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工髓核置换腰椎间盘成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椎间盘成形术重建椎间盘功能。方法 行人工髓核置换椎间盘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随访8月~12月。结果 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剧烈腰痛,口服药物后缓解。所有患者,椎间高度保持,椎间活动存在,远期无腰痛症状,1例患者在植入6周后,髓核脱出,出现下肢疼痛,手术取出。结论 对于在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隙最终行融合之前,人工髓核置换椎间盘成形保留了椎间盘的功能,恢复脊柱节段的运动,减少邻近椎间隙和关节突的退变,是脊柱外科的发展趋势,人工髓核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介绍人工髓核置换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短期疗效观察结果。方法 对2002年2月~2003年5月接受人工髓核置换术的28例患者,进行短期随访,时间6个月~1年9个月,平均1年2个月,通过其自觉症状变化及X线片情况,初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人复查X线片,术后椎间高度不同程度恢复,未见有髓核位置的明显变化,也未发现有终板塌陷的现象。患者下腰椎活动度及腰痛均有改善。结论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是脊柱解剖与功能重建的一种趋势,术后合理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髓核置换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短期疗效观察结果。方法对2002年2月~2003年5月接受人工髓核置换术的28例患者,进行短期随访,时间6个月~1年9个月,平均1年2个月,通过其自觉症状变化及X线片情况,初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人复查X线片,术后椎间高度不同程度恢复,未见有髓核位置的明显变化,也未发现有终板塌陷的现象。患者下腰椎活动度及腰痛均有改善。结论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是脊柱解剖与功能重建的一种趋势,术后合理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人工髓核置换初步设想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手术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我们研究用人工髓核来充填手术后空虚的椎间盘,共做了6例,初步观察,此人工髓核植入后不会掉出来,能够维持椎间盘原来高度,本文从解剖学,生物力学及生理功能等讨论了人工髓核的作用,此方法的优点是利用原来椎间盘摘除术的手术进路,不扩大手术损害患者,不影响原来摘除术的疗效,比国外的人工椎间盘置换方法简易、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人工髓核假体(PDN)置换术和传统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的实用价值。方法 施行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18例,16例为单节段腰椎问盘突出症,2例为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均采用单枚PDN置人单个椎间盘间隙。对照组单纯髓核摘除术30例,22例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8例为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效果。结果 PDN组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运动功能明显好转。6例获得9~22个月的随访,9例获得3~9个月的随访,椎间隙高度较手术前平均增加10.5%,无髓核假体移位突出,术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髓核摘除术组,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PDN置换术既能恢复脊柱的节段稳定性,又保持脊柱节段的活动性,适当的假体设计与材料选择也能使椎间盘与椎体后柱的负荷获得再平衡,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4年3月~2004年5月,笔者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23例经标准后侧入路单枚PDN植入,1例经横突间入路单枚PDN植入,1例经腹膜后入路单枚PDN植入。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1例术后1周出现剧烈腰痛,摄片示PDN位置好,给予卧床、镇痛、脱水治疗后缓解;1例术后4周出现腰腿痛,摄片示PDN部分移位于椎管,二次手术取出PDN行融合术后症状缓解;1例术后1个月PDN部分塌陷入椎体内,偶有腰痛,对症治疗,症状缓解。X线片复查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3.34mm。腰椎各方活动基本正常,根据Oswestry下腰痛和功能不利评分,临床成功率84%,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够增加椎间高度,保留腰椎的正常运动功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2年6月~2003年2月,临床应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5~68岁.其中L4.5间隙15例,ksl间隙5例,全部采用单枚PDN置入,所选用的假体PR725型11例,PR925型4例.PW725型5例。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1年,假体脱位1例,椎间隙感染1例,余病例假体位置理想,临床腰腿痛症状均缓解。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14.9%.结论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效果理想,其操作简单,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颈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颈椎人工髓核置换的可行性。方法 颈椎前路用环锯法摘出有病变的椎间盘骨心,在骨心间剔除病变的髓核,置入人工髓核,再将此已置入人工髓核的椎间盘骨心植回到椎体间外事孔内。本组自1989年到1999年共施行35例,67个椎间盘,通过2-9年随访,结果 35例中一例外伤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术后手功能有进步。其余34例是脊髓型颈椎病和混合型颈椎病,术后症状缓解,均属优良。随访X片上人工髓核可以保持椎间盘高度,但三年后X线片上有50%左右椎体前有骨痂,此椎节失去运动度,但患者仍满意。结论 颈椎人工髓核置换的疗效和流行的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疗效一样,手术时不用取髂骨,少一个切口,减少了病人痛苦,手术时间至少缩短半小时,故此手术是可行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 方法自2002年5月~2003年8月行单个人工髓核假体(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10.5(3~18)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18例,良4例,尚可2例.1例发生椎间隙感染,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2月出现假体移位、症状复发,行再次手术更换假体后治愈. 结论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恢复椎间隙高度,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经皮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王水于鸣高黄国发李茜寿友自1995年3月以来,我们应用国产电动式椎间盘髓核切除器[1],经皮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46例,取得满意效果,且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现报告如下:作者单位:463000河南驻马店市中医院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对维持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的作用。