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房扩大在心电图上产生一个宽(0.12秒或更宽)而双峰(峰间距大于0.04秒)p 波·宽 p 波也可由心房内传导延迟引起,因此这种异常并非左房扩大所特有。异常的 V_1导联 P 波终末电势(简称PTF-V_1)系指 V_1导联阴性 P 波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朱某,女,63岁,平时体健。突感剑突下疼痛,急诊入院。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P—R间期0.12秒,Ⅱ、Ⅲ,aVF导联呈Qrs型,Q波时限为0.06秒,ST—T无改变(见图1)。心电图诊断:下壁心肌梗塞。第二天心电图复查:aVF导联出现两种波形(见图2)。前为Qrs型,P—R间期为0.12秒,T波直立;后为R型,P—R间期0.16秒,T波倒置。第三天心电图复查:ⅡⅢ、avF导联Qrs波转为R型,T波由直立转为倒置,胸导V_4—V_7T波倒置,ST段压低0.05毫伏。心电向量图,也呈现两种图形(见图3)。H面初始20毫秒的预激向量指向左前,初始向量运行缓慢,QRS环体均位于X轴之前。5分钟后描记,QRS环体出现  相似文献   

3.
<正> 患者男性,70岁,工人。因头昏、心悸伴心前区刺痛,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于1989年8月21日收住入院。心电图分析附图为入院后第二天测得。取I、V_1,及V_3(V_(3a、b)为连续记录)导联。见规律性窦性P波P-P间距0.84秒,P-R间期0.18秒,约合窦性心律71次/分。各导联QRS波时限增宽达0.13秒,I导联呈R型,R波切迹,V_1、V_3呈rS型,S波增宽,为完全性左囊支传导阻滞。另可见提前出现的P-QRS波群,P′融于前一心动T波之上,QRS形态与窦性相似,联律间期基本相等,为房性早搏(以R′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每房早后均可见形态各异的逸搏心动(以R~-表示),且各R′-R~-  相似文献   

4.
<正> 我院于1987年~1999年诊断早期复极综合证18例.其中有7例初诊时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7例均为男性,年龄37~44(平均22岁)岁。均有心悸,易疲劳感,其中心前区挤压感4例,胸部闷痛2例,胸部刺痛1例,肺部及心脏生理学检查均正常,口服硝酸甘油无效。心电图V_1~V_3ST段凹面向上抬高0.1~0.6mU2例.V_3~V_5抬高4例.T波倒置1例.心前导联T波高耸对称5例。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及血清心肌酶谱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入院时均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经全面检查后.方确诊为早期复极综台征。给予对症处理7~11天后全部好  相似文献   

5.
随机抽取在岗职工45岁以上者482例正常人,除记录常规心电图导联外并增作左背中(V_7、V_8、V_9)导联,分析V_7—V_9导联的Q波时间、Q/R比值、ST—T改变。结果表明左背部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有较多不同,认为异常Q波应为:V_7导联Q≥0.03秒,Q/R≥1/4;V_8导联Q波≥0.04秒,Q/R≥1/2;V_9导联Q波>0.04秒、Q/R>1。  相似文献   

6.
60年代以来,通过组织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认为PV_1终电势(简写PtF-V_1)负值量的的异常与左心房肥厚、扩张和前结间束左房支传导障碍有关.本文通过对50例慢性风湿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二尖瓣疾患为主者的PtF-V_1的测量情况,与其出现二尖瓣型P波阳性进行比较,并与10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观察,以探讨其诊断价值.为了测量方便,全部病例均选窦性心律,V_1导联位置正确,基线平稳.PtF-V_1取V_1导联负向波的深度(毫米)×宽度(秒)所得积,≤—0.04毫米秒为阳性.二尖瓣型P波为P波增宽>0.11秒,顶端呈双峰,峰间距≥0.04秒为阳性.50例患者男26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65岁,因劳力性阵发性心悸、心前区压榨感2年,加重10天拟诊冠心病住院。平静心电图示窦缓,56次/分,P波增宽呈双峰型,时限0.11秒。双峰间距0.05秒,QRS—T正常。诊为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示:V_1导联可  相似文献   

