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齐刺阳陵泉穴联合传统取穴针刺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功能锻炼,治疗组采用齐刺阳陵泉穴配合传统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传统取穴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针刺1次,1周针刺6次,共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腓总神经麻痹疗效评分,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腓总神经麻痹疗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结论:齐刺阳陵泉穴联合传统取穴针刺治疗腓总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传统取穴针刺法。  相似文献   

2.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腓总神经麻痹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腓总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常因臀部坐骨神经被压或腓骨小头部的腓总神经被压等形成。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腓总神经麻痹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腓总神经麻痹的患者进行电针治疗.结果:35例患者治疗后运动和感觉评定达到优12例,良17例,中4例,差2例.结论: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有显著的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殷克敬教授善于运用经络诊察辨病位之所在;熟谙经典,结合自身多年临证经验,提出"筋急则痛",且关刺效佳;从《内经》延伸总结出"经络别通"法,取穴少而精,疗效肯定,为临证取穴、选方拓宽了思路。以此治疗痛证,可使机体气血调和、经脉顺畅,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灸法与走罐联合应用与西药对比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西药组,各45例。综合组应用电针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太冲、足临泣等穴并结合温和艾条灸以及患肢小腿外侧走罐3种方法综合治疗,每日1次;西药组应用药物口服维生素B1每次10mg,每日3次,甲钴胺每次0.5mg,每日3次。两组均15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综合组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7.8%(44/45),西药组为82.2%(37/45),综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1)。电生理检查显示综合组腓深神经运动传导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波幅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5),综合组较西药组治疗后腓深神经运动传导波幅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电针、灸法与走罐综合疗法治疗腓总神经麻痹较西药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治疗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腓总神经麻痹患者60例,以抽签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加电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体外冲击波、中频电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NGF水平、感觉功能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神经传导速度(NCV)均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良率为86.66%,对照组优良率为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疗效较好,能提高血清中NGF水平及神经传导速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主要分支之一,腓总神经麻痹又称腓神经瘫痪、腓总神经瘫痪,多由压迫、牵拉、摩擦、外伤等所引起,少数因代谢障碍(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和麻风等造成.本病属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足下垂,行走时足不能举起,通常用力提高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过度弯曲,呈跨阀步态.笔者采用针刺为主治疗腓神经麻痹验案1则,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对 1 8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进行针刺加电针 ,再配合穴位注射弥可保注射液治疗 ,现总结于下。临床资料 本组 1 8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 ,因体位不当而致受压者 7例 ,机械性外伤者 3例 ,踝关节扭伤所致者 3例 ,糖尿病患者 4例 ,医源性损伤者 1例。其中腓总神经重度损伤者 5例。男性 1 2例 ,女性 6例。年龄最大 67岁 ,最小 1 8岁 ,以青壮年为多。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原则是按腓总神经分布的部位就近取穴 ,其穴位有委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太冲、行间。针刺时选用以上穴位 ,用 75%的酒精消毒后 ,再用 0 .35mm× 40 mm毫针垂直进…  相似文献   

9.