方法:自2002年2月至2003年11月采用单枚PDN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将术后平均随访24、36、48个月的57例患者分为A组(23例)、B组(22例)、C组(12例),观察各组术后的主观症状、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ROM)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并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除C组2例假体脱出,二次手术取出外,其余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A组术后第24个月手术节段平均ROM为15.2°,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4.2%;B组术后第24个月平均ROM为13.5°,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12%,第36个月平均ROM为13.2°,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12%;C组术后第24个月平均ROM为13.0°,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12%,第36个月平均ROM为13.0°,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17%,第48个月平均ROM为13.2°,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18%。结论:单枚PDN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维持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尚不能有效保持椎间隙高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人工髓核(PDN)置换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摘除髓核的同时,植入由Raymedica公司提供的PDN,并定期随访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11例患者恢复良好,椎间隙高度保持,腰椎活动正常,未见假体脱出及对 PDN材料产生过敏或排斥反应.结论 PDN接近正常人体髓核功能,不影响原来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的疗效,是目前置入椎间隙替代髓核的较好的材料,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中医院骨科自2002年3月以来应用髓核假体(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单个后路植入方法治疗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最大45岁,最小28岁,平均40岁.患者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下腰椎痛和有一侧下肢放射痛.腰椎CT、MRI、椎管造影等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系统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牵引、按摩、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效果不理想.   ……  相似文献   

14.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2003年6—11月,对2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施行PDN单枚置换术,并获得平均26.4(23—29)个月随访。[结果]1例术后因假体移位再次手术取出。其余19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17.2%(P〈0.01)。其中1例手术椎间隙发生自融合。至随访末期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Prolo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椎间隙高度增加值与临床评分改善值无相关性。[结论]PDN置换术能有效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能恢复和维持退变椎间隙高度,近期效果肯定。过分强调术后椎间隙高度增加或许并不合适。  相似文献   

15.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报告39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1-22例,L2-33例,L3-43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4年5个月,疗效优25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从发病机理、解剖结构及临床特点讨论了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并提出了术中的注意点及二次以上手术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 应用德国LINK公司的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治疗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腰4.5椎间盘置换5例,腰5骰1椎间盘置换1例,全部病例均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经MR或CT确诊。结果 6例患者术后经半年以上随诊,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4天下床活动,术后3个月检查置换椎间盘恢复活动。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适合55岁以下1~2个腰椎间盘病变的治疗,具有临床症状缓解迅速、彻底,能保持脊柱稳定和恢复腰椎间的活动,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显微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MED治疗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教训. 结果 59例随访4~24个月,平均15个月,按Macnab评定标准,优43例,良14例,可1例,差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优良率96.6%(57/59). 结论 MED是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先治疗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提高手术技巧是MED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本文介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全麻下手法推拿的方法。对469例患者行非手术疗法治疗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59例患者推拿治疗前后的CT、体感诱发电位及血管电脑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将突出之髓核定位或挤破,而是通过手法作用在机体深部,改变突出物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松解受压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main aim in the surgery of the canalicular and extra-canalicula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s to remove safely the hidden fragment without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the normal facet joint, without damage to the nerve root and with minimal compromise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spinal column.This report describes a lateral approach for operations of extracanalicular lumbar disc herniations in which full visual control allows a decompression of the respective spinal nerve or ganglion and removal of the herniated disc. With this approach, there is minimal resection of bone and facet joint and minimal risk of injury to neural structures. If necessary, this approach can easily be combined with the classical interlaminar expos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