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又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结合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阻断传染源。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3%,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是目前湖沼垸内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有效和可行的措施,有利于血防成果的巩固和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湖沼渠网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的有效防治策略。方法 采取扩挖清洗有螺渠道,建立完备的水利灌溉设施,改造低洼低产农田,硬化有螺渠道等措施,改造钉螺的孳生环境:改水改厕、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建立居民新村或小区等改善居民生活生产环境;同时加大人、牛的查治病和扩大化疗力度等。结果 钉螺面积,活螺平均街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90.09%、89.74%和92.71%;居民和耕牛的粪检阳性率分别下降93.56%和90.83%;急性血吸虫病完全控制。结论 该方案既改造了钉螺的孳生环境、控制了疫情,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综合效益明显,是湖沼渠网型流行区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综合防治措施控制湖沼垸内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且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张金管理区为纵向观察试点,对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以及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调查.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4%,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措施是目前湖沼垸内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巩固该地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方法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结合水利建设,实施兴林抑螺,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及居民生活环境,加大人畜查治病、扩大化疗力度,阻断传染源等方法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结果措施实施后钉螺面积、活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65. 03%、86. 56%和57. 93%。居民粪检阳性率下降了94. 34%,晚期血吸虫病人下降了56. 25%,项目实施期间无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病牛感染率下降了85. 68%。结论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变了农民生活环境,疫情得到明显控制,适宜在血吸虫病流行疫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省山丘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方法在云南省洱源县选择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3个行政村,其中2个村作为实验村,在常规防治措施基础上实施有螺地带禁止放牧、定点放牧、家畜圈养、改厕和建沼气池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另1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通过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分布等指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7年实验村居民和牛感染率均较2005年显著降低,而对照村居民感染率仍〉1%;实验村感染性钉螺分布点、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3个指标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显著升高。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山区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6.
绵阳市涪城区双凤坪村2005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为了全面了解血吸虫病在丘陵地区的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预测流行趋势,科学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评价防治效果。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对涪城区磨家镇双凤坪村国家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点的血吸虫病疫情进行调查。结果调查面积119875m2,有螺面积30985m2,查出阳性螺4只,钉螺感染率0·105%。血阳率14·39%,人群血吸虫感染率1·91%。耕牛粪检91头,阳性4头,感染率4·40%。结论涪城区血吸虫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今后应进一步加大疫情和螺情的监测,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实施人畜同步治疗,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2008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状况。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74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74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32%,耕牛感染率为1.85%,活螺密度为0.37只/0.11m2,感染螺密度为0.0003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08%。与2007年相比,疫情下降,但感染螺面积略有上升,有3个监测点出现了新的散在的感染螺点。结论为2013年实现湖北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力度,加强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8.
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1.01%,耕牛感染率为1.14%,活螺平均密度为0.50只/0.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4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08%。结论与2009年相比,2010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且容易反复,需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加强耕牛管理以及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9.
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取区域性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强化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辅以人畜查治、健康教育等干预;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血防知识知晓率等变化。结果强化措施后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学生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随灭螺覆盖率的上升而下降,特别是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率下降最为显著,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相关分析表明: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钉螺面积=-0.870,P=O.024;r居民阳性率=-0.834,P=0.039),表明药物灭螺的防治效果最为直接而有效。结论采取以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快速控制江滩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及时掌握血吸虫病流行现状,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确定了东坡区秦家镇一里村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方案要求开展了2005年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结果监测钉螺面积32020m2,活螺密度3·95只/框(每框=0·11m2),钉螺阳性率0·103%;查见阳性钉螺12只。间接血凝试验检查阳性率44·17%;Kato-Katz法居民感染率5·39%;耕牛阳性率4·82%,全村2005年无急性血吸虫病例,现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6人。结论东坡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仍较高,应加强沟渠灭螺,耕牛粪便管理和人畜同步治疗,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和分析五年来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优化防治策略。方法选择自然环境、流行程度相近的2个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一个为试点村,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措施;另一个为对照村,实施一般防治措施。通过五年观察,比较其在控制血吸虫病及其它肠道寄生虫病的效果。结果试点村居民感染率、其它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53.3%和95.5%;对照村上升了14.0%和163.3%,试点村阳性螺密度、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20.6%、88.1%,对照村分别上升了722.2%、333.3%。