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囊炎表现为右侧胁肋部持续性钝痛或不适感,腹胀,嗳气,恶心。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甚至有“双边”征,以及胆囊内结石光团。中医学理论认为,胁为肝胆经脉循行之处,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于肝胆功能失常。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又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肝,  相似文献   

2.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内经》认为本证主要与肝胆病变有关。如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民病左胠胁痛……病本于肝”。后世医家又以肝脉布胁,胆脉循胁,肾脉贯肝膈为据,主张胁痛与肝、胆、肾经有关。病机多为肝郁气滞、湿热内郁、外伤血瘀、久病肝肾阴亏致肝络不和,疏泄不利、气滞血瘀或络脉失养引起胁肋作痛。然肝主藏血,其气从左  相似文献   

3.
胁痛 ,乃肝病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灵枢·五邪》篇云 :“邪在肝 ,则两胁作痛。”盖肝居胁下 ,其经脉布于两胁 ,胆附于肝 ,其脉循于胁 ,故胁痛之症 ,多责之于肝胆。肝病胁痛 ,亦称肝痛 ,在“慢肝”、“乙肝”之类的肝病中 ,表现极为明显。患有肝病者 ,一日出现胁痛 ,思想上紧张  相似文献   

4.
正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早在《内经》已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由于肝胆病变所致。如《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素问·繆刺论篇》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笔者近年来自拟肝康2号方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肝居胁下,其经脉分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  相似文献   

5.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背俞穴走罐治疗胁痛1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袁玲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3):118-119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称胁肋痛、季肋痛或胁下痛。胁痛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瘀血停着,痹阻胁络;络脉失养等病理变化而致。  相似文献   

7.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1],胆系疾病(胆囊炎、胆囊息肉、胆管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胸膜炎、肋软骨炎、肋骨骨折、胸肋部软组织损伤、带状疱疹等均可引起胁痛. 李秀云为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副书记,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于胆系疾病具有独到的见解,现将其治...  相似文献   

8.
胆石症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名。其主要症状为右季肋部或心窝右侧作痛,向腹部、胸部、右肩部放散,同时伴有胃症状,如呕吐食物粘液和胆汁等。发作剧烈时,右肋及胃部如刀割锥刺,疼痛欲死。此病在中医文献中,有名之谓"肝著"、"肝痹"、或"胆胀"者。如"灵枢"胀论篇云:"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然考之大多数的中医文献,都是把此病包括在"胁痛"或"胃痛"二门中。关于"胁  相似文献   

9.
胆石病发作期病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病依其临床表现,可见于中医学中"肝胀"、"胆胀"、"胁痛"、"黄疸"、"胃脘痛"、"腹痛"、"胆瘅"、"结胸"、"肝气"、"肝胃气"及<伤寒论>中的"少阳病"等相关病种诸章节.有关中医胆病的记载首见于<灵枢·经脉>中,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心胁痛"的记载.<灵枢·胀论>中也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的记载,均指明胆腑有病可引起胁肋部类似胆囊疾病的症状.<金匮要略>中更有黄疸的专章论述,提出了多种治法,其中"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为后世对本病的认识与治疗奠定了基础.常见的胆石病包括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慢性胆管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病等.胆石病根据中医分型可分为发作期和静止期二期.吾师朱培庭教授师从已故著名外科专家顾伯华、徐长生教授,潜心钻研胆石病40余年,在长期临证中发现,胆石病发作期的发病过程中"邪从热化"、"热从燥化"是两个重要的病机,认识这些病机特点将有助于胆石病的防治.本文仅就胆石病的这些病机特点,择其精要,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而言,为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姜春华老师指出:胁痛“主要与肝胆疾患有关,也可见于部分妇科疾病。”笔者随师应诊,初步归纳其治疗胁痛的经验为如下14法。  相似文献   

11.
柴胡舒肝散合承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占新 《世界中医药》2010,5(5):327-327
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症,属中医学胁痛范畴,以右胁肋部的疼痛为主要症状,病情反复发作,甚则剧痛或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其病因多于情怀不畅、饮食所伤、瘀血阻滞等有关。现代医学对慢性胆系感染多采用抗生素保守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王会霞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1):787-788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代又称“胁肋痛”、“季肋痛”或“胁下痛”。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胁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临床在许多疾病中都存在胁痛。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胁痛的内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胆囊炎泛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在《内经》中就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的精辟论述。胆囊炎是以口苦、右胁下疼痛,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甚或痛引肩背为其临床主证的内科常见病。其主要病机是脾气虚泛,湿热内生,又因情志不舒或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而至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最终导致本病。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以右上腹及右胁肋部闷胀疼痛 ,或放射至右肩背部酸痛 ,脘腹饱闷胀痛 ,恶心欲呕 ,厌油纳呆 ,黄疸 ,每因过食油腻或食用蛋类而诱发或加重 ,口苦咽干 ,脉弦等症状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并发胆石症。本病与祖国医学“胁痛”、“胆胀”相似 ,病位在胆 ,与肝脾胃关系甚为密切 ,临床大致可分为 :胆郁气滞型 ,肝胆湿热型 ,胆郁脾虚型 ,阴虚血瘀型。笔者在多年临床中应用中医药辨治本病 ,取效较佳 ,现介绍如下。1 胆郁气滞型胆为中清之腑 ,附于肝脏 ,与肝同司疏泄 ,若因情怀不畅 ,谋虑不决 ,致使肝胆疏泄失常 ,气机郁滞 ,腑…  相似文献   

15.
<正> 胁痛之证,是自觉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的疼痛而言。临床常见此症有缓急之分,缓者,多为隐隐作痛,病程缠绵。急者,疼痛较剧,难以屈身转侧,起病突然。本篇主要介绍属于急性胁痛的有关内容。胁痛之病,多由情志,湿热、饮食、蛔虫上扰及外伤所致。使肝的疏泄失常,气机被  相似文献   

16.
胁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  相似文献   

17.
正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引起胁痛的常见疾病有胆道系统感染(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等)、胆石症、胆囊息肉、胆道蛔虫症、胆管良恶性狭窄等,而因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胆囊癌、急慢性胰腺炎、胸膜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等及外伤引起者已在相关疾病诊治指南中介绍,故不在本指南内讨论。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多数胆系病变引起的胁痛,因肝系疾病、其他系统疾病或心身疾病引起者可部分参照本指南。目前关于胁痛的单病种中医药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18.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囊肿、胆囊炎、胆结石等。湖北省中医院邵冬珊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从医侍诊,受益匪浅,现将邵师治疗胁痛的经验试作浅析。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造成的,症状常不典型,多表现为厌油腻食物,腹胀,嗳气,右上腹部和肩背部疼痛,甚至有胆绞痛。约70-95%的病人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胁痛”等病名范畴,以右胁肋部疼痛,口苦,善太息,多伴胃脘胀痛,嗳气等为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20.
高体三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以六经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核心,创立"水暖土和木达"的学术思想,善治多种疑难杂症。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是肝胆疾病中常见的症状。高教授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为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脾肾寒湿为其本,肝胆郁滞是其标,对于胁痛的治疗,应标本兼治。他提倡三阴(即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同治,以疏木达郁、暖水燥土为治法,从而使机体肝木不郁,脾土不湿,肾水不寒,则病痊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