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目的 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2D-CDUS)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高脂血症兔颈动脉血管的物理性状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 16只正常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先用高脂饮食喂养6周,采用酶标法测定血脂水平,确认为高脂血症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继续予高脂饲料喂养.实验组经兔耳缘静脉注射Hp标准菌株,对照组经兔耳缘静脉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实验前及实验第6、8周测定两组兔的血脂水平.分别于实验前及实验第6、12周,应用2D-CDUS测量兔颈内动脉内径(ICA-D)、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颈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ICA-Vmean)和阻力指数(ICA-RI),同时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颈内动脉的血流量(ICA-Q)及颅脑总血流量(Q总),并观察内膜面有无斑块及斑块大小.结果 实验第6周,两组兔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实验前显著升高(P值均<0.05);实验第8周,实验组TC、TG、LDL-C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值均<0.05).实验第6周.两组兔的CCA-IMT、ICA-RI均较实验前显著升高(P值分别<0.01、0.05),ICA-Vmean、ICA-Q及Q总显著降低(P值均<0.05);实验第12周,实验组的CCA-IMT、ICA-RI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值分别<0.05、0.01),ICA-Vmean、ICA-Q及Q总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实验组有较小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 Hp感染较易建立高脂血症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D-CDUS成像在建模过程中能便捷、客观地监测兔颈动脉血管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30只雄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改良的球囊损伤术加高脂饲料喂养(A组,n=20)、单纯高脂饲料喂养(B组,n=10)。8周时处死部分动物,观察颈动脉病变的形态特征。其余兔(A组,n=9;B组,n=5)颈动脉局部注射液氮期望激发所形成的粥样斑块破裂,3d后处死所有兔,再次观察颈动脉病变的形态特征。实验前、实验后8周及液氮激发后3d分别抽血测定hs-CRP及MMP-9水平。结果A组抽检9只兔均发现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斑块形成,B组兔颈动脉未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液氮激发后3d A组剩余的9只兔均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斑块破裂率为100%;且血hs-CRP及MMP-9水平较B组及激发前明显升高(P均〈0.001)。结论改良球囊损伤加液氮激发可成功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建立实验性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的新方法.方法 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实验组16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实验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及进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分别于0周、3周、6周、10周检测血脂、ox-LDL、TNF-α、IL-1、IL-10,实验结束时取腹主动脉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及NF-κBp65亚基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实验组斑块内膜面积比为53.6%,脂核面积与斑块面积比为54.9%,斑块纤维帽厚度与内膜中膜厚度(IMT)比约为8.5%;除甘油三酯变化不大外,实验组TC、LDL-C、HDL-C、LDL-C/ HDL-C、TC/ HDL-C、ox-LDL、TNF-α、IL-1、IL-10均有明显升高趋势,在3周、6周、10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NF-κBp65亚基阳性染色面积较对照组高13.5倍.结论 高脂喂养、免疫损伤加球囊拉伤可以成功建立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  相似文献   

4.
两种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制作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单纯高脂饲养法与高脂饲养联合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的试验研究,比较两种方法在制模时间,模型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雌性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成高脂饲养组(n=10);高脂饲养+颈动脉球囊拉伤组(n=10),高脂饲养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颈动脉球囊拉伤组于喂养后第2周行颈动脉球囊拉伤术,术后继续喂养6周.所有试验兔在高脂喂养前后分别检测血脂水平,于第8周处死动物,取损伤段血管固定,切片,通过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后拍照,通过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内膜厚度和泡沫细胞面积率的变化.结果高脂饲养8周形成明显的高脂血症;与单纯高脂饲养组相比,球囊损伤法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泡沫细胞的阳性面积率高.结论与单纯高脂饲养法相比高脂饲养+球囊损伤组试验兔8周即可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性血管病变,成膜时间快,泡沫细胞的阳性面积率高,模型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作为磁共振成像(MRI)示踪剂使动脉粥样斑块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高脂饲养结合球囊损伤颈动脉血管内皮的方法,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0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分为2组,实验组(A)5只,经外周静脉注射SPIO(1 mmol/kg);对照组(B)5只,经外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24 h、48 h及72 h后行MRI扫描检查,然后行损伤颈动脉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在外周静脉注射超顺磁性氧化铁24 h后,A组中3只兔的T2*WI显示损伤的血管壁呈明显低信号区,血管腔明显呈"管腔扩大样"改变;B组则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病理学检测显示A组5只MR信号改变实验兔的损伤血管内膜及斑块组织中有Perl’s蓝染色阳性颗粒;B组粥样斑块组织中则无该染色阳性颗粒,2组间Perl’s蓝染色阳性颗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顺磁性氧化铁可以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可作为MRI示踪剂使活体兔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分子成像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饮食组、高胆固醇饮食加丹参多酚酸盐组,喂养8周后处死每组动物取出从近主动脉弓部到髂动脉分叉处全部主动脉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高胆固醇饮食加丹参多酚酸盐组兔动脉硬化程度、内膜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低于高胆固醇饮食组(P<0.01)。