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不安全驾驶行为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道路交通安全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对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6987名15~69岁常住人口进行入户面访。调查过去30天里曾驾驶机动车的人是否有不安全驾驶行为及相关因素。结果调查对象在过去30天里,不戴安全带、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无证驾驶的分别为15.0%、13.6%、16.3%和11.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农村(OR=2.4)、文化程度低(OR=2.4)是不戴安全带的危险因素,35~44岁组(OR=0.4)不戴安全带发生率低于55~69岁组;男性(OR=5.2)、饮酒(OR=13.6)、农村(OR=2.0)、吸烟者(OR=1.8)是酒后驾驶的危险因素,生活和工作压力小(OR=0.1)是保护因素;男性(OR=7.0)、吸烟者(OR=1.6)是疲劳驾驶的危险因素,农村(OR=0.4)是保护因素,初中(OR=2.6)和高中/中专(OR=1.8)的疲劳驾驶率高于大专以上学历;文化程度低(OR=8.8)是无证驾驶的危险因素,男性(OR=0.4)是保护因素,25~34岁组(OR=0.2)和35~44岁组(OR=0.4)无证驾驶率低于55~69岁组。结论广州市不安全驾驶行为较普遍;应加大力度监管疲劳驾驶和酒后驾驶;中老年人不安全驾驶行为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居民不安全驾驶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机动车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流行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提供信息.方法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15~69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不安全驾驶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过去1个月内不安全驾驶率农村(88.3%)高于城市(57.8%),男性(76.4%)高于女性(66.7%);其中不佩带安全带、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和无证驾驶的比例分别为35.2%,12.2%,9.3%和2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农村(OR=1.9)、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OR=2.2)不佩戴安全带危险性较大,大专以上文化程度(OR=0.3)不佩戴安全带的危险性小;男性(OR=6.4)、饮酒者(OR=9.1)酒后驾驶的危险性大;男性疲劳驾驶的危险性是女性的4.6倍;农村地区(OR=5.9),精神状态较差(OR=1.9)无证驾驶概率大;男性(OR=0.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OR=0.3)、收入高(OR=0.22)无证驾驶概率小.结论 居民普遍存在不安全驾驶行为;社会经济和个人因素是不安全驾驶的危险因素,降低不安全驾驶行为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出国留学生酒后驾驶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出国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酒后驾驶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实际发放问卷780份,回收有效问卷738份(94.6%)。调查对象的"饮酒后驾驶的最低血液酒精浓度""醉酒驾驶的最低血液酒精浓度""醉酒驾驶是否会追究刑事责任"和"因醉驾吊销驾驶证的规定年限"等知识知晓率分别为25.88%、15.31%、94.58%和12.33%。有驾照者酒后驾驶知识知晓率高于无驾照者(P0.05)。"醉酒驾驶者会受到的处罚"的知晓率仅为5.83%。94.72%调查对象认同"酒后驾驶对公共交通安全危害很大",98.78%调查对象反对酒后驾驶。有驾车经历者的酒后驾驶发生率为18.13%,且男性高于女性(χ~2=6.0111,P0.05)。影响酒后驾驶的因素包括性别、饮酒频率、酒后驾驶相关知识知晓度和乘坐饮酒者驾驶的机动车。男性(OR=3.20,95%CI=1.02~10.60)相对于女性发生酒后驾驶风险更大;饮酒频率(OR=4.73,95%CI=2.23~10.01)越高,发生酒后驾驶的风险更大;酒后驾驶知识知晓度越高(OR=5.28,95%CI=1.71~16.29),发生酒后驾驶的风险更小;乘坐饮酒者驾驶的机动车的人群(OR=7.64,95%CI=1.74~33.57)发生酒后驾驶的风险更大。结论上海出国留学生酒后驾驶相关知识欠缺,相关态度尚可,酒后驾驶行为报告率较高,可重点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对酒后驾驶的相关知识的认知,减少酒后驾驶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行为危险因素。方法将南京市3次路面拦截机动车调查酒后驾驶行为获得的摩托车驾驶员数据合并,进行分析。结果筛选符合条件的摩托车驾驶员468人,酒后驾驶57人(12.18%),饮酒驾驶44人(9.40%),醉酒驾驶1人(0.21%)。外地牌照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率为20.25%,高于本地车辆(χ2=5.792,P=0.016);周末和节假日酒后驾驶发生率分别为17.79%、25.00%,高于工作日(χ2=9.287,P=0.010);教育程度越高酒后驾驶发生率越低(χ2=18.88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以18~30岁年龄组为参照,31~40岁年龄组OR值为4.342(95%CI:1.582~11.912),41~50岁年龄组OR值为12.560(95%CI:4.578~34.455),51~66岁年龄组OR值为12.616(95%CI:3.594~44.281);次驾车时间0.5 h为参照,驾驶时间≤0.5 h的OR值为3.884(95%CI:1.262~11.954);以一般点为参照,高危点的OR值为2.549(95%CI:1.122~5.794);以下午时间(13:00—14:30)为参照,晚上(20:00—22:00)OR值为9.702(95%CI:1.275~73.811),深夜(22:00~)OR值为23.389(95%CI:2.752~198.753);以戴头盔为参照,不戴头盔OR值为2.706(95%CI:1.366~5.359)。