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凤琴 《陕西中医》2010,31(3):381-382
1对中医学气的认识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根据气的生理作用和来源不同,人体之气又有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不同的名称。从逻辑层次角度言,处于最高层次的气为人体一身之气。人体一身之气分布于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从而名称各异,如一身之气分布于人体五脏则称为五脏之气,激发推动和维持人体五脏的功能;分布于六腑,则称为六腑之气;分布于经络则称为经络之气等等。  相似文献   

2.
"宗气为后天之气"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之气,不外乎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诸种[1]。其中,元气又称真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禀受于父母,发源于肾脏,由先天之精所化生,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故被称为“先天之气”,这自不待言。宗气又称大气,是人体在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它由肺所吸入的自然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然后借助肺气的宣发肃降之力而升降出入,以布达全身:注入脉道则为营气;行于脉外则为卫气;走至脏腑则为脏腑之气;流入经络则为经络之气;入于肾脏则化生为肾气,以滋养和补充日渐消耗的先天之气;如此等等。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3.
百病生于气     
王致效 《东方养生》2008,(5):124-125
什么是气? 气在中医的概念里是一个比较难描述的定义。广义上说,气囊括了所有中医学中的概念,大概分为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天地之气、疫疠之气、六淫邪气、水谷之气、元气、清气、宗气、寒热温凉四气、水气、正气等等,包括有形或无形的;狭义上说的“百病生于气”的气,指的就是根据气的充盈状态和运行状态而形成的几种常见问题:气不足、气有余、气不畅等。  相似文献   

4.
谢轶喆 《河南中医》2006,26(5):36-37
男性生殖之精、气是男子嗣育之根本,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故临床上施治,既具有常见病的普遍性,又具有男性专科的特异性,对此笔者略述管见,以求正于同道。1调治脾肾,俾生殖精、气满壮生殖精、气本于人体生命之精,生命之精藏于肾。《灵枢·本神篇  相似文献   

5.
陈熠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7):291-292
“唯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这是喻嘉言的主要学术观点之一,我们不妨称之为“唯气观”。喻氏不但有独特见解,而且用它来指导临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胸中大气为诸气之主喻氏认为:“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待”。如“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因此他根据《内经》、《金匾》有关论述,作了《大气论》他认为“膻中既为臣使之官,有其职位矣,是未…  相似文献   

6.
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相似文献   

7.
脏腑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脏腑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作了简要讨论。指出脏腑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是以脏腑之精气阴阳阐释脏腑生理的解释性模型。脏腑之精是藏于脏腑中而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脏腑之气是分布于不同脏腑的无形而运动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极细微物质。脏腑之阴阳是脏腑之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脏腑之阳是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脏腑之阴是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可以其精、气、阴、阳的不同作用诠释。  相似文献   

8.
针灸调气,实际上是调整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阴阳的偏盛偏衰,此外还可调畅气血之运行。然而,针灸的这种调气作用,其实都是通过调气经气来实现的。现将针灸临床常用的调气法介绍如下: 一、气机郁滞须疏通调畅凡寒热湿邪,气郁痰瘀外阻经脉、内伤脏腑,皆可导致脏腑、经络气机阻滞,治前  相似文献   

9.
笔者引用文献结合临床实践 ,阐述“毒之化必由脓”之义 ,指导疮疡证治。毒邪壅滞 蕴结成疡1 .寒邪客居 ,营气受损 ,气血壅郁 :《内经》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 ,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 ,不通则卫气归之 ,不得复反 ,故痈肿。”又曰 :“营气不从 ,逆于肉里 ,乃成痈肿”。禀赋不足 ,风邪寒毒 ,痰浊湿气入侵经络 ,营气受损 ,则局部血脉凝泣 ,血凝则气滞不行 ,气血蕴结成患。“痈肿”是疮疡形成的征象 ,如瘰疬、流痰、附骨疽等。2 .脏腑失调、饮食内伤、毒邪蓄积 :《外科秘录》曰 :“五脏六腑各有经络 ,脏腑之气血不行 ,则脏腑之经络闭塞不通 ,则外…  相似文献   

