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今庸 《天津中医药》2014,31(3):129-131
《灵枢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素问》商务印书馆本及《一切经音义》等,皆无"凥"字,错成了"尻"。造成尻是尻,凥也是尻。当然,少数尻字亦有错成凥字者,如《国语·周语》韦昭注,读书时须辩别清楚。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抄写、刊印等诸多形式,诸多人为因素造成了对于某些形近字的误写.本文追溯《黄帝内经》成书时期“搏”字之本义,对于“搏”误解为“搏击”的条文进行分类、列举、解释、对比.认为“搏”在当时表示“索取,获得”,通“捕”;也可作“至”解,而非如今理解之“搏击”.《黄帝内经》中“搏”字其多为“摶”字之误写,特别指出“相搏”之用法多不可解,解释为“相摶”则文义通畅.并逐条分析了“搏”字用法以及意义.希望可以在中医学特别是《黄帝内经》的教学上正本澄源,并对中医临床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李今庸 《天津中医药》2011,28(6):441-442
11)《太素·经筋篇》中,“主癎瘸及痘”之“痓”字误,应为“痉”.2)《太素·骨空论》中,“九窌在腰尻分间”应为“腰凥分间”.3)《太素·杂病·腰痛篇》说:“居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弩弦,刺居阴之脉,在月嵩踵鱼肠之外.”居阴,乃“厥阴”也.“居”、“厥”两字,声转可通也.非传写草书而有误也.4)《太素·杂病·风痉》中,“风痉,身反折”应为“风痉”.  相似文献   

4.
目的:整理研究《黄帝内经》中“肉”字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方法:运用语言学中基于语料库证据的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的“肉”字进行计数、整理、分析,定量研究“肉”字的频数分布、类型含义等方面的内容。结果:《黄帝内经》中“肉”字共见370次,涉及篇章95篇,单字概念表达了人体肌肉、供食用的动物肉、果肉和肥胖多肉4种意义;双字词及多字词概念共39个,主要表达了肌肉类型、肌肉形态、肌肉疾病等意义。结论:“肉”字在《黄帝内经》中普遍表达肌肉一义,大多数与现代解剖概念中骨骼肌对应,此外还涵盖了一些皮下组织、脂肪及与内脏器官相联系的网膜等肉质组织。对“肉”字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中医基础概念的科学内涵,为中医理论的科学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精”是《黄帝内经》中出现率比较高的一个字。仅《素问》81篇就达140余次,而且义项颇多。既有与文学经典中相同的用法;又有古医籍本身特有的含义。为了正确理解原文经旨。笔者现数列《黄帝内经》中“精”的不同义项,用法分析如下,供读者参考。一、“精”字的渊源《说文》云:“精,择米也,从米青声”寥寥几个字,便点出了“精”字的造字本义和形声结构。这在古文典籍中是不乏其例证的。如:司马云:“简米曰精,简即柬俗作(?)者是也。”如:《庄子人世间》曰:“鼓(?)播精”。即用小簸  相似文献   

6.
《素问·上古天真论》:“……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此中“身”字。杨尚善、王冰等历代注家均未注释,只将“身年虽寿”译成“年龄虽高”(《黄帝内经素问译释》)或“虽然年达百岁”(《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另外,《内经讲义》(五版教材)把“身”释作代词“其”,《黄帝内经素问选注》把“身年虽寿”译作“他们年达百岁”。笔者认为,上述两种释法均欠妥。把“身年虽寿”译成“年龄虽高”或“虽然年达百岁”,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7.
以《黄帝内经》为源,经文献整理,分类陈述古今医家对“阳密乃固”中“密”字的阐释。结合己见,更倾向于“密,静也”的观点,认为《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凡阴阳之要”,即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静谧、平和,安静地尽职尽责,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平和、节制、恬静的养生思想,对临床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史菘本《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之”字横亘其中,致文理医理难通。历代《内经》不同版本均无之字,故丹波元坚(日)《灵枢经》认为之字为衍文;现代学者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义》亦从其说。但进一步考证,似难用行文作解,故又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傅贞亮《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认为“之”字当作“上”,此说甚是,但未道其原委。 考“之”字大篆写作“ ”,与篆书上“ ”字接近,为《灵枢经》早期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讹,并非衍文。《灵枢经·经脉》篇中…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考察文字意义、《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论述疾病的顺序以及参阅《黄帝内经》与其他出土文献,指出《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中“耳彊”这一病症应是“肩彊”,即“肩部活动不利”。  相似文献   

10.
“七损八益”是《黄帝内经》的不解问题之一,历来注家对此争论不休,本文根据“益”字考据,认为“七八”代指男女,“损益”是同义对举,“七损八益”一词是对人体生理现象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女子胞”为奇恒之一,首见于《黄帝内经·素同》。历代医家认为就是女子的“胞宫”,又称“子宫”。王冰《素问》注曰:“胞虽出纳,纳则受纳精气,出则化出形容”。张景岳《类经·奇恒藏腑藏泻不同》说:“女子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  相似文献   