结论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和肠道寄生虫病流行,是当前一种较为理想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2个,1个为试点村,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措施,一个对照村,实施一般防治措施,分别观察其控制人群血吸虫和肠道寄生虫感染、野粪污染、钉螺感染的效果。结果对策实施2年后,试点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46.3%,对照村人群感染率上升了19.7%,并且时有急性感染发生。试验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了85.6%,对照村上升了152.2%,对照村滩地阳性螺密度上升的幅度是试点村的3.98倍。结论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措施,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而且能够改善农村落后的卫生状况,降低肠道寄生虫病,提高人群整体健康水平,是新形势下控制血吸虫病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湖北省江汉平原三峡建坝后应对钉螺生态环境变化的血防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 1987-2005年, 选择垸内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潜江市熊口管理区、积玉口镇、浩口镇和张金镇等4个区(镇),分别采取水旱轮种、稻虾连作、治水改土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造渍害低产田及钉螺孳生环境等4种措施。观察钉螺孳生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及人畜感染率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龙湾镇竺场村)比较。人畜感染率调查分别采用大粪量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和塑料顶管法。 结果 上述4村,钉螺孳生面积分别下降100%、51.35%、62.16% 和87.88%;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100%、69.41%、52.30% 和75.77%。人群感染率,2005年稻虾连作试验区与对照区比较,下降幅度显著(x2=39.84, P<0.01); 治水改土工程试验区,1990年比1987年下降73.10%(x2=236.10, P<0.01)。 结论 4种干预措施对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控制钉螺孳生面积效果显著,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06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状况,为全省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云南4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全省4个监测点人群感染率为1.92%,黄牛与水牛的感染率分别为3.65%和6.59%,有螺面积99.44hm2,钉螺密度为0.37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08%。结论总体疫情程度下降,但牛的感染率依然较高,个别监测点未能有效控制螺情,仍应加强家畜和钉螺的血吸虫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便民河水系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方法 纵向观察2000-2011年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钉螺分布及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 感染螺密度从0.013只/0.1 m2 下降至0, 活螺密度从7.43只/0.1 m2 下降至0.38只/0.1 m2 , 感染螺面积从0.08 hm2 下降至0, 钉螺面积从17.84 hm2 下降至10.57 hm2 , 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从6.90% 下降至0.96%。结论 便民河水系实施混凝土护坡综合整治消除了钉螺孳生地, 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疫情; 但不能消除钉螺扩散, 仍须做好通江河口的钉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镇江市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2005~2007年每年对镇江市2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丹徒区三洲村和扬中市石城村开展螺情、病情等纵向观察并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有螺面积、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血检阳性率分别为38.4 hm2、3.76只/0.1 m2、0.014 8只/0.1 m2、4.60%;2007年分别为41.9 hm2、2.40只/0.1 m2、0.012 8只/0.1 m2、2.07%;活螺密度与血检阳性率在防治措施实施后略有下降。丹徒监测点家畜感染率较高,耕牛感染率为21.1%,羊感染率为5.3%。结论3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显示,人群病情相对稳定并维持在较低水平,监测区江滩综合治理和传染源监测等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的疫情数据,了解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方法80个监测点统一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数据汇总整理,分析2006年的监测结果。结果 2006年全国监测点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3. 60%,粪检阳性率1.59%,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5.79%;现有晚期血吸虫病人143例,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人12例,各监测点均无突发疫情报告。共检查家畜5 365头,圈养家畜仅占4. 74%,其余均为敞放或圈放兼有的饲养方式,家畜感染率为5.93%,比2005年下降34. 49%,尤其是黄牛和羊的感染率比2005年有所下降。2006年春季共调查钉螺面积7 429.63hm2,查出有螺面积4 994. 01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621. 75 hm2,新发现钉螺面积21.75 lirri2.活螺平均密度为0. 544 8只10.1 II12,钉螺感染率为0. 37%,较2005年的0.26%有所上升。结论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中的黄牛和钉螺疫情较2005年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评价汉川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汉川市血吸虫 病综合防治资料, 分析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期间螺情和人畜病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 结 结 果 果 实施综合防治后, 居民、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由2004年的6.38%、 8.11%下降至2013年的0.61%、 0, 2007年已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 2011年已无新感染病例发生; 2012年已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有螺框出现率、 活螺平均密度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56.78%、 68.35%, 但钉螺面积、 易感环境面积分别增长了0.62%、 7.10%。2013年全市 26个乡 (镇) 367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 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在巩固该综合防治措施成果的同时, 需控制内垸沟渠钉螺面积, 以防止居民重复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19.
蒲江县综合治理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蒲江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的防治效果。方法按历史流行程度抽取不同地形的6个村,对2003-2005年的螺情、病情等防治指标进行纵向评价。结果6个村人群感染率从4.2%下降到0.6%,下降幅度为85.71%;钉螺面积下降幅度较小为52.0%;山地和丘陵4个村,在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效果高于2个平坝村;耕牛感染率未明显下降。结论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蒲江县的血吸虫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如果只是采用常规的防治措施,难以使疫情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实施4年的效果,为下阶段制定疫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居民粪检阳性率将流行区以村为单位分类,对居民、家畜进行吡喹酮化疗;对垸内、山丘地区有螺环境、垸外有感染螺分布环境采用氯硝柳胺灭螺,汛期用氯硝柳胺缓释剂对垸外易感环境灭蚴;结合水利、生产开发等进行环境改造灭螺;开展健康教育和管水管粪等措施。结果2007年居民感染率下降49.88%,推算病人数减少39.62%;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病例大幅度减少;晚期血吸虫病人总数和新发病例有所增加;家畜感染率下降66.36%;垸内钉螺面积减少33.31%,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及垸外易感地带面积有所增加,感染性钉螺密度仍较高;一类和二类流行村全部下降为三、四类流行村;31个未控制流行的县(市、区、农场)中有7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4个达到疫情控制标准。结论项目实施以来,居民感染率下降,急血发病人数减少,但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大,且有增加趋势,感染螺密度仍较高,感染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