腓总神经麻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单神经病,中西医治疗均比较困难,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针刺及中西医方法治疗腓总神经麻痹数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寻治疗腓神经麻痹的有效疗法.方法:24例腓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刺治疗,穴取患侧八风、太冲、阳陵泉、悬钟等,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经1~4个疗程的治疗,24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针刺治疗腓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疗法联合中药足浴按摩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9例,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疗法和中药足浴按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症状明显改善53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8%。所有患者治疗前在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胫神经的传导速度方面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益气活血疗法联合中药足浴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夏氏六步手法对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神经传导的影响,判定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手法治疗组40例,牵引治疗组40例。手法治疗组予夏氏六步手法治疗,牵引治疗组予腰椎牵引,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肢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腓浅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及H反射,判定临床有效率。结果:下肢运动神经传导:治疗后2组患者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潜伏期、传导速度及波幅均无明显变化(P>0.05)。下肢感觉神经传导:治疗后2组患者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治疗组治疗后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波幅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于牵引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反射:手法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反射潜伏期较前缩短,与牵引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9例患者治疗前未诱发出H反射,治疗结束后2例患者诱发出H反射。临床疗效:手法治疗组40例中,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显著优于牵引治疗组总有效率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夏氏六步手法可以升高血瘀气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波幅,缩短H反射潜伏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黎凯教授认为面瘫二周后风邪渐去,面神经充血水肿逐渐减轻,单纯针刺取效较慢,体针加用梅花针叩刺有利于加强面部经络气血疏通,缩短病愈时间。针刺直接作用于面神经,通过经络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持续性刺激,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的作用,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改善营养代射,提高局部神经的兴奋性,加速受损神经组织的修复,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梅花针叩刺可以提高面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迅速消除水肿,加快神经组织代谢,增强面部肌肉、神经组织的营养及神经髓鞘的修复有良好的作用,有利于面部功能恢复。体针加用梅花针叩刺,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更好地达到治疗面瘫恢复期的目的,为治疗面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面瘫又称口眼喁斜和面神经麻痹,临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周围性面瘫系因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所引起面部表情肌瘫痪,亦称贝耳(Bell)氏麻痹。中枢性面瘫主要由颅内病变而致缺血、出血引起的后遗症。笔者以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为主,同时依症情辅以益气活血祛风内服汤药,具有见效快,疗程短,费用少,疗效好的优点。且不用打针,无痛苦,无副作用,易为面瘫患者接受,值得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2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围性面瘫未经治疗或治疗未彻底,常常会形成面瘫后遗症,如:鳄鱼泪(味泪反射)、面肌挛缩、面部僵硬、面肌痉挛等症状,其中面肌痉挛(简称HFS)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针灸治疗面瘫后遗症报道很多,但应用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鲜见报道,我们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临床,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挖掘电针疗法在周围神经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特点,为临床运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病提供依据。方法:以"电针"和"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桡神经麻痹""臀上皮神经炎""尺神经损伤""肋间神经痛""正中神经麻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枕大神经痛"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Ovid、PubMed、Embase 1999年至2019年的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病的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查阅电针、神经病学等相关书籍,建立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病的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以及统计软件EpiData,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涉及13种疾病,以面神经麻痹及面肌痉挛篇数最多,其次为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电针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率在90%以上。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病的选穴特点以近部选穴加沿神经干走行和分布选穴为主;针刺手法以透刺使用最广泛,同时涉及齐刺、扬刺、傍刺等不同手法;补泻手法中平补平泻频次最高;电针治疗时间多为30 min,频率以50 Hz频次最高;配合疗法中多选穴位注射,同时涉及艾灸法等多种疗法;治疗周期多为30次。结论:电针疗法在临床上治疗周围神经病的病种比较广泛,其选穴部位、选穴原则、针刺手法、电针治疗频次与周期、电针参数以及配合疗法具有一定特点,可为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采用以低频电刺激屈伸交替法为主对腓神经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腓神经损伤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低频电刺激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配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屈伸交替法对于腓神经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血清前神经降压肽(proneurotensin,PN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分之间的关系;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对DP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PNT,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DPN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常规糖尿病治疗基础上均给予甲钴胺胶囊口服;治疗组另外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共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腓总神经SNCV,腓总神经MNCV,TCSS评分及血清PNT,IGF-1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正中神经SNCV,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SNCV,腓总神经MNCV,TCSS评分及血清PNT,IGF-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清PNT,IGF-1水平与正中神经SNCV,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SNCV,腓总神经MNCV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 0. 05),与TCS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SNCV,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SNCV,腓总神经MNCV及血清PNT,IGF-1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升高,TCSS评分均明显下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SNCV,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SNCV,腓总神经MNCV及血清PNT,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血清PNT,IGF-1可能参与了糖尿病患者DPN的发生和进展,加味补阳还五汤能升高DPN患者血清PNT,IGF-1水平,提高NCV,降低TCSS评分,对DPN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