10.
白彦铭  梁爽  周波 《光明中医》2022,(15):2709-2712
依古人“天人合一”的观点,自然之气与人身之气息息相关,先天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后天之气是脏腑之精气的供给,两者在人体内相互转化,互相补充,对其他脏腑的新陈代谢,运动变化,提供动力。笔者从自然之气和人体先后天之气的来源与形成,自然之气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对人体的调理及病理,治疗方面切入,来探究自然之气在先后天之气阴阳平衡或失衡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气机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仁斋直指方论》记载:“人以气为主……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津沽脏腑推拿十分重视对人体气的调节,认为“百病皆生于气”。经脉或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是很多疾病的根本病机所在,气机平调是中庸之道,亦是治疗大法。奇经八脉是津沽脏腑推拿的主要作用对象及其作用发挥的主要传播者。通过特定的手法如层按法、捺法、拨按法、捺扫法等,对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脉进行调节,从而调畅全身经络之气及脏腑之气,达到以脉调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五输穴,是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等穴,是人体经络之气出入之所。五输穴在临床上的应用由来已久,如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有春夏取井荥,秋冬取经合之说根据五输穴的主病,有井穴主治心下  相似文献   

13.
处英 《家庭中医药》2007,14(6):41-42
早在《灵枢·动输》篇中就有“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末”即指四肢手足末端,说明四肢末端是人体阴阳经络之气会合联络之处.人体脏腑组织各部位通过十二经脉气的散布,在手部有其相应的反应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吾师承先父福建省名老中医柳增荣 ,遵父传之法 ,临床上重视对“后天之本”的调摄 ,疑难杂证 ,亦多从促进脾胃之气论治。今整理先父用药特色经验 ,并加浅析以期同道交流。1 脾胃之气与元气的关系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是健康之本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一切活动 ,无不领先元气的推动、充养。元气禀受于先天 ,为先天之精所化生 ,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之滋养与补充 ,并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 ,外达肌肤腠理 ,以供各脏腑的生理活动需要。如《景岳全书》说 :“故人之自生至死老 ,凡先天之有不足者 ,但得后天培养之力 …  相似文献   

15.
“升清降浊调气法”,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循经取穴,以手运气,以指代针,用点穴的方法调理人体气机,使体内轻清之气能升发,重浊之气能沉降,从而调动患者内在的生命潜力(自身免疫力),达到恢复脏腑功能,祛除疾病的一种整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天地之气,升降出入,循环不息,人则法于天地,其气也运转不已。升降出入运动的物质基础为气。此言气,乃指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其经络之气,随之运行,或上下升降,或表里出入,无器不有,无所  相似文献   

17.
命门以内脏而论,始于《难经》,并以此为开端,建立了命门学说。在命门有形与无形之辩中,《难经》以命门“有形”而定论,明确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观点,提出了“内脏命门”说,并确立其先天之根的地位。同时,《难经》首创元气(原气)理论,且建立了元气与原穴的关系,首次提出“元气”一词,并指出命门激发元气,经过三焦通达周身,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之本,将“命门”与“元气”作为人体的中轴,延伸到生命活动的诸多方面。命门始动,元气始生,生命乃成;先天命气,脏腑之本,经络之根;命气中轴,呼吸之门,守邪之神。命气轴心,纵贯五脏六腑,旁及四肢百骸,为先天之源,生命之根。《难经》在《灵》《素》基础上,从物质维度、功能维度和协调维度,建立了命气神三维一体的系统生命观。  相似文献   

18.
中医痛证病机理论刍议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张莲  王中男 《吉林中医药》2008,28(6):397-398
将各种原因所致痛证从虚、实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以脏腑、经络立论,对中医痛证的发生机理进行阐发,指出由于外感之邪阻滞经脉、气滞血瘀经脉、痰浊阻滞经脉、经脉自身挛急等因素引发经络之气的不通;外邪、气滞、痰浊、瘀血、燥屎、虫结等阻于腑道,导致的脏腑之气阻滞不通,均为引起实性痛证发生的机制;气血不足、阴精亏虚、阳气虚损等因素引发的经脉、脏腑之气失荣为引起虚性痛证发生的机理.指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者互为因果,可相互转化,在辨证治疗过程中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人体之气包括二个方面:一指物质之气,它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相合,聚于胸中,上奉心肺,助肺呼吸,促心运行。行于脉内的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二指脏腑之气,如肺气主宣散治节,心气化营为血,脾气健运输精,肝气疏泄调畅等均为脏腑之气的表现。气与人体健康、疾病、生命关系致密,气机调畅,人即安和,气机紊乱,则百病从生。古代医家从实践中体会到:“百病皆生于气。”说明气机涉及广泛。又有“气和则安,气乱则病,气散则死”之说,可见气之重要性。所以张景岳指出“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  相似文献   

20.
对五脏之精、气、阴阳的基本概念作了讨论,认为五脏之精是藏于五脏中的液精华物质,五脏之气是分布于五脏的无形而运动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极细微物质,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五脏之阳是其气中具有湿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阴是其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并用此基本要领诠释了各脏精气阴阳的具体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