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以及左心衰竭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20例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NYHA)变化,分析急性左心衰竭发生原因。结果 20例中16例(80%)为无痛性AMI,17例为非ST段抬高型,2例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LVEF<40%7例,LVEF≥40%13例。随诊8例患者,半年死亡2例,均合并糖尿病。结论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多为非ST段抬高型AMI,多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冠心病致病因素,心力衰竭发生机制多为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时原梗死区ST段急性抬高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选择O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时原梗死区ST段急性抬高且在首次发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均未采用溶栓、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患者21例,均按急性左心衰竭常规处理以及对症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平稳后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随着急性左心衰竭症状的好转,抬高的ST段逐渐回落至等电位线或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前水平,但未出现典型AMI的T波演变,病理性Q波也无明显加深加宽。CAG结果证实所有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均是完全闭塞的,梗死区的血运完全靠侧支循环提供。冠状动脉3支病变16例(76·2%),2支病变5例(23·8%)。结论:O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时其ST段抬高实质是梗死区域残存心肌侧支循环明显减少甚至中断,而非常规意义的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所致的AMI。临床上应按急性左心衰竭常规治疗,不应采取溶栓治疗,适时行完全或部分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抽样原则,所有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均为急性左心衰竭,通过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特征、心功能变化情况,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结果 150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52例,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98例,其中,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85例。结论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多为非ST段抬高型、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此外,急性左心衰竭症状的发病机制为左心室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心力衰竭的特征和原因。方法综合分析20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20例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特点,根据心电图、心肌酶的动态变化、Killip心功能分级和心脏彩超报告的心功能指标,探讨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特征和原因。随访10人的预后,1年内3人死亡。结果20例中,15例为无痛性心肌梗死;5例心肌酶轻度升高;随访1年内死亡率30%,均为糖尿患者;心电图特点:AVR和(或)V1导联S—T段抬高,余导联S—T普遍压低〉0.1mV,尤其V3~V6S—T段压低更明显,或T波呈对称性深倒置;心脏彩超:LVEF(40±10)%,LVEF〈40%8例,LVEF〉40%12例;节段性室壁动度减弱或不协调。结论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1)多合并有冠心病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2)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大多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3)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及损伤的面积广泛;(4)表现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显著减弱或不协调;(5)心力衰竭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所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探讨AMI时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机制。随访了14例患者的预后。结果 24例中,18例(75.0%)为无痛性梗死;19例(90.5%)为急性非透壁性梗死,3例并发完全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不仅病死率高,而且AMI不易及时诊断导致延误治疗,尤其是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易被忽视,同时合并症多.通过对46例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此类AMI患者的及时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6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入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62例,观察并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结果。结果其中有12例(19.35%)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40例(64.52%)患者为前壁梗死,有10例(16.13%)为下壁梗死;45例左心射血分数小于40%,17例左心射血分数大于40%;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33例(53.2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为心脏泵衰竭,病情危重,发生原理为左室收缩和舒张能力受到破坏,患者冠脉基础病变严重,多为多支血管病变,需及时诊断、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后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取AMI后ST段持续抬高的静息心电图40例(A组),以无ST段持续抬高的AMI患者48例为B组。两组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并观察2组病例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局部室壁运动情况及冠状动脉阻塞部位、程度。结果A组较B组LVEF减低(P<0.05)、ESV增大(P<0.01),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局部室壁无收缩或矛盾运动比例A组明显高于B组(P<0.01),而2组EDV、室壁瘤发生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ST段持续抬高与冠状动脉完全的闭塞、LVEF的显著降低、ESV的明显扩大直接相关;与室壁瘤、EDV无显著相关,是一种简而易行、无创伤的临床检测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衰竭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将沧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34例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查阅患者病史等,将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162例)作为观察组,将未发生心力...  相似文献   

10.