8.
男,34岁,1992年9月3日查体做心电图显示:TV4~V6略低,无U波倒置,1周后,又因持续性胸痛1h而就诊。神志清,精神可.痛苦面容,心率90次/min,心律规整,无杂音。双肺(一),腹部(一)。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心率90次/min各导联无异常Q波,ST段无明显改变,TV_4~V_6略低,U波V_4~V_6倒置,UV_4倒置达0.3mV。初步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并给予相应治疗。次日症状无缓解。复查心电图显示:V_1显RS,V_2呈QS,V_3显oR_3,ST I、V_3~V_6水平下移0.05~0.075mv,T IaVL,V_2~V_5深倒对称呈冠状T,TV_3深倒达2.0mv,V_6T浅倒。查CPK800~u,GOT60~u,诊断为:“急性局限性前间壁心肌梗塞”而住院,后多次复查ECG及酶学变化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2年。主因心前区憋闷疼痛伴大汗2小时于1993年9月22日急诊住院。入院ECG(图1见封三)示:窦性心动过速,P—P间期0.48S(室率145次/分);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S—T段弓背抬高,I、act及V_4—V_6导联S—T段明显压低,V_5导联S—T段压低达0.45mv,V_1—V_3导联呈陈旧性Qs梗塞波型。入院诊断:冠心病,广泛性心肌缺血,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窦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0.
<正> 患者女,62岁。于1993—12—29入院,入院前5天置心悸,心跳停歇感。体温36.5℃,血压20/12Kpa,两肺呼吸音清,心率88次/分,频发早搏,10~15次/分,无心音分裂,无病理性杂音,心电图表现:在以导联第1、3、4、5、6、8、9、10QRS波群前面均有P波,形态相同,P—R间期相等为0.16秒,且规律出现为窦性下传QRS波群,其中第1、4、5、6、9、10QRS波群呈QS型,时相>0.12秒,结合V5导联第1、2、5、6、9、10窦性下传QRS波群呈Rs型,时相>0.12秒,可判定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型;在V_1导联第3、8窦性下传QRS波群呈rS型,在V_5 导联第4、8个窦性下传QRS波群呈Rs,时相都为0.08秒,为正常QRS波群;在V_1导联第2、7及在V_5导联第3、7QRS波群为提前发生的,前面无P波且畸形,可确定为室性早搏。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1.通过健康成人背部导联V_(7、8、9)心电图对Q波的统计分析提出诊断病理性Q波其深度>R/4仅作参考,特别是在个别导联或R波<5mm的导联出现是极不可靠的.但更重要的是其宽度在7、3导联>0.03秒,V_9导联>0.04秒,年龄<40岁者应从严掌握.判断背部导联V_(7、8、9)心电图对正后壁心肌梗塞的诊断时要特别注意Q波的宽度≥0.04秒,深度≥3mm同时出现于两个以上的导联,Q/R比值>50%或呈QS型;且伴有ST一T缺血性改变以及V_1导联逆向改变,其诊断较有一定价值.背部导联V_(7、8、9)的高一肋、低一肋记录时除V_9低一助Q波深度与标准位置均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无显著性差异,但Q波的宽度和深度发生变化的机会较多,故操作时电极位置要正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100例正常人心电图 V_3R~V_6R 导联的 QRS 波群、ST 段和 T 波的分布规律。结果是 V_3R、V_4R、V_5R、及 V_6R 导联的 Q 波出现率分别为5%、14%、39%及62%。ST 段抬高≥0.05毫伏者仅占2%,而绝大多数 T波为倒置、低平或双向。提示 V_3R 导联出现 Q 波及/或 V_3R~V_6R 导联 ST 段偏移≥0.05毫伏应视为异常。本文还讨论了使用右心前导联诊断右室梗塞的价值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中从QRS波群的终点(J点)到T波起始的一段为ST段,相当于动作电位的第二相。在此期间,心室处于除极状态,细胞表面无电位差,不产生电流,故正常的ST段在等电线上。实际上,正常人中ST段可有轻度向上或向下偏移,其偏移范围在各导联中为-0.5~+1mm,V_1~V_2导联中抬高可达2~3mm。ST段时间为0.05~0.15秒。异常ST段的变化包括超出正常范围的ST段抬高和压低,以及形态的改变。临床上诸多因素均可  相似文献   

