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将240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n=80)、老年组(年龄≥60岁,n=160),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中青年组高血压并发率低于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5),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CHD有不同的临床和CAG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CHD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将148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n=52)、普通老年组(年龄60~74岁,n=74)和高龄老年组(年龄>74岁,n=22),对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中青年组高血压并发率低于高龄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5),高龄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高于中青年组(P<0.05),三组ACC/AHA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CHD有不同的临床和CAG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CHD防治措施,对合理防治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和斑块积分及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30例ACS患者、29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和斑块积分,以及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 3组间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显著性。ACS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硬斑块积分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ACS组高敏C反应蛋白[(4.336±1.334)mg/L]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2.205±0.458)mg/L]和正常对照组[(1.625±0.434)m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硬斑块积分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结论 AC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硬斑块积分和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硬斑块积分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Prasad等人并未探讨近期关于心脏计算机断层成像(简称CT)的进展。利用多探头CT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几年来无创心脏病学最为重要的进展。作者关于当前应用的无创心脏影像模式的优缺点的评价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5.
氧化应激、炎症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斑块破裂的原因及其与氧化应激、炎症的关系。方法:收集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85例,根据斑块形态,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即Ⅰ型病变(表面光滑)组(n=31),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n=35)及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组(n=19),冠脉造影正常的25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MDA-LDL,hs-CRP,血清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结果:Ⅱ型病变组血浆MDA-LDL,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Ⅰ型病变组、Ⅲ型病变组(均P〈0.01)。Ⅱ型病变组血浆MDA-LDL与LDL,HDL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Ⅱ型病变组血浆MDA-LDL与hs-CRP呈中度正相关(r=0.630,P〈0.01)。结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加强均是导致斑块破裂的原因,且氧化应激通过诱导、加剧炎症反应或与炎症因子交互作用发挥其致斑块破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分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差异。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94例拟诊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金标准"评估有效节段内CTA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误诊率及漏诊率。结果 194例患者共评估血管1034段,CTA诊断结果同CAG一致的血管共977段(94.5%),不相符的血管共57段(5.5%);2CTA的诊断特异性为93.9%(155/165),敏感性为9 4.7%(8 3 2/8 7 9),准确性为9 5.5%(9 8 7/1 0 3 4),漏诊率为4.5%(4 7/1 0 3 4),误诊率为1.0%(10/1034)。结论 CTA具有理想的无创性、操作性及便捷性,临床可将其作为早期筛查冠心病的有效方式,对CTA检查呈阳性者予以CAG检查以缩短诊疗时间、节省诊疗成本、提高诊疗有效性及准确性,确保针对性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不同性质粥样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不同性质粥样斑块的成像特点与64MSCT评判不同性质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106例临床疑似和确诊冠心病患者行64MSCT和CAG检查。结果斑块主要分布部位与冠状动脉病变分布规律一致。斑块性质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无关(r=-0.130,P〉0.05)。64MSCT评判所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与CAG高度一致(K值0.799,P〈0.001),评判软斑块、纤维斑块所致狭窄程度的可靠性优于钙化斑块(K值分别为0.839,0.853,0.738,P均〈0.001)。64MSCT评判所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96.7%、88.7%、87。9%、96.9%,对钙化斑块所致病变易过高评价(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为95.1%、86.7%、97.3%、78%)。结论64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情况,可以作为一种筛查冠心病无创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冠状动脉造影病人血中hs-CRP、胆红素水平,以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结果hs-CRP在冠状动脉病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血中hs-CRP升高和低胆红素血症对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可能为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冠状动脉造影影像比较。方法搜集70例临床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对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显示情况,血管狭窄≥50%,P=0.084,血管狭窄<50%,P=0.037。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做为无创的检查在显示血管近端狭窄和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差异,在斑块的定性诊断上有一定优势,但在血管远端及分支显示不如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0.
姜红军  李杰  吴娟 《现代医学》2014,(3):294-29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与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病人60例,分别检查每位患者左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观察斑块大小、形态及性质,检测每位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并与50例正常者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总结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不同,软斑组较硬斑组高,但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混合斑块组升高程度介于软斑与硬斑组之间。结论: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较正常人高,不同类型斑块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也有差异,可以作为临床防治急性事件的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6例以冠心病入院的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采用Somatom Volume Zoom (4-detector-row, Siemens, Germany)进行扫描,并对冠状动脉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进行了重建和诊断,其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相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多层螺旋CT所显示的1 512支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160支,正确诊断139支,漏诊21支,误诊9支,敏感性87%,特异性98%,假阳性率2%,假阴性率13%.其中,对左前降支发生的病变敏感最高,达到91%.结论: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可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筛选,并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常规检查手段.但由于运动伪影的影响其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2.