结论:预防性应用丹参多酚酸盐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兔主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吡咯列酮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饮食组、高胆固醇饮食加吡咯列酮组,喂养8周后处死每组动物取出从近主动脉弓部到髂动脉分叉处全部主动脉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高胆固醇饮食加吡咯列酮组动脉硬化程度、内膜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低于高胆固醇饮食组(P<0.05)。结论:预防性服用吡格列酮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兔主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超声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确诊为CCCI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 48例CCCI患者中,有颈动脉硬化(IMT增厚和斑块形成)43例,检出率达89.6%,其中IMT增厚达29.2%,斑块形成达60.4%.结论 CCCI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一个阶段,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知CCCI的发病,提高早期诊治率,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2例,在神经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8、12、24周动态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患者各项血脂指标、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有效率为59.7%。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孟丽霞 《中外医疗》2009,27(9):177-17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确诊为CCCI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86例CCCI患者中,有颈动脉硬化(IMT增厚和斑块形成)78例,检出率达90.7%,其中IMT增厚达29.1%,斑块形成达61.6%。结论CCC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防CCCI的发病,提高早期诊治率,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尝试采用结扎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生成。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6只,分别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假手术组,n=6)或结扎(实验组,n=20)双侧颈总动脉。分别于结扎前(0 d)、术后1 d、1周、4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术后4周行脑血管造影了解基底动脉变化;术后1周、4周取基底动脉观察动脉形态变化并对分叉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假手术组动物全部成活,实验组术后存活率为80%(16/20)。实验组术后1 d,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直线升高,高于术前226%;术后1周仍在持续升高;术后4周血流速度处于稳定状态。实验组术后1周,基底动脉增粗,明显迂曲;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基底动脉分叉部中膜厚度变薄;内弹力层部分消失、断裂或变薄。结论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诱导兔基底动脉顶端出现新生动脉瘤样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檗碱抑制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饮食5周;模型组予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右侧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再高脂喂养4周制作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檗碱处理组每日同时予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灌服小檗碱。观察颈动脉病理改变,并检测组织中巨噬细胞沉积和核因子-кB(NF-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颈动脉有明显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见大量巨噬细胞沉积,NF-кB p65和MCP-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P<0.05),小檗碱组颈动脉硬化程度较轻,巨噬细胞明显减少,NF-кB p65和MCP-1蛋白及mRNA表达较模型组低(P<0.05),NF-кB与MCP-1二者呈正相关(r=0.958,P<0.01)。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抑制NF-кB活性、降低MCP-1表达,减少巨噬细胞沉积而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乳化七氟烷独特药代动力学特点,用新西兰大白兔复制一种小动物选择性脊髓麻醉模型。 方法 选取16 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动脉组和静脉组。动脉组经腹主动脉(T12 ~ L1)导管按8 ml/(kg·h) 持续泵入8% 乳化七氟烷;静脉组经右侧耳缘静脉泵入相同剂量的乳化七氟烷。气相色谱仪和顶空二次平衡 法测量颈动脉、颈静脉(代表脑)和股动脉、股静脉(代表脊髓)血液中七氟烷浓度和分压。结果 静脉组 动物不同部位血液中七氟烷浓度、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组颈动脉和颈静脉,股动脉 和股静脉中七氟烷浓度、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组股动脉和颈动脉,股静脉和颈静脉 中七氟烷分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股动脉七氟烷分压是颈动脉的(3.26±0.37)倍;股静脉七 氟烷分压是颈静脉的(3.87±0.85)倍。结论 在保留新西兰大白兔脑和脊髓正常血液循环结构基础上,利用 新西兰大白兔节段性脊髓血供特点和乳化七氟烷独特药代动力学模型,成功复制了一种小动物选择性脊髓(腰 骶段)麻醉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檗碱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模型组)、小檗碱预防组(小檗碱组)。