结论摩托车驾驶员酒后驾驶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相关部门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人群干预和加强执法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北省农村居民酒后驾驶行为的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全面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和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2市4县1088名有饮酒行为的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0.8%男性和24.1%女性饮酒者每周饮酒3次以上;男、女性有害饮酒率分别为92.2%和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村居民酒驾率为69.6%;酒后机动车驾驶率为33.7%,其中汽车为28.6%,摩托车为71.4%。酒后驾驶行为在不同居住地、性别、文化程度及年龄组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河北省农村居民饮酒频率高,有害饮酒行为及酒后驾驶行为流行严重,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加大酒驾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伤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面访形式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驾驶员的一般情况、交通工具状况、驾驶相关行为、睡眠状况、吸烟、饮酒、药物使用、道路状况等因素。结果 2008-2009年间共调查246例病例组和492例对照组驾驶员,在控制年龄、性别、驾驶机动车类型等因素下,驾车频率高(OR=3.08)、有吸烟史(OR=1.94)、行驶车道错误(OR=2.36)、驾车时身体状况差(OR=1.87)、睡眠不足(OR=4.63)、定期车辆检修(OR=0.33)、佩戴安全带/安全头盔(OR=0.30)等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道路交通伤害与驾驶员行为、车辆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应针对人、车、路三方面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饮酒与慢性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胜利油田滨州工作区某社区抽取18岁以上常住居民3 471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慢性病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本社区居民饮酒率为32.87%(标化率为21.54%),其中男性饮酒率为72.29%(标化率为58.80%),女性饮酒率为4.16%(标化率为3.13%),男性高于女性(χ2=766.39,P0.05)。饮酒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于不饮酒人群,饮酒年限越长,慢性病患病率越高(χ2趋势=127.95,P0.05),饮用高度白酒慢性病患病率高,而饮用葡萄酒患病率低(χ2=40.39,P0.05),随着饮酒频率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现"~"型,以"10次以上/周"患病率为最高,"小于3次/周"为最低(χ2趋势=17.61,P0.05),平均每次饮酒量越高,慢性病患病率越高,但是"平均每次饮用400 ml以上"人群患病率有所下降(χ2趋势=4.0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饮酒(OR=1.81)、饮酒年限(OR=1.30)、饮酒频率(OR=1.42)、平均每次饮用量(OR=1.26)均是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被调查社区居民饮酒率较高,应加强饮酒人群的健康教育,控制饮酒,以降低与饮酒有关的慢性病患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居民饮酒行为特征及酒后驾驶行为影响因素,为开展农村居民合理饮酒及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方法和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4个县的1,070名有饮酒行为的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饮酒率为57.1%,其中每天饮酒的为29.8%,经常饮酒的为27.3%,饮酒率在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有害饮酒率为78.19%,男、女有害饮酒率分别为58.3%~85.19%、45.45%~96.03%,仅在饮用商业白酒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村居民酒驾率为47.62%,酒后机动车驾驶率为22.43%,酒后驾驶行为在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徽省农村居民饮酒率高,有害饮酒行为及酒后驾驶行为流行程度严重,建议加强综合干预措施,加强农村饮酒有害健康的行为干预,减少因有害饮酒行为导致的社会和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南京市酒后驾驶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路边随机拦截呼气酒精测试并回答问卷的方法,了解南京市驾驶人酒后驾驶率及相关行为特征,采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 