64排螺旋CT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A)对壁冠状动脉的检出率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结果:冠状动脉CTA共检出壁冠状动脉12例,检出率为23%,其中10例为前降支(83.3%),2例为回旋支(16.7%).壁冠状动脉长8~210mm,平均长度25mm.壁冠状动脉深度为1.2~3.1mm,平均厚度2.5mm.结论:冠状动脉CTA是一种诊断壁冠状动脉的可靠、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心率水平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方法: 对临床拟诊冠心病的200例患者行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根据心率分为两组:第1组,50 次/min≤心率 < 70次/min(n = 99);第2组,70次/min≤心率 < 90次/min(n = 111)?用双盲法评价两组的图像质量? 结果:第1组患者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为1 410个(94.95%),其中1 123个(79.65%)节段图像质量优秀,253个(17.94%)节段图像质量为良,34个(2.41%)节段图像质量为差;第2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为1 571个(94.35%),其中1 208个(76.89%)节段图像质量优秀,309个(19.67%)节段图像质量为良,54个(3.44%)节段图像质量为差,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心率在90次/min以下的患者能进行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脉造影(C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因胸痛而疑诊为ACS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AG)、心电图(ECG)检查。以SAG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其对ACS诊断的准确性。结果7例MSCT与SAG均排除冠脉狭窄病变。64层螺旋CT、ECG诊断中重度冠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96.0%、88.0%;特异度为87.5%、37.5%;阳性预测值为96.0%、81.5%;阴性预测值为87.5%、50.0%。18例含有斑块,其中11例含软斑块,并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术。结论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并对内科介入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心病无症状人群的预后价值。方法连续录入392例健康体检患者,行冠状动脉CT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CTA)后,分析CCTA结果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将CCTA结果阳性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为对照组,无特殊处理。B组为处理组,予强化药物治疗。随访6~12个月。结果392例受试者中共有278例(71%)发现斑块,82例为CCTA阳性。有梗阻性狭窄患者FRS评分显著高于非梗阻性狭窄患者FRS评分(11.76±4.55 vs 8.68±4.82,P=0.00)。ROC曲线FRS评分预测患者阳性斑块,线下面积为0.683。A、B两组之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CCTA对无冠心病无症状高危人群的短期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16层多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CCA)对不同成分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相关性,并评估MD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检查时间间隅≤1个月的MDCT冠状动脉成像和CCA齐备的影像资料,对发现的斑块根据成分划分为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和软斑块。以病人为单位根据斑块性质分别计算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以CCA与MDCT评价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及软斑块三者之狭窄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4、0.854、0.773,总体相关系数为0.610。以病人为单位,16层MDCT判断冠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1.30%、80%、91.30%、80%;按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软斑块则分别为83.33%、77.78%、45.45%、95.45%;100%、100%、100%、100%;90.91%、91.30%、90.91%、95.45%。结论:MDCT冠状动脉造影对混合型斑块及软斑块造成的狭窄程度能作出较可靠的判断,但易过度评价钙化斑块的狭窄程度。16层MDCT冠脉成像基本上能满足冠心病对可疑或中、低风险病人筛选性初步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CAD)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CAD)患者的影像资料,评估64排螺旋CT在其冠状动脉性病变中的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大于或等于50%、大于或等于70%及小于50%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依次为93.8%、87.5%、85.6%,特异性依次为94.8%、97.6%、93.7%;阳性预测值依次为91.6%、83.2%、77.2%;阴性预测值依次为96.2%、98.3%、96.3%。结论64排螺旋CT是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合并CAD冠状动脉病变较可靠的、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MSCTCA)的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9例对象行MSCTCA检查,利用多种重建方法进行重建,分析影响冠脉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MSCT对冠脉的显示能力,冠脉斑块性质及钙化程度,评价管腔狭窄及其程度,并对桥血管和支架的显示及通畅性进行评价。结果 左冠脉主干及前降支重建的最佳时相为75%R-R时相,左回旋支及右冠脉为62.5%R-R时相。以75%的相位窗重建得到容积再现的图像为最佳。MSCTCA对冠脉1~3级分支、甚至部分4级分支显示清晰,对冠脉斑块显示良好,对冠脉狭窄显示较佳,对搭桥血管及内支架显示良好。结论 16层MSCTCA可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手段及在血运重建术后复查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结合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S)无创地检测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105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4周内完成CTCA与腺苷负荷MPS检查。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的结果为参照,评价CTCA结合MPS诊断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准确性及作为再血管化治疗"看门人"的可行性。结果对比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结果,CTCA结合MPS诊断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6%的再血管化治疗患者中并未发现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结论对比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的结果,CTCA结合腺苷负荷MPS可以准确地检测血流受阻型的冠脉阻塞性病变,可以充当再血管化治疗的"看门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CT扫描条件在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45例经临床证实的或怀疑冠心病患者以及部分健康志愿者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多层面螺旋CT(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上述患者分为三组1组(有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组,采用高扫描条件,15例)、2组(与1组MSCT扫描条件相同但无冠状动脉造影对照,15例)、3组(采用低扫描条件且无冠状动脉造影对照,15例).对所有患者的扫描重建图像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曲面重组技术(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CR)、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阴影显示技术(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等重组方式,观察上述方式对冠状动脉及其病变的显示.结果 不同心率和不同扫描条件组(第1、2组与第3组)对成功显示(2级以上)的各支冠状动脉心率≤60次/min钟时各支显示率最高,心率在60~80次/min钟显示率较高,心率>80次/min钟显示率最低,而且第1、2组与第3组对成功显示的各支冠状动脉LMCA(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AD(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CX(left circumflex)和RCA(right coronary artery)差异无显著性(P=0.558、0.487、0.810和1.000,P》0.05,精确χ2检验).描条件不同组(2、3组)对所有能够成功显示的各支冠状动脉LMCA、LAD、LCX和RCA差异无显著性(P=0.894、1.000、和0.811,P》0.05精确χ2检验),但是RCA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RCA的显示,高扫描条件得到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低扫描条件(P=0.042《0.05,精确χ2检验);另外在高扫描条件组冠脉钙化的检出率也明显增高.结论 低扫描条件能够显示大部分冠脉血管,但是怀疑右冠脉主干病变时时,应提高扫描条件,低扫描条件对于MSCT冠脉成像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