14.
病历摘要和心电图分析患者男性,39岁,因劳力性心悸、气短16年先后6次住院。临床诊断扩张性心肌病。附图为1983年8月3日所描记。示 P-P 间期匀齐为0.63秒,第1心搏(P_1)窦性心律,P_1-R间期0.20秒,心电轴正常,GRSⅠ、Ⅱ、Ⅲ、aVF 呈 rs 型小挫折波,V_1呈 rsR′型,V_5呈 qRs、V_6呈 RS 型,QRS 波终末增宽。第2心搏(P_2)窦性心律,P_2-R 间期0.26秒,心电轴左偏-70℃,QRSⅠ.aVL呈 qR 型,Ⅱ、Ⅲ、aVF 呈 rS 型,V_1呈 R、V_5呈 qRS、V_6呈 RS 型,S_Ⅲ(1.0mV)>S_Ⅱ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16岁,主因发热、心悸3天于1981年6月9日就诊。临床诊断风湿热。附图为就诊当天6pM同步描记的aVR、aVL、aVF及V_1导联心电图,示窦性P波,频率100次/分,P_2~P_5及P_13~P_16分别两组出现P-R间期逐搏延长至P波后R波脱落,房室传导比例4:3。QRS波呈4种形态:①长间歇后(0.144秒)第一个心搏(R_2,R_ν)之P-R间期固定为0.22秒,QRS波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图形;②当R_3~R_4间期缩短为0.78秒时,QRS波呈不完全性LBBB图形(R_4);③而当R_2~R_3间期再  相似文献   

16.
病历摘要 患者,男,73岁,已婚,安徽人,退休职工。住院号135629。1978年3月20日7时急诊入院。主诉胸闷,左前胸痛30余小时。 患者近一周来纳差,中上腹胀,于3月18日24时症状加重,并出现胸闷,左前胸痛,向两肩及背部放射,疼痛呈缩窄样。19日清晨2时来本院急诊。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心房率、心室率均68次/分,P-R间期:0.14~0.16秒,QRS波时限:0.07秒,各联P波无异常,Ⅰ,Ⅲ导联QRS波呈qRs型,S-T段无明显异常,V_2、V_3导联T波等尖(图1上)。拟诊为“胃炎”,给普鲁苯辛、食母生等药返家。服药后,  相似文献   

17.
对90例正常人右胸前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V_3R,V_4R,V_5RQRS波形态均以rS图形为多见,分别占87.8%,68.9%和66.7%。由V_(5R)至V_(5R)渐次出现rS波60例,其r波均逐渐变小。至V_(4R),V_(5R)演变成QS波者分别为4例及11例。S-T段90%以上在等电位线上,10%以下抬高,抬高幅度均小于0.1mv。T波形态均为直立。其电压80%上下小于0.1mv,且均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8.
B 型预激症候群(WPW)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两种图形并存者少见。现将间歇性 B 型 WP W 合并 RBBB1例报告如如下:患者,男,干部,58岁。数十年常感闷气、失眠,阵发性心悸。体验:心界不大,未闻及病理性染音,胸透无异常。化验:TG0.167g/L(167mg%)从1983年起,心电图间断出现 B 型 WP W 和 RBBB。P 波窦性,心率50次/分,QRS 波群出现两种形态:V_1、V_5导联 R_(1,2,3,7)形态,时限0.12秒,V_1导联呈 rsP′型,V_5导联呈qRs 型,S 波粗钝,P-R 间期0.14秒。V_1、V_5导联 R_(3,6,)P-P 间期0.11秒,QRS 波群增宽0.13秒,QRS 波群起始部模糊粗钝,α波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157例60岁以上正常老年人右心导联(V_3R、V_4R、V_5R)的心电图变化,为右室梗塞的心电图诊断提供参考。结果分析如下: (一)P波:右心导联P波形态多数为直立型,其次为先正后负双向型。P波电压<0.15mV。时间<0.11秒。  相似文献   

20.
1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血清肌钙蛋白 T(Tn T)释放动力学变化。 2方法 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对 30例溶栓和 32例未溶栓治疗的 AMI病人血清 Tn T进行了动态监测。 3结果 溶栓组 30例 ,冠状动脉再通 2 2例 ,血清 Tn T释放呈双峰曲线 ;溶栓未通 8例 ,血清 Tn T呈单峰曲线。对照组 32例 ,血清 Tn T释放呈双峰曲线 7例 ,单峰曲线 2 5例。两组双峰曲线比例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χ2 =16 .47,P<0 .0 1)。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者血清 Tn T早期峰值与后期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 16 .2± 5 .2 h和 85 .3± 16 .4h,其 Tn T释放16 / 36 h比值 >1,第 1峰与第 2峰的比值 >1.对照组病人 (除少数血栓自溶外 ) Tn T释放呈单峰曲线 ,其峰值时间为 6 7.6± 18.9h,16 / 36 h值 <1,第 1峰与第 2峰比值 <1.4结论 溶栓治疗病人 Tn T释放呈双峰曲线 ,16 / 36 h比值 >1,第 1峰与第 2峰比值 >1,可望作为 AMI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的间接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