南京市酒后驾驶(血液酒精浓度>0 mg/100 ml)率为1.9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摩托车、外地车、不系安全带(不戴头盔)、驾车外出用餐、晚上和凌晨与酒后驾驶率呈正相关,OR (95%CI)分别为11.994(6.463~22.295)、3.197(1.782~5.737)、2.712(1.745~4.216)、14.045(7.862 ~25.090)、23.282(3.149~172.125)、43.988(5.829~331.941);女性、工作日、非餐饮集中地区与酒后驾驶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144(0.035 ~0.596)、0.570 (0.353~0.920)、0.500(0.302 ~0.8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05).结论 南京市酒后驾驶率较低,应根据其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省居民酒后驾驶行为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防治对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07和2010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每户中1名15~69岁常住人口进行调查,比较和分析居民酒后驾驶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结果云南省居民2007和2010年的酒后驾驶率分别为23.99%和18.05%。但是云南省酒后驾驶率均高于全国2002年的平均水平(13.2%)。云南省酒后驾驶行为的高危人群特征是少数民族、男性、15~34岁的年轻人和饮酒者。少数民族酒后驾驶的可能性分别是汉族的1.69(95%CI为1.13~2.53)和2.14倍(95%CI为1.29~3.54),女性酒后驾驶的可能性是男性的0.42倍(95%CI为0.20~0.86)。结论云南省居民酒后驾驶行为严重,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和推进多部门合作,加强对全人群的综合干预。同时,应针对少数民族和男性人群,尤其饮酒者开展重点人群的强化干预,从而降低云南省居民酒后驾驶习惯,减少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陕西省成人道路交通伤害行为危险因素现况,为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陕西省17个监测点的10 166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道路交通伤害行为危险因素信息。采用R 3.3.1软件对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调整,率的比较采用基于抽样设计校正的Rao-scott χ~2检验。结果陕西省成人摩托车驾乘人员头盔总是佩戴率为9.45%(95%CI:5.42%~13.49%),从不佩戴率为45.33%(95%CI:35.05%~55.60%)。机动车乘坐人员安全带总是佩戴率为18.32%(95%CI:9.16%~27.49%),从不佩戴率为20.87%(95%CI:14.07%~27.66%)。陕西省成人机动车驾驶员安全带总是佩戴率为55.73%(95%CI:42.57%~68.88%),从不佩戴率为9.04%(95%CI:4.11%~13.98%),酒后驾驶率为7.14%(95%CI:4.40%~9.88%),疲劳驾驶率为24.39%(95%CI:19.87%~28.91%)。机动车乘坐人员未乘坐酒后驾驶车辆率为95.32%(95%CI:94.09%~96.55%),乘坐率为4.68%(95%CI:3.45%~5.91%)。结论陕西省成人机动车驾驶员的安全带佩戴情况良好,酒后驾驶情况较少,但机动车驾驶员的疲劳驾驶及摩托车驾驶员的头盔佩戴情况仍未改进。严格执法、广泛教育宣传是今后陕西省道路交通伤害预防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陕西省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为陕西省慢性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陕西省10个监测点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6330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和超重或肥胖5种慢性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率均进行加权处理。计算5种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和聚类模式,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行为危险因素影响因素。结果陕西省18岁及以上居民5种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率(55.88%)、超重或肥胖率(46.82%)、现在吸烟率(28.30%)、体力活动不足率(24.99%)和有害饮酒率(2.21%)。54.58%的陕西省18岁及以上居民有2种及以上的行为危险因素,其中水果蔬菜摄入不足(15.53%)和超重或肥胖(12.70%)是陕西省成年人群中最主要的行为危险因素模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251,95%CI:0.250~0.251)、受教育程度高(小学OR=0.913,95%CI:0.910~0.915;初中OR=0.863,95%CI:0.861~0.865;高中OR=0.846,95%CI:0.844~0.849;大专及以上OR=0.699,95%CI:0.696~0.701)和家庭年收入较高(中等收入OR=0.672,95%CI:0.671~0.674;高收入OR=0.651,95%CI:0.649~0.653)者行为危险因素个数较少,高龄(45~59岁OR=1.262,95%CI:1.259~1.264;60岁及以上OR=1.314,95%CI:1.310~1.317)、农村(OR=1.488,95%CI:1.486~1.491)、已婚或同居(OR=1.203,95%CI:1.199~1.206)及离婚或丧偶或分居者(OR=1.747,95%CI:1.737~1.758)行为危险因素个数较多。