴结(22.11±10.28)枚/例,固定组检出淋巴结(21.89±6.57)枚/例(t=0.052,P=0.960),故合并为传统组(n=18);脱脂组检出淋巴结(55.83±16.77)枚/例(t=14.129,P0.001)。传统组检出47枚(2~11枚/例)淋巴结转移,脱脂组检出223枚(2~77枚/例)淋巴结转移(t=2.295,P=0.035)。与传统组相比较,脱脂组pN0-pN2病例明显减少,pN3a和pN3b病例明显增加(x~2=9.602,P=0.040)。结论脱脂法可以获取更多的淋巴结,淋巴结转移数目也随之增加,pN分期上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残胃癌术中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儿外科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由同一手术者进行残胃癌根治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等距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同期原发性胃癌患者50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中所清扫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与原发性胃癌患者相比,残胃癌患者联合脏器切除率较高〔54.55%(12/22)比14.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9,P=0.000)。在淋巴结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原发性胃癌患者〔30.56%(103/337)比22.13%(208/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3,P=0.002);微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高于原发性胃癌〔2.97%(10/337)比1.49%(14/9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9,P=0.086)。残胃癌患者No.10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较原发性胃癌患者高〔52.17%(12/23)比17.39%(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3,P=0.013);残胃癌患者No.10的12个转移淋巴结中有4个微转移,原发性胃癌中未检出微转移淋巴结。残胃癌空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5.71%(5/14)。结论残胃癌有其独特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术中应行D2淋巴结廓清术和空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应重点对No.10淋巴结进行清扫,必要时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9.
胃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分型的病理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20.
胃癌淋巴结转移研究的进展与新规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胃癌外科治疗取得较大进步,这些成绩与其外科基础研究不断深入相伴而行,相辅相成。本文仅就目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数点研究,结合作者经验体会简述如下。胃癌部位划分与淋巴结站属的新规定过去,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将胃分为3大部,其名称及代号为贲门部(C)、中部(M)、窦部(A),再分为5个区[1]。新规约改为上部(U)、中部(M)和下部(L),分为6个区,即①LMU/MUL/MLU/UML;②LD/L;③LM/M/ML;④MU/UM;⑤U;⑥E+。将“L”和“U”单独提出,各部区所属淋巴结亦有一定变动。将每区的D2清除术作为标准根治的清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