于文江  王春雨 《心脏杂志》2004,16(6):560-561
目的 :研究墓碑形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或超急性期严重心肌损伤的表现形式 ,探讨老年人近期预后。方法 :1981 0 1~ 1998- 12收治AMI患者 135 9例 ,根据心电图ST段抬高形式其中有墓碑形 6 5例 ,根据年龄分墓碑形老年阻 4 8例 ,非老年组 17例 ,另随机选通常形 6 0例为对照组进行多项指标分析。结果 :墓碑形组大量吸烟、基础疾病以高血压并发冠心病 ,前壁或复合前壁AMI发生率高 (P <0 .0 5 )。墓碑老年组发生率 ,CK峰值 /Ptfv1负值增大 ,ST段振幅抬高 ,QTc间期延长 ,对应性ST段下移及并发恶性心律失常 /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心肌梗死扩展和 1周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墓碑形ST段抬高是AMI近期预后险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9例梗死相关动脉为优势左回旋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总结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25例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为优势左回旋支,选取其中发病12h内有12或18导联心电图记录的19例,分析其发病时心电图表现及特征。结果19例患者中2例表现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证实血管已再通,血流正常。17例表现为下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5例合并后壁ST段抬高,2例V4RST段抬高,14例V4RST段压低。12例ST段抬高(STIII↑>STII↑)和ST段压低(STaVL↓>STI↓)同时出现。12例aVR导联ST段压低。19例中3例合并有完全性房室阻滞,1例合并高度房室阻滞。结论梗死相关动脉为优势左回旋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图形特点类似右冠脉闭塞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III↑>STII↑,STaVL↓>STI↓,两者很难鉴别,下壁、后壁ST段抬高而RV4和STaVR压低可能是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与梗死部位及ST段偏移的相关性. 方法 对90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包括412例前壁和423例下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部位和ST段抬高及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清晨6时至中午12时发病为525例(57.8%).24时至清晨6时发生下壁心肌梗死138例(32.6%),与其他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清晨6时至中午12时,发生前壁心肌梗死156例(37.9%),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16例冠状动脉造影的AMI患者中,24时至清晨6时发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18例,其病变累及右冠状动脉多于累及左冠状动脉[分别为85.6%(101/118)和14.0%(17/118),P<0/013,清晨6时至24时发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75例,其病变累及右冠状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分别为54/2%(149/275)和45.8%(126/275)(P>0.05);732例急性ST段抬高患者在清晨6时至中午12时发病率最高为44.0%(263/644),265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24时至清晨6时发病率最高为36.6%(96/265).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夜间非ST段抬高的发生率高于ST段抬高.由于夜间右冠状动脉闭塞所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多于左冠状动脉,所以睡眠对老年患者的左冠状动脉累及和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冠状动脉(冠脉)急性血栓完全闭塞一般表现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临床发现部分冠脉急性闭塞并未伴有相应导联的ST段抬高,影响此类患者的评估及治疗决策。本文拟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其早期识别能力。方法: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无显著ST段抬高,且冠脉影像分析为急性单支冠脉完全血栓闭塞的患者40例,另选取同期住院的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0例及典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0例作为对照。比较3组患者的胸痛持续时间,高峰心肌损害标记物肌钙蛋白Ⅰ、冠脉造影发现及介入诊治结果,以及严重临床事件及死亡率。结果: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多以回旋支、较大的对角支或钝缘支闭塞为主,占比72.5%,右冠后三叉后左室后支闭塞占10%,此部分患者梗死部位在后侧、高侧及后壁,此部位心电图检测敏感性差,且患者梗死面积相对较小,无相应ST段抬高,小部分患者为小右冠闭塞造成的孤立性右室梗死和左主干闭塞。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患者胸痛持续时间类似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明显长于典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心肌损害标记物显著高于典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同时亦低于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总体预后好于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典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论: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多为供血后侧、高侧及后壁的冠脉急性闭塞为主,其临床特征类似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缺乏ST段抬高但缺血时间显著延长,心肌损害标记物显著升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应高度警惕存在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并尽早行血运重建治疗。  相似文献   

14.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东明 《心电学杂志》2002,21(4):203-204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同期86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作比较分析。结果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前后心绞痛显著高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0.05)。但泵衰竭、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心肌酶显著低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0.05),住院死亡率低(P<0.05),住院4周梗死延展无差别(P>0.05)。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功能相对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本院急诊科2007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1 129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发生心脏破裂的28例患者,分析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年龄、血清肌酸激酶(CK)、脑钠尿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ST抬高振幅、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均对A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有显著意义(均P<0.05)。结论 年龄大、女性、BNP水平显著升高、LVEF值显著降低、ST抬高振幅显著升高是心脏破裂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心电图是心肌梗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AMI表现为ST段抬高,ST-T的急性进展性改变和病理性Q波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但是部分患者心电图没有ST段抬高,只表现倒置T波及ST段压低等改变.现将近年来收集的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43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时该病的认识及诊治的重要性.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43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同期住院的84例非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对比两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并发症的情况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糖尿病组多部位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室颤、无痛性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糖尿病组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与非糖尿病性心肌梗死相比,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呈多部位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严重心脏并发症多,住院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非Q波性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他们的主要发病机制都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性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多造成非Q波性AMI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AMI、无ST段抬高的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分别占90%、20%~40%和10%左右.对于ST段抬高的AMI直接急诊介入治疗明显优于溶栓治疗的疗效已成定论.对于无ST段抬高的ACS患者是否常规急诊介入治疗,其疗效是否优于内科药物治疗,目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9.
索传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82-2283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TA)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血栓负荷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年龄≥65岁)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脉血栓负荷病变患者,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均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并随机分为TA联合PCI组(45例)和单纯PCI组(25例)。TA联合PCI组加用DiverC.E.血栓抽吸装置。比较两组病人一般发病资料和TIMI血流分级、ST段抬高和回落百分比、心肌显色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ST段抬高和回落百分比(sumSTR)、心肌显色分级(MBG)、LVEF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期间TA联合PCI组MACE发生率较单纯PCI组低。结论 TA联合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是治疗AMI伴有血栓负荷病变有效的手段,能够更大程度改善冠脉血流和梗死区域的心肌灌注,挽救濒死心肌,减少MACE事件发生,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栓负荷病变患者的左室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根据患者发病时心电图ST段变化特点可将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常见。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是指心肌梗死患者未经治疗情况下梗死相关动脉TIMI分级为2~3级。本文报道了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血栓自溶患者的诊治情况,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血栓自溶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