结论陕西省居民中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发生率较高,需针对男性、老年、受教育程度低、低收入人群及农村地区人群采取积极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来减少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发生,进而减少和减缓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州省机动车驾驶员的道路交通安全驾驶行为的现状,为进一步开展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贵州省12个县(区)在调查前30 d内具有驾驶行为的907名18岁以上的居民进行调查,收集其年龄、性别、身高等基本信息以及各种驾驶情况的数据。结果 35.8%的驾驶员30 d内没有佩戴头盔,39.7%的驾驶员30 d内没有佩戴安全带,22.2%的驾驶员有疲劳驾驶的经历;10.9%的驾驶员有酒后驾驶的经历,有34.3%的驾驶员有无证驾驶的情况;有49.0%的驾驶员有30 d内饮酒的经历,并且在这部分驾驶员中有18.3%的人每日饮酒,有3.6%和1.8%的驾驶员有视野发黑和平衡感障碍的情况发生,60岁以上的驾驶员比例占到17.8%,身高不足155 cm的驾驶员比例为10.1%,每日睡眠时间不足6 h的占12.9%,有7.1%的驾驶员血糖低于4mmol/L。结论影响机动车驾驶员的各种不安全驾驶行为因素不容忽视,应采取定期体检和加强监管的方式,规避可能出现影响驾驶安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成年人群道路交通伤害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特点。方法2010年在我国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了98658名18岁及以上居民,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道路交通伤害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信息。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成年人群头盔佩戴、安全带佩戴、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和无证驾驶情况。结果2010年我国成人摩托车驾乘人员中,头盔经常佩戴率为20.03%(95%CI:16.98%~23.08%),不佩戴率为59.52%(95%CI:55.80%~63.25%),男性佩戴情况好于女性(P〈0.001)。机动车驾驶员安全带经常佩戴率为36.74%(95%CI:33.04%~40.45%),不佩戴率为37.22%(95%CI:33.81%~40.62%),女性佩戴情况好于男性(P=0.028)。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率为10.89%(95%CI:9.65%~12.13%),45~54岁组驾驶员酒后驾驶率最高(P=0.010)。机动车驾驶员疲劳驾驶率为19.71%(95%CI:18.06%~21.37%),35~44岁年龄组驾驶员疲劳驾驶率最高(P=0.003)。机动车驾驶员无证驾驶率为24.68%(95%CI:22.13%~27.23%),65岁及以上年龄组驾驶员无证驾驶率最高(P〈0.001)。结论中国成年人道路交通危险行为问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提供建议。方法资料来源于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黑龙江省农村居民4 801户,共13 498人,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调查户的所有成员逐一进行询问并收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家庭成员的医疗保障情况、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等,运用SAS9.2软件对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照人数和例数计算,分别为252.4‰和349.4‰,其中男性为312.9‰,女性为386.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年龄小于35岁相比,年龄35~65岁(OR=7.604,95%CI=6.077~9.516,P=0.000)、年龄65岁及以上(OR=17.254,95%CI=13.195~22.563,P=0.000)是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慢性病患病率越高;与未婚相比,已婚(OR=1.884,95%CI=1.312~2.704,P=0.001)、离婚或丧偶(OR=2.246,95%CI=1.504~3.353,P=0.000)的慢性病患病率高;与文盲相比,文化程度(均OR1,均P0.05)越高,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越低;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OR=1.587,95%CI=1.060~2.376,P=0.025);距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与小于1 km相比,大于5 km(OR=1.567,95%CI=1.103~2.227,P=0.012)患病率高;与人均住房面积小于20 m2相比,人均住房面积大于36 m2(OR=1.500,95%CI=1.295~1.737,P=0.000)慢性病患病率高;人均年收入(均OR1,均P0.05)越高,慢性病患病率越低;饮酒(OR=1.160,95%CI=1.042~1.986,P=0.030)慢性病患病率高。