12.
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戎 《中国针灸》2002,22(8):571-571
针灸学中有一种“人神禁忌”(又称“日禁”或“日忌”)学说。“人神禁忌”本不源于医学 ,大约盛行于我国的汉代 ,医籍受其影响 ,遂被针灸家所取。《灵枢》、《甲乙经》等均载有日禁内容 ,《灵枢·官能》更强调“必知天忌 ,乃言针意” ,我国第一部针灸日禁专书《黄帝虾蟆经》大约也出自汉代。针灸医籍中的“人神禁忌” ,多半杂有迷信内容 ,荒诞不经 ,即便是古代的针灸学家 ,也有不屑于兹者 ,如明代高武即在其《针灸聚英·胡侍郎奏过尻神指诀》中加按指出 :“以上诸禁忌 ,惟四季所忌似合《素问》 ,其馀不知何时何人所起 ?如所谓‘尻神’、‘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梳理《黄帝内经》中"筋"的概念以了解其涵义及其演变。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的"筋"字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定量研究"筋"字在分布、数量、类型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结果:《黄帝内经》中的筋主要指深筋膜以及与其相连主司运动的肌腱、韧带,提供营养的血管,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和起调节控制作用的神经等。结论:"筋"在《黄帝内经》时代其医学概念主要指深筋膜,在微观局部成"线面",宏观整体成"三维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14.
“脉气流经”一语出自《素问·经脉别论篇》,是人体“食气”代谢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本文通过分析“脉”字的本意,提出“经”“脉”义异,“经”指主干大经,“脉”指分支细络,这一文辞现象在《黄帝内经》中不是孤例;“脉气流经”描述的是气由远端细小络脉逐级向大经中汇聚的过程,饮食精微之气在人体的代谢分别由心、肺完成了2次从中向外的布散,而“脉气流经”是衔接2次布散过程的中间环节;结合《灵枢·痈疽》《灵枢·营卫生会》的相关论述,“脉气流经”也是营气化生血液的关键过程,这为临床认识血虚证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除了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可致血虚证外,还可从“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肺朝百脉”等环节探索血虚证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一书,多次用到噫字,历代医家注释颇为一致,均作“嗳气”解 .笔者重温《内经》后,认为“噫”仅作嗳气解释,其意未尽,不能完全反应临床实际,因而对噫字作如下辨析.  相似文献   

16.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中医抗病学的重要理论。但什么叫“精神内守”?怎样才能精神内守?为什么精神内守就不容易患病?现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错误之处,请予指正。一、什么叫“精神内守”对此目前的解释尚未完全一致,尤其是对“内守”二字。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守”释为  相似文献   

17.
《素问·脉解篇》:“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此句经文前人解释均不够详细透彻.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释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6月第一版,1981年10月第二版。下简称《释译》)以古代的“月建”之说加以注释,影响颇广,近年出版的《素问令释》、《黄帝内经素向校释》等书皆沿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以前的文献否(痞)、满、胀多并用互释,直至《黄帝内经》将痞、满与胀分论。文章以《黄帝内经》420例相关术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驱动与认知语义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术语框架构建的角度探求其异同,深度挖掘语义内涵和认知理据。研究认为,《黄帝内经》时代“痞”“满”“胀”术语体系已完整构建,“壅实郁结之证”是该术语体系的核心义。“痞”在胃脘,“满”在心下、胸胁及五脏,“胀”在五脏、六腑、皮肤、经脉。水令“满”,有生理和病理两种意义。气令“痞”“胀”,仅有病理意义。“痞”“满”“胀”术语在认知上主要显示出认知视点差异和容器隐喻整体倾向。  相似文献   

19.
“膏肓”二字之误,先误在《左传》原文将“鬲”字写成“膏”;再误在贾逵、杜预的《左传》注将“肓”字解释作“鬲”,说成“心下为膏;肓,鬲也。”白《说文》以来,对“肓”的字义,一直没有解说清楚,释作“心上鬲下也”。意指“肓”的位置在“心”之上、“膈”之下。这训释是怎么来的?显然与《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侯求医于秦的原始文献有关。秦国医缓认为,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约出现了493次“死”字,不能一概理解为“生命终止”之义,结合《黄帝内经》文意与后世医家探究,笔者认为约414处“死”字应灵活解释为病情紧急、危重难愈或预后较差。同时还有部分字词,如“亡、尽、终、不治、不可治”等也通此义。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相关论述,将“死”症的机理归纳为阴阳离决、邪盛正衰、脏气竭绝、脾胃气绝、神气衰亡、经气败绝6个方面,发现以上病机既可单一致“死”,亦可复合相加致“死”,其中脾胃之气的衰微在多种病机中均有体现,故而认为“脾胃气绝”是“死”症的核心病机,因此在临床对于危重病人的救治中要慎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变化,时时固守,谨防败坏。明“死”之机理,方能在辨病治病、判断预后、养生康复等过程中把握关键、争取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