正常组给予正常饮食,模型组行高脂饲料喂养加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檗碱组在给予模型组相同处理的同时灌服小檗碱。术后4周麻醉处死,取颈动脉组织行HE染色、NF-κBP6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法测NF-κBP65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血管病变以泡沫细胞为主,有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小檗碱组血管主要显示内膜明显增厚,有少量泡沫细胞;小檗碱组NF-κBP65阳性细胞数密度高于正常组(P<0.05),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RT-PCR半定量分析发现,小檗碱组NF-κBP65/β-actin扩增带吸光度值比值高于正常组(P<0.05),而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降低组织中NF-κB含量,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局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对其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体质量年龄适合的新西兰白兔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实验组和对照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空白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喂养4周后,对实验组采用颈动脉球囊损伤术进行动脉粥样硬化建模,12周后杀死兔子,取颈动脉、腹主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各部位平均内膜厚度、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之比,同时抽取兔子静脉血行血脂分析。结果 4周末、8周末、12周末时,实验组、对照组体质量较0周时明显升高(P<0.05),空白组体质量较0周时无明显差异(P>0.05),且空白组体质量明显低于实验组、对照组(P<0.05),对照组间体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空白组(P<0.05),且实验组手术侧颈动脉平均内膜厚度、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明显大于对侧颈动脉、腹主动脉(P<0.05);12周末时,实验组、对照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密度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且对照组间TG、TC、LDL-C、HDL-C、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局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可使机体CRP水平升高,进而促进其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增生以及蛋白激酶B(AKT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A、B组,手术A、B组,手术并予atRA治疗A、B组(治疗A、B组),每组各6只。各组均给予高脂饮食14d后,手术组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每天给予atRA灌胃,其余操作同手术组。假手术组手术但不损伤内膜。于术后7d处死A组动物,28d处死B组动物。采取颈动脉标本,对血管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粥样硬化病灶中AKT1、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手术组术后7d内膜开始增生,28d时增生明显,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AKT1、PCNA阳性表达明显。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28d时,内膜面积及斑块厚度低于手术组(t=3.797、3.704,P<0.01),AKT1、PCNA阳性表达指数亦低于手术组(t=4.741、2.890,P<0.05)。结论atRA能抑制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AKT1、PCNA的表达,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抑制内膜增生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氧素A4对新西兰兔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血流动力学、心肌坏死面积、心肌细胞结构(光镜和电镜)、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n=4)、对照组(CPR+乙醇组)(n=6)和实验组(CPR+脂氧素组)(n=6)。所有实验动物耳缘静脉麻醉,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新西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上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应用标准线缝合和胶粘合的方法进行血管重建,观察比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再狭窄过程。方法采用血管内膜气体损伤结合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新西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在此动物模型上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应用标准线缝合和胶粘合的方法分别进行血管重建,观察比较不同重建方式术后动脉早期再狭窄过程。结果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再狭窄过程可分为数个阶段,而不同的重建方式在每个阶段表现并不相同。在血栓形成阶段,胶粘合组的血栓面积较缝合组明显减小;在炎症反应阶段,胶粘合组动脉外膜的炎症反应较重;在内皮修复阶段,缝合组和胶粘合组内皮膜修复的过程相似;在血管平滑肌增殖阶段,缝合组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程度较胶粘合组加重;基质形成、堆积阶段,胶粘合组基质产生较缝合组减少。胶粘合组颈动脉阻断时间较标准缝合组明显缩短。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再狭窄可能是局部血管内膜损伤后的一种修复反应,采用新型粘合血管重建的方法比标准线缝合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骨水泥单体(MMA)对新西兰白兔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对照组静脉注射0.35ml生理盐水,其余各组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MMA,即:MAX(0.35ml)组、MID(0.10ml)组和MIN(0.02ml)组。静注后动态观察实验动物的血压心率变化;检测动脉血氧分压;观察实验动物心肺的病理改变。结果:MAX组7例均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心律异常和氧分压下降,有6例死亡;MID组出现中等程度的血压下降和氧分压下降,无1例死亡;MIN组出现轻微的血压下降,心律异常和氧分压下降;对照组心率血压和血氧分压无明显变化。病理显示MAX组和MID组动物肺组织出血水肿,MAX组心脏标本可见心内膜下血栓。结论:MMA有心肌和肺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MMA毒性可能是骨水泥植入综合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