结论 2013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高,其中女性、老年人、离婚或丧偶、文化程度低、未参保和经济收入低的人群是卫生服务需求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河北省城乡男性饮酒人群饮酒行为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干预,降低过量饮酒行为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河北省保定和邢台市4个区县10个社区(村)1491名有饮酒行为的男性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采取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调查对象每天饮酒、经常饮酒、偶尔饮酒频率分别是26.0%、22.3%和51.6%;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人群的饮酒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量饮酒率为80.1%;过量与非过量饮酒者酒后不良行为反应率分别为43.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481)、文化程度(OR=1.482)、居住地(OR=0.503)及饮酒态度(OR=0.444)是男性过量饮酒的影响因素。结论河北省男性饮酒人群过量饮酒情况严重,应针对人群不同特点,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前,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预计到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将在疾病负担中居第3位[1].相关研究显示,大部分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员的不安全驾驶行为引起的[2],主要包括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不使用安全带和无证驾驶等.由于中国是交通伤害的高发国家[3],研究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山东省临朐县居民饮酒特点,为开展有效的不良饮酒行为干预、采取相关措施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采用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临朐县15~55岁常住居民进行饮酒行为的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人数为13 770人,现在饮酒率为24.39%,男性饮酒率高于女性(男性为53.88%,女性为2.08%);饮酒者开始饮酒的平均年龄为(20.78±4.42)岁;平均饮酒年限为(23.11±8.50)年;平均日饮酒量为(129.89±135.14)g。高年龄(OR=2.56,95%CI:2.08~3.15)、吸烟(OR=3.78,95%CI:3.38~4.23)、高收入人群(OR=0.99,95%CI:0.78~1.26)饮酒的可能性更大,女性(OR=0.03,95%CI:0.03~0.04)、未婚(OR=0.49,95%CI:0.32~0.75)、年收入3001~8000元(OR=0.59,95%CI:0.50~0.70)以及8001~15 000元(OR=0.79,95%CI:0.66~0.94)的人群饮酒的可能性更小。结论临朐县居民饮酒行为普遍,不同性别、年龄饮酒行为存在差异;建议加强该县有害饮酒行为的干预,减少因有害饮酒行为导致的社会和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四川省泸州市成年居民饮酒与慢性病患病率的关系。方法利用2009年泸州市健康城市建设项目的调查资料,对泸州市11 425名成年居民的饮酒和慢性病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饮酒与慢性病患病率的关系。结果泸州市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4.4%,女性(26.2%)高于男性(22.1%),饮酒率为13.2%,且男性(28.2%)明显高于女性(1.3%);1 505名饮酒者中,每次酒精量<40 g者占50.9%,40~100 g者占40.5%,≥100 g者占6.1%;饮酒频率越高(χ2趋势=8.305,P=0.004),饮酒年限越长(χ2趋势=101.345,P<0.001),饮用的总酒精量越多(χ2趋势=17.651,P<0.001),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饮酒与慢性病患病率之间呈负相关(β=-0.424),饮酒者患慢性病的危险低于不饮酒者,OR值为0.654(95%CI=0.559~0.766)。结论泸州市大部分饮酒者为长期、经常饮酒,应加强高饮酒率人群的健康教育,控制过量饮酒,以降低与饮酒有关的慢性病患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浙江省台州市居民饮酒现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2011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市9个县(市、区)抽取符合条件的成年人群作为本次研究的受试对象。分析指标包括饮酒率、危险饮酒率、有害饮酒率、饮酒量和饮酒频率。结果调查对象饮酒率为36.1%,男性、女性饮酒率分别为57.9%和16.2%,各年龄组饮酒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34岁组饮酒率最高,为45.6%。文化程度越高饮酒率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饮酒率也相对越高。在饮酒的日子里,饮酒者平均每天饮酒量为3.2个标准饮酒单位,7天内平均累计饮酒16.3个标准饮酒单位,危险饮酒率和有害饮酒率分别达到4.2%和15.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饮酒率呈下降趋势(OR=0.90,95%CI:0.82-0.98,P〈0.05),女性饮酒率显著低于男性(OR=0.14,95%CI:0.11-0.17,P〈0.01)。文化程度与饮酒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台州市成人居民饮酒问题不容忽视,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